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14858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docx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docx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

姓名:

韩金城

学号:

200925050133

班级:

09机制1班

日期:

2011年6月

目录

前言………………………………………………………………………………3

1清洁生产概述…………………………………………………………………4

1.1定义…………………………………………………………………………4

1.2内涵…………………………………………………………………………4

1.3实现清洁生产的意义………………………………………………………5

1.4产生和发展…………………………………………………………………7

2末端治理技术介绍……………………………………………………………8

2.1定义…………………………………………………………………………9

2.2局限性………………………………………………………………………9

2.3存在的主要问题……………………………………………………………9

3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区别…………………………………………………10

3.1传统的污染模式……………………………………………………………10

3.2末端治理的弊端……………………………………………………………10

3.3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比较………………………………………………11

3.4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区别………………………………………………13

4开展清洁生产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16

参考文献…………………………………………………………………………17

前言

清洁生产当今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体现了人们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是污染控制模式的转变,是环境保护战略由被动反应向主动行动的转变。

在全球范围内,清洁生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为是一项防污染的最佳战略,因而得到人们普遍的重视。

环境保护工作亦由过去的末端治理转向为以清洁生产及综合应用为主的预防治理战略。

末端治理作为目前国内外控制污染最重要的手段,对保护环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工业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末端治理这一污染控制模式的种种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首先,末端治理设施投资大、运行费用高,造成组织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第二,末端治理存在污染物转移等问题,不能彻底解决环境污染;第三.末端治理未涉及资源的有效利用,不能制止自然资源的浪费。

  清洁生产从根本上扬弃了末端治理的弊端,它通过生产全过程控制,减少甚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末端治理设施的建设投资,也减少了其日常运转费用,大大减轻了组织的负担。

论文首先对“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分别进行阐述,然后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区别以及它们的关系,最后阐述了清洁生产的重要性。

关键字:

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环保

 

1清洁生产概述

摘要:

清洁生产可以通俗地表达成:

清洁生产是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时,所有活动的出发点,都要首先考虑防止和减少产生污染。

对产品的全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要进行统筹考虑和控制,使所有环节都不产生对环境的危害,不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1.1定义

清洁生产是一项实现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环境策略,其定义为: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

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清洁生产(clearerproduction)为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中一类生产方式。

199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重新定义为:

在工艺、产品、服务中持续地应用整合且预防的环境策略,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于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和风险。

1.2内涵

清洁生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

具体措施包括:

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清洁生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清洁生产的观念主要强调三个重点:

(1)清洁能源。

包括开发节能技术,尽可能开发利用再生能源以及合理利用常规能源。

(2)清洁生产过程。

包括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原料和中间产品。

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回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

(3)清洁产品。

包括以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主导因素来考虑产品的制造过程甚至使用之后的回收利用,减少原材料和能源使用。

根据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要求,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

(1)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达到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的最合理化。

(2)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融,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达到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最小化以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清洁生产是生产者、消费者、社会三方面谋求利益最大化的集中体现:

(1)它是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对工业产品生产从设计开始,到产品使用后直至最终处置,给与了全过程的考虑和要求;

(2)它不仅对生产,而且对服务也要求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3)它对工业废弃物实行费用有效的源削减,一改传统的不顾费用有效或单一末端控制办法;

(4)它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与末端处理相比,成为受到企业欢迎的新事物;

(5)它着眼于全球环境的彻底保护,为人类社会共建一个洁净的地球带来了希望。

1.3实现清洁生产的意义

清洁生产的出现是人类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一项迅速发展中的新生事物,是人类对工业化大生产所制造出有损于自然生态人类自身污染这种负面作用逐渐认识所作出的反应和行动。

(1)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沿用以消耗大量资源能源、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通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

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导致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不和谐。

清洁生产是一种持续地将污染预防应用于生产全过程的战略,强调从源头抓起,着眼于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资源的永续利用,而且可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大大减少对人类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和客观要求。

我国多数企业技术装备落后,能源原材料消耗高、浪费大,资源利用率低,是造成企业成本上升、效益低下、缺乏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实施清洁生产,为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的全新目标。

   (3)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是防治环境污染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模式。

传统的以“先污染、后治理”为基本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虽然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其局限性已日益显现:

一是污染处理设施投资大、运行成本高,企业没有积极性;二是处理不彻底,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治标不治本;三是事后处理不可能解决资源浪费大、消耗高的问题;四是污染治理的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五是注重末端治理,忽视全过程控制,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分裂开来。

