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考查八年级知识要点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77683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1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考查八年级知识要点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历史考查八年级知识要点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历史考查八年级知识要点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历史考查八年级知识要点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历史考查八年级知识要点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考查八年级知识要点北师大版.docx

《初中历史考查八年级知识要点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考查八年级知识要点北师大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历史考查八年级知识要点北师大版.docx

初中历史考查八年级知识要点北师大版

泰州市2010年中考历史考点解读

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海国图志》火烧圆明园左宗棠收复新疆

新疆行省的设立

1、鸦片战争:

(1840年—1842年)——使中国开始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旧民主主

义革命的开端。

原因:

根本原因: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

导火线):

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

导火线:

虎门销烟。

道光帝派林则徐

到广东禁烟。

1939年6月,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广东虎门

海滩当众销毁,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林则

徐是近代中国睁眼开世界的第一人)

过程:

1840年6月,英国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

路线:

广东—浙江定海—天津。

清政府在英军压力下,将林则徐革职,派琦善议和。

后道光帝由宣战。

1841年,英军进攻虎门,老将关天培为国捐躯。

1842年8月,英军兵临南京城下。

清政府被迫求和。

 

结果:

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内容:

A、赔款:

2100万银元;B、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C、开口: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D、丧失主权:

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中英协定关税等。

通过《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又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危害:

破坏了中国的三大主权。

领土自主权(割地、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关税自主权(协定关税)和司法自主权(领事裁判权)。

影响:

《南京条约》开创了用条约的形式使列强掠夺和奴役中国合法化的先例,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使中国产生了三个转变:

(1)、社会性质的转变:

使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3)、革命任务的转变:

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变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使中国社会

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原因:

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借口:

修约。

典型事件: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结果:

签订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和《北

京条约》(1860年)。

影响: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权益,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左宗棠收复新疆疆行省的设立1876年左宗棠率军进入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正式收复新疆。

第3、4课: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1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1895年)——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背景:

日本明知维新后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过程:

1894年9月,黄海海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国捐躯;1895年1月,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

1895年4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

①、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口:

开放沙市、苏州、杭州、重庆为通商口岸;④、掠夺特

权: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等。

三国干涉还辽:

日本独占辽东半岛危

及到其他国家利益,俄国纠集法、德进行干

涉,日本被迫还辽,中国付出3000万两赎

辽费。

危害:

巨额赔款,成为沉重的经济负

担;开放通商口岸表明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

深入长江流域;投资设厂,加速了帝国主义国

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对

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标志着

列强对中国的掠夺进一步升级。

使中国的半殖民

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李鸿章在日本马关谈判

甲午战败的启迪:

清王朝的腐败和无能注定了战争的败局。

战后具有群体意义的民族觉醒由此开始。

在民族危机的驱迫下,康有为、梁启超希望变法维新,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挽救中国危亡;孙中山则发动辛亥革命,挽救中国。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起因:

义和团“反洋教”风潮。

过程:

1900年,英、法、俄、美、德、日、意、奥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在廊坊遭到义和团狙击,后慈禧太后下令“痛剿义和团”,派人求和。

《辛丑条约》签字场景

 

结果:

1901年,清政府与11国(加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签订《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

A、赔款:

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B、特权:

①、严禁中国民众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②、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炮台一律拆毁,允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③划定东交民为“使馆区”,由各国派兵常驻;④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

《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

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条约内容:

严禁中国民众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可以说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考测点小结: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在哪次战争之后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南京条约》

1842年

鸦片战争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6、7课:

洋务运动(口号、内容、评价)戊戌变法

1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学习外国的“器物”。

背景: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和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清政府中一些有实权的官僚,耳闻目睹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察觉到中西方的差距,深受刺激。

目的:

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代表人物:

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他们称为洋务派。

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兴办近代工业。

提出“自强”、“求富”口号。

中枢机构:

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

由奕訢主持,负责外交、通商、海关等事务。

洋务活动:

洋务派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19世纪70年代—9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兴办近代民用企业。

此外,还创办中国近代海军。

企业

创办人

时间

评价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1861年

第一个军事工业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1865年

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

1866年

设备最齐全的船舶修造厂

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1873年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

第一个民用企业(近代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

湖北织布局

张之洞

1888年

局限性:

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只重视学习外国科技,不从根本上改革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表明洋务运动的失败)

评价: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

但洋务派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工业,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三、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学习外国的“制度”。

背景:

甲午战败,给中国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刺激,充分暴露了洋务运动的弊端。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目的:

为了救亡图存。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序幕:

公车上书。

1895年,《马关条约》

签订后,康有为联合各省参加科举的举人1300多名联合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

拉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宣传: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时务报》

和《国闻报》分别居南北舆论界的主导地位。

失败: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

动政变,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

变法

前后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性质: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作用:

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知识的转播,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事,有利于革除社会弊端。

失败原因:

主观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

协性,将变法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客观上,

华民国临时约法》,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

革命性和民主性。

4、辛亥革命的失败:

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加上帝国主义的压力,革命党人将革

命果实让给袁世凯。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帝宣布退位,清

朝灭亡。

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5、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性质:

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初步的民主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载史册。

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启示:

辛亥革命的结果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9课: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影响

新文化运动:

目的:

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新思想。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

运动兴起。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

要阵地。

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代表人物

作品

备注

陈独秀

《敬告青年》

是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文学革命论》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李大钊

