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4364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

《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

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

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

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

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

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

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

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

“言志”。

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

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白。

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

(取材于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嬗变:

这里是蜕变、演变的意思。

B.关山重重:

这里形容阻碍或困难众多。

C.正襟危坐:

这里形容装腔作势的文风。

[Z,X,X,K]

D.窠臼:

这里比喻现成的格式或老套子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四”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有推进作用。

B.“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散文的地位退居边缘

C.20世纪散文的功用从“载道”转变为“言志”。

D.20世纪散文写作的固有体系和规则彻底瓦解。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

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

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

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

“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蓬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

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

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

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

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

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

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

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

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

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取材于陈剑晖《四十年散文:

走向阔大和遥远》

[]

3.根据材料二,不属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散文发展特点的是()(3分)

A.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火爆,散文发展偏于沉稳平静。

B.散文水平远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

C.散文格局更为宏大,且理性精神和思辨精神更为充沛。

D.散文的叙述方式变得更加灵活,结构方式也更加多样。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自清散文多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

B.杨朔散文“以小为美”,与“五四”时风格相似。

C.史铁生的散文均属于理性思辨的“大品散文”。

D.周晓枫的《黑童话》没有使用“三段式”结构。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

它在中国当代散文

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

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

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

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

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

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

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

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

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

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

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取材于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5.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台湾散文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台湾当代散文的精神内核与“五四”时期的散文相同。

B.文化乡愁是梁实秋等老一代作家创作的不变主题。

C.诗情哲理类散文是台湾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D.台湾杂文承袭了“五四”杂文特别是鲁迅杂文的创作特色。

6.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热潮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

B.余光中的散文,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了对故土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C.林清玄散文中瞬间与永恒的辩证统一培养了他的东方美学观念。

D.从根本上来讲,台湾散文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7.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5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3题。

文中子,王氏,讳通,字仲淹。

铜川府君,讳隆,文中子之父也。

开皇九年江东

平。

铜川府君叹曰:

“王道无叙,天下何为而一乎?

”文中子侍侧十岁矣,有愧色日夏、殷以下数百年,四海常一统也。

魏、晋以下数百年,九州无定主也。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一彼一此,何常之有?

夫子之叹,盖忧皇纲不振,生人劳于聚敛而天下将乱乎?

”铜川府君异之。

开皇十八年,铜川府君宴居,歌《伐木》,而召文中子。

子矍然再拜:

“敢问夫子之志何谓也?

”铜川府君曰:

“自天子至庶人,未有不资友而成者也。

在三之义,师居一焉,道丧已来,斯废久矣,然何常之有?

小子勉之,翔而后集。

”文中子于是有四方之志。

盖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碘,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

仁寿三年,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西游长安,见隋文帝。

帝坐

太极殿召见,因奏《太平策》小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恢恢乎运天下于指掌矣。

帝大悦曰:

“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朕也。

”下其议于公卿,公卿不悦,文中子知谋之不用也,作《东征之歌》而归。

帝闻而再征之,不至。

四年,帝崩。

大业元年,一征又不至,辞以疾。

谓所亲曰:

“道之不行,欲安之乎?

退志其道而已。

”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就。

门人自远而至。

如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千余人。

隋季,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雍雍如也。

大业十三年,江都难作。

子有疾,召薛收,谓曰:

“吾梦颜回称孔子之命曰:

归休乎?

殆夫子召我也。

何必永厥龄?

吾不起矣。

”寝疾七日而终。

门弟子数百人会议曰:

“吾师其至人乎?

自仲尼已来,未之有也。

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

请谥曰文中子。

”丝麻设位,哀以送之。

(取材于《中说·文中子世家》)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铜川府君宴居宴:

安闲

B.稽今验古稽:

计较

C.九年而六经大就就:

完成

D.殆夫子召我也殆:

大概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生人劳于聚敛而天下将乱乎学《诗》于会稽夏瑛

B.铜川府君异之文中子知谋之不用也

C.不解衣者六岁如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

D.作《东征之歌》而归帝闻而再征之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道无叙,天下何为而一乎

王道仁政还没有推行,隋朝为何能统一天下呢

B.道丧已来,斯废久矣,然何常之有

道义不被尊奉以来,这种风尚也被废弃很久了,然而局势不会恒定不变啊

C.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朕也

我与先生相见恨晚哪,上天是要赐给我一条生路啊

D.道之不行,欲安之乎

王道得不到推行,就想天下安定太平吗

11.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5分)

①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2分)

②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

(3分)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子年纪轻轻就见识不凡,能从父亲的叹息中解读其心思。

B.文中子广泛拜师,发奋求学,以至于忙碌得来不及换装休息。

C.文中子从朝廷公卿对自己的态度预感到实现自己理想的渺茫。

D.文中子退而编撰先秦六经,广收门人弟子,终成为一代宗师。

13.“吾师其至人乎?

