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考核重点和难点2docx.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13848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心理学考核重点和难点2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管理心理学考核重点和难点2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管理心理学考核重点和难点2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管理心理学考核重点和难点2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管理心理学考核重点和难点2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心理学考核重点和难点2docx.docx

《管理心理学考核重点和难点2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考核重点和难点2docx.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心理学考核重点和难点2docx.docx

管理心理学考核重点和难点2docx

管理心理学考核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绪论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工具、科技等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对象:

企业管理的对象主要指采购、生产、营销、人事、财务、研究与发展等关键职能部门在内的企业的生产活动与经营活动。

3、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总职能泛指一切单位或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职能以及信息、决策、激励、研究与发展、变革与创新等现代职能,使他人同自己一道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4、管理的目的:

是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资源,完成企业的各项目标与任务,取得最好的效率与效益,并维持企业、组织和成员持续、稳定的发。

5、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动态的反映过程

6、个性心理:

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性的总合定义。

7、管理心理学:

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能和促进组织发展的一门科学。

8、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主要是企业与行政管理的内部结构系统。

简答题

1、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管理学的关系;

区别:

①管理心理学研究企业内部职工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行为规律,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范围比社会心理学、管理学较狭窄。

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与人相互交往中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及行为活动的规律性课题。

③管理学重点研究管理活动及其规律也应包括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还有其它如采购、生产、财务、科研、行政、危机干预及支持保障系统等管理活动的规律。

联系: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其规律的发现,为管理科学提供了掌握与运用人的心里规律的依据。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促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3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及理论指导企业内部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掌握。

2、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企业与行政管理的内部结构系统。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着重是企业与行政管理的内部社会心理系统。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工业心理学中的工程心理学相比较,是研究更纯粹的人的因素方面的问题。

<1>突出一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思想

<2>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及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理念

<3>突出主体意识与主人翁精神的观点

<4>强调人际互动的管理理念及系统论的管理思想

3、有效管理的原则:

1社会认知原则②心向一致(目标一致)原则③心里动力性(激励)原则④信息沟通原则⑤人际关系协调的原则⑥心理健康与平衡协调的原则

4、管理心理学的内容:

1总论②个体心理③团体心理与行为④组织心理与行为⑤领导心理与行为

5、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多学科交叉的、多层次性的边缘性科学。

6、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管理心理学应用服务的两个重要目的:

①管理心理学应用服务的首要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②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对职工进行管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强化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企业形象建设、社会心理气氛建设、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并推动社会政治文明与生态环境文明与发展。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重视研究个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②重视研究团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③重视研究组织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④重视研究领导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3)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任务:

建立有特色的管理心理学体系,促进管理心理学与心理学理论发展的任务

7、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8、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观察法

3问卷法与测验法

4个案研究法

5宏观与微观环境结合分析法

6经验总结法。

9、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

使用方便灵活,能够得到第一手真实的材料。

缺点:

①自然环境难以复原难以重复观察,难以检验和证实,只能被动等待。

2自然条件下影响员工心理活动的因素很多,难以进行定量与定性方面的分析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研究者效应的干扰,难以确定某种行为现象的真真原因。

第二章管理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人性观的发

名词解释:

霍桑效应:

工作物理环境、福利、工资等不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职工的情绪、动机、人际关系等心理因素则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

这种现象叫“霍桑效应”。

简答题:

1、工业革命时期管理先驱的思想:

①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②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提出了“理想”制度,虽然,这种空想主张失败了,但却播下了关心工业中人的因素的种子。

③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1832年发表了《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

④安德鲁尤尔是英国早期管理教育的先驱。

他认为每个工厂都有“三个行动原则”或称为“三个有机的系统”即机械系统、道德系统、商业系统。

⑤夏尔迪潘是法国工业教育的先行者。

贡献在于对工业教育事业的影响。

⑥美国的一些管理先行者揭开了科学管理的序幕。

代表人物有:

