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7785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3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33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33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33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33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3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docx

《33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3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3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docx

33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

浙政发〔2010〕50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已经省政府第5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十月九日

  (此件公开发布)

  

  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气候变化相关省情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一、自然资源与环境

  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三、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第二部分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挑战

  一、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

  二、气候变化的趋势

  三、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三部分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二、原则

  三、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第四部分 重点领域及相关政策措施

  一、推进结构性减排

  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三、适应气候变化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落实组织保障,明确责任主体

  二、注重统筹规划,强化考核管理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筹资机制

  四、重视科学研究,提高支撑能力

  五、推进国际交流,深化科技合作

  六、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公众参与

  前 言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积极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既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并于2007年6月印发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我国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政策措施。

2008年1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指导意见》,对各地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开展国际合作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省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07年专门成立了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日常工作。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我省组织编制了《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明确了我省到2012年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原则、重点领域及政策措施,以有效推动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第一部分 气候变化相关省情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一、自然资源与环境

  

(一)亚热带气候特征明显,气象灾害较为频繁。

我省气温适中,空气湿润,光照充足,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明显。

年均气温156~183℃,年均雨量980~2000毫米,太阳日照时数1662-2033小时。

但气象灾害比较频繁,近50年影响我省的台风有180多次,对我省造成了很大破坏。

  

(二)可再生能源资源相对丰富,化石能源资源十分匮乏。

我省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储量相对丰富,其中陆域和近海2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风能资源约为8300万千瓦,可开发潮汐能装机容量为880万千瓦,太阳总辐射4147-4670兆焦/平方米。

但化石能源资源十分匮乏,全省累计探明煤炭储量不到全国的万分之一,陆域未发现油气资源。

  (三)水资源相对丰富,时空分布明显不均。

我省降水相对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600毫米左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37亿立方米。

由于全部靠降雨补给,全省水资源时空分布明显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5月至7月上旬的梅汛期及7月至9月的台汛期,且降水由西南向东北递减,东北部濒海平原及舟山群岛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0%。

  (四)森林资源丰富,耕地资源较为稀缺。

2007年全省林地面积约66958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7%;森林面积约58983万公顷,覆盖率6074%;活立木总蓄积量227亿立方米,居全国各省区前列。

全省现有耕地面积160万公顷,占陆域面积的157%,占全国耕地面积不足1%,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环境亟待改善。

我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总长6486公里,拥有可建1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海岸线1058公里,滩涂资源约391万亩,渔业资源蕴藏量在205万吨以上,海洋资源成为我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空间依托。

但海域环境污染相对严重,全省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占内水水域面积的70%左右,海洋功能区主导功能水质达标率仅为212%,风暴潮、赤潮等海洋自然灾害发生也日趋频繁。

  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区域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200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8780亿元,人均近5000美元。

三次产业比例为53∶54∶407,常住人口约为5060万人,城市化率达到572%,高出全国123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65元,分别连续7年和23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二)能源消费以煤为主。

近年来,全省能源消费中煤炭比例一直高于60%,石油比例在20%左右,而水电、核电、风电比例仅占8%左右。

一次能源95%以上依靠外部调入。

2007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达145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超过13亿吨。

  (三)产业集群特色明显。

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实施成效显著。

2007年全省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共有产值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462个,工业总产值25万亿元,占我省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34%。

  三、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一)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利用《中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中有关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范围、方法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有关活动水平数据估算,2007年我省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371亿吨,甲烷约为877万吨,氧化亚氮约为265万吨,折合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40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土地利用和林业碳汇约0165亿吨,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约为38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二)温室气体排放构成。

能源活动是我省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

2007年我省能源活动、工业生产、农业部门和城市废弃物排放的温室气体分别为327、048、011和0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分别占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158%、1197%、274%和374%。

温室气体种类以二氧化碳为主。

2007年我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量所占比重分别为9256%、547%和197%。

  (三)温室气体排放水平。

据测算,2007年我省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54%,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单位化石能源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8%。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一)努力实施节能降耗,积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近年来,我省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降耗方面成效显著。

2007年全省投入节能改造资金1587亿元,实施节能项目1700余个,制定了电力、建材、冶金、轻纺、石化等五大高耗能行业19项强制性地方能耗限额标准,共关停小火电27748万千瓦,淘汰水泥落后产能6000万吨,关停小钢铁落后产能1132万吨,压减小砖瓦窑落后产能83亿块标准砖。

2007年我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828吨标煤/万元(2005年不变价),居全国前列。

2006年和2007年两年累计节约能源约1200万吨标煤,相当于减排约268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二)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我省重视能源结构优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

2007年全省水电、风电和核电发电量357亿千瓦时;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78万平方米,一批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投入商业运行;垃圾焚烧发电装机容量213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55亿千瓦时。

