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鉴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89184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鉴赏.docx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鉴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鉴赏.docx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鉴赏

右溪记元结

原文: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休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解读:

右溪是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优美异常。

但长期不为人所知,以致默默无闻。

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

这篇精美的散文着重描写了右溪的自然美景,并记叙了对它整修的经过。

行文流畅简洁,文笔隽永淡雅,风格纯真自然,状物记事,层次分明,仅仅用140个字,就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绘得清清楚楚。

译文:

在道州城西边一百余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

它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

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

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便激起冲天的浪花和股股洄流。

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市民游览的胜地,喜欢清静者休憩的园林。

可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我在溪水边徘徊,为此惋惜!

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

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西面,便命名为“右溪”。

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是为了让后来的人知道。

作者: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鲁山(今河南鲁山县)人,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天宝十二年(753)举进士。

曾任山南西道节度参谋、水部员外郎、道州刺史等官职。

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间,曾两度上书,请求蠲免百姓租税,深受道州人民的爱戴。

其诗文大部分都能反映政治现实和社会矛盾,文风质朴,清淡简洁,纯真自然。

明人辑有《元次山集》。

注释:

①道州:

州名,唐时属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省道县。

②营溪:

河流名,发源于今湖南省宁远县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县西入湘水。

③攲(qí)嵌盘屈:

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

④休木:

休,美好。

⑤阴:

树荫。

荫:

遮盖。

⑥逸民退士:

退居山林的隐士。

⑦人间:

与前文“山野”对称,指有居民的地方。

⑧静者:

喜欢清静的人。

⑨置州已来:

成为州的治所以来。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营州,后改为道州。

已,通“以”。

⑩香草:

芬香的花草。

《游白水书[1]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2]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3]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5]可熟物。

循[6]山而东,少北[7],有悬水[8]百仞。

山八九折[9],折处辄[10]为潭,深者缒石[11]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12],可喜可畏。

山悬[13]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4],观山烧火,甚[15]俯仰。

度[16]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17]中流,掬[18]弄珠璧[19]。

  到家二鼓[20],复与过饮酒,食余甘[21]煮菜。

顾[22]影颓然,不复甚寐[23]。

书[24]以付过。

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

题解 文中浴于〔汤池〕,即汤泉。

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热甚,其源(殆〕几乎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有很大的瀑布。

悬水,瀑布。

山八九〔折〕拐弯。

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缒(zhuì)〕用绳系着石头向下。

石五丈,〔不得其所止〕(到了五丈深的地方)仍然到不了底。

雪溅雷怒〔雪溅雷怒〕形容瀑布落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落入潭中而发出轰鸣声。

可喜可畏。

山崖有〔巨人迹〕巨人的足迹。

数十,所谓佛迹也。

  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

十月到惠州。

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

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苏轼五十八岁时又一次被放逐,以宁远军团练副使的虚衔,安置在惠州(今广东惠州)。

绍圣元年(1094)十月初,到达惠州;十二日即游白水山,写了这篇短文。

漫笔记录,可见当地风光,也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貌。

注释 [1]白水:

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舆地纪胜》说:

“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书:

写,书写。

这个“书”的含义和文中的“书以付过”中的“书”含义相同。

[2]绍圣元年:

即1094年。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

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

即汤泉。

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5]殆:

大概,恐怕。

[6]循:

沿[7]少北:

稍向北。

[8]悬水:

瀑布。

百仞:

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

仞:

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9]折:

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10]“深者”二句:

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磓(zhuì)石:

用绳系着石头向下。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1]辄:

就[12]雪溅雷怒:

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3]水崖:

水边。

[14]倒(dào)行:

顺来路往回去。

[15]甚:

厉害。

俛仰:

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

[16]度:

越过[17]击汰(tài):

击水。

汰,水波。

[18]掬(jū):

用双手捧取。

璧:

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9]珠壁:

此指倒影在水中的月亮。

[20]二鼓:

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21]余甘:

即橄榄,也叫油柑,食用。

[22]顾:

回头看。

 [23]寐:

睡觉,休息。

 [24]书:

写下。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

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在半山腰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

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

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影着的月亮。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

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

东坡记。

题目练习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殆:

大概

(2)循:

顺,沿(3)度:

越过(4)顾:

回头看(5)壮:

壮观(6)书:

文字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12.上文中“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这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

  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

  13.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州后。

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意思对即可。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作业本》答案,题目见八年级下语文《作业本》P86-87

简要赏析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

文章取材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

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

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比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

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

“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诗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与韩愈、柳宗元、其父苏洵、其弟苏辙、曾巩、王安石并称“唐宋八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对佛家也很有研究。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

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

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快哉亭

快哉亭位于贬谪之地黄州,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

虽是被贬之人,却胸怀旷达。

第一段:

描写江流之胜,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第二段:

写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第三段:

赞颂宋玉从《风赋》谈起,谈到了一般人的“忧乐观”——说明“快”与“不快”皆由心生,与外物无关。

第四段:

对张君人生态度的肯定——“快”与“不快”,关键在于内心之“得”与“不得”。

选自《栾城集》。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苏轼的弟弟,“唐宋八大家”之一。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

“快哉此风!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宋玉曰:

“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江出西陵〕江,长江。

出,流出。

西陵,西陵峡,又名夷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宜昌西北。

〔奔放肆大〕奔放,水势疾迅。

肆大,水流阔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miǎn)〕沅,沅水(也称沅江)。

湘,湘江。

两水都在长江南岸,流入洞庭湖,注入长江。

汉沔,就是汉水。

汉水源出陕西宁羌,初名漾水,东流经沔县南,称沔水,又东经褒城,纳褒水,始称汉水。

汉水在长江北岸。

〔益张〕越发盛大。

张,大。

〔赤壁〕赤壁矶,在现在湖北黄冈城外,苏辙误以为周瑜破曹操处。

〔浸(jìn)灌〕浸,灌,意思都是“注”。

这里形容江水浩荡的样子。

〔清河〕郡名,现在河北清河。

〔即〕就着,凭着。

〔胜〕胜景,景观。

〔亭之所见〕在亭上能够看到的(范围)。

〔一舍(shè)〕三十里。

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做“一舍”。

〔风云开阖(hé)〕风云变化。

意思是风云有时出现,有时消失。

开,显现。

阖,闭藏、消失。

〔倏忽〕迅急。

〔动心骇目〕犹言“惊心骇目”。

这是说景色变化万端,能使见者心惊,并不是说景色可怕。

〔不可久视〕这是说,以前没有亭子,无休息之地,不能长久地欣赏。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现在却可以在亭中的几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

几,小桌。

〔举目而足〕抬起眼来就看个够。

〔草木行列〕草木成行成列〔指数〕用手指点着数清数目〔长洲〕江中长条形的沙洲或江岸。

〔故城之墟〕旧日城郭的遗址。

故城,指隋朝以前的黄州城(唐朝把县城迁移了)。

墟,旧有的建筑物已被毁平而尚留有遗迹的空地。

〔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所傲视的地方。

睥睨,斜视的样子,引申为傲视。

赤壁之战时,曹操、孙权都有气吞对方的气概。

〔周瑜、陆逊之所骋骛(chěngwù)〕周瑜、陆逊活跃的地方。

周瑜曾破曹操于赤壁,陆逊曾袭关羽于荆州,败刘备于夷陵,破魏将曹休于皖城。

骋骛,犹言“驰马”,形容往来活跃〔称快世俗〕使世俗之人称快。

〔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宋玉有《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

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

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

兰台宫,遗址在现在湖北钟祥东。

〔盖有讽焉〕大概有讽刺的意味在里头。

〔人有遇不遇之变〕人有遇时和不遇时的不同时候。

遇,指碰上好机会,被重用。

〔何与(yù)焉〕有什么关系呢?

与,参与。

〔使其中不自得〕假如他心中没有自得之乐〔病〕忧愁,怨恨。

〔以物伤性〕因外物(指环境)的影响而损伤精神。

〔适〕往。

〔患〕病,忧愁。

〔窃会(kuài)计之余功〕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

会计,指征收钱谷等事。

余功,功劳之余,即剩余时间。

〔自放〕自己任情漫游。

放,纵。

〔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的门。

瓮牖,用破瓮做的窗。

〔濯〕洗濯。

〔揖〕拱手行礼。

这里的意思是相对(西山白云)。

〔自适〕自求安适。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此,指“连山绝壑,长林古木”等快哉亭上所见景物。

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人。

胜,禁(jīn)。

〔乌睹其为快也哉〕哪里看得出这些是畅快的呢!

乌,哪里。

作者在本文中畅言“快哉”二字,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

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作者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

此外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气。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1560~1600)、弟袁中道(1570~1623)合称为“公安三袁”。

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

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官场昏庸,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

”“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编辑本段原文

  西湖一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偏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西湖二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

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

“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

①为春为月:

是春天,是月下②夕岚:

傍晚的山光③勒:

抑制④相次开发:

一个接一个地开放⑤石篑:

一个人的号⑥傅金吾:

任金吾官的傅某⑦张功甫:

人名⑧恋:

迷住⑨绿烟红雾:

指绿柳红桃,叶茂花盛,颜色浓艳⑩湖光染翠:

湖水成为绿色⑾设色:

用颜色描绘⑿夕舂(chong第一声):

夕阳⒀极其浓媚:

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极,特别,十分。

⒁受用:

享受.【15】吹:

乐声。

【16】艳冶:

美丽妖艳。

编辑本段译文

  西湖一:

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了西湖上面。

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划小船进入湖中。

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暖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像绫罗般细软平滑。

我刚刚抬头一看,就已心醉神迷。

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了。

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农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西湖二:

西湖最美的时间是春天和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是烟雾迷蒙的早晨和山光笼罩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

  石篑多次跟我说:

“傅金吾家园中的梅,是宋朝张公甫遗留下来的,赶紧去看看吧!

