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基础绪论地球的表面形态和物理特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4527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地质基础绪论地球的表面形态和物理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石油地质基础绪论地球的表面形态和物理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石油地质基础绪论地球的表面形态和物理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石油地质基础绪论地球的表面形态和物理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石油地质基础绪论地球的表面形态和物理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油地质基础绪论地球的表面形态和物理特征.docx

《石油地质基础绪论地球的表面形态和物理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地质基础绪论地球的表面形态和物理特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油地质基础绪论地球的表面形态和物理特征.docx

石油地质基础绪论地球的表面形态和物理特征

课程名称

石油地质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本次课题

绪论、地球的表面形态和物理特征

教学目的

和技能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石油地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让激发起学生学习这门专业课成的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石油地质基础这门课程的必要意义,并从理性的角度认识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

职业能力:

使学生认识学习地质基础的意义,并且端正工作和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态度是成功的基础

德育: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大庆人民立足和发展的根本,在这种精神下大庆油田才有了更大的发展,说到底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就是能吃苦,能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做人也应该这样。

重点:

绪论、石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地球的表面形态和物理性质

难点:

地球的表面形态和物理性质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内容摘要:

绪论、石油地质学的内容和任务,石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陆相生油理论是我国成为产油大国、中国油气矿产资源状况、世界发展简况地球的概况及地质作用地球的形状、大小、表面形态、地球的物理性质(重力、磁性、弹性和塑性、密度、温度)

课后安排:

预习下次课程内容,阅读课本全部,熟悉这门课

授课教案

绪论

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分支

地质学的内容包罗万象,广泛运用近代的一些知识(物理、数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等) 

二、石油地质学的内容和任务

石油和天然气是流体矿产,它与固体矿产不同,表现

1油气的可流动性决定了油气的生成地并非是成藏地,二者可以相去很远,

2油气不能在地表和近地表找到,而固体矿产则可以在近地表找到。

3油气形成后容易被破坏,对储藏条件要求很高。

正因为上述特点,决定了石油地质学要研究油气的成因、运移(运动规律)、储存条件、成藏条件、保存条件分布规律等理论内容。

三、石油和天然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略)

石油是保障国家政治、军事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石油和天然气在我国“矿产资源法”中被列为特定的矿种。

四、陆相生油理论在我国的诞生使中国成为产油大国。

五、中国油气矿产资源状况(课本)

1油气资源自然状况

2油气资源勘查开采现状

六、世界油气发展简况(见课本)

第一章地球概况及地质作用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表面形态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我们把平均海平面和该面扩展到大陆下面构成的理论上的连续面称为大地基准面。

(见第4页图1—1),其北极凸出约10m,南极凹进约30m,中纬度地球在北半球向里凹,在南半球略向外凸。

二、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70.8%,陆地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29.2%。

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大陆平均高度为875m,最高点珠穆朗玛峰8844.43m,(国家测绘局2005年10月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

海洋平均深度为3729m,最深处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m。

(一)大陆地形特征

根据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特征,陆地地形主要可划分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单元。

(二)海底地形

根据洋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大洋中脊。

三、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1地球的密度

2、地球的重力

地球的重力是指地球的引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合力。

地球的引力与质量成正比,与地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地心引力在赤道最小,在两极最大。

离心力与其地轴的距离和地球转动的角速度的平方成反比,在赤道区最大,两极最小。

3、地球的磁性

地磁场可由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三个地磁要素来表示。

在地球表面,通过两个地理极的大圆或经线称做地理子午线;两极的磁力线称做地磁子午线。

地理子午线和地磁子午线之间的交角称为磁偏角。

地磁场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地磁要素的变化。

消除短期变化的地磁要素称做基本地磁场。

实测磁偏角和磁倾角与理论值不符合时,称为地磁异常。

引起地磁异常的原因一般与地下含有带磁性及反磁性的物体存在有关。

4、地球内部的温度

地球内部热物质(火山熔浆、温泉)的涌出表明地内是热的。

维持地球温度的热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和太阳辐射热。

根据地内温度分布状况,由地表向地心可划分为三个圈层:

外热层、常温层和内热层。

地温梯度:

通常把常温层以下,深度每增加100米时所升高的温度值称为地温梯度或地热增温率。

常用的是地温梯度,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的地温梯度不同,差别从不等。

越深则地温梯度就越小。

5、地球的弹性及塑性

地球具有弹性,表现在传播地震波,因为地震波是弹性波。

地球具有塑性则表现在地壳中的岩层发生剧烈的弯曲变形及形成褶皱构造。

 

