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说课稿.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26201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说课稿.docx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说课稿.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说课稿.docx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

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一单元讲述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历史。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以及早期国家特征,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认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以及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本课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变动和思想变动,承载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及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

“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主要讲述了春季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包括“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四目内容。

教材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注重活动与探究教学。

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春秋一直讲到战国,时间跨度大,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多方面,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时期地图的对比,感受时空的变化,感悟中国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史实,认识民族关系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变化,在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体会家国情怀;

3.通过史料阅读的对比,全面客观的评价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学会用辩

证思维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4.通过对变法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分析,理解变法运动出现的必然性;

5.在春秋、战国政治环境剧烈变化和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思想出现蓬勃发展的发展,通过史料认识孔子、老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的思想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二)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

通过史料阅读的对比,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学会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

培养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特定的时空联系中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等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3.史料实证:

对获取的文物、春秋列国和战国形势图及其他文献记载等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4.历史解释:

培养学生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5.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这段历史,在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体会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春秋、战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变法运动;百家争鸣;

2.难点:

孔子、老子的思想。

五、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七、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收集相关资料,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八、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

导入。

播放图片:

国庆节天安面前的大花篮

问题:

认识这个大花篮吗?

大花篮的寓意?

你知道中华民族的华夏认同观念形成于何时吗?

通过历史学家在《民族与文化》中的一段话:

中国之完成为一中国,当远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

引出本课的主要历史时期:

春秋、战国。

环节二:

讲授新课。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PPT展示四幅地图,分别是:

西周分封示意图、春秋初期诸侯国、春秋末期诸侯国、战国形势图。

请同学观察地图之后,说出四幅地图总体变化趋势?

请分析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引导学生阅读P10[史料阅读],通过对西汉学者刘向概况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解读,得出刘向对战国时期的态度是否定的。

提出问题:

刘向的观点是否客观,如何更加全面的认识战国时期?

3.过渡:

请同学对比汉代刘向与苏秦对战国时期的不同描写,引导同学认识春秋、战国虽然政治上诸侯混乱,但是在经济方面由于铁农具、牛耕法和水利工程的兴建,经济有长足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牛耕和水利工程,请同学观察图片说出,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2.当时经济越发展兼并战争就越激烈,各国谋求富国强兵进行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例,认识变法运动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通过表格填写,全面认识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当时秦国社会的影响。

过渡:

运用1分钟视频:

百家争鸣的背景,引出在春秋、战国这个大变革时期的思想发

(三)孔子和老子

1.通过孔子画像和孔子的言论(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为政,焉用

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请同学根据材料结合课文介绍孔子的生平和他的思想。

2.运用孔子言论和古籍图片,归纳孔子在文教方面的贡献。

3.通过老子骑青牛的画像和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等言论,请同学结合课本介绍老子并分析老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四)社会大变革与百家争鸣

1.通过史料和前面第一子目分析战国的社会环境对当时思想争鸣的影响,得出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2.根据初中所学和课本内容梳理百家争鸣中各家代表人物及思想观点,认识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一次重大思想解放运动。

环节三:

课堂小结。

请学生绘制本课思维导图框架。

九、说板书设计。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