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对外贸易如何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3068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对外贸易如何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我国对外贸易如何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我国对外贸易如何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我国对外贸易如何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我国对外贸易如何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我国对外贸易如何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DOC.docx

《论我国对外贸易如何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对外贸易如何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我国对外贸易如何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DOC.docx

论我国对外贸易如何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DOC

摘要: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有所上升,全球经济步入调整发展新阶段。

而我国出口的外部环境发生很多的变化,要面临的国际风险日益增多,外部环境更加恶劣和复杂,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要求我国对外贸易调整增长方式,又好又快地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在当前新的阶段和形势下,针对于中国的出口贸易我们应该做出新的思考和调整。

本文就我国对外贸易如何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可以认识并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1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2,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环境分析及问题;3,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国际贸易经济形势;出口贸易;现状;问题;对策

当前,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环境都发生很大的变化,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仍处于震荡调整期。

发达国家经济目前正处于不均衡复苏状态,总体仍未摆脱衰退迹象。

金融危机与债务危机相互交织,宏观调控与结构失衡相互抵消,多边协调机制影响力下降同区域协作加强形成强烈反差,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日益突显,全球治理充满矛盾。

鉴于此,世界经济中长期的震荡和调整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受到金融危机蔓延的影响,但新兴经济体仍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全球经济力量对比和经济格局已发生明显变化。

为了使中国出口贸易顺利、可持续发展,应根据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自身做出相应调整。

为应对新贸易环境,中国有必要对于自身世界经济状况做出新的认识,同时通过相应调整,拓宽出口市场,增强经济水平,使自身立于国际经济环境而不败。

1、当前国际经济形势

2013年,世界经济持续低速增长,总体处于政策刺激下的弱势复苏阶段。

发达经济体总体趋于改善,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较为稳固,劳动力市场总体稳定,房价持续反弹,工业生产逐渐回暖;欧元区经济二季度开始走出衰退,财政失衡有所缓和,但失业率长期处于历史高位,经济复苏力度微弱,日本“安倍经济学”短期刺激效果明显,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全年经济增长1.5%,但增速逐季下滑,显示刺激政策效力呈递减之势。

新兴经济体结构性矛盾加剧,经济进入调整期,下半年受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预期影响,金融市场大幅震荡,多个国家资本外流,货币汇率和股市大跌,一些国家采取提高利率、紧缩财政等措施应对,初步稳定了金融市场[1]。

进入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环境继续改善,发达国家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新兴经济体经济企稳,但全球经济调整尚未结束。

美国经济增长自主动力增强,劳动力市场改善带动消费者信心回升,股价和房价上涨刺激企业扩大投资,财政紧缩对经济的拖累减轻,量化宽松政策稳步退出。

欧元区经济温和复苏态势已经确立,失业率高位回落,政府债务上升趋势得以扭转,经济先行指标多次创出新高。

日本经济基本摆脱长期通缩局面,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经济增长势头有望得以延续,但产业竞争力趋于下降,长期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新兴经济体紧缩宏观经济政策应对资本外流取得一定成效,近期一些新兴大国金融市场稳定向好,但经济增长相对发达国家优势缩小。

当前,世界经济仍存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复苏进程依然艰难曲折。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改变全球资金配置格局,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变数;部分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状况还在恶化,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一些国家和地区局势持续动荡,地缘政治风险明显上升,影响贸易投资和经济增长[1,2]。

具体表现如下:

(一)全球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仍居高位

今年世界经济的增长将变得十分缓慢:

发达国家受债务问题和财政紧缩的困扰严重,失业率明显高于经济危机前的平均水平,经济复苏动力不显著;新兴市场的国家实行的紧缩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将更加明显,经济增速表现出回落状态。

全球金融情况恶化,增长的希望不大,下行风险加剧。

(二)美国经济增长不稳定,经济增长态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美国失业率下降到9%以下、首次领取失业救济人数继续减少、纽约和费城制造业指数大幅度升温等现象表明,美国经济有所恢复,经济再次衰退的风险在减小。

但是,这不能改变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实质。

财政和货币政策充满不确定性,隐含的其他风险不容忽视,并可能对美国的全面复苏构成拖累。

这些制约因素和风险包括:

