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语文上册教案docx.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7783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11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语文上册教案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语文上册教案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语文上册教案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语文上册教案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语文上册教案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语文上册教案docx.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语文上册教案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语文上册教案docx.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语文上册教案docx.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语文上册教案docx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开学第一课(七年级)

开场白:

同学们,大家好,在火热的八月看到火热的你们,我由衷感到高兴和激动。

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课,我有个习惯,第一节课我喜欢随意聊聊。

我想,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我这个新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那我就先自报家门了。

  一:

自我介绍(略)

  二:

澄清语文的概念

  提问:

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知识了,那门大家谁能说说,语文是什么,语文到底要学习什么?

  流行的几种说法:

  1.语言和文学

  2.听说读写

  3.叶圣陶:

口语和书面语

  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

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另外在如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同学们还要掌握好应试的技能。

  三:

如何学好语文

  古人讲人的修为时,主张“仁义礼智信”,我这个话题,可以用“缘趣意信方”来概括。

缘.中国有句俗话“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

通常,人们喜欢用蜡烛来比喻教师,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

古诗有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而我更喜欢把教师职业比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一批渡客。

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

这就是老师今天讲的第一方面:

惜缘。

[接下来和学生聊了自己一些故事]

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同学们应该主动去体验和发掘语文的乐趣。

这里我随便谈谈。

意。

指学习语文的意义。

作为基础语言工具,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首先是交际需要语文,更重要的是语文可以提升人格魅力。

信。

指学好语文的信念。

(略)

方。

指学好语文的方法。

首先,我要求同学们有民主的观念。

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是地位是平等的,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

要敢于发言,说出你的理解。

其次,大家要有钻研精神。

四、具体要求:

(一)、我们的目的争取做“五一居士”

(1)一手好字

(2)一张能言会道的嘴

(3)一肚子名篇佳作

(4)一笔好文章

(5)一颗永远纯真善良的心

(二)、我们的行囊:

(1)相信自己,勇敢面对

(2)养成习惯,重在坚持

(3)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新学期准备:

(1)积累(背、默、抄、记)

(2)顿悟(悟性、思考、灵感)

(3)创造(写作、读书)

(4)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认真书写的习惯(作业不过关,重写)

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积极思考、质疑问难的习惯

上课积极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及时复习的习惯

课文批注、做笔记的习惯

记笔记、随笔的习惯

修改作文的习惯

沉着冷静、积极应考的习惯

让优秀的习惯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人!

五、老师建议:

课内:

首先,做好课文的预习:

1.粗读课文一遍,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写在书上。

2.再读课文,试着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读后受到的启发有哪些,如果是名家名篇,还需要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等。

3.三读课文,试着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绪。

特别是抒情性强的作品,如诗歌、抒情散文等,吟诵得好,就学好了一大半。

其次,有目的的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争取课堂多发言,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注意要收放自如。

有疑问的地方先做好记号,等合适的时机再问。

最后,整理思路和笔记,写写学习心得。

按时的、保质保量完成作业。

课外:

1、以书为友

高尔基先生说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多读书,读好书。

要多阅读文章、报刊、文学作品。

2、生活中学习

文章来源于生活,或直接或间接。

学语言、学文章都不能离开生活。

六、作业:

1、预习《春》要求:

⑴、正确认读和默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并用中方格本按要求抄写3遍。

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遍。

要求:

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读懂内容,读出情感,划出喜爱的语段,背诵并写出感受。

《春》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春天、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春》中优美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学习比喻、拟人等写作技巧。

(三)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赞美春天、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

揣摩词语,品味《春》这篇散文的优美语言。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春天在你们眼中是怎样的呢?

(2-3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起来感受朱自清笔下的春景。

朱自清,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散文有《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朱自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春天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下面词语的读音。

(老师纠正)

(纠正读音:

润rùn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薄(bó)烟

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 

2、自由读课文,思考:

作者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色。

(三)再读课文,欣赏春景。

1、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哪些春景?

