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30872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docx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docx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天空是那么(),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在天底下,(),而并不()。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就像只用()不用()那样,到处(),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人(),()叫人舒服,()愿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

1、这段话作者是按从(上)到(下)顺序写的。

(1分)

2、3、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流入云际绿毯  绿色渲染)

5、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联想的句子,并写出它是由什么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

(在这境界里,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用骏马和牛这些实际的事物来联想的。

6、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作者来到了草原上。

7、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这两个词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都是描写绿色的景物。

9、一碧千里的意思是: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和“都”)的意思。

“一碧千里”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句析)

10、《草原》是着名作家(老舍)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

(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诗句总结全文。

(参)

11、根据课文内容,将短文补充完整。

12、在这段话中,采用了(描写和抒情)的写法,在写草原的“天底下”时,从(小丘,羊群,平地)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写出草原(碧绿,辽阔)的特点,哪句话最突出表现出这个特点(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3、简要说说文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天空、小丘、平地、羊群.骏马、大牛。

表达了作者惊叹、愉快、舒服的心情。

1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叹(赞叹)柔美(柔和)奇丽(绚丽)

15、读读短文中划线的句子,

“无边的绿毯”指的是(草原),“白色的大花”指的(羊群),

“中国画”指的是(草原),这样写,让人感觉到(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让人赏心悦目。

)。

16、文中有2个表示“绿”的意思的词语,分别是(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

我还从课外积累了2个,分别是(绿草如茵)和(青山绿水)。

17、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草原的无限乐趣。

18、文中“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中的“绣”字用得真好,你能说说好在哪里吗(句析)

羊群本来是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而在老舍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

19、这段主要写(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5页)

20、“这种境界”,指的是什么境界?

指的是草原上的天空、平地、小丘、羊群构成的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景色。

《白杨》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遇到风沙还是雨雪,()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动摇。

1.这段话选自课文(《白杨》)。

2、在文中空格内填上适当的词语

3.这段话中写了(风沙、雨雪、干旱、洪水)这样几种自然灾害,相信你还能写出至少两种来:

(地震、泥石流、台风)。

4、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

(1)(高大挺秀)

(2)(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或生命力强)(3)(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或坚强)(句析)

5、文中画线的句子是(b)(1分)

a.外貌描写b.神态描写c.动作描写

6、这段话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赞美白杨树赞美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

7、造句:

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说几句话。

(交警叔叔、阿姨为了维护交通,保证道路畅通,日夜坚守在岗位上,哪儿需要他们,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不管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他们总是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

8、“不管……不管……总是……”这一组关联词强调了白杨树的什么(16页)

答:

这一组关联词强调了白杨树的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默默无闻、坚强执着。

9、根据课文爸爸的表情,写一写他的内心。

(参22页)

微笑时,心里在想:

(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

严肃时,心里在想:

(自己和孩子可不可以都扎根边疆,为边疆的建设做出贡献)

“出神”和“沉思”,心里想到:

(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

“又陷入沉思”,心里在想:

(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

“浮起一丝微笑”心里想到:

(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9、根据文中划线的句子,展开想象,补充下面的句子。

爸爸妈妈他们这样的祖国建设者,也像白杨树一样,遥远的边疆需要他们,就(到那里)来工作;()需要他们,就到(西部)来工作;(边境的发展)需要他们,就到(边境)来工作;(西部的人民)需要他们,就到(需要他们的地方)来工作。

10、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望无际)的大戈壁(荒凉)的大戈壁(茫茫)的大戈壁

(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生命力强)的白杨树(坚强)的白杨树

(美丽)的新疆(富饶)的新疆(瓜果之乡)的新疆

11、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补充句子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他们只知道爸爸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12.(句析)“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是(解释说明)的意思,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联系全文回答:

爸爸在借白杨树表白什么(爸爸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13、读课文最后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7页)

“高大的白杨树”指(边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指(孩子们或者边疆建设者的后代)。

“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说明孩子们也会像爸爸那样克服各种困难,在边疆扎根,茁壮成长。

“浮起一丝微笑”意思是(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长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暗指(他们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句析):

(爸爸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童年的发现》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

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费奥多罗夫!

……你笑什么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

”“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

教室里一阵笑声。

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气得脸色苍白,大步朝我走来。

“费奥多罗夫!

……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去!

……”……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再现(重现)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安慰(问候)驱逐(驱赶)

2、联系上下文,请写出“我”和同学们笑的不同原因。

(55页右边

(2))“我”笑的原因是因为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同学的笑则是同学们误会了我的意思,以为我不怀好意,嘲笑我。

3、“清清楚楚”一词说明了什么(55页)

说明作者听课态度认真,对老师的讲解入耳入心。

4、仿写句子。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他没扫地。

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她被老师批评后眼里分明有晶莹的小水珠)。

5、“驱逐”指(被轰出教室)。

“迫害”指的是(被轰出教室的遭遇)。

6、句中的破折号在这里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7、结合上下文说说,老师为什么会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句析)

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婚姻和性,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可“我”却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8、“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句析)

这句话一语双关。

它既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又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

9、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课后作业)

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

从常做飞行的梦就认为自己有飞行的天赋,可以感受到他的天真无邪;从问老师在梦中人为什么会飞翔这件事能看出他求知若渴;他想弄清人是怎样来的都想痴迷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什么,写出他善于探究;他从画地图联想到了人的变化过程,并且把每个阶段分了时间,折合成月正好是九个月,可以看出他善于想象。

第三单元《晏子使楚》

晏子见了楚王。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楚王说:

“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

“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

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说:

“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

“敝国有个规矩:

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1.把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概括成三个成语。

举袖成云,挥汗如雨,摩肩接踵(zhǒng)

2、这三个成语的意思都表示人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表示人多的成语吗请写出几个。

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络绎不绝

3、“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根据76页编)(嘲笑齐国没有人才,居然派这样一个矮子来。

4、“楚王瞅了他一眼”这句话中“瞅”的意思是:

(很快地、不屑一顾的看了一眼)。

你能读出什么吗(76页)(从瞅字看出了楚王的不屑和无理。

4.晏子楚王的这一次斗智,采用的方法是(B)

A.贬低对方——抬高自己

B.贬低自己——贬低对方

C.举例说明——贬低对方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款待)晏子。

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

楚王看见了,问他们:

“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

“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

“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脸了。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

“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1、“囚”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Q),音节(qiú),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

(2)画。

2、在文中括号内用“√”选择恰当的词语。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沾沾自喜(得意扬扬)笑眯眯(笑嘻嘻)

嘲笑(取笑)神情自若(面不改色)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成反问句

从这以后,楚王难道还敢不尊重晏子吗。

5、用“~~”画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并说说这些话妙在何处(句析或课后作业)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妙在他的话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

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致使好人变成盗贼。

楚王不仅没有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6、经过晏子的反驳,楚王对晏子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楚王两次想侮辱晏子都没得逞,反被晏子回击得颜面尽失。

第三次想侮辱晏子时,楚王的霸气没了,由第二次的“冷笑”变成了“笑嘻嘻”。

这最后一次侮辱也被晏子反击得无地自容时,不得不彻底认输,“只好赔不是说......”.“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7、你觉得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

(课文中心)

《再见了,亲人》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

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血汗),给了我们多少(慈母慈祥)般的温暖!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

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胜利)了那次阻击战。

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情人。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1、把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2、“雪中送炭”通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析)

3、从划线句子中用“○”圈出反映大娘爱志愿军伤员胜过爱小孙孙的词语。

4、语段追忆了朝鲜大娘的三件事:

(1)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2)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昏倒在路旁(3)大娘为了抢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5、用“∕”把这段话分为“劝慰——回忆——抒情”三部分

这段话叙述了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告别时的情景,追忆(大娘为志愿军战士作出的牺牲),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大娘的依依惜别之情)。

(102页段导读)

6、判断下面句子,将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并把其中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A、反问句B、感叹句C、疑问句D、设问句

1、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 D)

2、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A )

改为陈述句: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7、造句:

(1)唯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情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桥》

1、阅读16课《桥》第14至23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瞪”查音序应查(D),音节是(dèng),查部首应查(目)部,这个字共有(十七)画。

(2分)

2、“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从这句话中的“窜、舔”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洪水疯狂肆虐,此时形势很危急,撤离必须争分夺秒)。

3、在第15自然段中,(冲)、(揪)、(吼)这三个词是描写老汉动作。

请用两个词语形容“老汉”的形象:

(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118页右)

4、“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

(句析)

二、阅读平台。

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1、联系课文,解释词语。

(117页)

咆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势不可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泼。

像倒。

”短短四个字,构成了几句话写出了什么(117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是不是比喻句(不是)

4、文章把“山洪”比作了什么写出了什么(117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一读到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我就会想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个成语。

(3)文中加点的“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从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139页)

答:

文中加点的“理直气壮”是“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的意思。

?

从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中,我感受到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沉着果断的性格特点。

(4)为什么蔺相如坚持要举行隆重的典礼,才肯交出和氏璧(139页)

蔺相如想争取时间,把和氏璧送回国。

《草船借箭》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1、把文中的“说”和“问”字换成另外的词,或者在“说”和“问”字的前面加上一些表示人物神态、心理、动作的词,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2、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147页段导读)

写周瑜叫诸葛亮用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接受任务并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造好。

3、诸葛亮立下军令关,周瑜为什么很高兴(课后作业)从中反映出什么(147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草船借箭”的故事节选自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

你还知道其中的哪些故事:

(《西游记》(吴承恩)、《水浒传》(施耐庵)、《红楼梦》(曹雪芹))

5、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削弱——(减弱)进攻——(攻击)同心协力——(同心同德)

6、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把“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换一种说法。

秦王我都不怕,不会怕廉将军。

2、文中有这样一句”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请你说说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妙处。

(149页)

这样安排的好处:

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3、请你写出一条与“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有关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人物描写一组》

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盏,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

起初,小嘎子精神(shòusòu),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zhàndìng)。

两个人走马灯似地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náoráo),揪在了一起。

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dāngdàng):

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任你怎么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钓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biébiè)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用“/”画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和字。

精神抖擞(shǒusǒu√)破绽(zhàn√dìng)上当(dāngdàng√)三抓两挠(náo√ráo)别(bié√biè)住

(2)这段话中有好些类似“猴儿似的”词语,巧借动物写出人物的特点,很有特色,请你找一找,摘录下来。

虎势儿公鸡掐架似的牛劲儿

(3)请用“○”圈出描写小嘎子摔跤时的一系列动词。

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

(4)请用“﹋”画出描写小嘎子心理活动的句子。

(5)文段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嘎子(189页)

(6)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理解词语。

(1)颇:

很,非常。

(2)耐人寻味(210页):

意味深长,值得仔细琢磨。

2.文中描写花多而美的词语是: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样的词还有:

花枝招展、

百花争艳、繁花似锦。

3.“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什么(211页)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