自仲尼已来,未之有也”,王通的学生认为王通是自孔子以来学问道德最完美的人,请根据文意,概述王通的弟子认为王通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的依据有哪些。

(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

(共12分)

谒文山祠【1】

[明]边贡【2】

丞相英灵魂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

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梦且遥。

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

祠堂亦有西湖树【3】,不遣南枝向北朝。

【1】文天祥号文山,官至右丞相,南宋末率军抗元,兵败被执,终死不屈。

【2】边贡:

字廷实,明代诗人,倡导文学复古运动,遵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创作原则。

【3】西湖树:

杭州西湖岳飞墓边的树。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绛帷”句:

丞相祠内帷幔被寒风刮起,灯火飘摇,景中含情。

B.“乾坤”句:

时局动荡风雨飘摇,作者深感自己全无容身之所。

C.“精卫”句:

含蓄写出了文天祥虽抗元失败却矢志不渝的品格。

D.全诗情感深挚,悲慨苍凉之中不失开阔与雄浑,颇具唐诗气象

15.“子规”也即“杜鹃”,这一意象在不同诗词中所营造的氛围也各不相同下列诗词中与本诗中的“子规”所营造的氛围差异最大的一项是()(3分)

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B.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王令《春晚》)

C.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翁卷《乡村四月》)

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16.本诗尾联云:

“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

”文天祥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体”电表达了类似的情感。

你认为两者的抒情方式是否相同?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6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共8分)

①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深刻检讨了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对统治者的贪婪与奢靡进行了指斥: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②荀子常用类比的方法来说明道理。

比如《劝学》中的句子:

“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追慕古代英雄刘裕的辉煌业绩,感慨万千。

用“想当年,,,”来表达自己的赞美。

④同样是写秋景,词人的风格却有所不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一句“”

来概括秋天万物的生机勃勃,词风磅礴而大气。

而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却刻画了“

,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景象,词风婉约而伤感。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十八岁的旷野

小师傅叫细刻,只有十八,和我同岁,而我得叫他师傅。

在知道他的实际年龄后,我喊师傅就不大情愿了。

我跟在他身后,看他将漆熟练地刷在门框上,刷子翻飞,漆薄而匀。

刷完后他扭回头,脸上有得意之色。

我撇嘴,有什么好得意的,不就是刷漆吗,用不了两天我就会刷得比你好!

看我不服,又领我走到另一个房间。

一扇未完工的木门架在工作台上。

他拿起刨子,闭上一只眼。

刨子在木门上轻快地滑翔,刨花像浪花一样翻卷,木头的清香塞满了我的鼻孔。

他吹着口哨将刨子交给我。

我整个身子俯在木门上方,双手端平刨子,然后向前推进,刚推了不足二十公分,卡住,拿起刨子再推,再卡住。

我满头大汗地抬起头他眉梢眼角里满是挑衅,好像在说,怎么样?

服不服?

我从背包里拿出素描纸,对着他刷刷几笔,一幅肖像出现在纸上。

他瞄了眼,不屑地说,怎么把我画成这样?

后来,他刨木门,我就在旁边看书,看《诗潮》,看《十月》。

他偶尔看一眼封皮,嘴撇得能跨过鸭绿江。

他指着窗外的梧桐树说,诗人,你能为它做首诗吗?

我瞧一眼那棵梧桐树,一棵破树有什么妤写的?

既没开花,也没落叶。

我涨红了脸说,你也知道诗?

这叫实习吗?

