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届高考语文模拟仿真试题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8471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届高考语文模拟仿真试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省届高考语文模拟仿真试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省届高考语文模拟仿真试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省届高考语文模拟仿真试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省届高考语文模拟仿真试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届高考语文模拟仿真试题2.docx

《广东省届高考语文模拟仿真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届高考语文模拟仿真试题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届高考语文模拟仿真试题2.docx

广东省届高考语文模拟仿真试题2

高考模拟仿真试题·广东

(二)·语文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孬种/挠头     噪声/海藻     数落/数说

B.书箧/狡黠敛财/潋滟弹丸/弹弓

C.孵化/敷衍豆豉/鼓弄曾经/曾孙

D.耆宿/蹊跷婉拒/腕力散漫/散步

【解析】D。

A.nāo/náo;zào/zǎo;shǔ。

B.qiè/xiá;liǎn/liàn;dàn。

C.fū;chǐ/gǔ;céng/zēng。

D.qí/qī;wǎn/wàn;sǎn/sàn。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一项是(  )

海滨公园是附近居民喜爱的运动场所,公园里那林立的大石,千态万状,有的像卧虎,有的像奔马,无不惟妙惟肖。

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对于外来游客来说往往是第一次见到。

在其间无论是散步、慢跑,还是骑车锻炼,都令人神气十足。

逛逛公园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真是两全其美。

A.惟妙惟肖B.出人意表C.神气十足D.两全其美

【解析】C。

神气十足:

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样子。

含贬义,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A.惟妙惟肖:

描写或模仿非常逼真。

B.出人意表:

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D.两全其美:

是指做一件事顾及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广东省直、中央驻穗单位及广州市公务员虽然目前并未完成公费医疗与医保接轨,但广东省、广州市相关职能部门均表示,公费医疗改革并没有停顿。

B.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有人已经喜悦还家,有人正在回家的路上,还有人滞留在各大城市的车站,苦苦等待那张牵连温暖与亲情的车票。

C.中国冰雪健儿们在温哥华冬奥会取得的战绩,再一次说明中国队不管是男女项目还是团体项目,抑或是各单项,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D.近几年来,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化,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

【解析】B。

A.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广东省直、中央驻穗单位及广州市公务员”应放在“虽然”之后。

C.不合逻辑,“男女项目”“团体项目”“各单项”概念交叉,不能并列,改为“再一次说明中国队不论是男子抑或是女子,团体还是单项都有长足的进步”。

D项搭配不当,“加大……密度”可以,但不能“加大”“质量”。

 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②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③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④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⑤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很好看

⑥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A.⑤③⑥②①④B.③①⑥②⑤④C.③①②⑤⑥④D.①⑥②⑤④③

【解析】B。

“本是”呼应“现在”,可以确定③是排序的首句,这样可以排除AD两个选项。

BC两个选项的区别在于⑥的位置的不同,①②的衔接有些突兀,改为①⑥衔接则更为合理,①讲“书法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⑥句是其“重要的位置”的具体阐述,而⑥句也统领②⑤两句,和④句呼应构成局部的“总-分-总”结构形式,故选择B选项。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22分)

陈公神道碑铭

曾 巩

公讳世卿,字光远,南剑州沙县人也。

公为儿时,书木叶为诗,其父见之大惊,遂使学,以笃志闻于乡。

中雍熙二年进士,为衡州军事推官,改静安军节度推官。

王小波、李顺盗蜀,州县多不能保,东围静安,公应变,为箭笴兵械城守之具百余万,约其属分城守之。

围既久不解,分城者疑惧意懈,出语动公,公以义谯数勉之。

而间谓州长张雍曰:

“此属留之则溃人心,纵之使求外兵,则两全。

”雍听其言。

盗数万人围静安八十日,公奋励距敌,射其裨将一人,应手死。

又射至数百人,无不辄死。

盗以故不敢迫。

而外兵来救,乃卒解静安之围。

事闻,即其军,以公为掌书记,父丧,不许去官。

自宋兴小吏势,盗起往往转掠数百千里,吏辄弃城走。

及公之保静安,则若吏力皆可以有为者。

然公之于此时,盖亦易无为有,以少胜众,此材智烈丈夫之所为。

小拘常见之人,亦安能责其此出哉?

