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历史必修2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2043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历史必修2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历史必修2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历史必修2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历史必修2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历史必修2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历史必修2试题.docx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历史必修2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历史必修2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历史必修2试题.docx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历史必修2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

试卷说明:

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分第Ⅰ卷

和第Ⅱ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在农具和生产技术方面。

以下有关农业方面的叙述有误的是()

A.商周时期,人们掌握了简单的施肥方法。

B.西汉时期发明的耧车,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C.曹魏时的翻车,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D.隋唐时期的曲轅犁,安装了犁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2.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的文物。

以下文物不可能在该船上发现的是()

 

A.唐三彩B.铜钱C.粉彩瓷D.白瓷

3.明清时期,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其中“新安”、“山右”分指现在的()

A.安徽、山西      B.广东、山东

C.浙江、山东      D.浙江、山西

4.《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从这些充满现实主义古典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土地兼并严重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井田制趋于瓦解

5.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

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

其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

A.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B.给土著人带去天主教

C.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D.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6.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许多新的发明,从交通运输方面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是()

A.瓦特蒸汽机B.内燃机车C.电力机车D.蒸汽机车

7.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

”这反映出苏州()

A.资本主义萌芽B.经商者不诚信

C.商品经济发展D.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8.清代许多商人、工场主把从事工商业赚来的钱用来买田置地,发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剥削沉重.B农民购买力低  

C.封建社会制度 D.土地经营的利润率高

9.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10.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

“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

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这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

A.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北方先进于南方

B.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

C.官员积极创办企业

D.近代企业在全国普及

11.右边为19世纪期间世界部分城市人口(以千为单位)的统计表,它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工业革命引起世界社会前所未有的城市化

B.世界各地城市化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C.各地城市人口的差距,反映出表中欧美国家已实现了工业化

D.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12.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

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C.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13.19、20世纪之交“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这段话正确含义是()

A.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倒退B.民族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趋于消亡

C.资本主义生产不需要民族基础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14.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服装中的一个大类品种。

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裤,这是辛亥革命后流行起来的服装,以下关于中山装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山装是在西装基础上,又揉合了中国传统意识而形成。

②因孙中山逝世后,为纪念他而得名。

③中山装在当时有特有的政治含义。

④当时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5.某历史教研网站上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及习俗变迁的网页,其中的网页链接包括服饰、社会习俗、饮食居住、礼仪、大众传媒、交通通讯。

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应是()

A.流行语言B.网络普及C.自驾旅游D.民航大国

16.我国从1978年农村改革以来,走过了30多年的光辉历程:

农民年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4140元;贫困人口由大约有2.5亿减至2500万……导致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有: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②农村土地所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④农产品分配制度的改革()

A.①③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7.诚信是中国传统美德,《道德经》讲: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18.有人以“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照顾”来形容1948年以来的英国国民所享有的福利政策。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

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重塑政府形象,从根本上激发了工人积极性

B.造成财政赤字,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

C.调整生产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新变化

D.缓和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19.为缓解目前的金融危机,美国奥巴马政府推出了高达819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但同时提出“购买美国产品”的限制条款。

这一限制条款与下列哪一国际组织的宗旨相违背?

()

A.联合国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银行D.世界贸易组织

20.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

出现了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两种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

B.这两种模式都不会造成严重弊病

C.这两种模式是矛盾的,不可互相借鉴

D.这两种制度是不同社会制度的产物,计划等同于社会主义

21.列宁认为: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20世纪20年代苏俄采取与此观点相吻合的措施是()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成立了联盟国家苏联 

C.力主实施新经济政策   D.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

22.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

“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B、成立经互会

C、成立华约组织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23.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

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A.政府之间的合作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24.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这两种趋势给中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其中挑战有()

①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②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产业调整与生产要素转移加快③冷战的阴霾和长期存在的领土、民族、宗教等历史问题④日益突出的恐怖主义、跨国犯罪、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新问题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④

25.2008年3月两会期间,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对中外记者说:

“我现在忧虑的是,美元不断贬值,何时能够见底?

美国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它的经济走势会走到什么地步?

