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忠魂守北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22709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骨忠魂守北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铁骨忠魂守北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铁骨忠魂守北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铁骨忠魂守北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铁骨忠魂守北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铁骨忠魂守北疆.docx

《铁骨忠魂守北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骨忠魂守北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铁骨忠魂守北疆.docx

铁骨忠魂守北疆

铁骨忠魂守北疆

1947年以后,先后有14万荣复、转业军人,高举“向荒原进军,向土地要粮”的旗帜,相继进入北大荒一一黑龙江垦区。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转折关头,中共中央东北局传达党中央的指示:

为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生产道路,要在北满创办“粮食工厂”。

于是,黑龙江地区五省先后创建一批“公营机械农场”,点燃了社会主义国营农场的“星星之火”。

一批又一批以复转军人为主体的垦荒大军,从战场走向荒原,从城市走向农村,从事着前无古人的农业机械化事业。

他们中间有3100名身残志坚的荣誉军人,4400名解放团复转官兵,有从山东广饶地区挥师北上的农建二师3个团(8300多名),

有王震将军率领的铁道兵7个师的1.74万名复转官兵,有1958年从各军种兵种转业来的8.15万复转官兵,有1966年来自沈阳军区的10769名复转官兵和1968年组建兵团的3000名现役军人。

各路垦荒大军纷纷北上,动员人数之多,拓荒面积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在我国拓荒开发史上少有。

一、创建设县营农场时的老红军(1946〜1955年)

1945年12月2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历史性文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指出:

“必须在战斗和工作之暇从事生产。

一九四六年决不可空过”

在北大荒开发史上,由老红军担任农场场长的首推高大钧。

1945年冬天,高大钧服从组织调动,离开市委,创建合江省水利农场,并担任场长职务。

合江水利农场,原先是桦川县日本鬼子扔下的一个开拓团的烂摊子。

满目凄凉,除了田里残留的水稻埂,什么都没有。

高大钧上任后,立即招兵买马。

他从省委要来一个武装连,又从牡丹江、鸡西、吉林延边地区动员1000多名朝鲜族移民,连家带口,在开拓团的废墟上创建农场。

全场共规划5个生产队,每个队1万多亩地,一切按照水稻种植的要求来实施的。

黄家店、李家花园、佳木斯高大钧创建的合江水利农场,后来改名“星火”集体农庄。

当年,黑龙江地区的五省一市,从省到县都创建了这样的小型农场。

从1949年原黑龙江省县营农场的情况统计表明,共创建县营农场43处。

原松江省则创建县营农场63处。

另外具有特殊意义的农场:

1947年2月,原黑龙江省军区供给部部长张觉组织40多名战士,招聘日籍驾驶员3名,搜集日伪残留的兰斯拖拉机4台,在通北县柳毛青(现红星农场二分场)开垦1500亩耕地,创建第一个由军队直接筹办的农场。

创建农场的带头人几乎是清一色的军人,他们从抗日战争的硝烟中走来,在解放战争的间隙里极其艰苦地从事新兴的农垦事业。

一手拿枪,一手扶犁,开垦荒原,创建农场。

二、创建设公营农场时的军人(1947〜1949年)

1947年6月,刚从延寿县迁回哈尔滨市才两个月的松江省政府,首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尚志县一面坡创建省营第一农场。

松江省政府首任主席冯仲云,亲自抓筹建农场的事。

这位原抗联第三军政治部主任任命李在人为第一农场场长,刘岑为副场长。

1947年6月13日,宣告农场正式成立。

8月12日,松江省营第一农场开犁。

共开出1300多亩地。

因荒地勘测不周,两年迁场3次。

于1948年3月,由刘岑率勘测组去宁安县兰岗到鹿道一带踏查荒原。

9月,组成主力开荒队,省调拨10台新拖拉机(“纳齐”),去宁安石头站一带开荒,当年开荒2.35万亩;同时接收县大队牧羊场土地2600亩,护路警察队耕地5200亩,更名为宁安机械农场。

1947年夏季,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决定在五个省各办一个公营机械农场的同时,打算东北政委会也要办一个机械农场。