公在静安七年,还为秘书郎。

真宗即位,为荆湖北路转运使。

澧州诸蛮夺澧旁地耕守,数纵兵入盗,积十余岁莫能却。

公至,诸蛮畏悦,皆还就溪洞,而归故所掠地与人。

公因筑三塞以备蛮,诏书嘉奖。

公去久之,而后吏不能善蛮,蛮亦辄复入盗。

天子问公前所以服蛮者何为,而今将治之者何出,公具对而刊其稿,世故莫知其何术也。

公在荆湖岁余,擢为秘书少监,知广州,赐金紫服,至则罢计口鬻盐,人以休息。

海外国来献,多人徒以食县官,而往往皆射利于中国也。

天子以公善谋问公所以纲理之者公以谓以国之小大裁其使员授官之多少通其公献而征其私货可以息弊从之。

居南海四年,未及召而得疾卒,享年六十有四。

(选自《曾巩文集》,有删节)

【参考译文】

陈公名世卿,字光远,南剑州沙县人。

陈公还是幼儿的时候,在树叶上写了一首诗,他的父亲看到这件事后非常吃惊,就让他去学习,凭借专心致志而闻名乡里。

雍熙二年考中进士,任衡州军事推官,后来改任静安军节度推官。

王小波、李顺在四川叛乱,州县大多不能保全,他们向东围困了静安县,陈公应付事态变化,准备了一百多万件箭杆、兵器和守城的用具,与下属约定分守在城池各处。

包围长时间没有解除,分守城池的人猜疑畏惧意志松懈,前来劝说陈公(出降),陈公用大义多次责备勉励他们。

而私下里对知州张雍说:

“这些人留在城内就会使人心散乱,如果把他们放出去让他们寻求外援军队,那么就两全其美了。

”张雍听从了他的话。

贼兵数万人围困静安八十多天,陈公振奋抵抗敌兵,射中敌人副将一名,立即毙命。

又射中几百人,没有一个不是立即死掉的。

贼兵因为这个缘故而不敢逼近。

援军来救,就最终解除了静安之围。

这件事报告到皇帝那里,皇帝派人到军中,让陈公担任掌书记之职,陈公的父亲去世了,朝廷不允许他离职。

自宋朝兴起就轻视小官吏,盗贼一旦起兵就会辗转抢劫成百上千里路,官吏往往弃城逃跑。

等到陈公保全静安,就好像官吏的力量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然而陈公在那个时候,大概是改无为有,以少胜多,这是有才智、刚烈的大丈夫所做的事啊。

拘守小节见解平常的人,又怎么能够要求他们做到这些呢?

陈公在静安七年,还朝担任秘书郎。

真宗皇帝即位,陈公担任荆湖北路转运使。

澧州境内的各少数民族人经常夺取澧州旁边的耕地,多次出兵抢劫百姓,十几年来没有人能够击退他们。

陈公到任后,各少数民族人既害怕又高兴,都回到他们居住的溪洞,并且归还了原来抢劫的地和人。

陈公就修筑了三座堡垒来防备他们,朝廷下诏书嘉奖陈公。

陈公离任后过了一段时间,后任官吏不能够善待各少数民族人,他们就再次进入澧州抢劫。

天子问陈公从前怎样做才让蛮人宾服的,而现在将要用什么办法治理蛮人。

陈公详细回答皇上的问话而删除了他的底稿,因此世上没有人知道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陈公在荆湖地区一年多,提升为秘书少监,担任广州知州,御赐金紫服,到任后就废除了按人口卖盐的制度,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海外的国家来进贡,很多人只是因为要依靠朝廷吃饭,并且常常来大宋谋取财利。

天子因为陈公擅长谋略,询问他怎样整顿这事,陈公说按国家大小来裁减使者人数,来分配授予官职的人数,进贡的货物允许通行,而私人贩运的货物则要征收赋税,这样就可以消除弊端。

天子听从了他的意见。

在南海住了四年,没有来得及召回朝廷而有病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间谓州长张雍间:

私下B.乃卒解静安之围卒:

最终

C.积十余岁莫能却却:

退却D.而后吏不能善蛮善:

善待

【解析】C。

却:

使运用法,“使……退却”。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D。

前者为名词“作为”,后者为动词“做”。

A项,两者都为代词“他的”,指代“陈世卿”。

B项,两者都为介词“在”。

C项,两者都为连词,表假设“如果……那么”。

 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世卿“善谋”的一组是(3分)(  )

①公为儿时,书木叶为诗②约其属分城守之

③纵之使求外兵,则两全④公奋励距敌,射其裨将一人

⑤公至,诸蛮畏悦⑥至则罢计口鬻盐,人以休息

A.①③④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⑥

【解析】B。

①讲陈公早慧;④讲陈公勇猛;⑤讲陈公有威信。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公还是幼儿的时候,用树叶在地上写了一首诗,他的父亲看到这件事后非常吃惊,陈公也因此声名大噪。

B.静安被围,陈公应付事态变化,准备了一百多万件箭杆、兵器和守城的用具,并和属下约定分守几座城池。

C.盗贼围困静安多日,陈世卿奋勇拒敌,射死几百贼兵,使其不敢逼近攻城,后因援兵来救,静安之围得以解除。

D.陈公担任广州知州,皇帝御赐了金紫服,到任后就废除了按人口买盐的制度,人民因此能够休养生息。

【解析】C。

A.“用树叶在地上写了一首诗”一句有误,应为“在树叶上写诗”;“陈公也因此声名大噪”一句有误,“陈公声名大噪”不是因为他“写诗”,而是因他在学业上“专心致志”。

B.“分守几座城池”理解有误,应为“将静安城划分开来守卫”。

D.“鬻盐”理解有误,应为“卖盐”。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

天子以公善谋问公所以纲理之者公以谓以国之小大裁其使员授官之多少通其公献而征其私货可以息弊从之

【答案】天子以公善谋/问公所以纲理之者/公以谓以国之小大/裁其使员/授官之多少/通其公献/而征其私货/可以息弊/从之。

(多、漏、错断满2处扣1分)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小拘常见之人,亦安能责其此出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世故莫知其何术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①拘守小节见解平常的人,又怎么能够要求他们做到这些呢?

“小拘常见”(拘守小节见解平常)1分,“责”(要求)1分,句子大意1分。

②因此世上没有人知道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莫”(没有人)1分,“故”(因此)1分,句子大意1分。

10.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南吕]四块玉·浔阳江

马致远

送客时,秋江令,商女琵琶断肠声。

可知道司马和愁听。

月又明,酒又酲①。

客乍醒。

【注】①酲:

喝醉了神志不清。

(1)“客乍醒”中的“醒”字有多重含意?

请简要说明其含意及其寓含的情感。

(3分)

【答案】“醒”字既有从酒意中醒来的表层意(1分),也有从宦游中醒来的深层意(1分),表达了无可排遣的归隐之思(1分)。

(2)纵观整首诗歌,艺术表达上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试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全诗用典(1分)。

全诗借用了与白居易《琵琶行》一诗相同的意象(“客”“商女琵琶”“司马”“明月”)(1分),表现了羁宦失意的意绪(1分)。

由于作者把自己的经历感受融进对历史往事的追思中,使整首句子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1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答对一空给1分。

)(6分)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

(2)生乎吾前,_____________________,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_____________________,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4)望西都,意踌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答案】

(1)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3)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4)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试论“文化低保”

“文化低保”是相对于生活低保提出的,在本质上文化低保与生活低保都是以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的。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二者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

具体来说,文化低保是政府各相关部门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从文化层面对低保群体进行救助。

从作用上来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了老百姓吃饱穿暖的问题,那么文化低保则是相对于生活低保所建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为最广大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构建所需的“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是为了保障文化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笔者认为“文化低保”有三个层次:

第一是群众要读得懂文化,这是指社会文化弱势群体要平等的受教育。

著名学者许嘉璐认为教育的本质功能是留存、传承、创造文化的基础,所以把弱势群体享受平等的教育放在第一层次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第二是群众身边要有易得的可触摸的文化载体,这是指文化资源要充分、平均;第三是群众享受文化,把群众文化提升到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的高度。

狭义上文化低保是为文化弱势群体(如:

农民、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易于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读物、视听设备,使他们正常参加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也是文化低保的前两个层次。