丹尼尔麦卡拉姆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制度,亨利瓦普尔发现了三条原则:

组织原则、沟通原则和信息原则。

2、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之父)的科学管理:

①199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

②管理心理学思想:

他认为科学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每一个雇主获得最大限度的财富,也确保每个雇员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没有双方的这种全面的“心里革命”,科学管理理论就不存在。

③哈林顿埃默森提出了12项效率原则

3、法约尔(现代经营管理之父)的管理理论:

①1916年出版了《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他提出六大企业活动和十四条管理原则

②管理心理学思想:

管理人员的品质

4、韦伯的组织理论——官僚模型

1他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贡献:

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理论”,这集中表现在《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

5、早期工业心理学的诞生

1雨果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2沃尔迪尔斯科特对工业心理学的诞生也有影响,特别是在人事管理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6、霍桑实验的步骤:

①第一阶段是1924—1927年进行的工作物理环境实验,这是霍桑实验的先导。

②第二阶段是1927—1932年进行的职工福利措施实验

③第三阶段是1928—1930年进行的态度和意见的调查

④第四阶段是1930—1932年进行的团体行为的观察研究

7、简述管理心理学形成的标志?

①.1949年在芝加哥的一次跨学科的讨论会上,有人提议把这种综合学科知识系统来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叫做“行为科学”

②.1952年在美国成立了“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

③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邀请了一批著名学者经过慎重讨论后,才正式采用“行为科学”这个名称

④.1956年正式创办并发行《行为科学》月刊

⑤.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1958年出版了《现代管理心理学》一书,正式用“管理心理学”这个名称来取代原来沿用的工业心理学,因而,“管理心理学”便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8、现代“管理科学”理论?

①现代“管理科学”学派

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运筹学

③现代“管理科学”的特点——系统分析

3现代“管理科学“的灵魂——决策论

 

9、西方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的发展

年代

人性观

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

管理措施

管理重点

管理职能

管理措施

管理体制

20世纪20年代

经济人假设

X理论

泰勒、韦伯、法约尔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传统管理职能

外部奖励(胡萝卜加大棒)

专制集权领导体制

20世纪30年代

社会人假设

人际关系理论

梅奥等

以人为中心

人际关系协调职能

集体奖励方式

新型民主参与、沟通的领导体制

20世纪40—50年代

自我实现人假设

Y理论

马斯洛

以环境与人,实质是以人为中心

设计环境与采访的职能

强调内部奖励与

新型民主参与决策的领导体制

20世纪60—70年代

复杂人假设

超Y理论

摩尔斯与洛斯奇

奖励措施的权变、管理方法的权变、组织结构的权变、领导体制的权变

第三张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名词解释:

1.知觉:

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社会知觉:

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础。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的,社会知觉是了解人们的社会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心理成分。

3对他人的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主要是通过他人的外部特征,进而取得对他人的动机、情感、意图等内心世界的认识。

4自我知觉:

指一个人对自己身心各方面的认识。

5角色知觉:

是对某人的社会地位、身份及行为规范的知觉。

6.归因:

指观察者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预测和判断,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成败原因的方式与过程。

7首因效应:

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也称“先入为主”效应或第一印象。

8、近因效应:

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更鲜明、更大。

9、晕轮效应:

一种自然现象,在月亮周围出现的大光环(也称月晕效应)也是一种社会认知偏差现象,指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10、心理定势:

受经验模式的影响对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固定的刻板印象,也叫社会刻板印象。

11、社会知觉印象整合的平均法则:

将好的印象与坏的印象加起来,再取平均数形成总体的印象。

13叠加法则:

将好印象与坏印象叠加在一起形成总体印象。

14、加权平均整合法则:

对极重要与次要的品质印象予以不同的比例,再取平均数,形成总体印象。

简答题:

1、知觉的种类:

①空间知觉②运动知觉③时间知觉

2、知觉的基本特征:

①知觉的整体性②知觉的选择性③知觉的理解性④知觉的恒常性

3.影响知觉的因素:

主观因素:

①.兴趣对知觉的影响

②.态度不同,知觉理解不同

③.需要和动机对知觉的影响

④.过去的经验对知觉的影响

⑤.心理定势现应对知觉的影响

客观因素:

①.刺激物强度的影响

②活动性刺激物的影响

③重复性刺激物的影响

④对象和背景的对比差异影响

⑤.知觉情境的影响

4、影响深度知觉的因素:

单眼线索:

①物体的重叠②线条透视③空气透视④明暗阴影⑤运动视差⑥眼睛的调节(7)纹理梯度

双眼线索:

①双眼视轴的辐合②双眼视差

5、角色行为规范标准:

①情绪与情感标准②动机标准③社会地位标准④社会服务与社会贡献标准⑤个性心理标准

6、归因的内容:

①社会行为成败归因研究②社会推论问题研究③期望和预测行为的研究

7、三种不同的归因模式:

(1)海德把行为原因归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2)维纳的自我4种归因:

①归因努力或不努力的程度②归因能力的大小③归因工作(学习)任务难易程度④归因个人运气与机会的好坏程度

(3)凯利的三维归因根据外界信息资料分为三种:

①区别性资料②一致性资料③一贯性资料

8、常见的归因偏差有那些?

(1)基本归因错误

(2)认知性归因偏差

(3)动机性归因偏差(3)其它归因偏差

9、如何克服常见的归因偏差?

①通过归因训练,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

②要引导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外部归因的偏差,以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和对工作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的作用。

③要引导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与可以控制的因素来归因,少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来归因。

④通过观察学习的方法,即学习与观察其它成员正确归因,使大家效仿与学习正确有效的归因方式与行为。

10、如何进行社会知觉的有效应用与管理?

①首先,要注意通过社会化与在社会化途径,在人际交往与人际互动中,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与处理好人际关系、认识与处理好自己的角色,以促进自我健康成长与发展。

②其次,应通过强化方式捕捉与寻找有意义的信息。

③再次,应通过对信息的正确内化、运用图式、信息分化、信息对比,以及实证等方式,来印证与鉴别信息的真伪。

④还有,应通过“登门槛”效应、“门面”效应和琼斯提出的恭维、诚实可信、自我表现、施恩等印象管理策略,来保持社会认知印象的有效性与一致性。

⑤最后,还要克服负面情绪的干扰,主义情绪的调节与控制,用理智与理性化的认知方式及信息整合法则。

11、人们通过什么途径来形成与认识自我?

①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库利的“镜像自我”以人为镜来促进自我知觉得形成

②根据角色理论,采取角色换位的方式认识自我

③通过社会比较方式,将自己与他人或社会规范、标准进行比较来认识自我

④通过自我心理反思与反省的方式来认识自我

12、自我管理方法有;

①改变与改造环境促进自我的发展

②通过在社会化途径,改变与完善自我,促进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

③脱离不良环境,以利用自我发展

④回归社会,适应环境,以利自我免疫与发展

⑤从他人、社会、团队、大局、全局、未来的角度看问题,超越自我

⑥通过培养自信息与自尊心来认识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等

13、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效应:

①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②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印象扩散效应、哈罗效应

③心理定势现象(刻板印象)

④制约现象

⑤其他影响因素

14、社会知觉的印象整合与管理:

①首先,要注意通过社会化与再社会化途径,在人际交往与人际互动中,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与处理好人际关系、认识与处理好自己的角色,以自我健康与发展。

②再次,应通过对信息的正确类化、运用图式、信息分化、信息对比,以及实证等方式,来印证与鉴别信息的真伪。

③通过“等门槛”效应(即提出“先小后大”要求的得寸进尺策略)、“门面”效应(“先大后小”讨价还价策略)和琼斯提出的恭维、诚实可信、自我表现、施惠等印象管理策略,来保持社会认知印象的有效性与一致性。