考进这个学校,而且学习装饰设计专业,刚入校两个月,学校就将我们扔到这个工地,美其名曰:

初步感知。

日子就像窗外无精打米的梧桐。

小师傅今天对着块小木料雕刻。

我坐在旁边的一块木板上,大声朗读海子的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小师傅的刻刀上下翻飞,偶尔他会将那块惨遭蹂躏的木块举到眼前,反复地看。

他当我不存在可以,怎么可以漠视海子?

小师傅只会背《咏鹅》,他也许根本不知道海子这个人。

百无聊赖,我又拿出素描纸,细细端详他,擦了又改。

发现他正盯着我看,我长舒一口气,师傅,没把你画丑吧?

他点了点头说,太俊了,这还不是我。

到底哪里不像了?

他慢声细语地说,你画的人在想什么?

我一愣,我怎么知道?

他说,你都不知道他想什么,怎么能画得像呢?

我把嘴张得老大。

这好像应该叫神韵,教画的老师曾说过。

与此同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一条龙的龙爪正努力张开着伸向我。

龙鳞片片都微张着,龙头高昂,龙目奋睁,龙尾遒劲。

底座是朵朵祥云。

云的线条柔和,龙则恣肆张扬。

龙嘴里还含着一颗龙珠。

我看呆了,小心地伸出手指,拔转那颗木珠。

木珠轻盈地旋转起来,像踮着脚尖跳舞的少女。

我心拖怒放,搂过那条龙细细抚弄。

他说,大小姐,慢着点,我还得打磨呢。

我有些疑惑,这还用打磨?

小师傅说,不仅要打磨,还要上漆。

我结结巴巴地问,师傅,你能雕小的吗?

项链坠那么小。

再后来,我马不停蹄地跟在他后面刷漆,打排钉,弹线,创木板,忙得不亦乐乎。

他总是表现得一本正经,说,你得动脑子想想如果是你,这儿你想怎么设计,那儿你又想怎么设计,知道了吧?

我说,我学是因为你,我以后断然是不干这个的。

他说,如果有一天我再接到一套图纸,设计师的名字是你,你说会怎么样?

说完,他好像还充满了遐想似的咂咂嘴。

工地外面是大片的旷野,绿草新鲜逼人。

此后的很多天,他常常在旷野里独坐,或者看天,或者叹气。

春节将至,工地还没放假,小师傅竟提前走了,连个招呼也没打。

有人说,他走前在工地前的旷野里,一个人坐了半夜。

春节过后,我拿出小师傅的肖像,左看不像,右看不像。

果真不像小师傅。

有股热

血直冲脑门,我支起画板开始重画。

小师傅紧锁的眉头,抽动的嘴角,偷偷的笑,不屑,羞,窘。

小师傅恨铁不成钢的苛责。

小师傅轻快的口哨,躲避的眼神,…我拿笔的手颤抖不止,我决定去找小师傅,当面将这幅画交给他,问问他,现在像他了吗。

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又坐了五个小时的大巴,再转乘一辆当地蹦蹦车。

蹦蹦车将我甩在大山的脚下,扬长而去。

“姑娘,你是想进山吗?

”我走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我们是一个寨子的一细刻他师父的女儿,叫精雕,和她爸闹翻了。

她不同意嫁给细刻了,说怕耽误他。

她爸一着急,得了场大病,接着瘫痪了。

细刻这孩子,跟师父亲着呢。

也是,他亲爹娘也够狠心的,把这孩子扔山上,要不是他师父,细刻早就冻死了,要不就被狼吃了》听说细刻灵光得很,什么都一学就会,城里人都看重他呢。

他骨头里可能就是城里人!

我找到了小师傅家,精雕不在,小师傅正在喂鸡。

这个院子和别的院子一样,都是石头屋子木栅栏,还有个木匠的工作台。

小师傅看见我,一脸的惊喜。

他局促地用毛巾擦净凳子递给我,把水杯烫了一遍又一遍。

我对细刻说,这小院真温馨,要是再有两个孩子,就更温馨了。

床上的老人眼神复杂地望着我说,你看看,这个家就这个样儿。

我说,这个家挺好呀,放心吧老师傅,有细刻在,这个家会越来越好!