美联储宣布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一是大量资金回流可能推高美元汇率,影响美国出口。

随着美联储逐步退出QE,大量资金回流美国,美元低估、其他国家汇率高估的情况可能会发生逆转[3]。

二是美联储逐步退出QE并不意味着把过去五年发出的大量货币收回来,目前只是减少了印发货币的数量,大量资金还是在国际经济机体中循环流动。

如果这些资金在市场上肆意投机,可能会扭曲其他市场价格[4]。

(三)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缺乏动力

去年欧洲主权债务问题继续演变,重重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使世界经济形势变得更加复杂。

2012年欧债问题将会加剧恶化。

随着欧债危机想一些主要国家延伸,2012年的欧洲金融市场注定不会稳定,其整体经济再次衰退已不能够避免。

且复苏脆弱,通缩压力加大。

欧元区经济政治一体化进展缓慢,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规模依然庞大,而且还在继续增长。

日本的经济增长缓慢,难以走出泥潭。

2012年是日本经济再灾后重建的第一年,其经济政策将会使经济实现反弹,但是不会过于明显。

首先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和日元持续升值将减少日本的对外需求;其次日本国内能源不充足、震后重建资金不够充足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陷阱”导致超宽松货币政策不能发挥明显作用,也将使日本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而且面临着人口严重老龄化、内需不足、出口下滑、政府债务庞大等结构性的困难。

日本政府在结构性改革方面进展缓慢,经济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

日本央行大量购买本国国债,这样的刺激政策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无法解决更多实质性的问题,也难以持续下去。

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又与政府控制国债规模、控制赤字的目标相矛盾。

日本经济的缓慢增长可能还将持续很长时间[3-5]。

(四)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

过去10多年,新兴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和自身工业化、城镇化大潮中迅速崛起,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济充满活力。

但从2013年5、6月份开始,情况出现了一些变化,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开始遭遇比较猛烈的顶头风。

虽然新兴经济体种类较多、规模不一、发展阶段不尽相同,但面临着一些共同的困难,2014年的经济增长可能会放缓一些,略低于过去10多年的平均水平。

全球流动性收紧带来一定的风险和冲击。

一些规模较大的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进入中后期,增速会放缓。

在工业化进程的前期,比较容易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

但进入中后期时,很多国家面临产能过剩、技术升级缓慢、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制约等问题。

现在经济体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力争朝着更加均衡的发展模式转型。

但在转型过程中,经济增速可能会放缓一些[6]。

去年新兴经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比发达经济体快很多,不过也面临许多风险:

一是许多热钱流入,一些抵消了其货币紧缩政策对控制物价的作用[7];二是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大多数趋于紧缩,控制了经济的增长,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会慢下来[12]。

2、中国出口贸易现状

(一)高基数导致进出口同比下降

2014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9659亿美元,同比下降1%。

其中,出口4913亿美元,下降3.4%;进口4746亿美元,增长1.6%;贸易顺差167亿美元,下降59.8%。

一季度进出口数据表现不佳,主要是由于2013年同期套利贸易垫高了基数,剔除掉基数因素,一季度中国进出口仍处于平稳增长区间,总体符合预期,且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2013年5月后,中国加强了贸易监管,套利贸易基本得到遏制。

可以预期,今年5月份之后,随着影响中国外贸增速的基数因素消失,外贸数据将更加真实地反映实际运行情况,有望呈企稳回升态势。

(二)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规模稳定

一季度,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97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3月份出口增长9.8%,扭转了年初的下降态势。

一季度,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2797亿美元和1408亿美元,比上年分别下降6.3%和13.8%。

剔除去年同期套利贸易较多的集成电路,一季度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下降0.5%和3.8%。

(三)一般贸易表现良好

  一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5328亿美元,增长9.4%,占进出口总额的55.2%,较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6.3%,进口增长3.4%。

加工贸易进出口3055亿美元,下降5.4%,占进出口总额的31.6%,较上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其中加工贸易出口下降4.7%,进口下降4.3%。

