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学等 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影响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30759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冯太学等 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影响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冯太学等 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影响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冯太学等 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影响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冯太学等 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影响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冯太学等 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影响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冯太学等 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影响研究.docx

《冯太学等 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影响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冯太学等 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影响研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冯太学等 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影响研究.docx

冯太学等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影响研究

“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影响研究

——兼及中国四大增长极区域经济与教育发展比较

冯太学张学敏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

“西三角”经济圈作为我国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后构建的第四增长极,对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社会均衡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西三角”区域同期教育与经济发展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四大增长极区域的比较分析显示,“西三角”区域经济与教育发展各项指标与其它区域间都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西三角”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教育应发挥其最大支持和促进作用;区域内地方政府应该注重教育合作发展并关注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规模、质量、结构、方式等方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教育。

关键词:

“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教育发展

TheStudyofEducationalinfluencein“WestTriangle”RegionalEconomyDevelopment

——AcomparisonofregionaleconomyandeducationdevelopmentinChina'sfourbiggrowthpole

FengTaixueZhangXuemin

(FacultyofEducation,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

AftertheYangtzeRiverDelta,thePearlRiverDeltaandthebeijing-tianjin-hebeiconstruction,“Westtriangle”economiccirclebecamethefourthgrowthpoleinChina,Ithasanimportantsignificancetonarrowthegapandtorealizesocialequilibriumandharmony.Throughthisstudy'sanalysis,itcanbeseenthatpositivecorrelationisshownobviouslybetweentheeduca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in"WestTriangle";Throughthecomparativeanalysisoffourregionalgrowthpoleshowsthateachindexofareaeconomyandtheeducationdevelopmentin“WestTriangle”stillhasalargegap.Inthe“WestTriangle”futureeconomicdevelopment,Educationshouldplayitsmaximizepromotefunctions;Localgovernmentsshouldpayattentiontoeducation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educationandfocusonthetransformationofdevelopmentmode;Areaeducationshouldadaptthe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inscale,quality,structure,patternandetc.

Keywords:

“WestTriangleZone”;Economicdevelopment;Educationdevelopment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的展开,邓小平提出了“要顾全两个大局”的地区发展战略构想。

由此,逐步形成了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关键影响力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社会公认的经济增长极,为中国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这三大增长极对区域外的溢出性影响并不大,特别是对西部地区的外溢效应仅为2.79%,不足以带动西部的发展。

[1]在这一背景下,结合增长极理论等科学理论,“西三角”经济圈的战略构想呼之欲出,目前正逐步成为中国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外的第四经济增长极。

区域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教育与经济的互动——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物质支持。

本研究就“西三角”区域近10年教育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检验;构建相应指标分析“西三角”与其它三大增长极区域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差距;通过分析结果对能够更好促进“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发展方式进行思考。

以利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大限度发挥教育的作用,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一、“西三角”区域经济与教育发展情况及相关性分析

2009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川、陕、渝三省市相关领导在北京就构建“西三角”经济区达成共识;9月,川、陕、渝《构建“西三角”经济区基本思路》出炉;11月“川渝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成都举行,共建西部“金三角”被多次提及。

温总理在“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开幕式上强调,中国将把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并要求西部地区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这显示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西三角”区域在全国和西部地区的独特地位。

“西三角”经济圈战略地位的确立也为其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更好发挥教育在“西三角”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有必要对其教育与经济的发展状况和相关程度进行分析。

(一)“西三角”区域教育与经济发展状况

西部大开发11年来,川、陕、渝三省市经济增长与教育发展迅速:

代表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如区域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代表教育发展的各项指标如区域教育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等都呈上升的趋势。

2001年,川、陕、渝的地区GDP总量和财政收入分别为8070亿元和513亿元,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分别为5309元、6188元和1816元。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2011年“西三角”区域的GDP总量和财政收入分别增加到了43429亿元和496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分别增长了5.4倍和9.7倍;人均GPD、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平均分别增长到了31258元、18798元和5879元,年均增速达到11.8%和12.6%(见表1)。