”美元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世界中心货币的地位,其最早体现在()

A.布雷顿森林体系中B.关贸总协定中

C.北美自由贸易区中D.《北大西洋公约》中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17分)2011年的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地震3周年,今天的汶川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在地震的废墟上建起了新城,人们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据《宋史•五行志一上》记载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八月丁亥这一天温州发生的“海溢”,冲毁了民房、盐场和寺庙,死亡2万余人,无人掩埋的尸体多达七千余具。

宋人方勺《泊宅编》卷中写道:

“政和丙申岁,杭州汤村海溢,坏居民田庐凡数十里。

材料二(宋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断流。

是冬大雪。

自十二月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xiàn,小冰粒),或雹或雨水,冰冱(hù,冻)尺余,连日不解。

台州雪深丈余,冻死者甚众。

——《宋史》卷62

材料三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则免于霜矣。

——《齐民要术》栽树

材料四(及至宋)陂湖之利日脧(juān,减少)月削……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

——《续文献通考》卷3

材料五关于(中国古代)灾后救济状况,《周礼·地官司徒》所述最为全面,并首次用“荒政”之名统之,即“(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十有二曰除盗賊。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请回答:

(1)作为史料,围绕自然灾害,材料一至材料四分别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主要信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造成我国古代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

(6分)

 

(3)在中国古代,当灾害发生后,材料四的“荒政”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吗?

试简要说明理由?

(5分)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

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二

 

英国棉花输入量变化示意图

英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示意图

材料三英国、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

国别

时间

英国

德国

美国

1870年

32%

13%

23%

1900年

20%

17%

30%

1913年

14%

19%

36%

材料四电灯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量贵重金属的涌入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

“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什么?

(6分)

 

(2)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该时期的英国殖民政策有何显著区别?

这种变化对殖民地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5分)

 

28.(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

……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材料二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

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

材料三“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坦率的讲,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

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问题。

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最主要特点,并说明其运用手段主要有哪几种?

(5分)

 

(2)从经济运行体制的角度来看,材料三中“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二中“斯大林经济体制”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4分)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突破旧的经济体制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实践。

(6分)

 

(4)上述材料可为我们进行经济建设提供哪些借鉴?

(3分)

 

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C

A

D

B

D

C

C

A

B

C

B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A

C

B

A

D

A

C

B

D

B

A

二.材料题

26.

(1)材料一;地震,海啸,破坏性大(1.5分)材料二:

受害情况、冰雪等灾害、严寒天气、灾害严重,造成人员伤亡(1.5分)。

材料三:

治灾措施、防灾措施(手段)、放火升温免霜(1.5分)。

材料四:

致灾原因、围湖垦田。

(1.5分)

(2)第一层次:

破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植被;向山要田;围垦河湖,过度开垦土地,导致水土流失)。

(答对任意1点,皆可得2分)

第二层次:

因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兼并严重以及过度的封建剥削导致过度垦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2分,只要在第一层次上有所拓展,有所分析,即可得6分)

(3)不能(1分)。

因为小农经济具有很大的落后性与脆弱性,它无法抵御天灾人祸;吏治腐败;农耕经济创造的社会财富总量毕竟有限。

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荒政措施和发动民间灾荒救助等,很大程度上可缓解灾荒;古代中央政府很重视仓储,以丰年之有余补灾年之不足。

(1点2分,答对任意2点即可得4分,有组织化的语言围绕小农经济的特点作答,皆可得分。

27.

(1)影响:

引发了“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3分)含义:

西、葡掠夺的贵重金属为英、荷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本原始积累。

(3分)

(2)将海外殖民地作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影响:

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加速了旧的经济体制的解体。

(4分)

(3)趋势:

经济发展缓慢,失去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2分)。

原因:

没有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美、德等国的迅速崛起与竞争。

(3分)

28.

(1)政府干预经济;(2分)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

(3分)

(2)新经济政策是政府控制经济与市场、货币关系相结合;斯大林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单一计划经济(或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4分)

(3)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80年代,在城市推行国有企业改革(或国有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2分)90年代确定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分)

(4)计划与市场不是区别不同社会性质本质的依据;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具体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

(答出两点即可,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