周光亚被指令负责机械农场的筹建工作。

那就是东北政委会通北机械农场,即后来的赵光农场。

后,周光亚的事迹被拍成电影《老兵新传》。

三、创建荣军农场的伤残军人

1948年10月,东北全境解放,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从哈尔滨迁回沈阳。

“淮海战役”即将揭开序幕。

作为东北根据地大后方的北满、西满(北部)五省先后接收了战争中负伤致残的数以十万计的荣誉军人。

1949年3月,时任东北荣复军人管理委员会主任的刘培植召开荣军工作会议,他强调组织荣复军人进军北大荒的重要性,参加会议的一个独眼军人当即向刘培植提出要创建一座荣军农场。

这人就是郝光浓。

郝光浓,山西平陆人,16岁参加革命,20岁参加八路军。

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6次负伤,右眼失明而进入荣校。

1949年4月1日,郝光浓挑选了28名自愿参加、思想坚定的荣誉军人,前往东屏试办荣军农场。

他带领战友们冒着冰雪严寒,忍着伤残疼痛,在东屏地区的嫩江两岸踏查,上岗坡,进谷地,最后决定在西岸的五棵树地区建场。

靠276名残废军人,90名慢性病人和中学生,当年开荒、播种2625亩地。

1949年9月,刘培植在沈阳召开东北荣军工作会议,专门把独眼军人郝光浓找来,要求开辟新荒原,建一个真正的机械化农场。

决定将荣军农场从东屏迁到伊拉哈,创建伊拉哈荣军农场。

在伊拉哈荣军农场,有为数不少的战斗英雄。

如荣立大功的汪立国、“独胆英雄”王方盛、在解放战争中荣立战功的三等甲级残废军人迟子祥。

在伊拉哈荣军农场的带头行动下,东北荣军管委会所属各荣校也纷纷创办起荣军农场来。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荣军的垦荒大旗又插向了伏尔基河、铁力、红星、香兰、二龙山……那里出现了一片片新垦地和一座座“荣誉新村”。

四、“解放团”创建农场(1950〜1951年)解放团,

也称解放军官教导团,是东北军区对国民党部队中投诚、起义、被俘人员中的军官和少数伪政权官员,以及不愿参军又因家乡在国民党统治区“有家难返”者,予以收容、审查、教育而组建的。

1949年冬天,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团长兼政委王世英和副团长莫余生来到“八家子”村踏查,决定在这里创建农场。

1950年2月,东北军区政治部联络部正式批准在宝泉岭建立农场。

1950年春,解放一团现役军人,约1700名,和在东北解放战争中投诚、起义和俘虏的国民党军人3258名(其中,包括15名校级军官在内的各级军官1499名,士兵1759名)来到农场。

截止1952年6月,解放一团转为农场,先后共有7批学员被批准转变了政治身份。

全团原有3258名学员,除58名因死亡、返乡等原因外,3200名全部成为国营农场的职工。

1949年夏天,原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二团,根据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的决定,在驻地吉林省西安县(今辽源市)动员全团干部战士和学员,开赴北大荒建设农场。

9月17日,正式宣布全团编制转建农场。

团长兼政治委员向俊选亲率500余人的先遣队从西安县出发,开赴当时松江省桦南县的孟家岗地区。

年仅30岁的向俊选团长,每到一地,访贫问苦,了解风俗民情。

他以当地老乡回忆十几年前日本关东军血洗半截子河的悲惨情景,和土龙山农民暴动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来激励全团建设农场的斗志。

1950年2月,按照东北荣军委员会的指示,将解放二团,一分为二。

一部分开赴汤原县《东北日报》主管的香兰水田农场,沿用解放二团的番号;向俊选领导的大部分人员在孟家岗创建农场,名为解放三团。

从1949年到1951年,短短两年时间里,来自鞍山、西安(现辽源)、郑家屯、安东(刻丹东)、延吉等地的5个解放团,4000多名指战员,带领14000名国民党军队中的投诚、起义和被俘官兵,奔赴北大荒的广袤土地,先后创建成7个机械化农场:

解放

一团宝泉岭农场,解放二团香兰农场、铁力农场,解放

三团――孟家岗农场,解放四团――笔架山农场,青干一团――二龙山农场、红星农场。

五、农建二师创建农场(1954〜1955年)

从山东广饶地区挥师北上的农建二师,是军队成建制转业到黑龙江垦区的第一支部队。

农建二师,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7师,所属289、290、291计3个团。

在解放战争中,转战山东各地,参加过孟良崮、张店、昌潍、济南等战役,屡立战功。

1952年3月,奉命由国防战线转入生产战线,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

1954年9月,农建二师奉命开赴黑龙江省密山县,后经中央军委批准,兵分三路,分别开赴集贤的福山地区、富锦县的绥东乡和铁力县。

到1955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设二师所属3个团,干部战士8300多名,建立了二九O、二九一、铁力等军垦农场。

