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623054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5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docx

《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docx

教育学

教学

一: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二:

教学的本质和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三: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再生产,适用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四:

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五:

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六:

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3、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七: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4、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八:

教学过程的结构,即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作业,提问,测验)

九:

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十:

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育目的2、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3、实践依据

十一:

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1、思想性(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2学以致用原则

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8、量力性原则

十二:

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活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十三:

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2.课程性质和特点3、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4.学生年龄特征

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十四: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实习教学目标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十五:

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1: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2: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3:

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4:

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道尔顿制-(学生自学)(柏克赫斯特),特朗普制(大班教学,小班研究,个别教学)。

十六:

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4、探索个别化教学。

十七: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教师备课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写好三种计划:

学年(学期)教学计划,课题(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和学生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作业布置与反馈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平时考查和考试)

十八:

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构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十九:

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教学问题2、提供反馈信息3、调控教学方向4.检验教学效果

二十:

教学评价的类型,种类有哪些?

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根据教学评价的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绝对性评价(目标参照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3.根据教学评价的主体,可分为外部评价,内部评价。

4.根据教学评价的对象,可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

二十一:

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二十二:

常见的教学模式?

(1)当代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

1.杜威的反省思维问题模式:

以儿童为中心(五步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明确问题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阐述假设的内涵和外延,检验假设)

2布鲁纳的发现模式(发现法,发现学习模式——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形成概念,运用新概念)

3萨奇曼的探究模式

4概念获得模式(乔以斯,威尔以,布鲁纳)

5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

6合作教学模式(小组成绩分工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法,共学式,小组调查法)

(2)当代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

1、自学—指导式2.目标—导控式3问题—探究式

5.传递—接受式(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发射。

基本教学程序:

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二十三:

联系实际谈谈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优点与局限?

1.班级授课制的特征:

a.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B按课教学c按时授课

2.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a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b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c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d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e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f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检查

3.班级授课制的局限:

a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b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c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d不利于因材施教e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f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二十四: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适当

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基本要求)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成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二十五:

布置作业的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3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4、作业形式多样化,具有多选性5规定作业完成的时间6作业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7、作业要有举一反三的作用8作业要联系实际9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作业包括:

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

二十六:

学业成绩检查和评定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2.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3有利于学习领导了解教学情况

4.有利于家长了解子女学习情况

二十七:

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以及贯彻这些原则的要求?

1、思想性(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要求:

a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b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c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d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学以致用原则:

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的知识创造性地用于解决实践和理论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要求:

a加强基本理论和知道的教学b精心创设问题情境c注重学生个别差异d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荀况: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要求:

a正确的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b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C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直观手段:

实物直观:

实物,标本,实习,实验,教学性参观。

模象直观:

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

言语直观。

4、启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格拉底:

产婆术。

孔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第斯多惠: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要求:

a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c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d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在西方称为系统性原则。

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记:

学不邋等,不陵节而施,杂乱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要求:

a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b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c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d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

6:

巩固性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利用。

(夸美纽斯提出来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

乌申斯基:

复习是学习之母)

要求:

a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b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c通过扩充,改组,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

7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有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加德纳:

多元智能理论)

要求:

a坚持课程计划课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b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c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

8量力性原则:

也称可接受性原则。

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进度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墨子:

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要求:

a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b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时代特点。

二十八:

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

根据指导思想不同,教学方法可分为注入式(填鸭式)和启发式

二十九:

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要求?

1讲授法:

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要求a注意引导诱导b认真组织教学内容c讲究语言艺术d组织学生听讲

2谈话法:

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要求:

a做好提问准备b善于启发诱导c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

全部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要求:

a讨论前,教师应提出吸引力的讨论题目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B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联系实际,让每个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C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4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

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要求:

a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b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c加强评价和辅导d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5.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要求a明确演示目的,做好充分准备b演示时要集中学生注意力,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

c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结果,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

6.参观法:

又称现场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

巩固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要求:

a参观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做好充分准备。

B参观时,教师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好必要记录

C参观后,教师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小结

7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

(中小学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

要求:

a精心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b及时指导学生练习

C调动学生的积极性d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8实验法: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

要求:

认真编写实验计划,加强实验指导,做好实验总结。

9实习作业法:

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课上和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实践的教学方法。

10:

实践活动法: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最早论述班级授课制,并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论,即明了,联想(联合)、系统,方法。

班级授课制进一步完善定型。

凯洛夫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

班级授课制1862年京师同文馆

名词解释:

班级授课制:

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

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它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

现场教学:

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

复式教学: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

指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外部分组:

取消按年龄编班,改按学生能力或某些测验成绩编班。

内部分组:

即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再按学生的成绩将他们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组。

 

德育

一:

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影响。

二:

德育的性质?

1.德育具有社会性2.德育具有历史性3.德育具有阶级性,民族性4德育具有继承性

三:

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四:

德育目标的概念?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五:

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1.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

我国小学阶段德育的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七:

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八:

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和和社会公德教育

5.自觉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九:

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

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因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十: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十一:

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十二: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知行统一原则

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十三:

德育模式?

1认知模式(皮亚杰提出,科尔伯格深化)2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

3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4价值澄清模式(拉斯、哈明、西蒙)

十四:

德育的途径概念?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德育组织形式。

十五:

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1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

十六、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

十七:

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实际锻炼法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7角色扮演法8合作学习法

十八: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1德育目标2德育内容3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十九: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4知与行相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十:

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2确立符合中小学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4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和形式

5坚持知行统一,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6因地制宜的开展德育活动

二十一:

国内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路?

1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转变

2实现由单向灌输德育向双向互动德育转变

二十二:

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1开展社区教育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建立德育基地4创办业余党校

二十三: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

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区别: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则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二十四: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1)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性质;

(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深度和广度;

(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性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内容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十五:

德育原则及要求?

(一)导向性原则

1.基本涵义:

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要求:

a.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b.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代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c.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基本涵义:

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此原则亦称循循善诱原则。

2.要求:

a.讲明道理,疏通思想;b.因势利导,循循善诱;c.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涵义:

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要求:

a.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b.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c.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四)知行统一原则

1.基本涵义:

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2.要求:

a.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b.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c.对学生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d.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五)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要求:

a.爱护、尊重、信赖学生;b.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c.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基本涵义: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的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2.要求:

a.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b.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c.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发展。

(七)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基本涵义:

在德育过程中,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因势利导,化消极因为为积极因素。

2.要求a.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全面分析,客观的评价学生的有点和不足;b.有意识的创作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c.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八)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