广义上的文化低保则是基于文化弱势群体所提供的文化教育资源、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制度保障等,是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体现,更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的要求,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化低保建设要借鉴最低生活保障的经验,在具体操作中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特点,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统筹规划和建设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

文化低保要注重均等性。

党和政府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和要求,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开展文化低保过程中,必须强调均等性,这包括教育资源均等性、文化资源均等性以及文化发展成果共享等。

文化低保也要应保尽保。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一个宗旨是“应保尽保”,同样,文化教育领域仍然需要这个法则,文化低保也要“各类人员应保尽保”,将最广大的文化弱势群体纳入到保障之中,尽可能发挥文化低保在平衡教育资源、文化资源方面的作用。

文化低保要满足各年龄段、各个文化层次以及各类群体的需求,在资源上予以保障,着力推进文化低保的“制度全覆盖”和“人群全覆盖”。

文化低保要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相结合。

文化低保要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形式,成为促进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必将越来越突出。

(选自2011年12月12日《北京日报》)

12.根据文意,以下表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

A.政府只有解决了老百姓吃饱穿暖的问题之后,才能构建“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保证让文化弱势群体平等地受教育。

B.作者引用许嘉璐教授的观点,意在强调应把弱势群体享受平等的教育放在文化低保第一层次。

C.广义上的文化低保是基于狭义上文化低保的内容,更强调“文化低保”的实施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的作用。

D.文化低保借鉴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宗旨“应保尽保”,强化推进文化低保的“制度全覆盖”和“人群全覆盖”。

E.在保障文化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教育权益的条件下,政府部门才能实行把文化低保提升到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的高度。

【解析】AE。

A项,“只有解决了老百姓吃饱穿暖的问题之后”有误,原文是“二者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

E项,“在保障文化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教育权益的条件下”错误,原文没有这个先决条件。

13.下列选项中,对“文化低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低保”是政府部门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对弱势群体从文化层面进行的救助。

B.文化低保是为广大的普通百姓日常文化生活构建所需的“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

C.文化低保与生活低保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以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

D.文化低保要在实际操作中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同时也必须强调“均等性”。

【解析】A。

“对弱势群体从文化层面进行的救助”一句有误。

原文中是指“文化弱势群体”,这里偷换了概念。

14.综观全文,“文化低保”的实施有何现实意义?

请分条概括。

(4分)

【答案】①保障文化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②促进国家文化安全任务的维护;③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④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大意正确即可,四点每点1分。

15.根据文意,简要说说“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在“文化低保”建设中的表现。

(4分)

【答案】公益性,就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是救助性、服务性的;基本性,是指建构广大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而不是所有文化服务;均等性,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人穷人,不分城市农村,不分东中西部,都平等地享受服务;便利性,就是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近参加。

(大意正确即可,四点每点1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谁都可以是天使

江 航

两年前,我和太太从北方的一座小城辞职来到杭州。

太太在一家报社做编辑,我则继续做着我的老本行——电台的DJ。

我们借住在朋友的一栋老宅里,很老的房子。

院子里有一个大大的铁门,上面有一把巨大的锁,院子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把铁门上的钥匙。