表12001-2011年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单位亿元、元

年份

区域GDP

区域财政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2001

8070

513

6188

1816

2002

8968

568

6727

1934

2003

10194

676

7314

2040

2004

12249

802

8141

22987

2005

14131

1012

8967

2555

2006

17341

1289

10063

2712

2007

20995

1769

11859

3234

2008

25709

2212

13286

3795

2009

28850

2565

14572

4126

2010

35234

3472

16229

4841

2011

43429

4961

18798

5879

数据来源:

川、陕、渝2001-2011年历年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随着区域经济的增长,作为经济增长主要促进因素的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区域教育经费总额和财政性教育经费分别从2000年的425亿元和27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604亿元和1184亿元,人均教育经费总额和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分别从2000年的222元和146元上升到了2009年的1053元和777元;在教育投入持续增加的同时,区域高等教育规模和职业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持续增加,2000年区域高等教育本专科和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分别为79.2万人和82.9万人,到2010年分别增长到了253.7万人和225.7万人,10年分别增长了3.2倍和2.7倍(见表2)。

教育规模的扩展促成了区域人口学历层次结构的极大变化,较高学历层次人口数快速增加。

据2010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高中文化和初中文化者分别由3137人、9476人、30658人上升为8625人、13411人、36002人;具有小学文化者由40274人下降为30611人;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从22377万人,减少到了701万人,文盲率由7.95%下降为4.49%,下降了3.46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表明,西部大开发以来“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各项指标与教育发展各项指标都成正向上升趋势。

表22001-2011年西三角区域教育发展情况单位亿元、人

年份

教育经费总额

财政性教育经费

高校本专科在校生

职业教育在校生

2001

425

274

792067

829159

2002

510

311

1024087

929166

2003

573

334

1252183

1016766

2004

657

380

1505830

1334804

2005

770

429

1775942

1519405

2006

878

540

1962977

1805089

2007

1018

678

2108609

1920800

2008

1305

937

2280738

2098757

2009

1604

1184

2413881

2253927

2010

——

——

2536703

2256805

数据来源:

川陕渝2001-2011年历年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西三角”区域经济与教育发展相关性分析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西部大开发11年来“西三角”区域经济与教育发展各项指标都呈上升趋势,这表明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教育投入和教育发展规模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那么,它们之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到底怎样呢?

可以计算各自的相关系数对其进行矩阵相关性分析检验。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近10年来“西三角”区域GDP总量、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国民收入指标与教育经费总额、财政性教育经费、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和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等教育投入和教育规模指标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程度(见表3)。

为更精确解释这些相关系数,确定每个经济发展指标变量的方差可以被教育发展各项指标变量的方差解释的程度,我们可以计算决定系数。

决定系数越大,表明两个变量共享的特征越多,一个变量可以更多地解释另一个变量表示出的信息。

决定系数的计算方法是相关系数的平方,表达式为r2xy。

比如,区域教育经费总额与区域GDP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991,那么决定系数就是0.982,这意味着区域GDP方差的98.2%可以被教育经费总额的方差解释,即变量区域GDP有98.2%的信息可以被变量区域教育经费总额所解释。

通过同样的方法计算,我们可以发现,区域经济与教育发展各项指标之间的决定系数多数都在0.9以上,最低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区域财政性教育经费间的决定系数也为0.630。

这表明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部分项指标变动有90%以上的信息可以由它们与教育发展各项指标变动的正相关关系来解释,最少的也有63%的信息可以由此来解释(表3)。

以上计算和分析表明,“西三角”区域经济与教育发展之间关系非常密切,教育扩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作用。

 

表3“西三角”区域经济与教育发展各项指标的矩阵相关性分析

区域GDP

区域财政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r

r

r

r

区域教育经费总额

.991**

.982

.953**

.908

.987**

.974

.844**

.712

区域财政性教育经费

.981**

.962

.927**

.859

.973**

.947

.794**

.630

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数

.947**

.897

.987**

.974

.958**

.918

.998**

.996

职业教育在校生数

.970**

.941

.990**

.980

.976**

.953

.962**

.925

注:

**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数据来源于表1和表2,运用SPSS16.0进行相关性分析检验

二、“西三角”与另三大增长极区域经济和教育发展比较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党中央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作了周密的规划,先后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圈三大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平台。

这三大经济增长极战略平台的构建,促进了各地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则远远低于以上区域,即使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的推动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东中部的差距也还非常明显。

这一现状的出现有历史、地理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但与西部地区长期没有一个增长极平台发挥带动作用也是分不开的。

在这一背景下,“西三角”经济圈的战略构想得以出台,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战略平台,将对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引领作用。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教育和人力资本结构及其存量则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要充分发挥“西三角”平台对整个西部的引领作用,必须充分了解其经济发展的程度及与其它增长极区域间的现实差距;为更好促进“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了解其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发展情况及与其它三大增长极间的差距。

通过比较分析,掌握“西三角”与其它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及更好发挥教育对其经济增长的意义重大。

(一)“西三角”与其它三大增长极经济发展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等因素的支持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增长极的经济社会水平逐步提高,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和最具活力的三大区域,其综合经济实力和各项经济指标都与西部地区形成了巨大的差距。

2001年,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区域的GDP分别为21211亿元、10648亿元和10264亿元,而西三角区域只有8016亿元,它们之间的差值分别为13195.1亿元、2631.91亿元和2243.73亿元;四个区域的均值为12534.5亿元,西三角比均值也相差4518.7亿元,这说明西三角与其他三大区域间经济总量存在极大的差异。

从财政收入查看,其他三大区域也是西三角的进2-3倍。

由于地理交通条件和开放程度因素的影响,西三角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只有70亿美元,而其它三大区域分别达到了1540亿美元、515亿美元和1450亿美元,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只有1.4%,而“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则分别占28.5%、14.8%和34.6%。

区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也是西三角最低为8.7%,而其它三大区域分别为21.7%、9.5%和11.2%。

从人均水平和人民生活层面看,西三角与其它三个区域间的差距更大,西三角人均GDP仅为5309元,分别仅为其它三大区域的24.5%、38.7%和29.5%;西三角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其它三个区域间分别相差4052.7元、4226.7元和265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相差2929.7元、1953.5元和2043.6元。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到2011年西三角经济增长各项指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与其它区域的差距逐渐缩小。

2011年西三角区域GDP总量为43429亿元,占全国比重比2001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与其它三个区域的在全国比重的差距缩小到了12、1.7和2个百分点。

区域财政收入占全国的比重达到5.9%,超过了珠三角所占比重,与京津冀区域仅相差1.3%。

进出口贸易总额上升1%,除与“长三角”差距扩大了以外,与“珠三角”和“京津冀”的差距都在逐渐缩小。

区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比2001年上升了1.9个百分点,与“长三角”的差距缩小到了4.1%,超过了另外两个区域的比重;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虽然西三角与其他三个区域经济发展指标总体差距在缩小,但其总量还存在很大的悬殊(见表4)。

表42001-2011年四大增长极区域经济发展各项指标情况对比

主要经济发展指标

西三角

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冀

2001

2011

2001

2011

2001

2011

2001

2011

区域GDP总量(亿元)

8016

43429

21211

99800

10648

52674

10264

51420

区域GDP占全国比重(%)

8.4

9.2

22.1

21.2

10.7

10.9

11.1

11.2

区域财政收入(亿元)

513

6111

1682

14503

1161

5514

901

7481

区域财政占全国比重(%)

3.1

5.9

10.3

14.0

7.1

5.3

5.5

7.2

进出口贸易总额(亿美元)

70

886

1540

12866

755

5465

1765

9135

贸易额占全国的比重(%)

1.4

2.4

28.5

35.3

14.8

15.0

34.6

25.1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226

32807

8074

45657

3547

16933

4178

28926

固定资产占全国比重(%)