六、铁道兵部队创建农场(1954〜1957年)

1954年,在铁道兵司令员王震的倡议下,志愿军8505部队

铁道兵第五师)进驻虎林,创建了第一个铁道兵农场――八五

O农场。

八五O农场在建设中实行王震提出的“母鸡下蛋”的方针,为“以场扩场”提供了经验。

1956年,铁道兵各师动员复转官兵17000多人进军北大荒,并筹建了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九农场,还接收了金沙(八五五)、永安(八五一O)、青山(八五六)、密山(八五七)农场和由牡丹江青年垦荒队扩建的青年农场(八五一一)。

铁道兵九师在汤原县北大营建立八五O九农场(后改为汤原农场)。

到1957年末,铁道兵农垦局共有农牧场18个,耕地260万亩。

1954年,五师副师长余友清奉王震将军命令,率复转官兵来到北大荒屯垦戍边。

他最后选定在虎林建场。

1954年10月,

余友清和政委阎斌率500名复转官兵和劳改支队5000人,由伊春南下徒步行军到达虎林。

他们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下,于1955年元旦在虎林成立铁道兵开发荒原的第一个军垦农场一一八五?

部农场。

同年,党和国家授予他三级“八一”勋章、“独立”勋章和“解放”勋章,并授予其上校军衔。

1958年大批转

业官兵来场后,余友清团结各部队转业干部,带领广大农垦战士,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坚持“五边”建场方针,将八五?

速扩大发展为三级管理的总场。

1955年,黄振荣奉王震将军的命令来到北大荒,被任命为八五O农场副场长。

1956年创建八五二农场。

八五二农场成立以后,黄振荣率领7000多名官兵,采用边开荒边建设的方针,实行“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就地取材,因陋就简,节约适用,逐步固定”的措施,开荒面积达20多万亩,扩建了八五三农场,1957年,耕地面积达51万亩,又扩建了八五五农场。

1957年3月,刚刚建立的八五三农场决定开发雁窝岛,农场派出一支由共产党员王志敏带领的先遣队进岛建点。

4月,正在抢运生产物资的拖拉机队,几乎同时陷进“大酱缸”。

包车组长任增学连续三次潜入满是冰碴的泥潭,扒开泥浆,将钢丝绳挂到了机车上。

当他最后一次把钢丝绳挂上牵引钩时,耳鼻口被稀泥灌满而昏了过去。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6台拖拉机终于全部拉上岛去。

10月1日,雁窝岛分场(即八五三农场四分场)宣布正式成立。

七、公安干警和武警战士创建的劳改农场(1950〜I960年)

1950年2月,原松江省人民政府公安厅从各市、县公安队抽调30多名连排干部,又从省荣军学校调来20多名荣誉军人,集中学习。

3月3日,沈阳市押送1300多名犯人抵达佳木斯市。

进行编队,当时称省公安厅劳改大队,大队负责人是省公安厅一处执行科科长李福。

6月,省公安厅决定建立一个大型农场。

派李福等人到松花江北岸的梧桐河附近踏查。

8月21日由孙国锋等几名干部带领20多名犯人到梧桐河岸,创建农场。

梧桐河农场创建后,一批劳改农场相继成立,到1955年,已有兴凯湖、嫩北、龙门、襄河、龙镇、引龙河、尾山、七星泡、格球山、嫩江、山河、绥棱、青山等农场。

八、十万转业官兵创建

农场(1958年)

1958年1月,中央军委发出《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

3月,中共中央八届二中全会通过《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指出:

“军垦既可解决军队复员就业问题,又可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有些地区还可以增强国防和巩固社会治安。

因此,在有大量可垦荒地、当地缺乏劳动力、又有复员部队可调的条件下,应该实行军垦。

”“军垦的组织形式,一种是首先组织军垦农场,然后逐步转变为国营农场;另一种是一开始就组织国营农场。

”在党中央的号召和中央军委的部署下,同年3月至5月,8.15万名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创建并扩建农场。

