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美国评级机构穆迪如何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90403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揭密美国评级机构穆迪如何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揭密美国评级机构穆迪如何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揭密美国评级机构穆迪如何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揭密美国评级机构穆迪如何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揭密美国评级机构穆迪如何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揭密美国评级机构穆迪如何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docx

《揭密美国评级机构穆迪如何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揭密美国评级机构穆迪如何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揭密美国评级机构穆迪如何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docx

揭密美国评级机构穆迪如何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

 6月22日穆迪评级风险部经理BartOosterveld表示,希腊重组债务是可以想象的,但可能性很小。

穆迪于6月将希腊政府的主权评级从A3调降4个等级至Ba1,为垃圾级。

今年以来,正是三大评级公司组成的联合方阵,将希腊等欧洲国家一步一步推向最终深渊。

  穆迪曾经的总部位于曼哈顿的教堂街,在这栋建筑入口处上方,有一块磨光闪亮的青铜浮雕,这是1951年这个办公室开张时穆迪的创始人约翰?

穆迪安放在这里的。

  浮雕上由一英尺高的字母组成的铭文写着:

“信用:

人与人间的信心所系。

  这句话下面是引自南北战争前美国参议员丹尼尔·韦伯斯特(DanielWebster)的话:

“信用是现代商业系统中关乎生死存亡的氧气。

它对一国致富的作用比全世界所有宝藏的作用还要大1000倍!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说过,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一个就是美国,一个就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

  回溯历史,约翰·穆迪在1900年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1906年标准统计局成立,在1941年和普尔出版公司合并后成为今天的标准普尔。

90年代,惠誉国际崛起,美国三大评级巨头格局终于成型。

当下,评级成了任何金融产品都必不可少的部分东西,每个在国际金融市场发行的证券类产品,都必须经过评级机构出具的有效评级。

  但是这种“关乎生死存亡的氧气”,却在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以及评级行业自身的急速膨胀等因素的推动下,逐步蒙尘。

  6月22日穆迪评级风险部经理BartOosterveld表示,希腊重组债务是可以想象的,但可能性很小。

穆迪于6月将希腊政府的主权评级从A3调降4个等级至Ba1,为垃圾级。

今年以来,正是三大评级公司组成的联合方阵,将希腊等欧洲国家一步一步推向最终深渊。

  而以穆迪为代表的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的表现,也遭到了包括美国司法部、美国证监会、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和美国参议院永久调查委员会(SenatePermanentSubcommitteeonInvestigations,以下简称永久调查委员会)等多个部门的围剿。

  6月16日,美国参众两院议员通过议案,由美国证交会(SEC)设立一个中介机构,为金融机构发行的结构性产品安排指定的评级机构,提供初次评级。

这给以往自行选择评级机构的结构性产品发行商关上了大门。

同时参议院通过另一修订案,除去对“三大巨头”──标普、穆迪和惠誉作为NRSROs(全国认可的统计评级组织)成员所获得特殊的保护。

2006年,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案》曾赋予NRSROs机构的评级方法、指标和程序的科学、合理性等实质问题不受监管涉足的特殊地位,如今这一监管空白已被填补。

  美国参议院永久调查委员会也在今年4月份发布了一份581页的调查报告,名为“华尔街与金融危机:

评级机构的角色”,揭示评级机构与投资银行内部员工互动的内幕。

  而穆迪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其股东利益追求也在侵蚀着评级机构的独立性。

摩根士丹利位列穆迪的第六大股东,持有近950万股,市值约为2亿美元的穆迪股份,根据纳斯达克网站最新披露的信息,其股东中更不乏华尔街大型投行的身影,包括花旗、巴克莱银行、美国银行,JP摩根、高盛和美林等。

  事实上,在金融危机中倒下最快的那些大投行们给予三大巨头的报酬是相当丰厚的,根据美国永久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在结构性金融产品上面,美林给穆迪、标普和惠誉贡献了7690万、3127万和7727万美元的收入,而在穆迪的大客户里面,花旗、瑞银、高盛和德银等都贡献了近千万美元以上的收入。

  对此,有评论指出,“操纵评级结果最好的方法,就是你拥有一家评级机构”。

  此外,正在成长中的中国信用评级及相关资讯行业,也渗入了穆迪等三巨头的影子,四大信用评级公司中,除大公国际外,三家都是三大巨头的合资公司,分别为中诚信、联合、上海新世纪(002280)等三家。

  然而但随着三大巨头“失去信用”,被越来越严厉的监管力度压得喘不过气来,国内信用评级市场将来的路也在何方呢?