地质学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特征,就是用过去遗留下来的地质证据,来研究过去发生的地质事件,以恢复过去的地质过程。

石油地质学是关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方面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分支学科,是属于地质学中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特征和分布规律的矿床学的一个分支,它系统地阐明了石油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数据如书中所示(这部分让大家看书)

 

地温深度:

通常把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度所增加的深度叫作地温深度或地热增温级。

 

课程名称

石油地质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本次课题

地球的圈层构造

教学目的

和技能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石油地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

职业能力:

培养和锻炼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学习态度

重点:

地球的圈层构造(内部、外部)

难点:

地球的圈层构造(内部、外部)

德育:

学习是相通的,是有联系的。

当年李四光就是学习和发展了陆相生油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发现了大庆油田。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内容摘要:

地球的圈层构造,内部的(地壳、地幔、地核);

外部的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课后安排:

预习下次课程内容,检查笔记。

授课教案

第二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一地球的外部圈层特征

地球的外部圈层,是指固体地球表层外围空间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虽然组成这些圈层的物质的性质和状态不同,并且相互交错、重叠、混合在一起,但各自形成完整的圈层。

一、大气圈

大气圈是指保卫在地球外面的一层大气,即空气。

位于行星际空间和地面之间,是多种气体的混合体。

大气的总质量为

,其中1/4集中在地面至100km高度范围内,而且一半集中在10km高度范围内。

其密度和压力随高度的增加而趋于稀薄和降低,并且逐渐向星际空间过渡,无明显上界。

根据大气中温度和密度随高度垂直分布的特点,自下而上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气层(外逸层)。

二、水圈

水圈是指连续保卫地球表层的水的闭合圈,主要分布在海洋,占水圈总体积的97.2%;其余则零散地分布在陆地,其中有的在地面形成冰、雪、冰川(占2.24%)、湖泊或河流,有的成为地下水。

三、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有生物活动的圈层。

生物对岩石的破坏和建造有和大影响,生物通过活动、新陈代谢及死后遗体分解有机酸等方式破坏地表岩石。

生物遗体埋藏、保存和演化可形成大量有机可燃性矿产,如石油、天然气、煤、油页岩等。

古生物化石是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研究生物起源和演化、地球的形成及地球演化历史的最重要依据。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各个圈层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物理状态都有显著区别,并且还可划分出一些次级圈层。

1、地壳

地壳是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固体地球部分,是固体地球最外一个圈层。

地壳由各类岩石组成,厚度变化大,大洋区较薄,最薄部分不足5km,大陆区较厚,最厚超过70km。

全球地壳平均厚度约16km,只有地球半径的1/400。

地壳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0.8%,质量约

,站地球总质量的0.4%。

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两种基本类型。

大陆地壳(或陆壳)分布在大陆和被还水淹没的大陆边缘地区。

陆壳厚度较大,平均33~36km,但厚度很不均匀。

总体上陆壳厚度与地表地形起伏呈镜像关系。

大洋地壳(或洋壳)分布在大洋盆地和洋中脊等洋底地区。

洋壳厚度较小,平均厚度为6—8km,厚度较稳定,变化较小;一般洋中脊地壳最薄,有的小于5km;洋盆的地壳厚度较均匀,接近平均值,并向大陆方向增厚,在大陆斜坡下部向大陆地壳过渡。

洋壳由沉积层和硅镁层组成,缺失在陆壳普遍发育的硅铝层。

沉积层主要由0~2km厚的松散沉积物组成,洋中脊部一般缺失沉积层。

硅镁层或玄武质层是洋壳的主要组成部分,由玄武岩,变质玄武岩或辉长岩组成,厚度一般为4~7km。

成分单一、稳定。

2、地幔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地球圈层称为地幔。

厚度达2865km,占地球体积的82.3%,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67.8%。

地幔物质横向变化比较均匀,根据地震波速变化特征,大致以984km为界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

(1)上地幔

上地幔是指莫霍面至深度为984km之间的地幔上部圈层,厚度为951km。

其主要成分为超基性岩,称为地幔岩,由55%的橄榄石、35%的辉石和10%的石榴子石组成,相当于石陨石成分。

上地幔内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不均匀的,在60~250km范围内地震波波速最低,称为低速带,又称为软流层圈。

