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模块解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2620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模块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模块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模块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模块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模块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模块解读.docx

《高中历史必修模块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模块解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模块解读.docx

高中历史必修模块解读

第三讲高中历史必修模块解读

一、必修模块(Ⅰ)内容分析与教学要点

(一)高中新课程教材的体例简述

体例决定着教材的整体框架和结构。

高中历史新教材专题式的编写体例,是根据高中学生的自身特点,吸取了当今中外历史教材编撰的经验而设计的。

长期以来,中外历史课程和教材一般都采取“螺旋式”,也就是以在各个教学阶段逐步加深程度和扩大范围的方式呈现。

这种方式,往往导致初高中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撞车”。

从实践上看,高中历史“如果简单地进行第二轮循环,即使在内容上有所加深,也难免给人一种强烈的重复感,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这是导致高中生厌倦历史科学习的因素之一。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适应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吸取了上海等地中外史混编的经验,创立了专题式的编写体例。

这种体例,吸取了中国古代纪事本末体等史书之长,保留了章节体史书的优点,将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按类别加以整合,将历史学科主体内容按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演变编为三个必修模块,再将具有影响的历史史实进一步细化,设置了六个高中选修模块。

这种呈现方式,避免了与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简单重复;又变换了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适当提高了学习的难度和抽象性,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性和新颖性。

(二)模块设计说明和学习目标

历史必修(Ⅰ)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重点反映的是中外历史政治领域的发展,特别是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同时注意反映重大政治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在政治制度发展沿革过程中的作用。

制度创新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政治是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政治活动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

“它既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相互矛盾作用下不断发展的反映,也是人类社会为适应经济活动而在政治领域内自我发展和完善的结果。

”另一方面,政治活动对经济活动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的重要制度、政治事件及政治人物,更是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体现。

历史的史鉴作用也多体现于政治方面。

尽管现行高中教材改变了以往过于偏重政治史的做法,但政治史在高中新课程体系中仍有突出地位。

人类的政治活动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服从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课时的限制,历史必修(Ⅰ)对学习内容作了慎重的选择,精选能够反映一个历史时期基本特征的重要政治制度、历史变革、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为专题学习内容,确定了九个学习专题。

根据学习专题整体性特征的要求,这九个专题的编写尽量贯穿始终,较完整地反映政治制度的缘起、发展演变及历史影响,以便于掌握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

通过“解剖麻雀”引导学生全面、科学地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意识。

根据“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编写原则,专题的确定和编写,在坚持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时序性的前提下,吸取了纪事本末体的编写方法,注意专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注重中外历史同类内容的关联。

因而在专题的设计上,将一些中外历史进行了归并,如“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专题就涵盖了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史。

有的教材还进一步作了整合,如岳麓版就将课程规定的九个专题整合为七个专题,更加体现了中外相联和古今贯通的原则。

此外,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历史学习目标,按照厚今薄古、贴近时代的原则,课标和各类教科书对政治史的内容进行大胆取舍。

九个专题中,古代史仅有两个,近现代史七个。

同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实际,适度扩展了世界史的内容,世界史的专题占四个。

这种设计,体现了历史的资治功能,一定程度纠正了以往历史教材的弊端,使其更具时代性,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历史必修(Ⅰ)的学习目标如下: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要能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基本规则。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三)模块教学要点简介

按照课程标准,本模块的九个专题依次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各版本教材专题的设置与课标是存在区别的。

人教版专题数量和名称与课标基本相同,仅是将“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调整为“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人民版与大象版基本遵循课标,但对少数专题名称作了字面上的变动。

岳麓版对课标专题作了大胆整合,根据学科内在联系,将九个专题归并为七个,并重新编排了次序。

这样的编排,也是符合课标要求,体现中外混编、古今贯通原则的。

为便于说明,下面按照《课标》的要求,对各专题的内容简介如下: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历史悠久,形成了源渊流长的各类政治制度。

古代政治制度又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包括国家政权形式及与其相关的各项制度,不能一一旁及。

本模块首先介绍先秦时期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代表的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是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体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贯穿中国古代的始终,历代都围绕这一制度进行了多方面改革和补充,总的趋势是君权逐渐强化,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

古代中国的这一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要全面客观地评价这一制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遭受列强欺凌的历史,也是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奋起反抗的历史。

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面对的两大历史主题。

本专题包括清末和民国两大时期,前期包括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两次较大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中,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也掀起了前赴后继的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后期主要是抗日战争,其主要包括日军侵华的暴行,中国军民的团结抗战,抗战的历史地位等。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本专题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斗争,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第一是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是辛亥革命,第三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本专题以近代中国社会两次历史性巨变为中心,以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为重点,构成了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本专题主要反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统一的奋斗历程。

