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管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2425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工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学工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学工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学工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学工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工管理.docx

《学工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工管理.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工管理.docx

学工管理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工学系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

学工管理信息系统

系别:

工学系

专业(方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年级、班:

20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班

学生姓名:

王翔

学生学号:

20110651130

指导教师:

杨海军

2014年7月2日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自1999年起,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开始,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迅速增长,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形势,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明显的压力。

因招生数量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师资、仪器设备、实习场地、教室、宿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不再是单纯的管理学生上课、考试,而逐渐以贴近大学生思想、行为实际为导向,以优化的学生工作流程为基础,以交互的学生工作信息为支撑,形成高效能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实现对学生教育管理的个性化引导,深入到学生学习、思想、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

面对各大高校数以万计的学生,如何做好纷繁复杂的学生管理工作,积极探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使学生管理工作从忙、杂、乱的被动局面中解脱出来,逐步实现高效能管理,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

因此,迫切需要一套高校学工管理系统,让管理者在运用信息化工具的同时,获得愉快而有价值的工作体验,在工作中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提升,从而实现信息化“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形成完整的管理服务体系,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规范、和谐、有利于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高校的规范管理相协调。

因此,本文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

1、对我国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现状作了充分调研,并阐述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研究对高校现代化高水平的管理的重要意义;

2、对学工管理系统开发的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3、根据目前南昌大学学生工作管理的内容进行了切实可行的设计和架构;

4、采用C/S架构的模式进行了软件的开发、调试以及测试;

5、通过数据挖掘工具从数据中抽取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辅导员、班主任寻找数据间潜在的关联。

关键词:

高校学工管理系统设计

 

目录

第一章前言3

1.1国内外高校学工管理的发展现状综述3

1.2设计与实现高校学工管理系统的目的及意义6

1.3设计切入点及主要工作8

第二章关键技术介绍9

2.1系统开发模式的选择9

2.2开发技术的选择13

2.3数据挖掘技术21

第三章高校学工管理系统需求分析22

3.1系统开发步骤22

3.2用例分析23

3.3系统性能需求27

3.4系统硬件需求29

3.5系统软件需求30

3.6本章小结30

第四章高校学工管理系统概要设计30

4.1高校学工管理系统设计原则30

4.2系统模块划分31

4.3主要数据库设计33

4.4本章小结37

第五章高校学工管理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37

5.1用户登录38

5.2辅导员工作39

5.3系统管理44

5.4学工在线44

5.5本章小结45

第六章系统测试45

6.1系统测试45

6.2测试环境47

6.3功能测试47

6.4性能测试48

6.5本章小结50

第七章总结与展望50

第一章前言

1.1国内外高校学工管理的发展现状综述

据统计,国外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理念从“替代父母制”发展到“学生人事运动”,从“学生服务”转变到“学生发展”理论的形成,完全体现了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的价值取向,重视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和“服务学生为第一要务”的理念。

这样一来,学生的工作就由简单的管理逐渐衍变成为复杂多样的管理工作,其工作的核心体现在于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需求。

它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学生工作事务管理的指导性思想,在学生工作管理工作者心目中树立起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确立了“以服务促发展”的哲学观,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各方面为学生的生活、学习、身心成长与发展服务,强调学生工作管理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执行服务,而是通过服务来促进学生在高校期间得到最好的教育,走向社会后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站在学生管理的角度上,在国外的很多高校中实行的是学分制,学生进入学校后是不分班级的,在新入学的一、二年级中都没有专业和系别的区分,学生的学习场所是处于流动状态的,只有宿舍是固定的,所以国外的高校重心在于宿舍,高校的学生管理在很大的程度是是依靠学生自我管理,在这一点上,和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截然不同。

在国外的宿舍管理中,宿舍的管理有专门的宿舍管理办公室,以宿舍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每个学生宿舍都有专职的宿舍管理员,宿舍部会配备相应职务的部长,从学生中选拔学生管理员充当部长主力、居民主任、学习协调员等等角色,他们的主要认识是指导学生工作,召开学生的各类会议,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等等。

