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重点.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5548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诊断学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实验诊断学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实验诊断学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实验诊断学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实验诊断学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诊断学重点.doc

《实验诊断学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学重点.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诊断学重点.doc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

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

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

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

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

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

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

Ret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

病理性增快可见于:

①各种炎症:

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

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

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

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

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④高球蛋白血症。

⑤贫血。

⑥高胆固醇血症。

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答:

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

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粒细胞核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正常人周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1%-5%),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超过5%,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的粒细胞。

常见于化脓性感染,基辛溶血,急性失血及急性中毒等。

核左移可伴白细胞总数增高,也可不增高甚或减少。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是指外周血分叶核粒细胞和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3%。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及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

5.简述何为棒状小体及其临床价值。

答:

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的杆状

物质,长约1—6um,1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

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

现棒状小体。

6.简述白细胞增多的常见生理情况及特点。

答:

饱餐,情绪激动,运动,高温,严寒等,新生儿,胎儿期,妊娠>5个月后及分娩等可见白细胞增多。

其特点:

都是一过性的,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变化。

7.简述中性粒细胞有那些形态异常的改变

答⑴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A.核变性B.中毒颗粒C.空泡形成D.杜勒小体E.细胞大小不均;⑵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⑶棒状小体;⑷其它:

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

8.简述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时出现细胞大小不均的可能机制。

答:

可能是在内毒素等因子的作用下,骨髓中幼稚中性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

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定义及临床意义

答:

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⑴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⑵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0.红细胞沉降率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答:

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11.按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可分为几类

答:

⑴红细胞生成减少:

①造血干细胞或红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②DNA合成障碍;③血红蛋白合成障碍;④红细胞生成调节异常;⑤不能分类或多种机制;

⑵红细胞破坏增多:

①红细胞内在异常②红细胞外在异常;⑶红细胞丢失

12.简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

⑴过敏性疾病;⑵寄生虫病;⑶皮肤病;⑷血液病;⑸某些恶性肿瘤;⑹某些传染病;⑺其它,如风湿性疾病常伴有增多。

第二部分骨髓细胞学检查

名词解释

1.粒红比值:

骨髓中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参考值为2~4:

1。

2.巨幼细胞贫血:

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缺乏使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3.Ph染色体:

Ph染色体典型的核型为t(q:

22)(q34:

q11),是慢粒的遗传标志。

4.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

指急性白血病的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Iosmunology,I)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分型。

5.急性白血病FAB分型:

1976年法英美血液学家在传统形态学的基础上结合细胞化学染色制定FAB分型方案。

6.白血病:

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造血组织中一系或多系细胞恶性增殖并浸润肝、脾、淋巴结等组织器官。

7.白血病裂孔:

白血病时,可见大量原始细胞伴少量成熟细胞,而缺乏中间过渡的细胞的现象。

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由于获得性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一系、多系细胞减少,骨髓中增生活跃伴病态造血的一组疾病。

9.Auer小体: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白血病细胞细胞质出现紫红色棒状、针状,一根或多根。

在原始细胞中出现,对诊断AML有意义。

简述题

1.试述蓝细胞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

答:

退化的淋巴细胞胞质消失,仅剩一散乱的长圆形核,或胞膜破碎,染色质被推拉成散乱的扫帚索状,形如竹篮筐,而称之为“篮细胞”这类细胞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较多见。

在诊断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试述急性微小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AML-M0型)特征?

答:

特征为:

原始细胞>30%。

髓过氧化物酶(MPO)苏丹黑B反应阴性,B细胞和T细胞系标记阴性,至少表达一种髓系抗原(CDl3或CD33)以及免疫细胞化学和(或)电镜分析证实MPO阳性。

3.简述巨核细胞裸核形成机制?

答:

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的胞质裂解成血小板完全脱落后,仅剩细胞核,而形成裸核。

4.简述巨幼细胞贫血血液学改变的典型特征?

答:

典型特征是除出现巨幼红细胞外,粒细胞亦可出现巨幼特征及分叶过多,严重时巨粒细胞和其他系统血细胞及黏膜细胞也可发生改变。

5.简述Ph染色体的基因分析?

答:

Ph染色体典型的核型为t(q:

22)(q34:

q11)。

基因分析发现其9号染色体3区4带的癌基因c-abl易位至22号染色体的断裂点集簇区组成abl/bcr融合基因,与慢粒的发病机制有关。

6.试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M3型)特征?

答:

骨髓增生极度或明显活跃,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占>20%,易见胞质中多条棒状小体,Auer小体,NSE染色呈阳性反应,被NaF抑制,POX染色呈强阳性,t(15;17)(q22;q11-12)易位形成的PML-RARA融合基因。

7.试述急性红白血病(AML-M6型)分期:

红血病期,红白血病期,白血病期

8.试述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b型)特征: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单核细胞占<21-80%,可见幼稚及单核细胞,NSE染色呈阳性反应,被NaF抑制,POX染色呈弱阳性。

9.试述急性部分分化型原粒细胞白血病(AML-M2型)特征:

骨髓增生极度或明显活跃,原粒细胞占21%-90%,单核细胞占<20%,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细胞增多。

NSE染色呈阳性反应,不被NaF抑制,POX染色呈阳性。

10.试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骨髓象特征: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粒+早幼粒细胞<10%、嗜碱性粒细胞和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巨核细胞增多、Ph染色体阳性。

11.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表现: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增生明显,幼红细胞胞体小,胞浆少且兰,边缘不齐,常有核质发育失衡,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粒系增生相对减低,巨核细胞无变化,外铁染色消失

12.骨髓穿刺的适应症:

造血系统疾病,血液病及相关疾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类脂质沉积病,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13.骨髓穿刺的禁忌症:

对严重的凝血因子缺陷病,如血友病等禁忌骨穿。

第三部分止血、凝血障碍的检查

名词解释

1.出血时间:

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2.二期止血缺陷:

指凝血和抗凝血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3.一期止血缺陷:

指血小板和血管壁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4.外源性凝血途径:

当组织和血管损伤后,TF释放、Ⅶa激活形成复合物(TF-FⅦa),该复合物可激活FX的过程。

5.内源性凝血途径:

当血管壁损伤后,Ⅻa激活到形成复合物(FⅧa-Ca2+-FⅨa-PF3),该复合物可激活FX的过程。

6.凝血共同途径:

指激活FX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7.抗凝血系统:

指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等,它们对血液中被激活凝血因子能进行灭活。

简述题

1.简述DIC的实验诊断标准?

答:

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

1)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100X109/L(白血

病,肝病<50X109/L);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肝病<1.0g/L,白血病<1.8g/L)或4.0g/L或呈进行性下降;3)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60mg/L)或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增高4倍以上(阳性);

4)PT延长或缩短3秒以上(肝病>5秒),APTT延长或缩短10秒以上;

5)AT-Ⅲ活性<60%(不适用于肝病)或蛋白C(PC)活性降低。

2.何为INR,试述其临床意义?

答:

INR为国际标准化比值,即PTR(凝血酶原比值),指被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S)与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S)的比值,参考值1.0±0.1,是监测口服抗凝

剂的首选指标。

国人以INR为2.0-3.0为宜。

3.简述正常的止血机制?

答:

有效的血小板,完整的血管壁,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