与此同时,我省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量约为1160万吨标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8%,相当于减排约259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减少产业生产过程的排放。

我省以创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为动力,以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为抓手,坚持走有浙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截至2007年底,我省已有60%以上的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实施生态化改造,省级绿色企业累计达300家,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为61%,水泥散装率为68%,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为92%,生活垃圾、污水污泥处理等回收利用产业发展迅速,有效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四)务实开展国际合作,积极推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

近年来,我省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工作。

截至2009年12月,我省经国务院批准的CDM项目共87个,温室气体年减排量约为37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居全国各省区第三;在联合国注册成功的项目19个,年减排量约为3150万吨,居各省区第一;获联合国核证签发减排量的项目6个,累计签发减排量约为4700万吨,约占全国累计签发总量154亿吨的30%,居各省区第一。

通过CDM项目的开发实施,我省可从发达国家获取可观的减排量转让收益,并为引进气候友好技术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五)加强生态省建设,积极增强碳汇能力。

近5年来,我省用于生态省建设的资金投入累计达到9989亿元。

截至2007年底,全省人工林面积达到26806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0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074%,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到63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61%。

全省3000万亩重点公益林,每年固定二氧化碳1700多万吨,释放氧气1200多万吨,有效增强了林业碳汇的能力。

  (六)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我省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用较短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2007年全省出生率为1038‰,自然增长率为481‰,分别比1990年下降495和421个千分点,持续保持低生育水平。

据测算,从1971年到2007年,全省因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累计少生2300万人左右,对缓解我国人口增长、减轻人类活动对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影响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部分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挑战

  一、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

  

(一)平均气温明显升高。

近50年来,我省平均气温升高近12℃,增温速率为024℃/10年,高于同期全国022℃/10年的增温速率,尤其是1981—2007年气候变暖明显加快。

从季节变换看,对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是冬季,春季次之,夏季最小。

从地区分布看,西部山区升温不明显,浙北升温比较显著,东部沿海升温最显著。

  

(二)气象灾害及气候异常趋于频繁和严重。

近50年来,影响或登陆我省的台风呈增多趋势,且强度增大、影响加重。

2004年影响我省台风多达7个,其中3个在我省登陆。

近年来局部地区强降雨及其所引发次生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趋于多发和恶化。

  (三)海平面上升明显。

近50年来,我省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高于全国海域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约30%。

2004—2006年我省沿海海平面变化呈起伏上升趋势,高于常年,其中2006年比常年高76毫米。

  (四)日照时数明显减少。

近50年来,我省年平均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每10年减少854小时。

从区域分布看,浙西、浙北日照时数减少最为明显,每10年减少100小时以上。

从季节变化看,夏季日照时数减少最明显,其他依次为冬、秋、春季。

  (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近50年来,我省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微弱增加态势,平均每10年增加204毫米,2007年降水量比1961年增加64%左右。

全省降水量的季节分布也存在明显变化,夏、冬季降水量趋于增加,增速分别为346和132毫米/10年,春、秋季节降水量则明显减少,减降率分别为43和164毫米/10年。

从区域分布来看,温州、台州、舟山降水量增加最为明显。

  二、气候变化的趋势

  

(一)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据预测,与本世纪初相比,到2030年我省年平均气温将升高065~077℃,其中冬季增温最为明显,夏季较弱;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秋季降水量略减少,而其他季节略增加。

到2050年,全省年平均气温上升幅度为099~170℃,冬、夏季节最明显,而春、秋季节较弱;年降水量有一定增加,但不明显,全省气候暖干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二)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大。

预测表明,未来我省干旱、高温热浪及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强度也将增大,全省沿海海平面将继续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潮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频率可能加大。

  三、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影响农业生产。

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我省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一方面造成种植业重大损失。

据统计,近5年来我省因极端气候而受灾的农作物面积占全部种植面积的比例平均在30%左右。

另一方面影响畜牧渔业生产。

如2004年和2005年,极端气候造成我省大型生畜死亡数分别为27和89万头。

此外,淡水养殖业、渔业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呈上升趋势。

  

(二)危及财产和人身安全。

以2005年为例,气象灾害损坏全省房屋422万间,受灾人口达2778万人,其中受灾死亡人口259人,导致1738万人饮水困难,对沿海地区渔港、堤坝等基础设施带来灾难性破坏。

  (三)加剧水资源分布不均。

据近50年实测降雨量资料,我省年最大降雨量是年最小降雨量的17倍,最丰年份是最枯年份水资源总量的291倍。

随着气候变暖,未来我省降水和水资源时空分布可能会更不均匀,振荡明显。

沿海、岛屿和金衢盆地因降雨少而频发旱情,局部山区可能因短历时、强降雨而造成山洪等灾害。

  (四)威胁自然生态系统稳定。

气温升高将使我省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布上移和水平分布北移,影响生物生长节律、分布、种群大小等,造成森林群落物种减少,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