清洁生产开创了环境保护史上“预防为主”的新阶段,通过不断改进企业管理、推进技术进步,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乃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

  (4)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是现代工业发展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标

志,也是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内在要求。

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抓起”、从事后处理到预防为主,不仅是污染防治手段的变化和替代,更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方式)。

这一变化的过程,是一个现代工业文明的建设过程。

企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采用清洁的、无害或低害的原料、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生产出清洁的产品,实现少废排放、甚至零排放,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且在社会中可以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中增加国际市场准入的可能性,减少贸易壁垒。

1.4产生和发展

清洁生产的起源来自于1960的美国化学行业的污染预防审计。

而“清洁生产”概念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1976年。

当年欧共体在巴黎举行了“无废工艺和无废生产国际研讨会”,会上提出“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的思想;1979年4月欧共体理事会宣布推行清洁生产政策;1984、1985、1987年欧共体环境事务委员会三次拨款支持建立清洁生产示范工程。

自1989年,联合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以来,全球先后有8个国家建立了清洁生产中心,推动着各国清洁生产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UNEPIE/PAC)根据UNEP理事会会议的决议,制定了《清洁生产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推进清洁生产。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为组建两类工作组:

一类为制革、造纸、纺织、金属表面加工等行业清洁生产工作组;另一类则是组建清洁生产政策及战略、数据网络、教育等业务工作组。

该计划还强调要面向政界、工业界、学术界人士,提高他们的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公众,推进清洁生产的行动。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号召工业提高能效,开展清洁技术,更新替代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和原料,推动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亦积极响应,于1994年提出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清洁生产列为“重点项目”之一。

  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环境署已先后在坎特伯雷、巴黎、华沙、牛津、汉城、蒙特利尔等地举办了六次国际清洁生产高级研讨会。

在1998年10月韩国汉城第五次国际清洁生产高级研讨会上,出台了《国际清洁生产宣言》,包括13个国家的部长及其它高级代表和9位公司领导人在内的64位签署者共同签署了该《宣言》,参加这次会议还有国际机构、商会、学术机构和专业协会等组织的代表。

《国际清洁生产宣言》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中关键决策者对清洁生产战略的理解及该战略在他们中间的形象,它也将激励对清洁生产咨询服务的更广泛的需求。

《国际清洁生产宣言》是对作为一种环境管理战略的清洁生产公开的承诺

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合作和开发组织(OECD)在许多国家采取不同措施鼓励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例如在西德,将70%投资用于清洁工艺的工厂可以申请减税。

在英国,税收优惠政策是导致风力发电增长的原因。

自1995年以来,经合组织国家的政府开始把它们的环境战略针对产品而不是工艺,以此为出发点,引进生命周期分析,以确定在产品寿命周期(包括制造、运输、使用和处置)中的哪一个阶段有可能削减或替代原材料投入和最有效并以最低费用消除污染物和废物。

这一战略刺激和引导生产商和制造商以及政府政策制定者去寻找更富有想像力的途径来实现清洁生产和产品。

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丹麦等发达国家在清洁生产立法、组织机构建设、科学研究、信息交换、示范项目和推广等领域已取得明显成就。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发达国家清洁生产政策有两个重要的倾向:

其一是着眼点从清洁生产技术逐渐转向清洁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其二是从大型企业在获得财政支持和其他种类对工业的支持方面拥有优先权转变为更重视扶持中小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包括提供财政补贴、项目支持、技术服务和信息等措施。

清洁生产的定义包含了两个清洁过程控制:

生产全过程和产品周期全过程。

  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尽最大可能减少它们的排放量和毒性。

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旨在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从原料的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清洁生产思考方法与前不同之处在于:

过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处理,以减小对环境的危害,而清洁生产则是要求把污染物消除在它产生之前。

  根据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要求,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

  

(1)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

  

(2)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融,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2末端治理技术介绍

摘要:

二战以后,尤其是二十世纪60至70年代,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由于人类对工业化大生产的负面作用(环境污染)缺乏足够认识,许多工业污染物任其自流,让自然界稀释、降解。

工业界长期滥用稀释排放政策,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自然界的容量和自净能力,从而导致地区性公害乃至全球性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亦遭到严重破坏。

在舆论和法规的压力下,工业界不得不从“稀释排放”转向“治理污染”,即针对生产末端产生的污染物开发行之有效的治理技术。

这种做法被称为“末端治理”,也是所谓“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由来。

2.1定义

末端治理(end-of-pipetreatment)是指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针对产生的污染物开发并实施有效的治理技术。

