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专项训练《题画诗》训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5148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专项训练《题画诗》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专项训练《题画诗》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专项训练《题画诗》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专项训练《题画诗》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专项训练《题画诗》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专项训练《题画诗》训练.docx

《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专项训练《题画诗》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专项训练《题画诗》训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专项训练《题画诗》训练.docx

高中语文高考诗歌专项训练《题画诗》训练

《题画诗》训练

1、知识点总结

1.特点

①化静为动:

通过联想把画写活

②无中生有:

虚写

③借题发挥:

借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情感类型

①借画咏志②对画师技巧的夸赞

3.鉴赏

①分清景物是实写还是虚写

②由文章的主旨句得出是为了夸赞画师还是表达自己的情感

③联系作者,分析感情

4.详细介绍:

(1)概念

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

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诚如清·方薰所云:

"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

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

(2)艺术特色

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映发、丰富多姿,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

此外,宋以前的许多赞美绘画或对绘画有感而发的诗歌,虽不题在画上,从广义上讲,也算是题画诗。

中国画非常讲究"意境",往往画中题诗,诗画互补,使意境更加深远。

再在画面加盖红印章,使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使人在读诗看画、看画赏诗之中,充分享受艺术美。

中国的题画诗,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

把文学和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在画面上,诗和画,妙合而凝,契合无间,浑然一体,成了一幅美术作品的构图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诗情画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因此,画面之有题画诗,是中国画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独有的民族形式和风格。

而且,我国历史上有些优秀的题画诗,不仅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文学史上的可资继承与发扬的艺术珍品。

关于题画诗的源流,亦即诗画结合的开端,过去论者意见不太一致。

有的人认为可以上溯到魏晋南北朝,说晋顾恺之的《洛忡赋图卷》便是古代诗画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有的人认为题画诗滥觞于宋代,理由是宋代以前绘画作品大都缺少题跋。

钱杜的《松壶画忆》便说:

"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大约书不工者,多落纸背。

至宋始有年月纪之。

中国画和题画诗都是一种独到的艺术形式,它们虽为美术和文学两个范畴,但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两者在构思立意上有着不可替代之妙。

清代孔衍拭《石村画诀》说:

"画上题款诗,各有定位,非可冒昧,盖补画之空处也。

如左有高山右边宜虚,款诗即在右。

右边亦然,不可侵画位"。

以上"补画之空处"、"不可侵画位"这两句话,就是给题诗款在画面上,下了极明确的定义。

"补空"二字,也就成为画家题诗款时的一个谦虚名词了。

这里,题画诗和单为破除画面上单调与平凡所加的题款亦是有区别的,前者因画不能尽意,藉诗以名其意,诗画互相补充、互相阐述,称之"画写物外形,诗传画中意"。

后者通常都是为便于查考,只题上作者名号和作画年月,有的大约诗不美、书不工,以避开弱点所至。

题画诗溢满着画幅的风采,因此长于文辞书法的画家,常将长、短不一的诗文搬到画幅上去,使其产生一种诗绘并工、附丽成观的艺术效果。

画家为题画诗创作所发生的美感,常在郑重的注意和研究之中。

有的在一幅画画成之后,再考虑诗句的长短与题诗的地位如何与画面相配合。

有的则在一幅画的落笔前,也将题画诗的地位同时酝酿在内,或因先有长诗预先多留空白,为题写之用。

诚然,诗文有精粗美丑之分,书法有工拙高低之别,若诗跋繁芜,书法不精,这类画作大都会被人们淡忘。

据中国美术史记载,宋元时期普遍出现题画诗形式时,中国画即披上了浓厚的文学色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成了赏析文人画的一种创作追求或审美理想。

画家既作诗又作画,不仅能起到开阔视野的作用,而且能起到丰富画面的意念和启发观赏中国画的想象作用。

2、训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②愁胡:

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

③绦(tāo):

丝绳,指系鹰的绳子。

镟(xuàn):

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

④轩楹:

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妙处。

(5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

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

—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

这里指水瓮。

④坞: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3.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5分)

4.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7题。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何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

他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

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

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5.本诗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               ,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2分)

6.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7.简析这首诗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4分)

                                                                       

                                                                                 

【答案】

1.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

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不凡的特点;(2分)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

(2分)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1分)

2.

(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势非凡、呼之欲出的描绘(分析1分),表现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法的赞美之情。

(情感1分);

(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绘,展翅搏击的想象(分析1分),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情感1分);(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分析1分),表现出诗人鄙视平庸或愤世嫉俗的情感(情感1分)。

3.画面大概是:

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4.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

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5.“葡萄”或者“诗人自己的才识”(1分)比喻(1分)

6.作者借葡萄画无处卖,抒发诗人无人赏识,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不平的感伤之情(1分)和年老力衰,孤苦伶仃的凄凉之情(1分)。

7.这首诗刻画了一位狂放不羁、怀才不遇、落魄潦倒的诗人形象。

(1分)“落魄”写其不得志,“独立”“晚风”写其寂寞孤苦的晚年,“书斋”“啸”字则写出他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

(2分)本诗虽为题画之作,却是诗人生命的真实刻画:

半生落魄,独对晚风,画作虽如珠玉之宝,却闲抛野藤之中。

(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