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类的水解》教学教学教学导案.docx
《《盐类的水解》教学教学教学导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类的水解》教学教学教学导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盐类的水解》教学教学教学导案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霞浦六中化学组 董向文
一、概述
盐类水解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核心概念,涉及面宽,综合性强。
是学生已有的关于溶液认识的综合应用。
本课题是高二化学(鲁科版)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共4课时,本节第2课时,是在学习水溶液,弱电解质的电离,已初步掌握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对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有一定的理解后,进一步学习盐类的水解。
讨论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的微粒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变传统的由教师单纯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为开放学习环境中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获得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先进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故这节课我尽量挖掘新教材与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结合点,课堂中从学生已有经验和社会现实中精选对学生未来发展有较高价值的,同时为学生所感兴趣并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内容,主要采用建构主义的“抛锚式”和合作探究式进行教学,通过合作探究、情景设置、分析比较、课堂探索、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形成判断、生成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持续探究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和自主探讨,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和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以CH3COONa、NH4Cl为例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多元弱酸酸根离子和多元弱碱阳离子的水解情况。
②通过情景设置、自主学习掌握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
③进一步熟练掌握溶液酸碱性检测的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科学探究,分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问题探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生产、生活中盐类水解规律的总结,体会自然万物变化的丰富多彩,对学生进行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观点的教育。
②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让他们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③通过“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全面看事物的辩证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思维较活跃,?
?
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2、?
学生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对化学现象,尤其是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较浓厚的兴趣;?
?
3、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电解质的电离,已经初步掌握了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原理。
4、学生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个弱项。
四、确定教学任务
1、教学重点:
盐类水解的概念、原理和规律
2、教学难点:
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启发、多媒体辅助教学
4、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0.1mol/L的下列溶液:
CH3COONa、Na2CO3、NaCl、NH4Cl、Al2(SO4)3、KNO3、PH试纸、玻璃棒、表面皿等
五、教学策略
1.自主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策略:
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发挥的空间。
2.问题引导探究策略:
通过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逐步引导,使学习内容深入。
3.架构式整合策略:
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图,引导学生对元素部分知识进行系统化整合。
六、教学过程示意图
七、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盐?
2、什么是电离平衡?
3、水溶液的酸碱性由什么决定?
引入新课:
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那么盐溶液是否呈中性呢?
测定下列盐溶液的PH,实验探究一下。
演示实验:
分别用玻璃棒蘸取少量下列溶液,滴到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出溶液的酸碱性。
CH3COONa溶液、Na2CO3溶液、NaCl溶液、NH4Cl溶液、
CuSO4(或Al2(SO4)3)溶液、KNO3溶液。
教师:
为什么盐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中性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先完成P83的表格。
完成表格:
P83
盐溶液
CH3COONa
Na2CO3
NaCl
NH4Cl
Al2(SO4)3
KNO3
溶液的PH
溶液中存在的微粒
哪些离子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溶液显示酸性或碱性的原因
结论:
盐溶液不一定都显中性,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
提问:
同样为盐溶液,却表现出不同的酸碱性,说明在这六种溶液里H+和OH-的浓度分别呈何种关系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提问:
CH3COONa、Na2CO3、NH4Cl、Al2(SO4)3在水溶液中既不能电离出OH-也不能电离出H+,而在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和OH-的浓度总相等,那么是谁打破了这一等量关系呢?
【探究】CH3COONa溶液显碱性的原因
【探究步骤】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
2、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
3、CH3COONa溶液中哪些离子能共存?
哪些离子不能共存?
写出离子方程式。
4、CH3COONa在水溶液中反应的本质和结果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板书:
CH3COO-+H2O
CH3COOH+OH-
迁移?
运用:
NH4Cl溶液为什么显酸性?
Al2(SO4)3溶液为什么显酸性?
板书:
NH4++H2O
NH3?
