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26981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2016级高二下期第三学月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满分60分)

1.  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

这说明分封制(  )

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2.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

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3.   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

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

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上其他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

材料中提到的两个制度可对应于(  )

A.唐朝的中书省、宋朝的通判B.唐朝的门下省、宋朝的通判

C.汉朝的内朝、秦朝的御史大夫D.明朝的内阁、元朝的行中书省

4.  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知县”,这与汉朝的州牧、县令大不相同,“知”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这说明宋朝(  )

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B.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致

5.  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

“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日生烦务,常程计度,簿书期会,则在有司。

至于议有系于军国之体,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

”材料反映了该朝代(  )

A.中书省、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B.中枢部门根据处理政务的程序设立

C.政府部门职能分工明确且各有侧重D.三司、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

6.  从秦朝到清朝两千多年的吏治发展中,地方官员的选任制度不断演变,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

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B.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体现君权至上和皇恩浩荡D.确保选官、用官制度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7.   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

“……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

”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宫把卷看”

8.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

“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这表明(  )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行省是临时机构

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行省与郡县无异

9.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

10.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11.钱穆说,元朝行省制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元朝行省制是元政权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而实施的

B.地方行省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两重属性

C.行省制的实施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军事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行省制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是因为该制度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12.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

“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

”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13.   《齐民要术》自序: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14.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

“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

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

”上述材料表明(  )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15.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16.   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17. 《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朝代

战国

西汉

南宋

清(1820)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④商业发展的推动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8.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19.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20.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徙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21.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

A.“……立九市。

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冶";"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22.  上(宋高宗)谕大臣:

“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

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材料表明宋朝商业环境宽松的直接原因是(  )

A.传统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B.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收入

C.有识之士倡导"工商皆本"D.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带动

23.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24.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D.“重农抑商”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史

25.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

“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26.  易中天说:

“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其中“争”的实质是(  )

A.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B.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

C.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D.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27.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在此,荀子强调的是(   )

A.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B.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

C.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D.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

28.   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

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

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29.   《庄子·天道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荀子·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两者都强调(   )

A.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30.   西汉时期灾异频发。

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

据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这反映了(   )

A.克己复礼     B.天人感应     C.三纲五常     D.格物致知

31.   东汉章帝时进一步确立了“三纲六纪”的伦理规范,“六纪者,谓其父、兄弟、族人、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