其中6万人分配到牡丹江农垦局,1.7万人分配到合江农垦局,4500人分配到省农场管理厅所属农场。

连同随行家属、部队非军籍的工薪制职员,未成年的军人子弟,军队下放“右派”,以及学生等,号称十万。

这批官兵中有排以上干部6万人,营以上干部1200人。

李国富,解放战争中曾荣获“孤胆机智英雄”的光荣称号。

入伍11载,横戈辽沈,饮马长江,南下剿匪,先后立大功11次,小功和三等功7次,两次进京见到毛主席。

听说北大荒需要大批转业军人去开发,他二话没说,毅然递上了申请书。

王树功,曾先后参加过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当兵11年,立战功12次,并荣获华东军区三级人民英雄的称号。

还有战斗英雄张一千、曹学法,曾任英雄团指挥员的老虎团团长张海峰、白云山团长赵世贤。

据史料记载:

截至1985年末,垦区尚有荣获“战斗英雄”称号的128人,立特等功的408人,立大功的2929人;尚有各等各级的残废荣誉军人1418人。

九、组建兵团(1966〜1968年)在北大荒开发建设史上,上世纪60年代后,曾经先后组建两个“兵团”:

一是1966年3月由沈阳军区万名(10769名)复转军人组建的兵团;一个是1968年6月18日由沈阳军区3000名现役军人组建的兵团。

1966年2月,中央下达关于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文件,责成沈阳军区从所属部队中挑选万名复转官兵,到黑龙江所属29个边境农、牧、渔场插场插队。

短短两个月,沈阳军区所属部队层层动员,用战备的姿态,迅速组建团、营、连,纷纷北上,奔赴东北农垦总局所属边境农场和省属黑河农垦局所属农场。

复转官兵总人数为10769人,除少数团、营、连、排级干部外,大多数为正副班长和战士。

周全有,当年万名复转官兵中军阶最高的领导人一一黑河农建一师专职副师长。

到了黑河,他才知道,农建一师同黑河农垦局实行“师局合一”;农建一师所属4个团、3个独立营,则实行“团场合一”;所建连队,则与所属农场的生产队实行“队连合一”。

总之,“屯垦戍边”“劳武结合”,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周全有就是在这样状态下组建黑河农建第一师的。

合江农建二师,军区没有派来师长、政委,也没有派专职副师长。

屯垦戍边的任务,由东北农垦总局和省军区负责。

农建二师复转官兵一共6080人,沿着黑龙江、乌苏里江全线铺开,组建了5个团、3个独立营,共56个连队。

魏国臣负责的萝北团就有1865人。

萝北团是旅大警备区和军区工程兵负责组建的。

一共组建5个营。

分别进入萝北地区的延军、名山、军川、江滨、共青农场,另外有2个独立连,进入二九O、绥滨农场。

魏国臣带领的萝北团6个营和2个独立连,当年建点,开荒生产。

十、转业军人开发北大荒的功绩

1.转业军人等老一辈垦荒者建设了北大仓,创造丰硕物质的同时,也创造了北大荒精神。

经过他们艰苦卓绝的创业奋斗,开垦了数千万亩耕地,建成了全国的大粮仓,并由此创造了令世人敬仰、永放光彩的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充分展现了几代拓荒者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继承发扬了延安、南泥湾精神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已成为激励北大荒后人永远的精神丰碑。

2.转业军人展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和人民军队铁的纪律。

他们无条件服从党的决定,投身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在开发建设中勇于克服困难,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

3.转业军人展现了军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及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

正是源于那种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以及为理想信念奋斗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这种忠诚化做的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转业军人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难以想象的苦难,在亘古荒原上立业安家;正是这种精神的激励,他们才有了“早晨三点半、晚上看不见、地里四顿饭”“冒雨锄地创记录”“人拉肩扛开荒种地”“赤膊严寒积肥忙”的冲天干劲。

4.王震将军的风范和转业军人的青春、汗水、智慧和生命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共和国第一任农垦部长王震将军,亲手点燃了北大荒开荒的火种,他在云山水库工地上同垦荒战士抬筐填土同劳动。

在北大荒,王震将军展现了拓荒者创业与奉献的风采,将军的风范永远是激励北大荒后人的精神动力,他永远是北大荒人民最爱戴的人。

14万荣复、转业军人为农垦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辛勤汗水,奉献了聪明才智,他们的英名、功绩和不朽的精神将永远镌刻在黑土地上,永远铭记在北大荒人民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