H2O+H+
说明:
水解反应的特点——将水电离开来,再与弱离子结合。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水解反应。
(1)FeCl3
(2)NaF(3)CuSO4(4)K2CO3(5)Al2(SO4)3
【板书】二、盐类的水解
1、定义:
在溶液中盐电离产生的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实质:
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
3、结果:
破坏了H+或OH-浓度的等量关系使溶液呈酸性或碱性。
【交流讨论】什么样的盐才能水解呢?
提问:
CH3COONa是哪种酸和碱反应得到的盐?
回答:
是由醋酸(弱酸)和氢氧化钠(强碱)中和生成的盐。
提问:
什么样的离子可以发生水解?
如Na+、K+、Fe2+、Fe3+、NH4+、SO42-、Cl-、CH3COO-、CO32-哪些可以发生水解?
学生回答
【总结】强酸强碱
酸碱
弱酸弱碱
1、强酸强碱盐NaCl、K2SO4
2、强酸弱碱盐FeCl3、(NH4)2SO4
3、弱酸强碱盐CH3COONa、K2CO3
4、弱酸弱碱盐CH3COONH4、(NH4)2CO3
【板书】4、盐类水解的条件:
(1)必须溶于水;
(2)必须含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复习提问:
水解的定义、实质、结果分别是什么?
【提问】盐类水解有何规律?
酸
碱
盐的类型
是否水解
盐溶液的酸碱性
强
强
强酸强碱盐NaCl
否(无弱不水解)
中性
弱
强
弱酸强碱盐CH3COONa
是(酸弱酸水解)
碱
强
弱
强酸弱碱盐(NH4)2SO4
是(碱弱碱水解)
酸
弱
弱
弱酸弱碱盐CH3COONH4
是(都弱都水解)
谁强显谁性
【板书】5、盐类水解的规律: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
越弱越水解,都弱双水解
酸强显酸性,碱强显碱性
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
【补充说明】
多元弱酸阴离子或多元弱碱阳离子是分步水解的,一步比一步的程度小。
如:
碳酸钠在溶液中的变化:
第一步是Na2CO3在水溶液里电离出来的CO32-发生水解:
Na2CO3===2Na++CO32-
+
H2O
OH-+H+
CO32-+H2O
HCO3-+OH-
第二步是生成的HCO3-进一步发生水解:
HCO3-+H2O
H2CO3+OH-
【板书】6、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用可逆符号:
(2)多元弱酸根离子分步水解,第一步较易发生,水解方程式一般只需写第一步的水解。
(3)对于沉淀气体符号↓或↑等不能标
讲解原因:
一般盐类的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
【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P892
八、教学资源
演示型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
素材类型
水平
来源
使用时间
应用方式和作用
图片
体验与感知
下载
5分钟
情况导入,激发动机
文本+图形
体验与感知
下载
5分钟
知识回顾,新旧知识过渡
图表
感知
自制
6分钟
归纳总结活动探究的内容
图片
体验
下载
2分钟
回顾旧知,为实验的正确操作做引导
图片
体验
自制
5分钟
归纳总结本节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九、教学评价反思
1、盐溶液的酸碱性,在原理分析上较抽象,所以除了借助课件展示,还必须通过学生活动探究得以体验。
2、盐类水解是水的电离和弱电解质电离两个平衡的统一,是有关电离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对其深刻理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让学生初步树立微粒观。
3.在探究实验的开展中,学生往往目的性不够明确,研究方向不清晰,所以要在研究方法上、学法上进行引导。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个别指导方法。
4.本节化学方程式多,尤其是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有困难,不仅让学生进行部分板演,及时借助课件播放,加以订正、强化。
总结:
本节课的设计目的是将学生引入到一个更广阔的探究空间、更活泼的活动氛围、更为积极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因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较多,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精心组织及及时调控,要有预设并尽可能生成且是动态的生成。
但从本节课的授课情况来看,学生的课堂汇报时间上不易控制,另外,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领悟掌握本课系统知识的同时,穿插渗透一些人文知识,社会知识,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