据推测,上地幔是大量放射性元素集中带,放射热能导致地幔物质处于熔融状态,因此软流圈是岩浆发源地。

软流圈之上到地表,为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层,由固体岩石组成,故称作岩石圈。

它包括沉积岩层、花岗质层、玄武质层和超基性岩层。

岩石圈是板块构造活动和地质作用的最大场所,也是现代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下地幔

下地幔是指上地幔底部至古登堡面之间的地幔下部圈层,深度自984km至2898km,厚度达1914km,平均密度为5.1g/cm3,略低于地球平均密度值。

地震波波速增加较慢,成分均匀,主要化学成分为

铁含量稍增,相当于铁陨石成分。

3、地核

地核包括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的地球圈层部分,数据如书所示。

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情况,可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三部分。

外核——2898~4640km,厚度为1742km,平均密度10.5g/cm3,纵波速度急剧下降,横波不能传播,波速为零,反映外核为液体状态,推测是地内温度超过物质的熔点所致。

过渡层——4640~5155km,纵波波速变化复杂,横波可以观测到,但是速度不大,反映这是个由液态向固态过渡状态。

内核——5155km至地心,厚度1216km,纵波和横波都存在,横波由纵波转换而来,反映内核为固体状态。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含5%~20%的镍,相当于铁陨石成分,由高磁性物质组成,因此地磁来源于地核。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基本由已知岩石组成,再往下,由于温度增高,已经能够接近于岩石的熔点,塑性增大,形成低速层。

低速层以下物质的化学成分并没有重大改变,但矿物结构更加紧密,刚性增强。

这种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固体物质,与一般岩石不同。

地核的物质成分和地幔差别很大,以铁、镍金属为主。

地球外核处于特殊的液体状态。

 

课程名称

石油地质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本次课题

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

教学目的

和技能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明白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分类,了解什么是内力地质作用以及外力地质作用类型,并了解风化作用的方式和原理。

重点:

地质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的方式(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难点:

外力地质作用的风化作用(物理风化)

德育:

学习上遇到点困难是正常的,生活中遇到点困难也是正常的,没什么大不了,要在克服困难中前进。

大庆人民就是在不断地克服苦难中前进的。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内容摘要:

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课后安排:

预习下次课程内容,复习本次课程内容

授课教案

第三节地质作用概述

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引起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包括地球外部的能源和地球内部的能源两种。

地球外部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日月引力能。

太阳以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送到地球表面,使地表的温度发生变化,但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接收的太阳辐射量不同,空气的温度、压力出现差异,从而产生空气对流和大气环流、水圈的运动等。

日月引力能与地球旋转能共同作用可产生潮汐现象。

此外其它星体作用及陨石的撞击等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地球内部的能源主要包括重力能、地热能、地球旋转能及化学能、结晶能等。

一、地质作用概念

地质作用——由自然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过程,称为地质作用。

自然界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地球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并促使地球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这些发展和演变有的表现得十分强烈和明显,如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有的表现得十分缓慢,人们不易察觉,如山脉的上升、盆地的升降、大陆的漂移、海底的扩张等等。

二、内力地质作用

按照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两大类型。

内动力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内部的能量(高温、高压)旋转能、重力能、热能、结晶和化学能引起的地质作用。

地球内部能量所引起的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和地球内部,其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等。

1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实际上包括整个岩石圈的运动,它使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和岩体发生变形和变位,使洋壳和陆壳增生和消亡,使岩石产生褶皱、断裂等形成各种构造形态。

2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岩浆的形成、演化,直至冷凝成岩的全部地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由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

岩浆作用主要有侵入和喷出两种方式。

3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因地球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使早期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未经熔融状态而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形成新岩石的地质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4地震作用

地震——大地的震动。

第三节地质作用概述

三、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又称作地球表生作用(表层地质作用),是由太阳辐射和日月引力能等外能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主要在地球表面进行,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1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于气温变化,气体、水溶液和生物活动等因素的作用,促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根据风化作用的性质及其结果不同,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1)物理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主要是由温度变化引起不同矿物间热胀冷缩的差异造成的。

包括热力风化、冰劈作用、盐分结晶的撑裂作用

热力风化作用

原因:

岩石为热的不良导体,白天升温、晚上降温,导致内部温度的差异,使岩石内部产生引张力,使岩石产生裂缝;岩石是不同矿物的集合体,不同矿物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岩石升温产生不均匀膨胀,使岩石产生裂缝。