警示危机还是制造危机?

  Trieste大学的教授MauroBussani在其研究成果《CreditRatingAgencies`Accountability.ShortNotesonaGlobalIssue》中就指出,在希腊债务危机发展恶化的过程中,信用降级导致危机升级,危机升级又使信用评级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表现得非常明显。

  今年以来,三大评级公司组成的联合方阵,正是用着这种炸弹般的威力,将希腊等欧洲国家一步一步推向最终深渊。

  三大巨头中率先向希腊“发难”的首先是标准普尔。

  2009年12月,标普将希腊信用展望级别降至负面,一时间希腊国家上空风雨欲来。

次日,惠誉国际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

  14天后,穆迪则将希腊短期主权信用级别由A-1下调至A-2级。

至此。

希腊债务危机终于爆发。

  其他欧洲国家也迅速成为三大巨头下调评级的目标。

4月底,标准普尔将葡萄牙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降至A-。

  5月初,穆迪将葡萄牙Aa2级主权信用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并提出有可能下调两档的警告。

  5月底,惠誉宣布将西班牙的主权评级从AAA级下调至AA+级,欧元在6月初被打到4年来的最低深渊。

  由此,希腊债务危机开始向欧洲债务危机发展。

引发全球市场恐慌,美国和全球股市都出现了暴跌。

  Trieste大学的教授MauroBussani在其研究成果《CreditRatingAgencies`Accountability.ShortNotesonaGlobalIssue》中就指出,在希腊债务危机发展恶化的过程中,信用降级导致危机升级,危机升级又使信用评级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表现得非常明显。

  那么各家机构的评级是如何产生的呢?

  穆迪的信用报告系统有着固定的模式。

如果某家公司的债券被赋予AAA评级,那就意味着穆迪相信,贷款给这家公司后,你收回本息的概率非常高。

概率越低,评级就越低——从AAA到AA到A,然后就是Baa,最后是Caa到C级,穆迪在从Aa到Caa的各个基本等级后面加上修正数字1、2及3。

低于Baa的评级被认为是“垃圾级”,或者说是高风险的评级。

其他的评级公司的评级标准也与此类似。

  而产品的评级从初次评级到评级观察期,都时刻变动着。

  以穆迪中国网站披露的评级观名单为例,中新地产集团在2007年7月6日得到了第一次评级,当时的评级为(P)B1((p)是穆迪对于某些地区的特别标准),至今中新地产经历了10次评级调整,其最新的评级是在2010年6月15日做出调整的,已经降至Caa3。

  其中,初次评级是相当重要的,它直接影响每个产品的发行成功与否。

“在发行过程中,评级机构的评价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和市场都非常看重他们的评价。

”一家券商投行部的副总裁对记者表示。

警示危机还是制造危机?

  Trieste大学的教授MauroBussani在其研究成果《CreditRatingAgencies`Accountability.ShortNotesonaGlobalIssue》中就指出,在希腊债务危机发展恶化的过程中,信用降级导致危机升级,危机升级又使信用评级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表现得非常明显。

  今年以来,三大评级公司组成的联合方阵,正是用着这种炸弹般的威力,将希腊等欧洲国家一步一步推向最终深渊。

  三大巨头中率先向希腊“发难”的首先是标准普尔。

  2009年12月,标普将希腊信用展望级别降至负面,一时间希腊国家上空风雨欲来。

次日,惠誉国际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

  14天后,穆迪则将希腊短期主权信用级别由A-1下调至A-2级。

至此。

希腊债务危机终于爆发。

  其他欧洲国家也迅速成为三大巨头下调评级的目标。

4月底,标准普尔将葡萄牙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降至A-。

  5月初,穆迪将葡萄牙Aa2级主权信用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并提出有可能下调两档的警告。