④最后,克服负面情绪的干扰。

 

失误赔偿制’是有效的方法

(6)关于团体的竞争、合作与冲突第四章个性差异与管理

(1)能力的差异与管理

(1)能力:

能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智力:

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感知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因素的有机结合。

(3)知识:

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能。

(4)技能:

是人对动作方式的具体概括,基本上属于心理活动过程的范畴。

(5)能力的种类:

按能力的倾向分: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按能力的创造性程度:

再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

按心智能力功能差异:

液态智力与晶态智力(卡特尔在1965年提出的)

按能力测验的观点:

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

按智慧活动能力分:

社会的智慧、具体的智慧、抽象的智慧(桑代克提出的)

(6)能力与智力的结构:

能力的二因素学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在1904年提出的)

能力的群因素学说(美国心理学家赛斯登在1938年提出的)

智力的三维结构学说(美国心理学家基尔福特在1959年提出)

智力层次结构学说(英国心理学家阜南在1960年提出的)

智力多元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

三元智力论(美国心理学家斯登伯格在1985年提出的)

(7)能力的差异:

一般能力的个别差异:

智力水平中等占80%,优秀的有1%,不足的有3%。

特殊能力的个别差异:

一般高层次管理者的决策能力、中层次管理者的人际协调能力、低层次管理者的业务技术能力。

能力表现的年龄差异

能力的性别差异:

女性在语言方面,男性在宇航、空间知觉、数学方面各有优势。

其次,男女两性在智力上有差异,但差异的方向不能肯定。

在特殊能力及职业选择上有差异

(8)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能力和知识、技能是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从区别看,能力不同于知识经验,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能。

能力是能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也不同于技能。

技能是人对动作方式的具体概括,基本上属于心理活动过程的范畴。

从联系上看,三者是互相促进的。

(9)联系实际分析说明如何根据能力差异有效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应用与开发。

(1)创造力的管理

(2)掌握招聘的能力标准,合理招聘选择人才

(3)根据人的能力差异,对员工实施有效地职业技术教育和能力的训练

(4)人尽其才,量才任用

(5)贯彻正确的用人原则与方法

(2)气质的差异与管理

(1)气质:

是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与影响,典型地表现在人们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倾向性等动力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类型:

体型学说:

瘦长型、肥胖型、筋骨型(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提出)

激素学说:

甲状腺型、脑垂体型、肾上腺分泌活动型、甲状旁腺型、性腺过分分泌型

体液学说:

粘液质、多血质、混合性、胆汁质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3)气质的神经机制及气质类型与神经类型的关系

不平衡型(不可遏制型)…………胆汁质

强型灵活性高(活泼型)。

多血质

高级神经平衡型

活动类型灵活性低(安静型)。

粘液质

弱型(抑制型)。

抑郁质

(4)联系实际分析气质差异在社会生活与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1)扬长避短,发挥特征长,合理匹配,提高工作效率

(2)注意互补,协调关系

(3)认识差异,关注健康

(4)因人而异,管理教育

(3)性格的差异与管理

(1)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

和。

包含两部分:

(个性倾向性与个性的心理特征)

(2)人格:

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3)性格:

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有核心

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4)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意志特征;理智特征.

(5)性格的类型:

(1)性格机能类型;

(2)性格的内外倾向性;(3)优越型与自卑型;(4)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5)”五因素”性格类型;(6)社会文化类型.