我们家的铁门钥匙一直以来都在太太手中。

也不知道是怎样形成的习惯,每一个住在院子里的人,从外面奔波回来,把自行车推进院子后,哪怕是在大白天,也要顺手把院门锁上。

事情发生在那个炎热的午后。

那时我做的是下午3点档的一个音乐节目。

我通常是在直播开始前的半个小时赶到电台。

在夏天我有午睡的习惯。

太太那天正好在报社拼版,中午不会回来。

平时午睡都是太太叫我起床,那天我就睡过了头,醒来的时候离直播只有半个小时了。

以往的这个时候,我已坐在办公室里抱着一堆唱片准备进直播间了。

我睡眼惺忪地爬起来,走到院子里,看到铁门上的大黑锁,这才想起钥匙在太太的手上。

我首先看在院子里是否还有其他的人,结果我发现整个院子里只有我一个人。

我手忙脚乱了起来。

院墙出奇的高,我知道我根本做不到“狗急跳墙”,房间里又没有装电话。

我在院子里急得直跺脚。

我站在铁门边,像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囚犯。

然后通过门缝我看到了他。

他是一个正好从弄堂里经过的小乞丐。

他还是一个孩子,不会超过10岁。

炎夏的午后,他只穿着一条脏兮兮的大短裤,头发零乱得像是一蓬稻草,一只手紧紧地抓着背上的袋子,仿佛里面装满了宝物。

我喊住他,我想请他去巷口给我太太打个电话。

似乎也只有这个办法了。

在我开口之前我首先想的是我是否应该先给他一点零钱作为一种报酬。

我翻遍我的口袋,除了张百元的纸币便什么也没有了。

我有些尴尬,我似乎还无法做到把100元当做是“零钱”给一个乞丐。

我叫住他,很简短地告诉他我需要他去巷口那个公用电话亭帮我打个电话,并把一张百元纸币放在了他的手掌上。

他看了看手里的那张纸币,然后又看了看我。

我试着对他微笑,隔着门,我再次对他说,我需要你的帮助,我非常着急。

然后我看到他飞快地向弄堂口奔去。

10分钟以后他还没有回来,我想他不会回来了。

当时我给自己的安慰是,他不回来是对的——他不是一个愚笨的孩子。

然后我的邻居回来了,邻居打开了铁门。

我借了邻居的钱飞奔到大街上去拦的士。

直播没有延误。

晚上问起太太,她说没人打电话给她。

我笑着对太太说我白信任那个孩子了,太太笑我。

我和太太一致认为那个孩子把钱拿去改善生活了。

也只是如此而已。

我和太太的生活一如既往。

两个月以后的一天,我和太太在忙着搬家。

太太突然对我说,门口有人盯着你看呢,顺着太太的目光望过去时,我就愣住了:

居然是那个小孩!

他怯怯地站在门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似乎已经很久。

我看他的时候,他的眉宇微微地舒展了一下。

然后,他伸出他的拳头,缓缓摊开自己的掌心。

是一张揉成一团的百元纸币。

他把那只手伸给我,黑亮的眼睛望着我和太太。

他似乎是个一贯沉默的孩子。

他还用那种蚊子般细小的声音说道,那天,那天我是去准备打电话的……那天他沿着长长的巷子刚跑出去,一辆突如其来的小面包车把他的腿撞伤了。

他的小伙伴救了他,他在他简陋的房间里,躺了两个月。

尽管我们告诉他他可以保留这张纸币,这100元是他的了,可是男孩走的时候,还是固执地把钱留了下来。

我和太太安静地注视着他的离去,用一种近乎崇拜的眼神。

也许,生活可以庸俗地把城市当中的人分成三六九等,但是那一瞬间,我开始相信,诚信作为一种古老的品质,可以让任何一个人发出天使一样的光芒,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的人生。

16.纵观全文,“谁都可以是天使”的含意是什么?

(4分)

【答案】谁都可以具有优秀的品质、高尚的道德,(2分)这可以让任何一个人发出天使一样的光芒,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的人生。

(2分)

17.中国喜欢用“草灰蛇线”的技法,前后情节往往有一定照应,前文为后文埋下伏笔,试在文中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来,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5分)

【答案】示例:

我们家的铁门钥匙一直以来都在太太的手中,而太太恰好中午在报社拼版,不回来,与后文“我”被困在院子里相照应,前文为后文埋下伏笔。

(2分,其他事例符合“伏笔”要求亦可)

作用:

小说为了避免平铺直叙,使用伏笔照应,能让篇章结构曲折多变,文脉灵动;使用了伏笔照应,作品内容的表达更为充分,故事情节的展开更为合理。

从阅读效果来讲,使用了伏笔照应,文章能更好地引起读者思考、回味,从而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3分)

18.最后一段是议论性的话语,有人认为删去更好,也有人不这么认为。

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示例:

(1)删除更好。

(1分)因为倒数第二段故事已经结束,(1分)戛然而止,含蓄隽永,能留给读者以更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觉得韵味无穷。

(2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和情感去想象升华作者未完全展开的意绪。

(2分)(大意正确即可,要抓住“表达效果”来阐述)

(2)保存为好。

(1分)虽然前一段故事已经结束,但作者情感还在延续,(2分)有了这么一段议论,会使文章主题的表达更为鲜明突出,文章情感的呈现更为充分而完整。

(3分)(大意正确即可,要抓住“情感主题的表达”来阐述)

(可赞成也可反对,只要言之成理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