在其他方面,还有从事图书馆学生管理员、协助馆员整理图书,在食堂里有学生助理和学生工作人员协助管理与维护食堂卫生,各系部办公室有学生秘书协助行政人员处理日常事务,全校计算机房也有由学生担任的管理员和咨询员等。

国外高校的管理层次多是条状的,将各项工作划为不同的条。

如:

教学科研这一线条在系部里,学生生活这条线在宿舍部。

国外与国内在教育管理体制上的差异就决定了国外学生工作的主要基地落实在学生宿舍,宿舍是国外学生管理的一个主战场,在我国,学生管理的主要基地在系部和各班级,学生管理的基层人员在于班级辅导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的教育行业发展迅猛,很多高校在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进步。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在1992年到1998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增加了123万,增幅达到了56.4%。

在1999年,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作出了再次扩招高校规模的决定后,高校的人数相比之前都增加了很多,2002年,全国高等教育共招生464万人,这与1998年的数据相比,整整增加了接近4倍。

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多,各类行业中的高知识份子比例也随之增多,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各类高校也面临着管理体制改革、精简党政机关、合并职能部门都一系列问题,种种外部原因的影响,增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压力,给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综合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另外学生管理工作也从传统的学生工作探索在逐渐衍变,不论是在管理理念还是管理制度、管理体制上都存在着一些弊端,甚至于有的工作严重之后,不能满足高校学生迅速增加而带来的相关工作量。

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不高,甚至于存在各职能部门互相推诿,工作中人力、财力、物力浪费的现象。

2、很多高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视不足,往往单方面的重视教学工作,忽略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3、在不少高校存在着职能部门和一线的系部工作不协调的问题,管理脱节,相关管理方针、政策只停留在学生手册上,无法贯彻落实在实处,相关规章制度行同虚设。

4、部分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有形式主义思想,工作激励制度不完善。

当前、随着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在高校的各相关部门都开始引入信息化系统协助管理,大大提高了高校的行政管理效率,也有不少高校致力于高校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并且,很多高校专门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类的网站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从发展现状来看,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工作量大,灵活性强、对学生的影响大等多方面。

尤其是近年来高校本科扩招工作的跳跃式发展,每年入学的新生和毕业生数目都很巨大,而且随着高校的发展除了一些院校合并、专业重组、校区扩充等等问题,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与日俱增。

以往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人工管理手段,成本高、效率低、传承性差等特点,很难适应当年的学生管理需要。

因此,为适应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专门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系统便应运而生。

1.2设计与实现高校学工管理系统的目的及意义

在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中,学生管理工作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紧密联系的,这也充分说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意义重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整体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

要在高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是管理人员的责任,其实也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这需要高校各职能部门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在高校中形成一种重视学生管理的良好氛围。

在计算机信息时代日益发展的今天,以往的人工管理的手段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高校学生管理系统为加强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各层次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减轻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学生是高校服务的重心,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学生管理工作,其服务重心都是学生,这也正符合了我国高校“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因此,要开发一个高效务实的学生管理系统对于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合作关系,加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构建也有助于规范学工队伍的管理,增强学工队伍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有利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协调发展。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观察,高校学工管理人员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琐事,工作管理强度大,事物烦琐,处理效率往往也不高,由于所管理的学生数目多,经常为了一些整理数据工作忙的焦头烂额。

为了减轻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避免工作误差,高校学工管理系统的建设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有着重要的意义。

1、对于推动我国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施行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本身是一项基础性也是长期性的工作,其建设水平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与地位的显现。

学工管理系统属于高校信息化系统管理中的一种,学生管理信息化对高校信息化管理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本身是一个庞大而又繁杂的工作,因为该工作涉及面广,牵涉的人员多,工作强度大,工作重要性强,所以对这一工作进行信息化探索,是一份艰巨的工作,但同时学生管理信息化也是大势所趋,是发展的需要,是切实可行的。