(6)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7)联系实际分析怎么样根据人的性格差异进行有效的管理

(1)主动型的人一般具有较高的追求和奉献精神,具有较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他们的主动意识强,往往表现出开拓精神。

(2)被动型的人比较注重物质利益、工作条件和人际环境,他们表现出来的往往是责任心,而不是进取心,思想内涵也比较简单。

(3)个性突出,缺点、弱点明显的能人,也就是常说的两头冒尖的人,一是要使其扬长避短。

二是做好思想和情感沟通的工作。

三是要放开一点,采取忍耐和期待的方法。

(4)对有特殊才能的人,一定要尽可能给他们最好的条件和待遇。

第五章需要、动机、激励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

(1)行为与动机

(1)行为:

人类行为从广义说是由客观刺激通过人内部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反应(心理反应和外部动作反应)。

从狭义来看指外显性的行为活动、动作或操作方式。

(2)动机:

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活动过程和内部动力。

(3)目的:

指人的行为所要达到的方向目标和预期结果。

(4)兴趣与爱好:

(5)价值观

(6)理想与信念

(7)行为的模型:

(1)华生的极端行为主义模型:

S-R(S是刺激,R是反应)

(2)托尔曼的新行为主义在刺激反应之间增加中介变量,认为模型是:

B=f(A.S)(B是行为,S代表刺激,f是函数符合,A是年龄特征和经验)

(3)代表性的是德国的心理学家勒温将人的行为定义为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8)人类行为的特点:

(1)自觉性与主动性

(2)因果性(3)目的性(4)稳定性与可塑性(5)个别差异性与共同性

(9)动机的分类与动机系统:

(10)联系实际分析说明目标设置与目标管理的方法:

目标设置:

指向一个目标的工作意向是工作激励的主要源泉,目标能够告诉员工需要什么以及需要做出多大的努力,明确目标能够提高管理绩效(20世纪60年代,爱德温*洛克提出的目标设置理论)

布兰查德和约翰逊在1982年出版的《一分钟经理》提出了有效目标的流程。

美国心理学家德鲁克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版了《管理的实践》(1954)、《管理效果》(1964)、《有效地的管理者>(1966)中提出了“目标管理”概念。

1965年沃迪恩把目标管理的观念扩大到整个行业。

目标管理的方法:

在目标管理中注意三个重要因素:

(1)目标承诺,目标设置理论的前提是每个人都忠于自己认可的目标。

(2)适当的自我效能感(3)受民族文化的限制。

(2)需要与激励

(1)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满足和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发展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常以缺乏感和丰富感被人们体验。

(2)激励:

激发鼓励,提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需要的产生:

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出发点、基础和动力源泉。

(4)需要的种类: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5)激励的过程与模式:

激励的过程指由未满足的需要开始,通过实际的行为活动实现目标,进而需要得到满足而告终的全过程。

激励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

未满足的需要与欲望—心理紧张与外部刺激——动机——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为——需要满足与紧张性解除——产生新的需要、反馈

激励的三种不同模式

一;刺激(内外诱因)、个体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反馈

二:

需要、愿望或希望、动力、行为、目标、反馈

三;未满足的需要与欲望、心理紧张性、动机、目标导向、目标行为、需要满足紧张解除、产生新的需要、反馈等

(6)需要、激励与管理的策略:

从对激励的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未满足的需要是激励的开始,而需要的满足则是激励过程的完成。

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出发点、基础和动力源泉;激励与动机是同义词,它是行为的动力系统;管理是控制和驾驭人的动力系统及人的行为手段、方法和策略。

这三者在人类活动中统一起来,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一定的需要往往有其特定的激励来满足,一定的激励又往往需要需要一定的管理方法与策略才能激活。

(7)联系实际分析知识员工的特点

知识员工:

就是掌握和运用符合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

(彼得*德诺克提出的)

知识员工的特点:

注重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更注重于自己的尊严和自我实现的价值。

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并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实现自我价值。

(8)如何运用激励机制、激励原则、激励方法的知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激励机制:

要求管理者有人本管理的观念,通过理性化的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谋求管理的人性化和制度化之间的动态平衡,以达到有序和有效管理的过程。

激励机制的设计包括以下几点:

(1)激励机制的设计的出发点是满足员工的需要,设计各种奖酬形式,形成一个诱导因素的集合群,以满足员工的需要。

(2)激励机制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