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00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9641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0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0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0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0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0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001.docx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00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001.docx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001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2011-03-1522:

32:

47|  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考点36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

一、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1917、2

结果:

①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②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与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2、十月革命

原因:

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依然进行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②镇压人民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号召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统治

概况:

1917、11彼得格勒

结果: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

意义:

1,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3,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的运动的发展。

4,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5,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注: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政治上——建立苏联1922年底

组成:

最初由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组成;后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2、经济上

(1)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年开始实施(1929年停止)

背景:

进入和平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时。

内容:

农业: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

工业:

允许私人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型企业。

商业:

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

作用:

它的实施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

(2)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

概况:

1928—1937年依据是两个五年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内容:

①工业化建设;②农业化集体化

3、法制建设上

概况:

1936年,颁布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意义:

①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②标志斯大林模式形成

4、成就:

(1)完成两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并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3)国防力量加强。

(4)1936年,新宪法通过,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基本特征:

采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国家权力高度集中。

形成标志:

1936年,新宪法颁布。

存在严重的弊端:

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

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体制改革视,权力愈来愈集中到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

注:

中国依照苏联的建设道路建设社会主义。

备考建议

本考点考查多以选择题和问答题为主,注意二月革命的成就、十月革命意义;注意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对比。

考点37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

一、战后的“新秩序”

1、巴黎和会1919、1巴黎27国

原因:

协约国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

操纵者:

法国总理克利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实质:

帝国主义分赃会议

内容:

①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

A.领土: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B.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C.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D.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E.殖民地:

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②1919—1920年,与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和约

结果:

由对德的《凡尔赛和约》和对奥、匈、土、保的和约构成的凡尔赛体系,构建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凡尔赛体系”。

2、国际联盟的建立1920、1

依据:

巴黎和会的规定;总部:

日内瓦;操纵者:

英法(美国未加入)

3、华盛顿会议——对亚太地区的“安排”1921—1922年华盛顿9国

(1)原因:

一战后,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十分尖锐(日美矛盾最突出)

(2)倡议者:

美国操纵者:

美、英、日

(3)内容:

①英、法、美、日签订《四国条约》;

②美、英、日、法、意签订《五国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的吨位比;

③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

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和行政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不得在中国谋求有损于其他国家公民的特权。

核心内容是确立在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影响:

它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从而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结果:

由华盛顿会议内容构成的华盛顿体系,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体系”。

二、经济大危机

1、“繁荣”及其崩溃

(1)“繁荣”: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孕育着严重的危机

(2)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①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②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3)经济危机的影响:

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工农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及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更趋激烈和尖锐。

2、罗斯福新政

(1)目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复苏经济。

(2)内容:

1、中心措施:

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调整,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加强了政府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

2、金融业:

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

(开始)

3、农业:

整顿农业。

政府限制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销毁过剩的农产品,由政府给农场主补偿。

4、其他:

兴建公共工程。

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和消费能力。

(3)意义:

新政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重振了美国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注:

新政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三、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纳粹政权的建立

原因:

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矛盾;②纳粹党的欺骗宣传赢得人民支持

标志:

1933年希特勒上台

影响:

纳粹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反动举措:

①制造“国会纵火案”,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②解散一切工会,取缔别的政党;③加强思想控制,焚毁进步书籍;④推行种族灭绝政策,疯狂迫害犹太人

2、意大利、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意大利:

1922年墨索里尼(最早建立的法西斯政权)

日本:

1936年军部为核心标志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1939年西班牙佛朗哥政权)

备考建议

本考点考查历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选择、材料和问答等题型都有可能成为命题呈现方式,注意巴黎和会和中国五四运动的联系;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可和一战期间及其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相联系,复习时应予以重视。

考点38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慕尼黑阴谋1938、9德、意、英、法

原因:

德国法西斯对外扩张;英法的姑息纵容。

内容:

签订慕尼黑协定,强行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

影响:

标志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消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2、爆发和扩大

1,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二战扩大。

3,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42年1月,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成为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雅尔塔会议1945年初苏、美、英

原因:

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内容:

①会议制定了最后击败德国的计划,决定战后德国由苏、美、英等国分区占领;②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③组建联合国。