冰劈(冰楔)作用

孔隙中的水结冰膨胀撑裂岩石,水结冰时,体积增加9%左右,所产生的压强可达2000kg/cm2。

盐分结晶的撑裂作用

当岩石中的水溶解了大量盐类时,一旦水分蒸发,浓度逐渐达到饱和,眼泪再结晶,体积增大,从而产生很大的膨胀力,其机理与冰劈作用类似。

2)化学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是指氧、水溶液对岩石、矿物的破坏作用,它能使岩石、矿物破碎,化学成分改变,并形成稳定的次生矿物。

1)溶解作用含有O2,CO2等物质的水溶解矿物的作用。

2)水化(合)作用矿物吸收水加入到矿物晶格中,形成含水的矿物。

3)水解作用矿物遇水离解成离子,形成含OH-的新矿物。

4)碳酸化作用溶解于水中的碳酸与矿物中的金属离子结合成易溶的碳酸盐而使矿物分解。

5)氧化作用矿物中的元素与氧结合

3.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对岩石、矿物产生的破坏作用。

植物生长在岩石的裂缝中,年长日久,树大根深。

植物根使岩石裂缝扩大从而引起岩石的崩解,这一过程称为根劈作用。

 

课程名称

石油地质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本次课题

外力地质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教学目的

和技能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明白清楚地掌握和理解剥蚀作用的概念和机理、了解搬运作用的方式、掌握沉积和成岩作用的基本形式,理解几种沉积分异作用。

重点:

剥蚀作用、沉积分异作用(重力沉积分异作用、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难点:

剥蚀作用的机理(河流的侵蚀作用、地下水的溶蚀作用、风的吹蚀作用、海洋的剥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

德育: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人云亦云,要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和对待社会上纷繁复杂的问题。

李四光如果人云亦云,大庆人如果邯郸学步,就不可能有大庆油田的今天。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内容摘要:

剥蚀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地下水的溶蚀作用,风的吹蚀作用,海洋的剥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课后安排:

复习本次课程,预习下次课和矿物相关的内容,背诵记忆本次课程几个相关的概念

授课教案

三、外动力地质作用

1风化作用

2剥蚀作用(Denudation)

剥蚀作用——自然界中各种运动介质(水、风、冰川)对地表岩石破坏并搬离原地的地质作用称为剥蚀作用。

剥蚀作用不断地夷平地表、改造地表形态,形成新的地貌景观。

自然界中许多秀美的景观和奇峰峡谷都是剥蚀作用的杰作,如桂林奇特的岩溶地貌、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

按照运动介质的形式可分为河流的侵蚀作用、地下水的溶蚀作用、海洋的剥蚀作用、湖泊的剥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和风的吹蚀作用。

1)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指的是占有槽形凹地或河道,在重力作用下向低处流动的狭窄的水体。

河流侵蚀作用包括冲蚀作用、磨蚀作用、溶蚀作用。

冲蚀作用——指河流借流水本身的力量冲击岩石,从而破坏河床及两岸,并把泥砂搬运走。

冲蚀作用在河流上游地段和松散物质分布区域特别明显。

磨蚀作用——流水携带的岩块、泥砂,在流动过程中对河床和两岸的冲击与磨削作用称为磨蚀作用。

其破坏力很强,在河流的中上游地段,在暴雨洪水期间作用显著。

溶蚀作用——指流水通过酸性反应和溶解作用,溶解河床及两岸易溶解的岩石、矿物,从而破坏河床的作用。

河流对表面的侵蚀破坏是以机械破坏为主,而化学溶蚀作用是次要的。

2).地下水的溶蚀作用

地面以下的地下水,包括充满在岩石裂隙和孔洞中的水及土壤和其他松散沉积物质孔隙中的水。

按其在地下的产状和埋藏条件分为潜水和层间水两种。

地下水和地面水一样,在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起破坏作用,因地下水是潜伏在地下进行破坏,故称潜蚀作用。