  5月底,惠誉宣布将西班牙的主权评级从AAA级下调至AA+级,欧元在6月初被打到4年来的最低深渊。

  由此,希腊债务危机开始向欧洲债务危机发展。

引发全球市场恐慌,美国和全球股市都出现了暴跌。

  Trieste大学的教授MauroBussani在其研究成果《CreditRatingAgencies`Accountability.ShortNotesonaGlobalIssue》中就指出,在希腊债务危机发展恶化的过程中,信用降级导致危机升级,危机升级又使信用评级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表现得非常明显。

  那么各家机构的评级是如何产生的呢?

  穆迪的信用报告系统有着固定的模式。

如果某家公司的债券被赋予AAA评级,那就意味着穆迪相信,贷款给这家公司后,你收回本息的概率非常高。

概率越低,评级就越低——从AAA到AA到A,然后就是Baa,最后是Caa到C级,穆迪在从Aa到Caa的各个基本等级后面加上修正数字1、2及3。

低于Baa的评级被认为是“垃圾级”,或者说是高风险的评级。

其他的评级公司的评级标准也与此类似。

  而产品的评级从初次评级到评级观察期,都时刻变动着。

  以穆迪中国网站披露的评级观名单为例,中新地产集团在2007年7月6日得到了第一次评级,当时的评级为(P)B1((p)是穆迪对于某些地区的特别标准),至今中新地产经历了10次评级调整,其最新的评级是在2010年6月15日做出调整的,已经降至Caa3。

  其中,初次评级是相当重要的,它直接影响每个产品的发行成功与否。

“在发行过程中,评级机构的评价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和市场都非常看重他们的评价。

”一家券商投行部的副总裁对记者表示。

付钱的就是上帝?

  在这些被美国永久调查委员会曝光邮件中,穆迪分析师在2006年4月份说,高盛就希望今天推向市场的一笔交易向我施加了严重压力。

当时高盛要求这位分析师修改穆迪给出的评价,给出更为有利的说法。

  美国永久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发行人和分析师的沟通会影响具体产品的评级过程。

  在这背后,评级行业的“发行人支付模式”是受到最多质疑的。

  要得到一份由穆迪出具的评级报告,所需费用是多少呢?

  根据调查,一份RMBS或者CDO在初次评级或每年持续观察所需的费用在3.5万美元/次到5万美元/次左右。

  而这部分费用是由产品的发行人来支付的,据美国永久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显示,每发行一个产品,发行人需支付给评级机构的总报酬在5万美金到100万美金不等。

  如果这个评级报告的价格是产品的消费者,即买方直接支付的话,将是一笔巨大的费用。

  从当前实际来看,评级机构主要采取的收费机制是向发行方收费。

  随着评级对象的增多,三大评级机构先后采用了这种收费模式。

  目前主要评级公司的大部分收入都来自发行方为评级所支付的费用。

根据2002年11月21日美国证监会听证会的资料,穆迪公司收入的90%来自受评对象支付的评级费用,10%来自公司提供的研究和数据服务;惠誉公司的收入中同样90%左右来自发行方支付的费用,大约10%来自定购服务(subscriptionservices)。

  评级机构由发行人支付费用的模式,是个横亘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与利益之间的巨大冲突。

  这种冲突,在美国永久调查委员会曝光的穆迪员工与投行之间的邮件往来中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在这些被美国永久调查委员会曝光邮件中,穆迪分析师在2006年4月份说,高盛就希望今天推向市场的一笔交易向我施加了严重压力。

当时高盛要求这位分析师修改穆迪给出的评价,给出更为有利的说法。

  2007年6月12日,穆迪分析师向美林银行人员表示:

“除非费用问题谈妥,否则无法开展评级工作。

  后者随后回复称:

“对于此交易更改后的收费明细,我们都可以接受。

  这样的情景并不陌生,用中国的一句老话说:

有奶便是娘。

有毒资产带给评级机构的盛宴?