专题包含建国后至“文革”间,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包括政权建设方面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还反映了进入新时期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发展轨道的情况。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本专题主要包括建国50多年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有关内容。

反映了我国适应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调整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关系,逐步走向世界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历史轨迹。

岳麓版教材把该部分内容全部放到最后一个专题“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中去。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罗马是古代世界文明中心之一,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和西方文化的渊源。

本专题主要包括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和影响,由此追溯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渊源。

古代罗马主要介绍了古代罗马法的内容、影响,这对现在法制建设和为后人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本专题主要涉及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近代民主进程的内容。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西方各国以国家权力取代国王的权力,以法律取代王命和特权,以民选的国家机构取代王朝和朝廷专权,以“主权在民”取代“主权在君”,从而建立和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本专题主要涉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反映了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逐步走向实践的历史进程。

主要包括《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等史实。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雅尔塔体系的形成,美苏对峙并形成冷战态势。

在欧洲共同体形成、战后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中国改革后的振兴、不结盟运动兴起,特别是在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本专题就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的重大变迁以及发展趋势。

(四)新的史学观点简介

新课程和各种版本的新课标教科书,密切反映了史学新的研究成果,努力缩短中学历史与大学历史在观点、知识体系等方面的距离。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剔除了大量陈腐、极左、过时的内容,采纳了学术界有定论或有影响的新学术观点。

在史观方面上,引进了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如,在论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时,从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指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在涉及人类历史重大社会转型及历史阶段分期时,回避了长期因袭的“五种社会形态”单线演进的分期模式。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内容中,较客观地反映国民党和共产党团结一致,消除纷争、全国军民团结抗战的史实。

在世界史中,对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法、西方代议制等方面,也给予了客观、公允的评价。

二、必修模块(Ⅱ)内容分析与教学要点

(一)模块设计说明和学习目标

历史必修模块(Ⅱ)所反映的是中国和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重要史实。

经济生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关联。

经济的发展制约着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

新课标高中教材,大大增强了经济史的份量,成为历史课程的主体内容之一。

在当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强经济史的教学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课标规定了八个学习专题。

在模块整体结构设计中,遵循了古今贯通、厚今薄古的原则。

八个学习专题,按中外史分别编写。

每个学习专题,都围绕一个学习主题进行贯通,这样的编写,有利于进行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引导学生把握人类经济发展的规律。

按照厚今薄古的原则,八个学习专题中,古代的内容史仅占1个,近代史的内容占2.5个,现代史的内容占到4.5个。

这样的编排,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历史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

经济史内容丰富,包括经济结构、经济政策和制度、经济发展原因、经济发展概况、经济交往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要想在一个模块全部包容经济史的内容是不可能的。

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课时安排,在内容选择上注重了基础性、典型性、时代性的原则。

课标和教材采取了“以点带面,靠点连线”等方式,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经济史内容。

例如,古代东方与西方社会的经济形态问题,在古代史经济学习专题中,未涉及西方的庄园领主经济,只选取了中国古代自然经济。

发展经济,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的主题。

为此,本模块设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苏联社会主义经验与教训”等三个学习专题,突出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作用和影响,充分体现了专题的时代性。

课标还密切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并首次将社会生活史纳入了课标,显示了鲜明的时代性。

模块学习目标规定的比较笼统,从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

具体学习专题时,须进一步细化,如“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知识有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土地形态、古代中国手工业和商业概况、“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等。

能力学习目标主要是通过了解经济现象培养发现、分析和阐释问题等能力。

在中国古代这一专题中,主要有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认识,手工业发展特征的概况、商业发展特点的归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的分析等。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经济生活中的实物、图片、音像、文献、口碑等史料的搜集,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认识。

要运用经济史方面的丰富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从经济角度认识古今中国的国情,古代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的主导经济形态,它在后期制约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着消极作用。

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学习,认识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正确评价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的使命感。

通过世界经济史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现象,积极吸纳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开放的世界意识和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机遇和挑战。

(二)模块教学要点简介

本模块的学习专题,依次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近现代社会主义生活的变迁,新航路的开辟、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

人教版的专题设置完全与课标相同,大象版和人民版仅作了个别表述上的调整。

岳麓版根据中外混编原则,进一步进行了整合,按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社会发展的时序,调整为五个学习专题,进一步凸现其综合性和专题性。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围绕这一学习专题,各版本的课时设计不一致,人教版是四课,大象版是五课,岳麓版是六课。

一般情况下按古代农业、古代商业、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的顺序教学。

古代农业主要包括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小农经济的成长以及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古代手工业主要包括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和主要手工业成就等。

古代商业主要包括商业的经营形态和商业的发展概况等,通过商业发展的史实,展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及特点。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是中国封建政府实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要正确评价两种经济政策,特别是应该指明,当西方工业文明兴起时,这两种经济政策的弊端日益明显,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发展资本主义,实现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