——作者共写了:

①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②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2、齐读课文第1、2节,思考:

人们盼春的心情是怎样的?

从哪里可以看出?

——从“盼望着,盼望着”,两个“盼望”的反复使用可以看出人们以急切又喜悦的心情迎接春的到来;“近了”写出春天降至的喜悦心情。

3、齐读课文第1、2节,注意语调的变化,读出盼春的喜悦之情。

(老师指导:

“盼望”要重读,“近了”要适当拉长音)

4、研读春草图,感受春草带来的美。

⑴学生代表读,思考:

春天的草有哪些特点?

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嫩,绿,多,软

(2)春天来了,草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偷偷”“钻”来形容呢?

——“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

“偷偷地”写出了

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

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3)结尾一句“风轻悄悄的”这是借风衬草。

这句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照应了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写春风伏笔。

从这两处可以看出文章结构的严谨。

(4)通过对春草的描写,作者描绘出春天怎样的景象?

——写出了春意盎然,充满活力的景象。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学习了课文的前三节,感受了春草传达给我们的春意盎然,充满活力的景象。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前三节;2、把P54词语注音并解释写在作业本上;3、预习课文后面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背诵前三节,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

二、品读课文,欣赏春景图。

1、研读春花图,感受春花带来的美。

(1)学生代表读第4节,思考:

作者笔下的春花有哪些特征?

通过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划出来,在旁边标出特征)

——多,艳,甜

(2)自由读课文,思考:

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来描写“春花”?

——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排比写出了花颜色又多又艳;“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把散落在草丛里的花比喻成眼睛、星星,写出了春花的多。

(3)“闹“字换成“叫”好不好?

为什么?

——闹,有嗡嗡的声响,而且还呈现出一派繁忙劳动的热闹景象,而叫,只表达叫喊的意思,没有用闹字生动活泼。

2、研读春风图,感受春风带来的美。

(1)齐读第5节,思考:

作者从哪些感官来描写春风的?

找一找句子

——①触觉: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嗅觉:

“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都在微微润

湿的空气里酝酿”③听觉:

“唱出婉转的曲子……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2)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找出句子)

——①比喻: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拟人: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了,呼朋

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

(3)如何理解“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把风比喻成母亲的手,“抚摸”从人的触觉写出春风的柔和,温暖,给人亲切感。

3、研读春雨图,感受春雨带来的美。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

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

细丝柔而绵长。

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2)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

(3)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4、研读迎春图,感受人在初春时的心情。

(1)前几幅是写景物,这幅写的什么?

——写人,勾勒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

(2)“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达的意思?

——“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体现了人们迎春的心情。

(3)“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前者读起来给人一种愉悦的动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后者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5、男生读课文最后3节。

(1)女生思考:

这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②“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③“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④三个比喻句,构成排比段,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

为什么?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三、总结归纳

朱自清先生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的描写,生动地的地勾勒出了春天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赞美和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

作者朱自清还有许多优美的散文,课后自己欣赏,感受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五、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熟读成诵;2、抄写文中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到摘抄本上。

六、板书设计

盼春——急切、喜悦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赞美春天

绘春春风图——风唱春热爱生活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颂春——新、美、壮

课后反思:

 

《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在我上新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简单的问题:

现在什么季节?

(学生齐答:

冬季。

)对!

如果让你在“冬季”前面加一个修饰限定的词语,你想到的第一个词语是什么?

(寒冷的)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万物凋零的萧条画面。

是的!

