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43757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报告.docx

《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报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报告.docx

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1

引言………………………………………………………………………2

一、主体建构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5

(一)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研究的历史沿革……………………………5

(二)当前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11

二、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的结构…………………………………………14

(一)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14

(二)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19

(三)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20

(四)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的课型模式…………………………………30

(五)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38

三、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41

(一)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形成浓厚的改革氛围……………………41

(二)加强组织领导,利用行政手段推动改革………………………42

(三)加强制度建设,确保这项改革顺利进行………………………42

参考文献…………………………………………………………………43

 

内容摘要

当前课堂教学的现实比较传统,呼唤可操作的改革方案出台。

根据建构主义、人本主义、主体性学习理论,实施主体建构教学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客观世界为客体,教师、教法、资源为媒体,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形式进行意义建构,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改革的勇气、行政手段、制度建设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本文首先从历史沿革和教学现状考察了主体建构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接着重点分析论述了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的结构,即理论与实践、教学目标、基本程序、课型模式、教学评价。

最后结合当前的教学改革实际,提出了主体建构教学模式实现的条件。

关键词:

教学改革、主体建构、教学模式

 

引言

主体,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关于教学主体的界定,学术界众说纷纭。

考察我国的教育教学的历史及理论基础,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论争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师中心”、“学生中心”“主导主体”。

其中“主导主体说”借鉴了早期的“主导主动说”和“学生主体说”的思想,结合我国的教学现状提出来的,该说主张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在西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点有着悠久的历史,又在当代被多数人认同,坚持学生本位,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其教学价值观念的显著特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所编著的《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明确表达了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观点。

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

基于对教学活动本质的认识,教学是学生认识和实践教学内容的过程,学生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认识客体的物质承担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接受信息的主体。

内化知识、提高能力是内因的结果,是由学生主体完成的。

建构,完整地表达应为“意义建构”,源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学习者根据自身已有的经验,在他人帮助下,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即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意义建构通过自主、合作的形式达到。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支撑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现状。

模式,是指客观事物整体运动的标准形式。

模式比理论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包括框架结构、程序和策略。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教学活动程序。

197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乔伊斯(B·Joyce)和威尔(M·Weil)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最早将教学模式引进教学研究领域,该书成为教学模式理论研究开始的标志。

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试图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以设法考察一系列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

教学模式不同于某种教学方法,它介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对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和规范,其本质仍然是教学的手段和行为方式。

教学模式可以由教学理论演绎而来,也可以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提炼,进而转化而成。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全国各类改革的典型也相继推出。

但是,改革的步子迈得不够大,深度、广度还相当有限。

“满堂灌,题海战术”的现象广泛存在,教育的生态并不和谐,学生的创造性遭到扼杀。

鉴于此,我们需要有改革的精神,改革的勇气和改革的信心,在成熟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实施主体建构教学模式,这就是:

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客观世界为客体,教师、教学方法、其它教学资源为媒体,教师在诸多的媒体中为主导,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教育教学规律,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让教学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

 

一、主体建构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一)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研究的历史沿革

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何为教学主体的问题,二是如何建构的问题。

纵观国内外研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期研究的论点散见于教育理论著述之中,二十世纪则形成了专题研究,成果颇丰。

虽然提法不同,但本质相同。

1、国外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研究考察

(1)杜威的活动教学模式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哲学家。

他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某些弊端进行了批判,创造性地提出四个教育哲学命题: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他强调教师的作用要从绝对的权威地位转变为学生的顾问或助手,学生处于中心和主体地位。

教学应该按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差异进行,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独立活动和思考。

教师的地位变了,但教师的作用不是被削弱了,而是转移到其它方面,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性格、兴趣。

主张课程应该源于儿童的经验,以儿童的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

因此,他提出了一系列与儿童活动有关的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作为他所提倡的“活动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教学过程要遵循“从做中学”的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从尝试失败到成功的复杂过程,即由经验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紊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谐的情境,由此提出了教学的五个步骤:

第一,问题的感觉——在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中,令人不安和困惑的问题阻止了连续的活动;第二,问题的界定——使感觉到的(直接经验到的)疑难或困惑理智化,成为有待解决的难题和必须寻求答案的问题;第三,问题的解决的假设——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以对付疑难问题;第四,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理智上对假设进行认真推敲,看哪种假设能对付疑难;第五,通过行动检验假设——通过行动检验考虑到的解决办法的有效性。

可见杜威教学模式是与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但他的教学思想也存在一些极端的观念。

(2)布鲁纳发现教学模式

布鲁纳是美国当代认知学习理论代表人物。

他针对传统的“仓库理论”,提出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态度或方法便是“发现”。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认知过程,个体的学习是通过自己的经验系统对“从外而内”的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和加工,以一个易于掌握的形式予以保存,并对处理知识的方法进行评价,重新提炼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改组或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

布鲁纳指出,教师在教学中永远是主导者,学生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探究的积极性。

教学基本模式为: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提出假设,利用直觉思维寻找答案;评价、验证,得出结论,对各种可能性运用分析思维进行反复求证、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发现学习对师生要求极高,操作起来较为困难,曾到20世纪60年代受到人们的指责,但从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3)阿莫纳什维利合作教学模式

阿莫纳什维利是前苏联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

他在通过近30年的实验探索后,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合作教学模式。

合作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人际关系心理学,它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

在师生合作的情况下,学生的个性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变得愉快。

合作教学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社会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它主张用人道主义的原则和个性民主化的原则来改造教育和教学过程,处理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个性和谐发展的人。

合作教学强调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在追求教学中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目标发展时,也实现人际交往的技能目标。

合作教学把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发挥学生的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建立在多边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

教师要充当“管理者”、“咨询者”和活动的“参与者”等角色,而不是高高在上,主宰一切。

合作教学是学生群体在教师引导下,共同探讨,共同实践的一种教学形式。

(4)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早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学者奠定了建构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这种理论内容非常丰富,鲜明地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建构知识与学生自身的经验为基础。

教师不能强行灌输,需要学生自己去建构他自己的意义。

因为教师和学生不具有相同的经验,因此,虽使用相同的符号,他们的认知和解释就很难完全一样。

当学生认为他们听懂了老师的讲解时,其实是学生凭个人的经验对老师所发出的信息做一番合理的解释而已,并非与老师的领悟完全相同。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一般为:

明确学习主题,进入问题情境,学生独立探索,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后文将进一步详述。

2、国内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研究扫描

教学模式的研究,早在我国春秋战国已是“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孔子创造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应用“叩竭法”,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并不直接作答,而是从正反两方面提出问题反问学生,让其竭力思考得出正确答案。

道家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其教学思想别出心裁。

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观出发,提出了“自然无为”的自然主义教育教学思想。

所谓“自然无为”,就是教育要顺应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顺序和规律,反对教育者凭主观意愿强作妄为。

老子要求教育者“希言自然”,即不要过多地训诲教导,受教育者有为而处于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出主体能动作用。

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学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第一个高扬创造教育的旗帜。

他不仅发表了精辟的创造教育思想,而且进行了创造性教育实验。

主张儿童教育应以儿童为主体,教育者的责任在于引导儿童的自觉、自动,使之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广泛而深入地进行教改实验的基础上,掀起了一轮一轮研究的热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可谓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各具特色,大放异彩。

下面列举几种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展示主体建构教学模式的演进。

(1)尝试教学模式

我国历史上许多教育家对尝试教学有许多论述,如孔子、孟子、朱熹及近代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等。

率先系统进行研究实验的是江苏省著名特级老师邱学华。

他从小学数学教改实验做起,进行了长达二十余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尝试教学理论及操作模式。

尝试教学突破了以接受学习为特征的“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尝试为核心的“先练后讲”的现代模式,基本教学程序是:

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核心,其它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