8.7

10.6

21.7

14.7

9.5

5.4

11.2

9.6

区域人均GDP(元)

5309

31258

21653

67586

13730

50142

18013

65491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元)

6188

18798

10241

31181

10415

26898

8840.4

26039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元)

1816

5879

4746

13173

3770

9372

3859

11829

数据来源:

全国及四大区域各省市2001-2011年历年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四大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看,由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时间早,而“西三角”的发展时间相对滞后。

2001年“西三角”第一产业占区域GDP的比重高达17.4%,与其它三大区域的7.8%、9.5%和7.8%相比优势明显,也高于全国平均的15.2%;第二产业却低于全国和其它区域8.0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与其它三大区域基本持平。

经过10年的发展,到2011年,“西三角”第一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仅相差0.7个百分点,结构比重的下降幅度为6.6%,大大超过全国和其它区域的下降幅度,但与其它三个区域的结构比例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54.3%,增加了12.1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和其它三大区域平均7个百分点,这表明10年来“西三角”工业化特征逐渐凸显,工业和建筑业在经济中比重后来居上;但是,“西三角”第三产业的比重却偏低,仅为34.9%,不仅低于其它三大区域平均11.5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国比重8个多百分点(见表5)。

从国际经验看,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2]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低不利于区域就业状况的改善。

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趋势下,“西三角”区域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以促进就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表52001-2011年四大增长极区域及全国三次产业比例及变化情况

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1

2011

2001

2011

2001

2011

全国

15.2

10.1

51.1

46.8

33.6

43.1

西三角

17.4

10.8

42.2

54.3

40.4

34.9

长三角

7.8

3.9

50.2

48.1

42

48.0

珠三角

9.5

5

50.3

49.8

40.2

45.2

京津冀

7.8

3.9

50.2

48.1

42.0

48.0

数据来源:

全国及四大区域各省市2001年2011年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西三角”与其它三大增长极教育发展比较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具有互动关系,在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教育发展状况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

从教育发展各项指标看,“西三角”区域的教育发展也与其他三大区域也存在较大差距。

2000年,“西三角”区域教育经费总额和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33亿元和219亿元,比其它三大区域平均相差182.4亿元和110.6亿元;区域教育经费总额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国比重8.7%和8.6%,比其它三大区域平均相差4.7和4.3个百分点;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西三角”教育经费总额和财政性教育经费及其占全国的比重与其它三大区域差距逐渐缩小;到2009年这两项指标总量比“长三角”相差886亿元和830亿元,占全国比重还相差5.4和6.8个百分点,但教育经费和占比都超过了“珠三角”和“京津冀”区域。

西三角区域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从2000年的105亿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484亿元,增长了4倍多,占区域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4%增长到了1.9%,增长了0.5个百分点;其它三大区域分别从180亿元、107亿元和207美元增长到了1524亿元、653亿元和982亿元,分别增长了8.5倍、4.8倍和6.1倍,占区域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增长了1.4%、0.7%和0.7%。

可以看出,“西三角”R&D经费支出的总量和增长幅度都还与其它三个区域都较大差距,占GDP比重的增长速度不仅低于这三个区域,而且低于全国0.62%的水平。

从人均层面看,无论是刚刚步入西部大开发的2000年还是开发推进了10后的2009年,“西三角”区域的人均教育经费总额和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都还存在较大差距(见表6)。

再从教育发展规模及其结果看,“西三角”区域与其它三大区域也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从四大增长极区域各省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可以发现,“西三角”区域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高中文化和初中文化人口数比2000年明显提升而且增幅较大;具有小学文化人口和文盲人口总数(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迅速减少,文盲率大幅下降。

但是,与其他三大区域相比,2010年每10万人中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数与珠三角和全国平均(8930人)大体持平,比“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分别少5274人和10133人;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口比其它三大区域分别少3636人、3661人和4783人,比全国平均(14032人)少621人;受过小学教育人口则比其它三大区域高出9114人、7655人和13389人,比全国平均(26779)多3832人;文盲人口总数比“长三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