由于加工贸易进口对应着一段时期后的出口,进口下降意味着今后几个月加工贸易出口形势可能仍然不乐观。

其他贸易进出口1276亿美元,同比下降23%,其中出口下降31.2%,进口下降16.7%。

(四)国有、外资企业进出口好于民营企业

一季度,国有企业进出口1845亿美元,同比增长4.9%,其中出口下降0.2%,进口增长7.3%。

外资企业进出口4450亿美元,增长1.6%,其中出口下降1.6%,进口增长5.4%。

民营企业进出口3364亿美元,下降7%,其中出口下降6.3%,进口下降7.9%。

民营企业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4.8%,比2013年同期略有下降,但仍高于2012年同期6.9个百分点。

(五)对发达市场进出口总体好于新兴市场

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稳固复苏,中国对发达市场进出口增长势头良好。

一季度,中国对美欧日进出口合计3340亿美元,增长6.4%,其中出口增长4%,进口增长10%,美欧日占中国进出口总额比重由2013年同期的32.2%回升至34.6%。

由于新兴经济体经济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中国对主要新兴市场进出口增长落后于发达市场。

一季度,中国对东盟进出口1052亿美元,增长4.9%,其中出口增长6.8%,进口增长2.9%。

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703亿美元,下降3.1%,其中出口增长1.6%,进口下降7%。

(六)大宗商品进口量增价跌

  在国内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稳定增长的带动下,一季度中国主要能源资源进口平稳增长,原油、铁矿砂、大豆进口量分别增长8.3%、19.4%和33.5%。

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一季度中国以美元计的原油、铁矿砂、大豆进口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1%、5.5%和7.6%。

一季度,中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分别为1880亿和1206亿美元,分别下降5.6%和11.8%,剔除集成电路后,则分别增长2.8%和下降1.4%。

(七)中西部外贸形势继续好于东部

  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延续快速增长态势,一季度进出口1395亿美元,增长18.2%,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达到14.4%,比2013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增长14.8%,进口增长23.4%。

一季度出口增长超过10%的省区市共有9个,全部位于中西部地区,其中宁夏、甘肃出口增长均超过1倍,重庆、陕西、云南出口增速也分别达到66%、42.8%和41.4%。

东部地区进出口8264亿美元,下降3.7%,其中出口下降6.4%,进口下降0.8%[8-13]。

3、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总体趋于改善,但风险因素依然突出。

发达国家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自主增长动力增强,财政紧缩压力减小,对世界经济复苏形成更有力支撑。

美国劳动力市场改善带动消费者信心回升,股价和房价上涨刺激企业扩大投资,2014财年联邦政府财政赤字率降幅将从2013财年的2.9%缩小至1.1%,财政紧缩对经济复苏的拖累明显减轻。

欧元区经济温和复苏态势已经确立,失业率高位回落,政府债务上升趋势得以扭转,货币政策可能进一步放松以避免通缩风险。

日本经济基本摆脱长期通缩局面,虽然二季度开始将面临消费税率提高的冲击,但财政支出增加,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冲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3.6%,比2013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世贸组织预计,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4.7%,比2013年提高2.6个百分点。

但与此同时,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新兴经济体困难加重,部分国家和地区政治局势紧张,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风险[14]。

(1)国际环境

(1)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或打乱新兴市场发展秩序

欧债危机曾是影响全球经济最主要的风险源,但世界经济近期最大的不确定性则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何时并以何种方式退出的问题。

酝酿数月后,美联储终于从2014年1月起将量化宽松额度从850亿美元缩减到750亿美元。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坦言,尽管调整政策,但不是撤出刺激,货币政策宽松程度与之前相比将“大体相当”。

可见,美联储对退出量化宽松依然持谨慎态度。

如果不发生意外,美联储上半年或收窄量化宽松幅度,下半年或全面退出,货币政策或于2015年收紧。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与其当初实施一样,都具有重要的溢出效应。

量化宽松政策逐步退出,将改变国际金融、商品和房地产市场流动性供求格局,有利于保持资产价格稳定,防止泡沫积聚;但同时也可能会引发国际金融条件的剧烈波动,冲击国际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造成跨国资本流动异常,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自2013年5月美联储暗示要缩减货币刺激规模以来,市场对量化宽松退出预期的混乱和敏感性增强,市场的震荡和风险也明显增加。