一些溪源沼泽湿地随温度升高而出现干化趋势,湿地系统的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减弱。

海温升高、海水酸化还将导致海洋渔业和珍稀濒危生物资源衰退。

  (五)影响海岸带安全。

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我省海岸线发生改变,加大对海堤的冲刷力度,影响到滩涂面积和质量,沿海低洼农田甚至被淹没,海水倒灌影响渔业生产,导致内陆农田盐碱化,直接威胁海岸带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第三部分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为指引,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围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目标任务,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以推进结构性减排、节能降耗和提高能源效率、增加森林碳汇和生态省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原则

  

(一)坚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妥善应对。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国家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必须在国家统一领导和总体要求下,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筹国家利益和地方关切,协同应对挑战。

  

(二)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下积极应对。

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

浙江是我国经济发达省份,肩负着继续走在前列和到2020年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

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综合协调发展经济和保护气候,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全面应对、全民应对。

  (三)坚持在科技创新支撑下有效应对。

科技创新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充分发挥科技自主创新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等新技术,着力推进低碳技术和各种适应性技术的发展。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务实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和技术转让等相关合作,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坚持在政策规划指导下统筹应对。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的诸多层面和领域。

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和宏观思维,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编制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注重与行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增强各层面地方规划的协调性,制定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各项政策和措施,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应对格局。

  三、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努力完成国家下达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约束性指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显著成效,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取得显著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和实施能力不断得到加强。

  

(二)主要任务。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到2012年,力争全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480∶47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以上,努力实现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国家要求,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重点,着力推进温室气体减排。

  ——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到2012年,全省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366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达到66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5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年产沼气15亿立方米,全省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达到10%左右。

车用替代清洁燃料(甲醇汽柴油)替代率达到50%以上。

到2012年,力争实现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80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0万吨左右。

  ——提高能效,节约能源。

到2012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居全国领先水平,五年综合节能3300万吨标准煤以上,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360万吨左右。

  ——加强工业生产、农业和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到2012年,力争使工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过程和废弃物处理过程的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控制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加快生态省和“森林浙江”建设。

到2012年,确保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林分质量和森林生物量得到提高,力争到2012年全省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比例达到45%以上,森林固碳能力进一步增强。

  2.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增强农业生产适应能力。

到2012年,力争建成1500万亩以上高产稳产优质标准农田,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

  ——强化林业及其他生态系统适应能力。

到2012年,力争95%以上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建成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4000万亩以上,完成重点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任务200万亩以上,自然保护区和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达到11%以上。

  ——增强水资源系统的适应能力。

到2012年,力争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0平方公里以上,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下降到9%以下,八大水系和沿海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农田抗旱标准得到提高。

  ——提高海岸带抵御能力。

到2012年,健全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和防御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海平面上升等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3.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研工作与技术开发。

  ——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性研究投入。

到2012年,力争努力实现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左右,其中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研发投入逐年增加,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研发水平国内领先,力争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到2012年,力争在气候变化观测及预测、低碳经济、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农业、林业等适应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4.加强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能力建设。

  ——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到2012年,对各类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

  ——完善防汛防台抗旱体系。

到2012年,力争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洪涝台旱灾害应急防御体系。

  ——健全地质灾害防御体系。

到2012年,基本健全省、市、县(市、区)三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体系,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着力构建农房防灾减灾保障体系。

到2012年,力争完成农村低保标准150%以下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

  5.提高公众意识与管理水平。

  ——加大宣传教育。

到2012年,力争基本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提高管理水平。

到2012年,基本形成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和协调机制,政府、企业和公众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各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和管理体系不断加强。

  

第四部分 重点领域及相关政策措施

  一、推进结构性减排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着力推进转型发展。

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积极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着力推进三次产业比重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

加快落实《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逐步形成有利于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稳步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贯彻落实省政府《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和“节约集约用地六大工程”,全面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抓紧实施《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和《浙江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733工程”,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全面推进生态省和“森林浙江”建设。

通过以上行动,进一步提高全省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提高森林碳汇功能。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着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以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为指导,全面实施《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减少产业减排。

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落实《浙江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抓紧实施浙江省汽车产业、船舶产业、钢铁产业、石化产业等十一大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传统高耗能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低能耗的高技术产业。

积极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整合提升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以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抓紧出台浙江省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把产业空间布局与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深入推进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三大产业带建设,规划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培育一批产业集聚区。

  (三)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与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