本专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历程表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并未像西方那样发展起来,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是曲折艰难的。

在旧中国,要想发展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本专题主要阐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的历史。

其探索分两大部分,一是20世纪50至70年代,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当时的探索是成绩与教训并存。

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4、中国近现代社会主义生活的变迁

增加社会生活史,是新课标教材的重要特色,本专题主要讲述了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包括交通与通讯工业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化及对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等。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开辟以来,随着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大改变了世界,使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最终确立。

其中新航路开辟和两次工业革命是重点。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事件。

30年代大危机是新政实行的背景。

面对危机,罗斯福政府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建立了资本主义新的运行机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继续进行了调整,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发展第三产业等,发展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本专题主要阐述了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成就与经验。

其中包括国内战争后,苏联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曲折性和复杂性,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和影响。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本专题主要概述了二战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掌握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并对经济全球化作出正确评价。

其内容包括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式,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等。

(三)新的史学观点简介

经济史的研究,是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新课标和各版教材,吸纳了一系列新观点。

比如,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充分肯定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又如,按照全球史观,肯定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在改变世界面貌,加强世界各民族、地区、国家交往和世界市场形成中的积极作用。

对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按照马克思“双重使命说”给予全面评价。

对罗斯福新政,从当时和以后特别是二战后对西方国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价。

对“斯大林模式”的危害和影响,也予以关注。

总之,教材关注史学研究的新进展,恰当地吸取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

三、必修模块(Ⅲ)内容分析与教学要点

(一)模块设计说明与教学目标

历史必修(Ⅲ)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进程及其重要内容。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古代中国典籍中,文化是指经典、政治制度、道德伦理、以及反映礼俗的一整套观念和习俗。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文化”概念是在19世纪末从国外引进的。

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单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一般包括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宗教、学术思想诸方面。

思想文化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在利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

它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历程。

世界上的文化是多元的,伴随人们经济文化的交流,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影响、制约着文化的发展,文化反过来又推动着政治、经济的进步。

加强文化史的教学,是新课标历史教学的特色。

新课标改变了以往文化多附翼于政治史和经济史之后的做法,将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并立,设置为独立的必修模块,从而大大提高了文化史的地位。

文化史的内容是繁多的,作为专题式的呈现方式,是在横断面上展开历史的内容。

但为了体现历史的纵向时序性,在展示历史横断面时,就必须注意选取内容的典型性。

为此,课标作了精心选取。

如,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选取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最能体现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成就的内容。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泽被深远,五个中国文化史学习专题中,有两个属于古代部分,这与其它模块相比,比例是最高的。

根据外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选取了代表西方文化成就的内容,组成了三个学习专题。

这样,基本上勾勒出文化的发展脉络,反映了文化的发展概况。

历史必修(Ⅲ)的学习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要求是,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知道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成就、重要文化现象、重要人物及代表思想等。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要求是,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教育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

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收集、整理、阐释与思想文化史相关的文献、图片、文物等史料,吸取有效信息,进行材料处理。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一方面,要以宽大的胸怀,看待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积极吸纳世界文化成果。

另一方面,坚守本民族的立场,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思想文化领域具有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丰富内涵,我们应予以充分挖掘。

(二)模块教学要点简介

历史必修(Ⅲ)共设计八个学习专题,依次是: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岳麓版对课标专题整合为六个,其他版本的设置与课标基本相同。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思想史内容丰富,不可能通过一个专题全部展示出来。

课标和教材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儒家思想的变迁为重点,阐释了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介绍了与之相关的思想家及其学术主张和活动。

2、古代中国的科学与文化

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成就灿烂辉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文化更是成就卓著。

本专题在科技方面主要介绍了领先世界的天文学、算学、医药学、四大发明等成就,张衡、祖冲之、李时珍等著名科学家。

文学艺术方面,着重介绍了中国的书法、绘画、文学、戏剧等方面的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本主题主要涉及近代各政治派别寻求救国救民的各类进步思想主张。

按时序发展,主要有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提出的维新变法思想。

维新派所提出的倡新学、兴民权、定新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等主张,成为近代思想的主流。

民国之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又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需要指出的是,课标为突出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思想,打破了时序,将其置于第四专题。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本专题阐述了20世纪以来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四项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明了指导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追求社会进步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在新民主义革命中诞生的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做出了初步探索。

邓小平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理论。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新世纪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指导思想。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本学习专题主要涉及建国以来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与教训。

在科技方面,我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代表性的有“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高产量杂交水稻、银河系列计算机、航天工程等,涌现了一批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贡献的科学家。

文学艺术和教育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但是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对科技与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对这些经验教训也值得记取。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本学习专题主要阐述西方自古代至近代以来,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人生而平等的主张,吹醒了人类精神的号角,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

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古希腊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