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章教育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6486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八章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七八章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七八章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七八章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七八章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八章教育学.docx

《第七八章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八章教育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八章教育学.docx

第七八章教育学

第七章教学(上、中、下)

一、教学

含义:

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补充: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同一组成的双边运动;

要使教的能动性与学的能动性两个方面相互沟通与配合,才能使教学具有完整性;

用最优的方式组织进行系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承是基础。

二、教学方法

含义: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补充:

教学方法的特性——目的性、双边行。

三、教学模式

含义:

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四、教学组织形式

含义: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补充:

教学组织形式类型——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五、课的结构

含义:

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补充:

具体结构——单一课(新授课、技能课、复习课)

综合课

六、教学评价

含义:

是指教学工作质量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七、教学过程的性质

1.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补充:

本质——师生为传承知识而相互作用的认识活动。

特点——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

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补充:

以社会交往为背景,以交往、沟通、交流为总要手段和方法。

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补充: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是交往活动过程中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八、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含义:

是指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通过知识接受向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陶的教学,亦称接受教学。

基本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2.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含义:

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要通过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主动发现或建构新知,掌握其方法与程序,养成他们的科研能力、科学态度和品行的教学。

基本阶段——明确问题、深入探究、做出结论。

(注:

关于“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和“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还要分析其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九、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集中关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1)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3)防止淡出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注:

关于“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还要分析其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十、教学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含义:

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语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教育。

基本要求——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启发性原则。

含义:

是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中问题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发扬教学民主。

3.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区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基本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

(注:

关于“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还需要联系实际阐述以上观点,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一十一、运用教学原则的原理分析案例

(注:

XX搜)

一十二、中小学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含义:

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的发展的方法。

基本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

讲究将手的策略与方式;

讲究语言艺术。

讲授法包括:

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

2.谈话法

含义:

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基本要求——要准备问题和谈话计划;

要善问;

要善于启发诱导;

要做好归纳和小结。

谈话法包括:

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3.读书指导法

含义:

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善于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实弹组织学生交流心得。

读书指导法包括:

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等。

4.练习法

含义:

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巧的方法。

基本要求——提高练习的自觉性;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严格要求。

练习法按培养学生不同能力分为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

按学生掌握技能的进成分为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5.演示法

含义:

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目的、要求和过程;

讲究演示的方法。

演示法的特点:

直观性。

6.实验法

含义: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基本要求——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与做法;

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

做好实验小结。

实验法包括:

探究性试验和验证性试验。

7.实习作业法

含义: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基本要求——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

做好实习作业的动员;

做好实习作业中的指导;

做好实习作业的总结。

实习作业法的特点:

创造性、独立性、实践性。

8.讨论法

含义:

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时,辨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做好讨论小结。

9.研究法

含义: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流利的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基本要求——正确选定研究课题;

提供必要的条件;

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十三、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

特点——教师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而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特长和个性。

但是,采用个别教学,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个人的社会化。

2.班级上课制

特点——班级上课制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

3.道尔顿制

特点——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但是,在没有得到老师的指导下容易浪费时间,得不到系统的知识,另外对教学设施有着很高的要求。

4.分组教学制

特点——比班级教学更切合学生不同班组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很难科学的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学校级社会对快、慢班往往区别对待,三是往往使快班学生产生骄傲,慢班学生产生自卑。

5.特朗普制

十四、综合课的结构

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与预习,提出教学目的并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综合课讲授新课时间为15-20分钟,检查与复习旧课时间为5-10分钟。

十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注:

上XX搜)

十六、教学评价的种类和原则

1.种类

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分——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分——性对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

根据评价的主题分——教师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

2.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指导性原则

4)计划性原则

 

第六章课程

一、课程

1.广义,所有学科(教学科目——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概念,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的总分;

狭义,指一门学科。

2.教育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阅读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途径。

二、课程的三个文本

1.课程方案

含义:

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补充:

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在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2.课程标准

含义:

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刚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3.教科书

含义:

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4.三者的联系——课程方案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阐释每门课程的性质并规定其质量标准,教科书陈述每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应展开的活动。

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2.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3.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相反相成。

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二者的联系。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1.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基本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结构的转变。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那个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手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和评价制度。

改变课程评级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现三级课程目标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地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

五、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

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