IMF认为,美国实现平稳退出面临较大难度,能否控制长期利率和市场波动性甚为关键。

市场流动性相对减少,很可能导致长期利率升幅扩大,对全球市场产生溢出效应[16]。

美联储启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新兴市场的影响将更为明显,尤其是对这些国家资本短期流动的冲击明显。

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将抬高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利率,改变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投资收益对比,促使国际资本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国家回流,导致新兴经济体股市、汇市大幅波动。

实际上,随着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美元指数将逐渐走强。

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一些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大幅贬值,通胀水平严重,股市明显下跌,经济增速放慢。

加上美国“能源独立”与中国经济加速转型,全球初级产品行情下行将加速。

严重依赖资源出口的新兴市场国家,将同时面临资本外流和出口资源品价格下跌的双重冲击,发展环境将持续恶化。

为阻止资本外流,新兴经济体需要收紧货币和财政政策,但这又会使本已减慢的经济增长雪上加霜[17]。

当然,2014年新兴市场面临的冲击或可控。

一是自伯南克宣布退出量化宽松以来,全球市场已经做出自我调整,新兴市场经历了第一波资本外流冲击,美长期债券利率上升,房地产市场降温。

二是受到政府债务、财政赤字和失业率问题等结构性问题和国内政治极化影响,美国货币政策难以剧烈调整。

三是美联储主席一职由鸽派耶伦接替,可预见性增强,市场恐慌情绪降低[16,18]。

(2)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仍显疲弱,低速增长成为常态

发达国家失业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许多国家经济呈“无就业复苏”态势。

国际劳工组织(ILO)《2014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失业人数较上年增加近500万人,全年累计约2.02亿人失业。

发达国家中,欧元区就业形势较为严峻,2013年全年失业率高达12.1%,创历史新高,2014年以来仅小幅回落,欧委会预计全年仍将高达12%。

美国失业率已从高峰时期10%降至2014年3月6.7%,但离危机前5%左右的正常水平仍有差距。

ILO预计,未来五年内,全球失业率将大致维持不变,总体水平较危机前高出0.5个百分点。

高失业率抑制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削弱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动力[15]。

发达国家持续的财政整顿也削弱了经济增长动力。

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全球应对金融危机中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给各国政府积累了大量债务。

近几年发达国家连年财政赤字,政府债务率不断攀升。

IMF预计,2013年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政府债务率将分别高达106%、95.7%和243.5%,2014年仍处于较高水平。

为稳定市场信心、增强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发达国家削赤减债任务艰巨,预计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会持续的财政整顿。

而政府减少对债务依赖、减少预算赤字的过程势必会削弱消费和投资需求,抑制经济。

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在寻找重振经济的新的增长动力。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抢占新一轮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制高点,以保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优势地位。

但总体看,新一轮工业革命尚处孕育阶段,大范围的新的领先产业仍处于寻求阶段,关键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缺乏实质性突破,短期内还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

主要发达国家的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在技术进步缺乏突破的情况下,发达国家难以形成新的市场热点,居民消费中低速增长,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各国自身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下,新兴经济体也无法独善其身,经济增速回落明显。

有的国家过于依赖能源资源出口,受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价格下滑冲击严重;有的国家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问题突出,亟需加快结构调整和财政紧缩。

新兴经济体普遍失去强劲增长势头,让世界经济近期增长前景放缓[19]。

(3)地缘政治风险明显上升,加大经济复苏难度

经济低速增长导致全球范围内经济利益争夺更加激烈,多个地区长期积累的地缘政治矛盾发酵,阻碍当事国家经济稳定增长,其外溢效应波及全球市场。

2014年初的基辅暴力冲突酿成乌克兰危机,俄罗斯与美欧围绕乌克兰问题激烈较量,俄罗斯宣布接受克里米亚入俄,美欧对俄实施经济制裁,乌克兰危机已在一定程度上助长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尽管4月17日美、欧、俄、乌四方达成日内瓦协议,但目前来看协议尚未得到有效落实,乌克兰危机还在进一步发展。

若美欧与俄罗斯之间的较量继续升级,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经贸合作不确定性将显著增加,油气贸易也可能受到冲击,对双方经济增长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西亚北非地区乱局尚未得到根本缓解,埃及、叙利亚局势发展仍存在变数,不仅阻碍地区经济发展,还可能影响全球石油供应链。