3、最后的胜利

(1)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7—1943、2,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2)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美英盟军开辟第二战场,使法西斯德国陷入盟军的两面夹击之中。

(3)柏林战役:

1945、5、8,德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4)日本投降:

1945、8、1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二战的深远影响

1、二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

2、二战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它摧毁了法西斯势力,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大战期间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为战后新科技革命兴起奠定了基础。

战争教育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反对战争成为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

备考建议

本考点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注意本单元中的几个标志性的事件,如二战爆发的标志、扩大的表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标志、二战转折点标志等;注意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以及二战与中国抗日战争的联系。

考点39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

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1)战后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原因:

大力开拓市场,获取高额利润。

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特点:

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呈现繁荣景象。

3、表现:

确立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获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

(2)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

1、原因: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弊端日益暴露。

1973年,石油危机引发严重经济危机。

发展速度放慢,黄金外汇储量下降。

2、特点:

美国经济地位下降,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3、表现: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成债务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3)八九十年代

1、原因:

里根上台,采取对内振兴经济,对外重整国威的措施。

克林顿上台后,适应新形势,调整经济政策、注重高科技。

2、特点:

美国经济复苏并持续稳定、高速发展。

3、表现:

经济高速增长,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二、西欧和日本经济大发展

1、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条件:

西欧工业基础雄厚,劳动者技术素质高;各国政府不同程度地实行干预经济和社会福利政策;加上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大量“美援”涌入西欧。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经济发展最快的是德国。

2、欧共体的形成

原因:

①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西欧国家迫切需要加强西欧各国间的合作,提高西欧的国际地位。

②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需要。

(经济因素为主)

联合:

①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形成;

②1993年11月,欧洲联盟建立。

(性质:

欧洲国家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联盟。

作用:

它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区域一体化进程,提高了欧盟各国的竞争力。

现在,欧盟已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重要的一极,在国际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③1999年,欧元正式启动。

3、日本的崛起

原因:

战后初推行民主化改革;推行非军事化国策;美国的扶持;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推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

结果:

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大国;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问题:

日本经济存在着严重的对外依赖性。

容易受经济危机的冲击。

备考建议

本考点为命题的热点、重点,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经济大高速发展以及出现的危机与调整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之处都是改革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等。

试题呈现方式多样,要高度予以关注。

考点40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

一、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暴露,阻碍社会发展

(2)时间:

1953—1964年

(3)结果: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失败

2、苏联解体

(1)起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2)概况:

①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②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倾向加强;③八·一九事件后,分裂进一步加快;④1991年苏联解体

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概况:

(1)匈牙利改革:

①背景:

匈牙利事件;②概况:

1956年,卡达尔;③措施:

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改革和调整;④结果:

取得一定成就,80年代又出现困难

(2)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1968年后被苏联镇压

(3)局限性:

没有从根本上改革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

2、东欧剧变:

(1)原因:

经济困难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苏联放松对东欧的控制

(2)时间、实质:

1989年,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3)概况: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两个德国合并

备考建议

本考点可作为一般性掌握,即使考查也以选择题为试题呈现方式,不会出大题,复习时注意与前边所学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相联系,并注意苏联解体的起因、解体时间、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剧变时间即可。

考点41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

一、亚非拉国家的独立

1、亚洲民族独立运动

中国、朝鲜、越南北部等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47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印巴分治,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独立。

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成就:

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在核工业和航天技术上也取得显著成就。

1998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11位。

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

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官僚体制僵化,基础设施落后。

2、非洲独立运动

1952年,纳赛尔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应被迫承认埃及独立;

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故称非洲独立年。

20世纪90年代前期,纳米比亚独立,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欧洲殖民者奴役非洲约500年的历史结束。

1994年,黑人曼德拉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人欧洲殖民者推行的种族隔离制度最终结束。

3、拉美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人民展开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1977年,美、巴签订《巴拿马运河条约》,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

二、中东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1、战火频仍的中东

(1)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概况:

1948年以色列建立,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矛盾尖锐起来

(2)四次中东战争:

1948—1973年

(3)1990年,海湾战争

2、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1)原因:

①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世界列强争夺丰富的石油资源;

②历史矛盾、宗教矛盾、种族矛盾的存在。

③巴以冲突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

(2)中东和平进程一波三折:

阿拉法特、拉宾和佩雷斯为中东和平的努力

三、亚非拉国家的振兴

1、拉美

巴西、墨西克迈入新兴工业国家行列,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上升为中等收入国家。

2、亚洲经济迅速发展

中国: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

新加坡、韩国:

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国家。

印度:

通过发展经济和科技,走上民族振兴的道路,取得显著成就。

西亚:

石油工业迅速发展。

亚洲四小龙:

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新加坡,韩国

备考建议

本考点试题呈现方式多是选择题和简答题,复习时注意印巴分治以印巴冲突的根源、埃及独立领导人及收回苏伊士运河、非洲独立年、纳米比亚独立的意义、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东动荡原因即为和平努力的代表人物等。

考点42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

一、冷战中的对峙

1、冷战政策

(1)含义:

美国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冷战的重点在欧洲。

(2)内容:

①政治上:

推出杜鲁门主义,1947年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它国家的政策,标志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②经济上:

实施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③军事上:

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两极格局的形成:

1955年,标志是苏联组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3、美苏争霸

(1)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

①实力对比:

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②领导人:

赫鲁晓夫、肯尼迪;③苏联意图:

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④重要事件: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危机的解决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

(2)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①特点:

苏攻美守,美苏争霸达到高潮;②对策:

美国实行战略收缩,结束越战,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如1972年12月出兵阿富汗

(3)80年代:

①苏联对策:

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核心的全球缓和战略;原因:

经济困难;事件:

1989年从阿富汗撤军。

②美国对策:

实现有限的缓和;原因:

因扩充军备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经济遇到西、日本的激烈竞争

(4)影响:

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影响,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使世界维持相对稳定局面。

4、冷战结束:

1991年苏联解体,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趋势:

世界进入新旧交替的时期,目前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长远来看向多极化发展。

“一超多强”:

“一超”指的是美国,制定了全球战略,干涉别国内政,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多强”指的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

2、特点:

走向多极化。

动荡和紧张:

原因: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构成威胁,一些地区和国家固有的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

表现:

科索沃战争。

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狂轰滥炸,(多极化趋势是长期的、曲折的,联合国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

和平与缓和:

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取得一定进展。

阿拉伯半岛南北开始对话,关系缓和。

注: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力各个地区的国家为了增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美国对世界经济控制能力的削弱,也加速了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2,区域集团化表现: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原因:

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各国经济联日益密切

2、表现:

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全球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主要作用。

3、影响: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对中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4,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2年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

5,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备考建议

本考点为命题的热点,试题呈现方式多样,复习时应注意冷战政策的含义和内容、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美苏争霸的概况、一超多强的局势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表现。

考点43世界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1、兴起

(1)领域: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人类在原子能、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

(2)核心: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标志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3)生物工程的发展:

①基础:

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等;②核心:

基因工程

2、特点和影响

(1)特点:

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最突出的是技术革命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发展进程高速化。

(2)影响:

1、推动了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到来;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3、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改变着人类的衣食住行等;

4,进一步扩大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国际经济格局得到调整。

许多国家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民族竞争力的重要决策。

5,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竞争。

6,出现了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经济一体化趋势。

7、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军备竞争,需要人类共同解决。

二、现代文学和美术现代音乐和电影

文学

作品

作者

国籍

《美国的悲剧》

德莱塞

美国

《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

法国

《等待戈多》

贝克特

法国

《静静的顿河》

肖洛霍夫

苏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联

美术

《格尔尼卡》

毕加索

西班牙

《记忆的永恒》

达利

西班牙

音乐

爵士乐

起源于非洲音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发展起来,很快风行美国

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

不仅影响了其他流行音乐的形式,也影响了古典音乐的创作

摇滚乐

起源于美国

60年代风靡西方,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流行音乐

电影

诞生

1895年12月28日,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把影片放映在银幕上供许多人观看,这一天被视为电影诞生日。

发展

从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单一银幕到多种银幕

好莱坞

作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的好莱坞,汇集了著名的电影制片公司、名导演和名演员,拥有世界一流的电影制作技术和拍摄场地,摄制出许多闻名世界的影片。

是世界最著名的影城。

奥斯卡奖是世界最有名的电影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