  而相对应的,穆迪的收入结构发生了质变,其RMBS和CDO业务的收入从2002年的6100万美元激增至2006年的2.08亿美元。

标准普尔年收入从2002年的5.17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16亿美元,其中48%来自结构金融产品。

  穆迪转型的决定,是在穆迪原结构金融产品部主管克拉克森担任首席执行官之后不久做出的。

这也是整个穆迪经营重心的一次“搬家”:

结构性融资工具开始超越公司债券评级,转而成为穆迪的支柱产业。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穆迪和标普都创造了他们营业史上的新纪录。

从2004年到2007年,标准普尔发出超过5700个RMBS交易和835个CDO交易评级,其增长速度是惊人的。

在2002年,标准普尔约为700个RMBS和80个CDO进行评级,到2006年,穆迪进行评级的结构性金融产品已超过1600个RMBS和340个CDO的交易。

  在同一时期内,穆迪公司发布了近4000个RMBS评级和870个CDO评级,在2002年,穆迪为500个RMBS和45个CDO做出评级,而到了2006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增长到了1200个RMBS和360个CDO评级。

  而相对应的,穆迪的收入结构发生了质变,其RMBS和CDO业务的收入从2002年的6100万美元激增至2006年的2.08亿美元。

  标准普尔年收入从2002年的5.17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16亿美元,其中48%来自结构金融产品。

  这背后,正是结构金融领域的硝烟四起。

90年代后期,随着结构金融领域的硝烟四起,穆迪的研发节奏大幅放缓,银行成为领跑者,穆迪和其同行成为了比较被动的参与方。

在这个领域,穆迪一度在统计分析(分析事实)和随机分析(分析可能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它跟不上银行设计的最新金融工程产品的步伐,这些新产品要求它们给予评级,评级机构承担了巨大的道德风险。

  随着业务上的重心改变,公司的管理层也在发生变化,结构性金融产品部门逐渐掌握大权,原有的老强项——公司债券评级部门开始失势。

结构金融产品部主管克拉克森开始掌握大权,起初这是个实验性的冷门业务领域,但是到1997年,克拉克森开始负责穆迪整个抵押债券部门。

他曾在采访中指出:

“如果穆迪想继续以全球顶级评级机构自居,那它就必须改造自己。

我们属于服务业,我对此不感到遗憾。

” 

  到2006年,克拉克森的团队已经飞速成长,他们产生的收入占到穆迪公司年度总收入的40%,其他所有业务部门都相形失色。

  如果说结构金融产品市场的快速膨胀,与克拉克森的结构金融部门的崛起,确定了穆迪重心偏向于结构金融的路线,那么穆迪的上市则让公司在这一路线上快马加鞭起来。

  2000年,穆迪从金融出版商邓白氏(Dun&Bradstreet)分拆出来,作为一家公众公司登陆股票市场。

  而穆迪的股价在上市后四年中上涨了500%,而这期间整个市场却是在走下坡路。

  2007年穆迪上交给美国证监会的财务报表显示,穆迪的CEO雷蒙德丹尼尔,在2007年获得880万美元,并获得股票期权奖项价值超过230万美元,穆迪结构金融产品部门的主管布赖恩克拉克森在2007年获得超过320万美元的奖金。

此外,同期穆迪的管理层也得到了40万美元至50万美元的奖金与可观的股票期权。

  穆迪的管理层们已经被这些诱人的奖金与期权所引导,与华尔街一同走入了结构性金融产品的深渊中。

但谁也没想到,这些庞大的风险中的一角,最初是暴露在一个程序上的小BUG(缺陷)上的。

  2006年8月,穆迪首次介入了CPDO(固定比例债务债券)的评级。

该产品由荷兰银行设计,并被贝尔斯登的分析师称为“结构融资产品中的圣杯”。

它给出的评级是AAA——最接近无风险的级别。

标准普尔也给出了AAA评级。

  CPDO产品没有抵押物支持,实际上是对数百家欧美公司信用所下赌注的集合。

CPDO债券是穆迪所经手的产品中最有利可图的单个投资工具。

  CPDO的缺陷比其他产品的评级程序缺陷多出不少,穆迪的一位分析师在2007年1月2日给整个团队发了一份电子邮件:

“嗨,伙计们,新年好!