《庶民的胜利》

热情歌颂十月革命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鲁迅

《狂人日记》

把反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

主要内容:

前期:

宣传民主(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和科学(反对迷信和愚昧);后期:

传播马克思主义。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贡献最大的是李大钊,1919年他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近代中国最早较为系统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性质(地位):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历史作用:

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引导人们同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展开彻底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们积极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本考测点小结:

中国近代化历程:

阶段

历史事件

时间

指导思想(内容)

学习西方器物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西方制度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1898年1911年

维新变法三民主义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1915年

科学、民主

第13、14课:

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北伐战争

一.五四运动:

(191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步。

在思想脉络上,上承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下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也给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历史机遇。

1、导火线:

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2、过程: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

举行游行示威。

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

岛”、“废除二十一条”等。

要求惩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

陆宗舆。

在斗争中,李大钊、陈独秀起了领导作用。

第二阶段——6

月初,以上海为中心,全国人民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

分期

6月初前

6月初后

中心

北京

上海

主力

青年学生

无产阶级

斗争形式

罢课游行

三罢斗争

3、初步胜利:

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五四精神:

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是五四精神的真谛。

5、性质: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6、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在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为运动的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五四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1、中共成立的条件:

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为中共成立奠定

了思想基础。

此时,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和团体出现,如毛泽东主

编的《湘江评论》、李大钊建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

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是中共成立的阶级基础。

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2、中共的成立——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等人,大会最后一天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

大会通过了第一个纲领,选举了第一任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宣告了党的成立。

三、北伐战争

1、前提: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924年,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和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成立。

从此开始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2、概况时间:

1926年7月——1927年4月

目的——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

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主战场:

湖南、湖北

主力和先锋:

主力是国民革命军;先锋是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取得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胜利,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

性质: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

结果:

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最终蒋介石发动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第15课:

南昌起义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遵义会议

一、南昌起义:

背景: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共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决定用

武装起义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过程: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

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获得胜利,之后南撤,一部分进入海陆丰地区坚持斗争,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开展游击战争。

意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二、革命摇篮井冈山

1、创立的直接原因: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失败,转军井冈山。

2、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领导人:

毛泽东

3、地位:

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创立意义:

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5、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毛泽东与朱德,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三.遵义会议:

1935年1月召开。

内容:

纠正了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他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17、20课:

九一八事变《义勇军进行曲》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 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及意义

一、九一八事变:

背景: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日本为了摆脱危机的困境,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东方会议,田中奏折)。

爆发: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然后炮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的态度:

蒋介石决定不扩大事态,命令张学良的东北军不抵抗。

结果:

东北三省迅速沦陷。

1932年春,日本扶植清朝废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意义: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取代了原来的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

二.西安事变

(1)背景:

面对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蒋介石仍然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2)时间:

1936年12月12日。

(3)事件:

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结果:

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从此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

过程:

1937年7月7日,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

平城,进攻卢沟桥,二十九军奋起还击,史称“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

意义:

它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和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四.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攻陷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在那里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达30万人以上。

五、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日军为打通津浦线和陇

海铁路,发起徐州会战。

李宗仁指挥了台儿庄战役,歼敌

一万余人,是国民党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战役性胜利。

六、百团大战:

目的:

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

过程:

1940年8月—12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展开以

破坏铁路、奇袭据点为主要目标的大规模的反击战。

意义:

百团大战牵制了日军对西北、西南的进攻,遏止了国民党

内的投降倾向,提高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声威,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

义。

七、中共七大:

背景:

从国内来说,自1943年起,抗日根据地军民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开始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从国际来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取得了很大胜利。

时间、地点:

1945年4月,延安。

大会内容:

(1)、党的中心任务:

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2)、党的政治路线: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3)、通过了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4)、确定了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5)、选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集体领导。

意义:

使全党在政治上、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

了基础。

八、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时间(1945年)

事件

8月6日、9日

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

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向中国东北的日军发动全面进攻。

8月9日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

8月10日

延安总部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军队向日军展开全面反攻。

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结束。

9月9日

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在南京向中国政府代表递交投降书。

10月25日

被日本侵占50年的台湾回归祖国。

九、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基础,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尊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第22、24课:

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的爆发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国共两党影响政局,中共要求和平,国民党却想独裁

2、目的:

国民党为内战准备时间;中共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3、中共谈判代表:

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4、时间、地点:

1945年8月、重庆。

5、结果:

1945年10月10日签订《会谈纪要》(《双十协定》)内容:

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6、谈判未解决的内容:

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内战爆发:

1946年,标志是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三、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四、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内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官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

粟裕、谭震林

林彪、聂荣臻、罗荣桓

作战部队

东北解放军

中原、华东解放军

东北、华北解放军

作战战术

关门打狗

中间突破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关键地点

锦州

徐州

北平

著名战役发生地

塔山、黑山

碾庄、双堆集、陈官庄

张家口、天津

战果

解放东北;第一次人数上占优势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为渡江作战奠定基础

基本上解放华北地区

意义:

三大战役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政治统治,极大地削弱了国民党的军事实力,至此,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全国的解放已胜利在握。

注:

平津战役中,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将领是傅作义,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五、渡江战役

(1)、时间: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2)、地点:

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

(3)、战果:

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崩溃;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4)意义: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