严寒几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影响着人们对冬天的感觉。

但我国幅员辽阔,同样是在中国北方,却仍然有些地方的冬天温暖如春,给人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

下面,让我们随着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到我过北方的济南城去走一遭,看一看它的冬天是怎样的。

(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老舍及其创作:

(多媒体显示):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

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讲学。

1949年应召回国。

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

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

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三、整体感知,集体赏析。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配乐班瑞德的《初雪》)学生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b.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

分别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

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响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温晴)

b、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山景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淡雅;

   水色:

绿、清、亮

C、作者对济南通天的喜爱和赞美。

3、课堂小结: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四、合作探究、品析美点:

(一)品析美点:

的确,《济南的冬天》无处不美。

那么,老舍先生是如何运用艺术的笔法,来描写景物之美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寻美。

(出示课件)

修辞运用之美 俯瞰仰视之美

移步换景之美 动静结合之美

虚实相生之美 景物映衬之美

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分四人小组讨论,看哪一个组所寻之美最多。

注意:

说话的时候要求以“我说××之美”开头,结合具体词句,说出它美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在交流过程中解说“俯瞰”、“仰视”、“移步换景”、“映衬”等概念)

明确:

1、修辞运用之美:

第2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

‘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这一句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的舒适和暖和。

第3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害了羞”写出了小山的可爱。

第4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

”这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远山的美。

第5节“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还有“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的美。

第5节“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济南比作蓝水晶。

2、俯瞰仰视之美:

第2节“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

”这是俯瞰之美。

第5节“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写出了济南的美。

这是仰视。

由河水看到天上,视野阔大,整个济南都美。

3、移步换景之美(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视线的转移,不断展现新画面。

):

第3节(朗读相关句子),从山上到山尖,再到山坡,最后到山腰,是移步换景之美。

第4节“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从城里到城外,又从山坡上到小村庄,再到房顶上,是移步换景之美。

4、动静结合之美:

第3节,“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这是动静之美。

5、虚实相生之美(描写所见所闻的实有景物是实写,通过想像、联想而写事物是虚写。

借助于比喻也是虚写的一种方法。

):

第3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是虚实相生之美。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是实写,“好像日本看护妇”是虚写。

第5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是虚实相生之美。

6、景物映衬之美(几种景物相互衬托,我们常说的“绿叶扶红花”就是映衬之美。

绿叶衬得花儿更红,红花衬得绿叶更绿。

):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矮松与白雪相互映衬,在白雪的映衬下,矮松越发的青黑。

这是色彩上的映衬。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白雪与蓝天相互映衬,是色彩美。

“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草的绿色和暗黄色相映衬,很美。

(二)感悟美景:

济南的哪一处美景留给你最大的享受,你能不能用“我说济南之美,美在××”开头,说一句话?

如:

“我说济南之美,美在那一圈儿小山,它像一个摇篮,古老的济南城在它的怀里暖和安适地睡着。

我说济南之美,美在澄清的河水,它又绿又清,像一面镜子。

我说济南之美,美在那些小山,它像一个小女孩,又害羞,又秀气。

我说济南之美,美在济南的天,它清亮空灵,像一块蓝水晶。

……学生自由发言,体验美的享受。

五、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一)为什么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学生思考,发言,教师总结:

1、细致观察2、抓住特征3、安排顺序4、运用修辞5、情景交融

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

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

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

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二)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

六、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

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

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

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

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

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七、堂上练习:

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

写完交流。

八、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

A类

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

B类

九、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第一部分

(1):

写济南冬天的天气。

对比的写法,突出“温晴”“宝地”。

第二部分(2—结尾):

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

过渡总写济南给人的总体感觉——暖和安适

第2段:

阳光朗照下的山。

第3段:

薄雪覆盖下的山。

第4段:

城外的远山。

第5段:

冬天的水色。

紧扣“暖”字。

课后反思:

 

5.《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法情感熏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重点难点设计依据: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

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

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

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1、重点:

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难点:

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板书课题)

解题:

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

二、感知课文

1、听示范朗读

2、听完朗读,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

——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

——(第一段)

师:

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

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

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

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

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4、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

——双腿瘫痪。

原来生龙活虎,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自然会脾气暴躁。

三、深入分析

1、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

——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悄悄地”——对儿子的理解、体贴

“偷偷地”——对儿子的牵挂、关切

“扑过来忍住哭”——坚强、坚韧

“好好儿活”——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

“抓住我的手”——执着

2、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

“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

“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3、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儿子瘫痪

【拓展阅读】: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