我要走了。

我说,再见,小师傅。

小师傅的喉节动了动,并没有发出声音,只是冲我挥挥手。

开学后不久,我收到个包裹,打开层层包装,最后是一个小锦盒,红色绒面上静卧着一只精巧的小龙。

这只龙晶莹剔透,它的眼睛有些无奈,似乎在看着我。

我的眼睛潮湿起来。

我的手指无法伸进去拨弄龙珠了,我用针拨弄它,它旋转起来,像快乐的木马。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师傅细刻,记忆中,常看到一个男人的背影,在旷野里安静地坐着。

(取材于冯彩霞《十八岁的旷野》,有删改)

18.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肖像:

xiāoB.遒劲:

jìngC.颤抖:

chànD.剔透:

tī 

[]

19.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我”与小师傅细刻比拼各自的“手艺”,两个充满好胜心互相看不上的少男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B.小师傅虽然不懂诗歌,但能在短时间内将手里的木头雕刻成一条精美无比极具神韵的龙,让“我”非常嫉妒。

C.春节过后,当“我”支起画板重画小师傅时,才意识到自己对他的关注与思念,并决定前往其家乡寻找他。

D.小说以“我”对细刻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充分运用细节描写去塑造人物,语言质朴有感染力。

 

20.根据内容概括小师傅细刻的形象特征。

(6分)

 

21.作品中有两次对细刻所雕之龙的特写,说说这两处描写背后蕴含着细刻怎样的感情?

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6分)

 

22.对小说结尾处,细刻作出回家照顾师父的选择,你怎么看?

请依据作品,结合阅读积累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6分)

 

5、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学弟学妹向你请教阅读经典名著的经验,请你以《平凡的世界》《呐喊》《红楼梦》中任意一部为例,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给他们提供一些阅读建议。

要求:

条理清楚,建议具体可操作。

150字左右。

(2)请你以“中的温暖”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

横线上只能填写《老人与海》《红岩》《边城》中的一部。

150字左右。

(3)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你从孔子下面这些言论中读出了什么教育思想?

请谈谈你

的观点并简要分析。

要求:

可任选一条,也可针对下面多条来谈。

对所选内容的理解准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150字左右。

①子曰:

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②宰予昼寝,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

(《论语·公冶长》)

③子曰: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

④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一些文化作品的生产与传播出现了如下情态:

发表作品相当容易,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音乐家;

产品被广泛共享,甚至免费欣赏,人们可以从中各取所需,尽情吸纳;

很多文学奖、音乐奖不再受到大家过分关注,海量的作品中,没有几部小说、几首歌曲能在全民中流行;

一位歌手说,尽管在网络海洋中我的声音不一定会被很多人听到和喜爱,但我依然要创作与歌唱。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②请以“距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可写实,可想象,有叙述,有描写。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西城区高三模拟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0.5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1.(3分)【答案】C2.(3分)【答案】D3.(3分

)【答案】B

4.(3分)【答案】C5.(3分)【答案】D6.(3分)【答案】C[]

7.(5分)【答案示例】①“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大大拓展了散文的创作空间。

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的推动下,散文逐渐撤离出文坛的中心地位,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③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现代散文由“载道”转为“言志”,变得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

④“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对新中国成立后大批散文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⑤“五四”新文化散文传统,在台湾当代散文中得以承续和发展。

【评分标准】本题5分,每点1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8.(3分)【答案】B(考核,验证)

9.(3分)【答案】D(皆为承接关系)

10.(3分)【答案】C(“天以生赐朕”理解有误)

11.①文中子二十岁的时候,慷慨激昂,有帮助天下苍生的志向。

【评分要求】本小题2分。

(“冠”“慨然”各1分)

②仲尼去世之后,儒家文化的发扬光大不正在师父手里吗?

(仲尼去世之后,儒家文化是靠师父来发扬光大的)

【评分要求】本小题3分。

(“既没”“文”“兹”各1分)

12.(3分)【答案】D(编撰有问题,文中“续、正、著、赞”不能统一为“编撰”,另文中“六经”亦非“先秦六经”,其中《元经》为王通撰写。

13.(6分)【答案示例】①勤奋好学,钻研文化:

未成年时即广拜名家,废寝忘食学习儒家经典;②退而编书,整理典籍:

续《诗》《书》正《礼》《乐》等,九年而六经大就;③广收门徒,延续文脉:

弟子上千,学问影响深远。

(如答:

刚成年即有大济苍生之志,主张尊奉王道,推行尊王称霸的谋略。

亦可给分)

【评分要求】本题6分。

每条2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4.(3分)【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