  末端治理在环境管理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有利于消除污染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生产活动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趋势。

2.2局限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末端治理的局限性也日益显露,首先,处理污染的设施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其次,末端治理往往不是彻底治理,而是污染物的转移,如烟气脱疏、除尘形成大量废渣,废水集中处理产生大量污泥等,所以不能根除污染;第三,末端治理未涉及资源的有效利用,不能制止自然资源的浪费。

所以,要真正解决污染问题需要实施过程控制,减少污染的产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2.3末端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末端治理对解决环境污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末端治理不利于原材料和能源的节约。

由于末端治理侧重于净化手段,较少考虑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因此浪费严重;

   2、末端治理通常投资较大,运转费用高,效益相对较差。

而且随着环保法规和标准的逐步严格,所需要的投资费用将进一步增加;

3、末端治理所带来的效益相对于清洁生产而言是较小的。

在我国,目前有相当多的废水处理设施没有正常运转,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运转费用太高,而且没有经济效益。

 

3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

摘要:

清洁生产是要引起研究开发者、生产者、消费者也就是全社会对于工业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注。

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资源充分利用,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态度。

而末端治理把环境责任只放在环保研究、管理人员身上,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生产过程中已经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上。

人类为“末端治理”付出了巨大代价,但环境问题依然日趋严重。

因此必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3.1传统的污染治理模式

   早期,人们认识到工业活动对环境危害时,所采取的对策是将污染物转到海洋或大气中,认为大自然在一定时间内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是有限的,因而开始根据环境的承载能力计算一次性污染排放限度,颁布各类环境标准,对工厂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监测、控制。

企业采用的对策是将污染物稀释后排放。

随着工业的发展,这种对承载能力的计算不再适用,稀释后直接排放的方法不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因而人们开始开发污染处理技术和进行废物再利用,要求工厂进行废水处理、废气治理和固体废弃物的安全处置。

这虽然大大减少了污染物的直接排放,但这种末端处理的方法有可能带来废物的换介质排放,末端处理的设备和运行费用都很高,费时费力,难以被所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接受,使得企业普遍缺乏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而且末端处理本身也要消耗资源和能源,企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不能协调一致,因此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备的要求。

3.2末端治理的弊端

(1)污染控制与生产过程控制没有密切结合起来,资源和能源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

任何生产过程中排除的污染物实际上都是物料,因此污染控制应该密切的与生产过程控制相结合,末端控制的环保管理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资源不仅不能充分利用,浪费的资源还要消耗其他的能源和资源区进行处理,这是不合理的。

(2)污染产生后再进行处理,处理设施基建投资大,运行费用高。

“三废”处理与处置往往只有环境效益而无经济效益,因而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使企业难以承受。

目前各企业投入的环保资金除部分用于预处理的物料回收、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外,大量的投资用来进行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由于没有抓住生产全过程控制和削减,生产过程中污染物产生量很大,所以需要污染治理的投资很大,而维持处理设施的运行费用也非常可观。

几个化工污水处理场投资及运行费用见表3-2-1。

污水处理场名称

处理水量吨/时

基建投资(万元)

运行费用(万元/年)

备注

吉化公司污水处理场一期

8000

7000

2500

1980年投产

二期(增加脱N工艺)

10000

20000-25000

太原化学工业公司 

2500

5000

1000

锦西化工总厂

700

2560

450

交排污费300万元/年

燕化公司乙烯污水处理场 

2500

15000

西区,化工污水场

2200

5000

北京染料厂

300

1200

300

表3-2-1几个化工污水处理场投资及运行费用

由表可见,根据废水水质、处理工艺流程及基础设施情况不同,处理1吨水/时需要基建投资2~6万元。

据统计:

处理1吨化工废水需要1~4元,而去除1公斤COD则往往需要2~6元。

目前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使物料流失严重,提高了物耗和产品成本,已经造成经济损失,而流失到环境中的物料还需要很高的费用去处理、处置。

使企业受到双重的经济负担。

(3)现有的污染治理技术还有局限性,使得排放的“三废”在处理、处置过程中对环境还有一定的风险性。

如废渣堆存可能引起地下水污染,废物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废水处理产生含重金属污泥及活性污泥等等,都会对环境带来二次污染。

但是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两者并非互不相容,也就是说推行清洁生产还需要末端治理,这是由于:

工业生产无法完全避免污染的产生,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也不能避免产生污染物因此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会长期并存。

只有共同努力,实施生产全过程和治理污染过程的双控制才能保证环境最终目标的实现。

3.3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

       清洁生产是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资源充分利用。

而末端治理把环境责任只放在环保研究、管理等人员身上,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生产过程中已经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上。

具体对企业来说只有环保部门来处理这一问题,所以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地位。

侧重末端治理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污染控制与生产过程控制没有密切结合起来,资源和能源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

任一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实际上都是物料,如:

国外农药生产的收率一般为70%,而我国只有50%~60%,也就是一吨产品比国外多排放100kg~200kg的物料,这不仅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威胁,同时也严重的浪费了资源。

因此改进生产工艺及控制,提高产品的收率,可以大大削减污染物的产生,不但增加了经济效益,也减轻了末端治理的负担。

末端控制的环保管理总是处理被动的局面,资源不仅不能充分利用,浪费的资源还要消耗其它的资源和能原去进行处理,这是很不合理的。

(2)污染物产生后再进行处理,处理设施基建投资大,运行费用高。

“三废”处理与处置往往只有环境效益而无经济效益,因而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使企业难以承受。

目前各企业投入的环保资金除部分用于预处理的物料回收、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外,大量的投资用来进行污水处理场等项目的建设。

  当然推行清洁生产还需末端治理,因为工业生产无法完全避免污染的产生,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也不能避免产生污染物;用过的产品还必须进行最终处理、处置。

因此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永远长期并存。

只有实施生产全过程和治理污染过程的双控制才能保证环境最终目标的实现。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见表3-3-1。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

比较项目

清洁生产系统

末端治理(不含综合利用)

思考方法

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污染物产生后再处理

产生时代

80年代末期

70——80年代

控制过程

生产全过程控制,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

污染物达标排放控制

控制效果

比较稳定

受产污量影响处理效果

产污量

明显减少

间接可推动减少

排污量

减少

减少

资源利用率

增加

无显著变化

资源耗用

减少

增加(治理污染消耗)

产品产量

增加

无显著变化

产品成本

降低

增加(治理污染费用)

经济效益

增加

减少(用于治理污染)

治理污染费用

减少

随排放标准严格,费用增加

污染转移

有可能

目标对象

全社会

企业及周围环境

表3-3-1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

3.4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区别

与稀释排放相比,末端治理是一大进步,不仅有助于消除污染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程度。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末端治理的局限性日益增大。

实践发现:

这种仅着眼于控制排污口(末端),使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排放的办法,虽在一定时期内或在局部地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首先,随着生产的发展,工业生产所排污染物的种类越来越多,规定控制的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也越来越严格,从而对污染治理与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达到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企业不得不大大提高治理费用,即使如此,一些要求还难以达到。

另一方面,“三废”处理与处置往往只有环境效益而无明显经济效益,因而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使企业难以承受,进一步影响了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据美国EPA统计,美国用于空气、水和土壤等环境介质污染控制总费用(包括投资和运行费),1972年为260亿美元(占GNP的1%),1987年猛增至850亿美元,80年代末达到1200亿美元(占GNP的2.8%)。

如杜邦公司每磅废物的处理费用以每年20%~30%的速率增加,焚烧一桶危险废物可能要花费300~1500美元。

即使如此之高的经济代价仍未能达到预期的污染控制目标,末端治理在经济上已不堪重负。

  我国是以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实际工程中,一般处理1吨水/时需要基建投资2~6万元;运行后,处理1吨化工废水约需要1~4元,而去除1公斤COD则往往需要2~6元。

目前许多企业物料流失严重,本来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而流失到环境中的物料还需要很高的费用去处理、处置,使企业承受双重的经济负担,并且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日趋恶化。

其次,由于污染治理技术有限,治理污染很难达到彻底消除污染的目的。

排放的“三废”在处理、处置过程中对环境还有一定的风险性,而且有些污染物不能生物降解,治理不当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有的治理只是将污染物转移,如湿式除尘将废气变成废水排入水体,大量废水经处理变成含重金属的污泥及活性污泥等;废物的焚烧及废渣的填埋又污染了大气和水体,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再次,末端治理不仅需要投资,而且使一些可以回收的资源(包含未反应的原料)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而流失,致使企业原材料消耗增高,产品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影响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污染控制与生产过程控制往往没有密切结合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