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公开招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业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3054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北师范大学公开招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业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西北师范大学公开招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业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西北师范大学公开招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业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西北师范大学公开招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业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西北师范大学公开招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业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北师范大学公开招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业考试大纲.docx

《西北师范大学公开招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业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师范大学公开招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业考试大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北师范大学公开招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业考试大纲.docx

西北师范大学公开招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业考试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公开招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业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要求

1.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这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也是本门科目考试的一个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包含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这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

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不能仅从字面上了解或者机械地记忆,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结合上对其主要内容和科学内涵全面地加以理解和掌握。

2.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这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要求,也是本门科目考试的一个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应当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学体系,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又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不能片面地、孤立地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各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根本,也是本门科目考试的一个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了解和关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社会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科学发展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既避免抽象地从理论到理论,又避免简单地就事论事,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考试评价目标

本科目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准确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观、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科学的认识论和真理观、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三、考试内容范围

1.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社会背景、自然科学前提、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革命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存在形式;世界的。

物质统一性原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3.世界发展的辨证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世界的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的思维方法。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因果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

5.认识和实践:

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发展、认识的真理性。

6.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的本质、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社会的基本结构。

7.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动因、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利杠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8.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社会进步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选择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个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作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85%

1.总论(第一、二章 )       6%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辩证性(第三、四章)        12%

3.物质世界联系发展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第五、六章) 12%

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辩证性(第七、八、九章)    15%

5.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第十、十一、十二章)15%

6.认识的本质、发展、方法和任务(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章)15%

7.社会进步、人的发展和人类解放(第十七、十八章)1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前沿、社会热点问题        15%

(四)试卷题型结构

概念解释      20%

简答题        30%

判断分析题       20%

论述题 30%

第二部分考察的知识范围

第一章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节 哲学及其社会功能

1.什么是哲学

2.哲学的特点

3.哲学的功能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形成和提出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哲学派别

第三节 哲学的历史发展

1.哲学的历程

2.科学的分化与哲学的发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历史前提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前提

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进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1.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不同认识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3.现实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3.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第三节 意识对物质在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

1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四节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1.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2.人和自然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意义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1.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2.普遍联系中的系统

3.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

第二节 世界的运动发展

1.运动、变化、发展

2.世界发展的方向性及其表现

3.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论

第三节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第五章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一节 整体与部分

1.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3.作为思维形式的 整体与部分

第二节 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

1.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含义

2.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辩证关系

3.作为思维形式的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

第三节 相对与绝对

1.相对与绝对的含义

2.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

3.作为思维形式的相对与绝对

第四节 原因与结果

1.原因与结果的含义

2.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3.作为思维形式的原因与结果

第五节 偶然与必然

1.偶然与必然的含义

2.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3.作为思维形式的偶然与必然

 

第六节 形式与内容

1.形式与内容的含义

2.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3.作为思维形式的形式与内容

第七节 现象与本质

1.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2.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3.作为思维形式的现象与本质

第八节 可能与现实

1.可能与现实的含义

2.可能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3.作为思维形式的可能与现实

 

第六章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量变质变规律

1.质、量、度

2.量变和质变

3.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1.辩证矛盾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的否定

2.否定之否定

 

第七章 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第一节 实践和人类社会的产生

1.人类社会的产生

2.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

3.社会同自然的区别

4.社会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人的本质

1.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

2.人是进行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3.人是社会历史性存在

第三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第八章 物质生产

第一节 物质生产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1.生产实践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2.物质生产实践是根本的实践形式

第二节 物质生产力

1.物质生产力的构成

2.物质生产力的内在矛盾及其历史演变

第三节 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1.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

2.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九章 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有机系统

第一节社会交往与社会有机系统

1.社会是人类个体之间的交往关系

2.社会交往关系的特征与分层

3.社会交往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

4.社会有机系统及其基本结构

第二节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社会的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

第三节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

1.社会上层建筑赖以树立的经济基础

2.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

3.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

第四节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

1.人类的精神生活

2.精神生活的意识形态化

3.社会思想上层建筑在社会有机系统中的地位

第五节社会有机系统的演化

1.社会的整体运动

2.社会形态的演进

3.社会有机系统演进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第十章 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1.阶级的起源和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专

2.阶级斗争及其历史作用

3.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院

第二节  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

1.国家的本质同

2.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

3.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业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和政治自由

1.从资本主义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

2.政治自由的历史形态

第十一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第一节   历史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

1.历史是人的活动的总和

2.人的历史活动的客观制约性

第二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1.贬低或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唯心史观的重要特征共济

2.唯物史观确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1.个人及其历史作用的一般原理

2.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

3.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十二章 科学及其社会功能

第一节   科学的一般特征和社会作用

1.科学的形成和本质

2.科学的分类及其类别特征

3.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特殊部分

4.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

第二节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

1.社会生产决定科学的发展

2.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制约科学的进步

3.政治、哲学、教育等社会因素影响科学的发展

第二节  现代科技革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

1.现代科技革命的性质和特征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章 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1.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

2.反映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3.反映概念的演进

第二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

1.科学的实践概念

2.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

第三节  认识的系统结构和基本属性

1.认识的系统结构

2.认识的基本属性

第四节 认识的历史演化和现代发展趋势

1.认识的历史演化

2.认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十四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一节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4.理性认识的深化

第二节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实践理念

3.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和途径

第二节 认识辨证运动的全过程

1.认识辨证运动过程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2.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辨证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4.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十五章 思维方法

第一节  方法和方法论

1.方法的发生和发展

2.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3.方法论

第二节 辩证思维方法

1.辩证思维的基本形式

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现代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

2.现代科学思维的一般方法

3.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第十六章 真理和价值

第一节 真理

1.客观真理

2.实践是鉴别真理和谬误的根本标准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第三节   价值

1.什么是价值

2.价值的特征

3.价值与评价

第四节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1.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2.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善、美

 

第十七章 文化、文明和社会进步

第一节 文化的实质和人的发展

1.文化的内涵

2.人类发展和文化存在

3.两种不同的文化理论

第二节文化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1.文化的分类

2.文化的一般结构

3.文化的社会功能

4.文化的认识功能

第三节 文化和文明的发展

1.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2.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3.文明是文化进步程度的标志

 

第十八章 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

1.人性的具体性

2.人在历史发展中达到自身的全面性

第三节 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的内涵

2.人的价值的实现

3.人的价值的评价

第四节  人的自由

1.必然和自由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3.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