2、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是一个关系到民族教育的工作,是一个不断探电子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索、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困难。

如何行之有效的使用信息化系统对学生进行工作管理,开发一个功能全面的学工管理系统对于高校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起到推动作用。

3、有利于帮助高校管理提高效率,提高管理水平。

信息化系统的运用对于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协调作用,以往各行政职能部分各自为政,各自整理的信息数据无法共享,但是随着信息化系统的逐渐普及,各部门只要保持一致的信息接口,就能够把信息化数据共享,体现出资源共享的观念,使得各部门的工作合作性增强,全校管理工作效率整体上升,从而为学校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

4、学工系统建设是学工发展的需要。

当前,以往的人工式学生管理手段在日益变化的工作背景下早就变得力不从心,高校实行学工管理系统是大势所趋,科学构建一套完善的学工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高校学工管理现代化发展必然要经过的道路。

高校学工管理系统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依靠高校已经具备了的硬件服务器和网络平台,以管理手段的更新为契机,从根本上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科学化的协调,为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管理而努力。

1.3设计切入点及主要工作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相对繁杂,从入学到就业,从学习到生活,涉及面广,建立以思政工作信息管理为目标的功能强大的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学生工作管理各方面的信息支持和决策支持,让管理人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相关信息数据,并将这些信息方便地发布出去,以最有效的方式给用户提供服务,是改变低效能的传统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有效方法。

在过去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虽然已经开始使用电脑存储学生的相关数据,但是各科室的电脑缺乏系统联动性和统一协调性,从而出现了很多数据错误,信息不完整,数据丢失等情况,为学生工作长远健康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因此,为帮助众多的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从日常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让管理者在运用信息化工具的同时,获得愉快而有价值的工作体验,在工作中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提升,从而实现在信息化中“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的根本目标,同时形成完整的管理服务体系,让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化办公,为学生营造一个规范、和谐、有利于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高校的规范管理相协调,实现现代化大学的运行机制和高水平的管理模式。

本文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

一、对我国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现状作了充分调研,并阐述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研究对高校高水平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二、对学工管理系统开发的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根据目前我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的内容进行了切实可行的设计和架构;

四、采用C/S架构的模式进行了软件的开发、调试以及测试;

五、通过数据挖掘工具从数据中抽取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辅导员、管理员寻找数据间潜在的关联。

第二章关键技术介绍

2.1系统开发模式的选择

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模式大体上分为四种:

主机终端模式、文件服务器模式、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lient/Server简称C/S)和Web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rowser/Server,简称B/S)。

现在流行的主要是C/S模式和B/S模式。

2.1.1两层C/S模式的局限性

C/S模式架构是当今世界上开发模式技术架构的两大主流技术之一,是美国Borland公司最早研发的。

C/S模式(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并至今作为主流应用的一种开发模式,所谓的C/S模式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概念,即将整个系统在逻辑上分成前段客户进程和后台服务器进程,两者通过工Intranet网络连接。

前段的客户应用程序主要是显示界面、与用户进行交互,而后台的服务器进程主要是负责进行数据处理,将处理后的结果返回给用户,而且服务器所进行的工作对客户应用程序来说是完全透明的,在网络上传输的是SQL语句和处理后的结果。

高校学工管理系统的设计采用C/S架构的特点是应用系统的程序代码储存在客户端、数据库管理及全部信息集中在服务器端,而客户端相对简单、方便,C/S架构软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

最简单的C/S体系结构的数据库应用由两部分组成,即客户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

二者可分别称为前台程序与后台程序。

运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的机器,也称为应用服务器。

一旦服务器程序被启动,就随时等待响应客户程序发来的请求;客户应用程序运行在用户自己的电脑上,对应于数据库服务器,可称为客户电脑,当需要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任何操作时,客户程序就自动地寻找服务器程序,并向其发出请求,服务器程序根据预定的规则作出应答,送回结果,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