我又找到了CPDO评级程序中的一个缺陷。

  此前的缺陷未对CPDO的评级造成大的影响,但不久之后发现的一个缺陷就不是这样了。

穆迪用来运行其CPDO表现模拟软件的电脑代码出现了一个单独的小问题,但却让结果大相径庭。

当这个错误得到纠正后,该CPDO的违约率急剧增加了。

最后的结果表明,CPDO根本就不是AAA级的产品。

初步得出的结果表明,上述错误可能使评级提高多达四个级别。

  2008年7月,在此事被揭露后,穆迪不得不发布公开声明,承认自己在CPDO上所犯的错误,并指出此次所涉及错误评级债务证券规模达到了10亿美元。

穆迪还表示,其全球结构化融资业务的伦敦主管诺埃尔·基尔农将于月底离职。

  而此时的市场状况已在步入了惨烈下跌的路径,CPDO被降级,据报道投资某些CPDO产品的投资者已损失高达60%的资本。

  CPDO的命运与他曾经辉煌的兄弟们是一样的:

那些曾经获得“投资级”评级的金融产品,在金融危机之后纷纷遭到降级。

以穆迪为例,根据FCIC的报告,有价值两万五千亿美元的RMBS(住房抵押资产支持证券)被降级,同时被降级的CDO(担保债务权证)价值5640亿美元。

  而由穆迪评级的RMBS和CDO总价值分别为四万七千亿和7360亿美元。

也就是说,如果按价值数额计算,被降级的RMBS比例超过一半,CDO则超过四分之三。

有毒资产带给评级机构的盛宴?

  而相对应的,穆迪的收入结构发生了质变,其RMBS和CDO业务的收入从2002年的6100万美元激增至2006年的2.08亿美元。

标准普尔年收入从2002年的5.17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16亿美元,其中48%来自结构金融产品。

  穆迪转型的决定,是在穆迪原结构金融产品部主管克拉克森担任首席执行官之后不久做出的。

这也是整个穆迪经营重心的一次“搬家”:

结构性融资工具开始超越公司债券评级,转而成为穆迪的支柱产业。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穆迪和标普都创造了他们营业史上的新纪录。

从2004年到2007年,标准普尔发出超过5700个RMBS交易和835个CDO交易评级,其增长速度是惊人的。

在2002年,标准普尔约为700个RMBS和80个CDO进行评级,到2006年,穆迪进行评级的结构性金融产品已超过1600个RMBS和340个CDO的交易。

  在同一时期内,穆迪公司发布了近4000个RMBS评级和870个CDO评级,在2002年,穆迪为500个RMBS和45个CDO做出评级,而到了2006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增长到了1200个RMBS和360个CDO评级。

  而相对应的,穆迪的收入结构发生了质变,其RMBS和CDO业务的收入从2002年的6100万美元激增至2006年的2.08亿美元。

  标准普尔年收入从2002年的5.17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16亿美元,其中48%来自结构金融产品。

  这背后,正是结构金融领域的硝烟四起。

90年代后期,随着结构金融领域的硝烟四起,穆迪的研发节奏大幅放缓,银行成为领跑者,穆迪和其同行成为了比较被动的参与方。

在这个领域,穆迪一度在统计分析(分析事实)和随机分析(分析可能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它跟不上银行设计的最新金融工程产品的步伐,这些新产品要求它们给予评级,评级机构承担了巨大的道德风险。

  随着业务上的重心改变,公司的管理层也在发生变化,结构性金融产品部门逐渐掌握大权,原有的老强项——公司债券评级部门开始失势。

结构金融产品部主管克拉克森开始掌握大权,起初这是个实验性的冷门业务领域,但是到1997年,克拉克森开始负责穆迪整个抵押债券部门。

他曾在采访中指出:

“如果穆迪想继续以全球顶级评级机构自居,那它就必须改造自己。

我们属于服务业,我对此不感到遗憾。

” 