中国周边国家也存在不稳定因素,泰国政局持续动荡,朝韩关系依旧紧张。

此外,2014年内多个新兴大国将举行大选,政府更迭可能导致宏观经济政策发生调整,加剧市场波动[19]。

(4)世界贸易与跨国投资增长缓慢,全球经济复苏缺失重要的助推力量

  2008-09年间的全球经济危机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但通过国际贸易急剧萎缩传导到世界各地。

2009年的国际贸易的大幅萎缩史无前例。

在各国超常规的经济措施刺激下,2010年国际贸易出现恢复性快速反弹。

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及欧债危机深化,抑制了全球进口需求,国际贸易增长转趋疲弱。

2013年国际贸易状况仍不乐观,特别是发达国家进口萎缩,拖累了全球贸易增长。

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预测,2013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增长2.5%,其中发达经济体出口增长1.5%,进口萎缩0.1%,发展中经济体和独联体出口增长3.6%,进口增长5.8%。

在全球经济脆弱复苏、国际贸易总体低迷的背景下,一些国家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和企业困难,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世界贸易复苏进程[18,19]。

(5)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稳中有降,市场需求尚未强势回升

2013年,受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基本稳定,多数品种有所下降。

全年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仅上涨1%,不包括能源价格的美国商品研究局(CRB)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下降5.8%。

从供需基本面看,当前多数大宗商品供应较为充足,而过去多年来作为大宗商品需求增量主要来源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抑制大宗商品需求,使大宗商品价格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从资金面看,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股市回报回升,一些投资基金开始从商品市场撤出,大宗商品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去金融化”[20]。

(2)国内环境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开局平稳,但仍存下行压力。

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4%,处于预期合理区间之内。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300万,外出务工劳动力增加了288万人,增长1.7%,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新的进展,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但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工业产能严重过剩等矛盾没有根本缓解,部分区域房地产市场又出现了新的波动,加上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增长仍面临下行压力。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都势必会受到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中国也不例外。

综合考虑国际国内环境,2014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略好于上年,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还存在不少挑战和压力,新的经济环境下,中国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如下:

(1)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仍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土地和环境等有形要素投入,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

在矿产资源方面,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即使是比较丰富的煤炭资源,人均储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同时,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大,单位产品能耗高。

2009年,我国消耗的钢材占全球的46%,煤炭占45%,水泥占48%,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世界先进水平约低20%。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中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消费对进口的依存度都超过50%。

预计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外贸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将更趋强化。

(2)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之间国际贸易往来日渐频繁。

经济的衡量已不再局限在一国之内,经济全球化发展有目共睹且势不可挡。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贸易往来的加速增长,其规模亦不断扩大中,贸易自由化随之而来。

一方面,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同时贸易摩擦也随之而出。

全球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贸易利益分配的不同等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

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失业率总体偏高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产业的市场份额,仍在实行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不仅发达国家层层设置贸易壁垒,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频频出台新的贸易限制措施,中国是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

2013年,中国共遭遇19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92起贸易救济调查,比2012年增长了18%,其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案件约占2/3。

2014年一季度,中国又遭遇11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27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长23%,其中美国对中国多个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从产业领域看,钢铁产品是中国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的“重灾区”,发达国家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设限的势头没有根本缓解,新兴经济体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摩擦时有发生。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贸易摩擦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出口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3)外部需求存在不确定性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复苏步伐加快,国际市场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总体呈回升之势,但风险依然较多。

当前最大的市场风险来自新兴经济体,新兴大国普遍经济增长乏力、进口需求疲弱。

为走出经济困境,一些新兴经济体推行结构性改革,加大财政整固力度,采取措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将进一步抑制进口需求。

据世贸组织统计,以美元计价,一季度印度、巴西进口额分别下降12.6%和0.6%,前2个月俄罗斯、南非进口额分别下降7.5%和7.2%。

金融危机以来,新兴市场在中国出口增量中占比超过40%,其进口需求持续降温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冲击。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再工业化”,在保持高端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其经济复苏与进口需求增长明显不同步。

据世贸组织统计,2013年美国、欧盟进口额分别下降0.2%和3.4%,2014年前2个月分别下降0.1%和0.6%。

(4)是中国出口竞争力面临多重挑战

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