2、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较为透明。

在数据库应用中,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是由服务器程序和客户应用程序分别独立进行的,前台应用可以违反的规则,并且通常把那些不同的(不管是已知还是未知的)运行数据,在服务器程序中不集中实现,例如访问者的权限,编号可以重复、必须有客户才能建立定单这样的规则。

所有这些,对于工作在前台程序上的最终用户,是“透明”的,他们无须过问(通常也无法干涉)背后的过程,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一切工作。

在客户服务器架构的应用中,前台程序不是非常“瘦小”,麻烦的事情都交给了服务器和网络。

在C/S体系的下,数据库不能真正成为公共、专业化的仓库,它受到独立的专门管理。

3、由于开发是针对性的,操作界面漂亮,形式多样,可以充分满足客户自身的个性化要求。

但是传统的二层C/S结构存在以下几个局限:

1、并发用户数量有限。

2、两层C/S结构采用单一服务器,且以局域网为中心,所以难以扩展至大型企业内部网Intranet或Internet。

3、两层C/S结构的系统验证和校验工作集中在客户端进行,而Client端与Server端直接相连,数据安全性相对薄弱。

4、客户端维护成本高,每次升级都要对每个客户端重新进行程序安装和参数配置,维护代价高,效率低下。

2.1.2三层C/S分布式结构

今天高校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能够创建通向未来的没有中断的跨越LAN、WAN和INTERNET平台的分布式可伸缩性的应用结构,以满足当今复杂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业务需求,同时又能确保高校在系统、应用、信息及人员上的投资。

为了解决两层C/S结构的缺点,在上世纪90年代引入了三层的分布式C/S结构。

它主要解决了C/S结构在客户端维护代价高的缺点,能够适应这种变化的多层分布式计算体系结构。

多层分布式计算应用服务技术是目前数据库应用发展的潮流,传统的客户/服务器(两层)的应用正朝着三层或N-Tier结构发展。

三层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三层结构图

三层C/S结构在两层C/S结构的server端和Client端之间增加了一个中间层,重新划分的三层分别被称为数据层、逻辑层和表示层。

这里所说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划分,而不是物理划分。

一般情况下,三层是分别放置在不同的计算机中,实现分布式数据处理。

特殊情况下(如开发阶段),将三层放在一台计算机中也是完全可以的。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逻辑层)进行处理。

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COM、CORBA、SOAP等通讯方式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在三层C/S结构中:

第一层:

表示层是应用的用户接口部分,它担负着用户与应用间的对话功能。

它用于检查用户从键盘等输入的数据,显示应用输出的数据。

为使用户能直观地进行操作,一般要使用图形用户接口(GUD,操作简单、易学易用。

在变更用户接口时,只需改写显示控制和数据检查程序,而不影响其他两层。

检查的内容也只限于数据的形式和值的范围,不包括有关业务本身的处理逻辑。

第二层:

逻辑层相当于应用的本体,它是将具体的业务处理逻辑地编入程序中。

表示层和逻辑层之间的数据交换要尽可能简洁。

第三层:

数据层就是后台数据库DBMS,负责管理对数据库数据的读写。

DBMS必须能迅速执行大量数据的更新和检索。

现在的主流是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

因此一般从逻辑层传送到数据层的要求大都使用SQL语言。

在三层或N层C/S结构中,中间件(Middle)是最重要的部件。

所谓中间件是一个用API定义的软件层,是具有强大通信能力和良好可扩展性的分布式软件管理框架。

它的功能是在客户机和服务器或者服务器和服务器之间传送数据,实现客户机群和服务器群之间的通信。

其工作流程是:

在客户机里的应用程序需要驻留网络上某个服务器的数据或服务时,搜索此数据的C/S应用程序需访问中间件系统。

该系统将查找数据源或服务,并在发送应用程序请求后重新打包响应,将其传送回应用程序。

2.2开发技术的选择

在本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主要应用了以下两个开发工具:

VisualBasic.NET、MicrosoftSQLServer。

2.2.1VisualBasic.NET

根据Microsoft的说法,.NET是一个“革命性的新平台,建立在开放的Internet协议和标准之上,通过工具和服务将计算机通讯以崭新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实际上.NET是一个开发和运行软件的新环境,便于开发基于Web的服务,拥有丰富的运行库服务以支持用多种语言编写的组件,具有跨语言和跨平台的互操作能力。

.NET由五个主要组件构成:

1、在最底层的是操作系统(OS),可能是不同的windows平台之一,包括WindowsXP、Windows2000、WindowsMe和WindowsCE。

作为.NET策略的一部分,微软保证发布更多的.NET设备。

2、在操作系统之上的是一系列.NET企业服务器产品,它们简化并缩短了开发及管理大规模商业系统的时间,这些产品包括ExchangeServer2000、HostIntegrationServer2000、AccelerationServer2000以及SQLServer2000。

3、因为Web服务在Web中是高度可重用的,微软计划提供许多开发者能够付费使用的构件块服务。

4、在.NET的中间是Microsoft.NETFramework。

.NET框架是一种新的开发和运行时基础架构,将改变Windows平台上商业应用程序的开发。

5、在.NET体系结构的顶层是新的开发工具叫做VisualStudio.NET(VS.NET),它使得Web服务和其他应用程序的快速开发成为可能。

作为VisualStudio6.0的后续者,VS.NET是一个支持四种不同语言以及跨语言调试和XML计划编辑器的集成开发环境(IDE)如图2所示:

图2.NET开发环境图

其中VisualStudio.NET和.NETFramework组成了微软第一个完全集成的开发环境,这些环境可以在.NET平台上构建XMLWeb服务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程序,功能强大的工具和平台的结合使.NET开发更快、更灵活、更有趣。

.NETFramework提供了.NET平台的编程模型,使它可以部署和运行XMLweb服务和其它类型的应用程序,包括基于客户端、服务器端或服务的应用程序。

VisualStudio.NET构建在支持公共互联网标准的XMLWeb服务基本架构之上,是微软快速应用程序开发(RAD)工具,使开发人员能够为任何设备和平台创建和部署广泛的网络应用程序。

.NET的出现代表了Windows平台的软件开发将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对于Windows平台上开发工具厂商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个影响是深远的,因为这不但冲击了操作系统,影响了下一代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也改变了开发工具在这个虚拟执行环境的角色。

VisualStudio.NET是一个全面集成的开发环境,用于编写、调试代码,并把代码编译为装配件进行发布。

实际上,VisualStudio.NET提供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多文档界面应用程序,在此可以进行与开发代码相关的任何工作。

文本编辑器,用来编写代码也可以是C#,VB或C++。

它提供代码自动布局功能,提供语法检查功能。

另外,它还提供了Intelligence功能,当开始键入类名、字段或方法名时,它会自动显示一个小列表框,其中列出了完成该名称的可能方式,或者代码中的类可以访问的参数列表。

代码的设计视图编辑器,提供了在工程中可视化地放置用户界面和和数据访问控件,并能够把这些变化自动反映到代码文件中。

VisualStudio.NET还提供了各种支持窗口,它可以查看和修改工程的各个方面。

VisualStudio.NET集成了调试程序和配置器、MSDN帮助,它不可以方便地访问其它程序,而无需退出开发环境。

这些都为开发人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VisualStudio.NET是一个跨语言的IDE,它提供了多种程序语言开发环境,可以定制开发环境,无论用户有什么编程背景,都会很容易上手使用VisualStudio.NET这一新的开发环境,更能快速高效地开发所需要的应用。

VisualBasic.N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