”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

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红桃似雾,弥漫二十多里,歌声奏乐声像阵阵清风到处传扬,少女们混合着脂粉的汗水像道道细雨,衣着华丽的富家子弟往来不绝,比堤边的草还多,美丽妖艳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湖,只是在午、未、申这三个时辰。

其实,湖光染成绿色、山气用颜色描画的非常奇妙、都在早晨的太阳出来才出来,夕阳还没有落下,才显得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

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调,山水的容颜和意境,另是一种趣味。

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盛

  :

繁茂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编辑本段文章层次

  《西湖一》

  第一层(第1句)写作者出杭州武林门西行游览西湖。

  第二层(2—4句)写游西湖所见及内心感受。

  第三层(第5句)补充交代此行是作者第一次游西湖及游览时间。

  《西湖二》

  第一段:

写西湖景色最盛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内最盛美的则是晨雾,是晚岚。

  第二段:

写西湖苏堤上绿柳红花,游人如织的繁盛华艳的景象。

  第三段:

暗讽杭州人不会欣赏西湖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庸人的嘲谑。

编辑本段写作特点

  1.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寓情于景、寓思想于景物描写之中。

  2.多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使文章语句艳丽多姿。

  3.运用典故,丰富了文章内容。

  重点词语理解:

  突兀:

高耸的样子。

棹zhào:

划船。

娥:

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

颊jiá:

面颊。

这是说桃花艳丽如少女的颜面。

  止:

通“只”

编辑本段西湖一

  ①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

为什么?

  答: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因为作者初至杭州,最为心往神驰的是西湖。

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

这种感情蓄积已久,其发必速,故游记开篇不容许多笔墨交待,一落笔就直抒性灵:

保叔塔为西湖北侧门户,塔身挺秀,卓立山巅,未近西湖而先人眼帘,本也是一处胜景,但作者仅以“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一笔带过,是因为他心不在焉,“已心飞湖上也”。

整个杭州山水风物此时惟“湖上”才是作者钟情之所在。

“心飞”的夸饰把他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无遗。

  ②为何插入一闲笔“午刻人昭庆”?

  答:

这是欲扬先抑,造成顿挫之致,然后才续“心飞湖上”之意。

  ③下文“茶毕,即棹小舟太湖”中哪个字写出作者此时急不可待之意。

  答:

“即”最能表现出。

  ④当作者终于亲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时,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它的妩媚与迷人?

  答:

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一组排比句描摹之: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远处孤山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统一样起伏。

  ⑤以上描写西湖风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答:

仅四句话,但由于选取了西湖典型风物,足以见西湖秀媚的风姿。

此为实写。

  ⑥作者见到此景后,内心感受如何?

是实写还是虚写?

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

“才一举手,已不觉目酣神醉”,这是虚写西湖,借以反衬西湖之美。

  ⑦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态?

  作者虽云“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实际上他却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

“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退洛神时也。

”这种感觉与联想虽然模糊,但境界空灵,意蕴丰富,颇堪品味。

它既启发人联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的痴情醉态。

作者的感情由此进入极高的审美境界。

由此可见,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灵的,是极其妩媚迷人的。

这样比拟就显示出山水风物的精神、情趣,亦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爱恋之情,与“吏情物态,日巧一日;文网机阱,日深一日”(《与何湘潭》)的官场相比,就更觉自然界的清纯可爱。

作者对其初游西游之日,如同与心爱的女人第一次约会一样珍视,因此郑重其事地记下具体日期:

“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游记中则不再注明日期。

  ⑧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

西湖在作者笔下重在写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风情,一种引人酣醉的整体魅力,以及作者的内心体验,而不精雕细刻其山水面目细节。

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

编辑本段西湖二

  ①作者认为西湖最盛是什么季节与时辰?

  答:

西湖是人间仙境,春夏秋冬、阴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却别具慧眼,情有独钟。

所以开篇便说: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②为何西湖之春月为最盛,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呢?

  答:

因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

作者先写梅花因春寒雪盛,如同被勒住而迟开,花期虽推迟,但得以与杏花、桃花斗妍争奇,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溢彩、姹紫嫣红的春色,却是罕见的“奇观”。

如此与否桃相次开放的“香雪梅”岂能不观赏?

更何况友人陶石篑又数言这里的“傅金吾园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应该赶快去大饱眼福。

这里写西湖梅花之美及虚写,是作为一种铺垫,旨在衬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叹为观止。

——因为作者“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梅花为“岁寒三友”之一,被视为高洁的象征,桃花则曾被贬为“轻薄”之物。

作者会梅取桃,乃至为桃花所“恋”,可见其通异于世俗的独特的审美趣味。

而春日西湖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的桃花亦确实蔚为奇观:

“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仅此两句,采取远望的角度,就写出西湖二十余里挑花夹杂着绿柳的总体意境。

“绿”指柳条,“红”指桃花,“烟”“雾”弥漫,则渲染出“花态柳情”呈现繁花照眼,生机勃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