溶蚀作用——水和水溶液对岩石、矿物的溶解破坏作用称为溶蚀作用。

在气候炎热潮湿的碳酸盐岩发育的地区,溶蚀作用更强烈,并往往形成许多奇特地形。

喀斯特地形,岩溶地貌

其进行方式有化学溶蚀和机械破坏两种。

1.机械冲刷作用2.化学溶蚀作用

3)风的吹蚀作用

风是地表环境广泛分布的外营力之一。

风的形成是由于空气的流动。

风具有两种吹蚀功能。

地表面上的松散小颗粒可以被风卷到空中或沿地面滚动,这个过程称为吹蚀作用。

风携带着沙砾对岩石造成的磨损叫做风的磨蚀。

4)海洋的剥蚀作用

海洋的剥蚀作用称为海蚀作用,包括海浪、海流、潮汐等海水动能对海岸岩石的冲蚀、磨蚀作用,海水对海岸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以及海洋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对海岸岩石的破坏作用。

对高陡的海岸,在海浪可及的高度冲击出一些凹槽,人们称之为海蚀槽。

它是沿海岸下部分布,与冲击的海浪方向平行。

海蚀槽上缘略高于高水位,下缘略低于低水位。

海蚀槽在海浪的冲击下,不断向内扩大使槽顶失去支撑而塌落,形成陡峭的崖壁,人们称之为海蚀崖。

海蚀崖的基部受到冲击,形成新的海蚀槽,并发生新的重力塌落,使海岸逐渐后退形成波切台地。

波切台地位于涨潮线和落潮线之间,是一个表面平坦,大部分在水下且微朝海洋倾斜的平台。

与此同时,回流可将破碎的细小物质带向海中,堆积成平坦的波筑台地。

(海蚀例子可看书,16页图1-14、1-15)

基岩形成的高陡的海岸地带,往往形成弯曲波状的岬弯式海岸,形成海岬;一部分凹向陆地,形成海湾。

海岬地带是海蚀作用为主的地区,形成上述海蚀地形;海湾地区以沉积作用为主,并形成海滩、沙堤等各种海洋沉积地形。

5)冰川的刨蚀作用

冰川冰的厚度很大,从几百米到一千米,且通常有大量的岩石碎块冻结在冰体中。

由冰川所携带的岩屑对基岩的碾刮所产生的剥蚀作用,称为冰川刨蚀。

3、搬运作用

岩石遭受风化和剥蚀以后,外力地质作用还在继续进行。

母岩的风化和剥蚀产物,除少部分能残留在原地之外,大部分被流水、风力等搬运到适当场所。

这种将风化和剥蚀产物搬运走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

1)碎屑物质在流水中的搬运

碎屑物质在流水中搬运和沉积过程中,一般不发生明显的化学变化,只是使碎屑物质呈机械状态进行分散和集中。

(1)流水搬运碎屑物质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些轻而细的颗粒,如粘土、粉砂颗粒悬浮在水中被搬运,这种搬运方式,称为悬浮运。

(2)另一些粗而重的颗粒,随流水的运动在河床底以滚动,跳动和推动的方式运动,颗粒的这种搬运方式,称为推运或拖运。

碎屑物质在流水中的机械搬运,不是无止境地进行的。

在一定条件下,当流水的动力不足以克服碎屑的重力时,碎屑物质就会沉积下来,堆积在河床或河漫滩上,或在河流注入的

2)溶解物质的搬运

母岩风化产物中的溶解物质,主要是Cl、S、Ca、Na、K、Mg、P、Si、Al、Fe、Mn等,其中Cl、S、Ca、Na、K、Mg呈真溶液的形式带走,其余的呈胶体状态带走。

4沉积作用

分为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生物沉积作用三种类型

1)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在一定的条件下,当流水的动力不足以克服碎屑的重力时,碎屑物质就会沉积下来,质量大的颗粒先沉积,质量小的颗粒后沉积,这种在重力影响下,按照一定顺序沉积的现象,称为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2)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包括胶体溶液物质和真溶液物质在沉积过程中,根据其化学元素的活泼性或溶解度的不同,按一定的顺序沉积下来,这个过程称为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3)生物沉积作用

生物的沉积作用是由生物的遗体和生物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生物化学作用所引起的,有机械和化学的2种,但以后者为主,生物沉积作用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2种。

(1)生物的直接作用

(2)生物的间接作用

5成岩作用

沉积作用的结果,在大陆的河流、湖泊、沼泽等低洼地带和海洋里堆积了许多松散的沉积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所经过的物理、化学、风化、生物作用,使松散的沉积物变成坚硬的沉积岩的作用,统称为成岩作用。

1)压固脱水作用

随着沉积作用的进行,沉积物的厚度越来越大,下部沉积物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