  到2006年,克拉克森的团队已经飞速成长,他们产生的收入占到穆迪公司年度总收入的40%,其他所有业务部门都相形失色。

  如果说结构金融产品市场的快速膨胀,与克拉克森的结构金融部门的崛起,确定了穆迪重心偏向于结构金融的路线,那么穆迪的上市则让公司在这一路线上快马加鞭起来。

  2000年,穆迪从金融出版商邓白氏(Dun&Bradstreet)分拆出来,作为一家公众公司登陆股票市场。

  而穆迪的股价在上市后四年中上涨了500%,而这期间整个市场却是在走下坡路。

  2007年穆迪上交给美国证监会的财务报表显示,穆迪的CEO雷蒙德丹尼尔,在2007年获得880万美元,并获得股票期权奖项价值超过230万美元,穆迪结构金融产品部门的主管布赖恩克拉克森在2007年获得超过320万美元的奖金。

此外,同期穆迪的管理层也得到了40万美元至50万美元的奖金与可观的股票期权。

  穆迪的管理层们已经被这些诱人的奖金与期权所引导,与华尔街一同走入了结构性金融产品的深渊中。

但谁也没想到,这些庞大的风险中的一角,最初是暴露在一个程序上的小BUG(缺陷)上的。

  2006年8月,穆迪首次介入了CPDO(固定比例债务债券)的评级。

该产品由荷兰银行设计,并被贝尔斯登的分析师称为“结构融资产品中的圣杯”。

它给出的评级是AAA——最接近无风险的级别。

标准普尔也给出了AAA评级。

  CPDO产品没有抵押物支持,实际上是对数百家欧美公司信用所下赌注的集合。

CPDO债券是穆迪所经手的产品中最有利可图的单个投资工具。

  CPDO的缺陷比其他产品的评级程序缺陷多出不少,穆迪的一位分析师在2007年1月2日给整个团队发了一份电子邮件:

“嗨,伙计们,新年好!

我又找到了CPDO评级程序中的一个缺陷。

  此前的缺陷未对CPDO的评级造成大的影响,但不久之后发现的一个缺陷就不是这样了。

穆迪用来运行其CPDO表现模拟软件的电脑代码出现了一个单独的小问题,但却让结果大相径庭。

当这个错误得到纠正后,该CPDO的违约率急剧增加了。

最后的结果表明,CPDO根本就不是AAA级的产品。

初步得出的结果表明,上述错误可能使评级提高多达四个级别。

  2008年7月,在此事被揭露后,穆迪不得不发布公开声明,承认自己在CPDO上所犯的错误,并指出此次所涉及错误评级债务证券规模达到了10亿美元。

穆迪还表示,其全球结构化融资业务的伦敦主管诺埃尔·基尔农将于月底离职。

  而此时的市场状况已在步入了惨烈下跌的路径,CPDO被降级,据报道投资某些CPDO产品的投资者已损失高达60%的资本。

  CPDO的命运与他曾经辉煌的兄弟们是一样的:

那些曾经获得“投资级”评级的金融产品,在金融危机之后纷纷遭到降级。

以穆迪为例,根据FCIC的报告,有价值两万五千亿美元的RMBS(住房抵押资产支持证券)被降级,同时被降级的CDO(担保债务权证)价值5640亿美元。

  而由穆迪评级的RMBS和CDO总价值分别为四万七千亿和7360亿美元。

也就是说,如果按价值数额计算,被降级的RMBS比例超过一半,CDO则超过四分之三。

政策庇护伞不再

  既是市场的评判员,又是市场的利益分享者,穆迪等评级机构的这种特殊位置还得益于监管层的政策庇护。

  既是市场的评判员,又是市场的利益分享者,穆迪等评级机构的这种特殊位置还得益于监管层的政策庇护。

  美国的证监会规定,评级机构没有被监管义务。

  2006年美国新颁布的《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规定,SEC无权干涉评级公司的决定,其监管目标集中在如何引入竞争,并加强对评级机构的财务报表和评级规则的管理。

  同时,美国把“三大巨头”──标普、穆迪和惠誉列入NRSROs(“全国认可的统计评级组织”)。

NRSROs实际上为他们提供了特殊的保护地位,其规定凡参加的评级机构,投资者不但无权起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