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歌舞的表现特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8002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楚雄彝族歌舞的表现特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楚雄彝族歌舞的表现特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楚雄彝族歌舞的表现特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楚雄彝族歌舞的表现特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楚雄彝族歌舞的表现特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楚雄彝族歌舞的表现特色.docx

《楚雄彝族歌舞的表现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楚雄彝族歌舞的表现特色.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楚雄彝族歌舞的表现特色.docx

楚雄彝族歌舞的表现特色

楚雄彝族歌舞的表现特色

第一部分

第一节:

我国彝族的分布

1、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我国彝族

2、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3、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

4、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

是我省历史悠久,分布最广、人口和支系最多、民族民间歌舞最为丰富的一个民族。

  第二节:

云南彝族

1、云南彝族主要有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云南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2、据人口普查,全国彝族人口有六百五十七万人,而云南就有四百零四万五千多人;在云南128个县(市),其彝族在104个县(市)均有分布定居点和聚居村寨;而彝族人口上万的县市有70多个,自治州二个,自治县十四个。

方言的人数居多,东部方言次之。

中部方言又分罗罗濮土语和俚濮土语)。

罗罗濮土语:

主要分布楚雄、南华、牟定、双柏等县(市);

俚濮土语:

主要分布在大姚、永仁、姚安、元谋、武定等县。

楚雄彝族方言土语在词汇及其发音声调上存在着共同性,在语音、构词规律、语法结构等是一致的。

第二部分彝族祭祀性舞蹈

第一节双柏法脿镇的祭祀性舞蹈

1、老虎笙2、大锣笙3、龙笙、4、小豹子笙。

法脿镇地处滇中腹部、双柏县东南部,距县城53公里,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6%,现有国土面积409平方公里,海拔900—2500米。

法脿是个多民族集居的乡镇,2000年6月,法脿镇被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被誉为“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故乡”,是老虎笙、大锣笙、龙笙、小豹子生的发源地。

一、老虎笙

老虎笙舞蹈因源于祭祀,属一种傩舞蹈,它以朵西(毕摩)为中心,以逆时针方向围圈起舞,有非常强的自娱性。

楚雄彝族自称倮倮人,为虎的后裔,称虎为倮马,视虎为祖先,尚黑崇虎。

认为从宇宙天体的形成,到世间万物的产生,都是由虎创造的。

由此,每年正月初八至十五,都要举行庄重盛大的祭虎、接虎、跳虎、送虎活动(视频1)。

老虎笙的传说

法脿镇小麦地冲一代遗存的老虎笙,彝语称为“罗麻”,

当时曾流传由仙人变成两只石虎后日夜守卫村庄,不惧怕邪恶,并呼唤和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平安、安居乐业,人们为感谢这两只石虎和祭奠祖先,就按照虎的习性,以模仿老虎的动作跳舞。

从此人们就把跳虎作为节日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1952年,老虎笙以四旧而被禁固停演,1988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中断36年后的老虎笙又得以恢复。

老虎笙的特点:

老虎笙舞有着浓烈的生活气息,以形象夸张的手法,古朴粗犷。

如接虎、跳虎、祭虎、送虎等动作中,表演时以锣、鼓为伴奏,动作和节奏整齐明快,气势宏大,震撼力强,群众参与面广。

它通常由十六人组成,分别装扮成八只虎,两只猫,两个山神、击鼓者,一个道人和敲锣者,身着用黑色的毡子捆成的虎皮,并在身体裸露的地方涂上近似老虎的花纹颜料。

二、大锣笙舞

相传,皇帝落难到白竹山下罗婺部落时,罗婺人用九十九窝马蜂(葫芦包)击败了追兵,使皇帝躲过了大难,并用苦荞粑粑蘸蜂蜜款待。

为感谢青年人的搭救之恩,皇帝封他为大臣,青年人不愿意,皇帝只好按当地的民俗与他结拜为弟兄,并赠以大锣。

为纪念这位有功的英雄,罗婺人就把自己跳的舞蹈叫做大锣笙。

每年的火把节就用锣声来诉说心中的苦情,用锣笙来表示所经过的磨难沿袭下来。

(视频3)

三、龙笙

四、小豹子笙舞,也叫“豹子化妆”,是流传于双柏县大麦地镇峨足村公所的民间舞蹈。

传说小豹子笙是为了驱邪扶正、祈求平安、消灾免难”而编创的,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和七月十五的十一点左右,一群成双数的去全裸体少年男性(十一、十二、三岁),头插两支箐鸡羽毛,以棕来遮面,胸前画着龙、豹子、牛马、四弦琴等图案,背上画着飞禽,两手染黑,全身上下用有色石块、石灰、锅底黑画上一道道条纹,在“咚嗑、咚咚嗑”的锣鼓声中,手拿木棍从土掌房冲出,再从另—家家土掌房顶上跳出,时而随鼓而舞,时而跳四弦舞。

动作以“格斗”、“嘶咬”、“孵蛋”等舞蹈动作。

在跑、跳、闹、追打、嬉戏过程中,这些“小豹子”互相不讲话、不露真面,小豹子笙舞是楚雄唯一一个由少年组成的彝族舞蹈。

第二节彝族弦子舞

彝族弦子舞主要起源于原始先民的劳动、生产生活、原始宗教信仰、祭祀、狩猎等,其发展历程从原始的娱神到娱人,从模仿到具有音乐伴奏的舞蹈,既保留了其原始特征,又注入了不同历代的元素。

相传古时有一常年为土司家放羊的小伙子,因家境穷而一直娶不到媳妇,一次,土司家招亲,小伙子骑上黑色骏马前去参加射击比赛,并一举胜出。

但土司嫌小伙子家穷而不愿招亲,并强行扣下黑马,黑马伺机逃脱前去追赶主人,却被土司射死。

小伙子用马皮、马脚做成弦子日夜弹奏,悼念黑马,从此,每逢佳节喜庆、讨亲嫁娶、起盖新房等,乡亲们都要弹三弦,跳欢乐舞。

还有一传说,在很早以前,彝族人的日子丰衣足食,官家因此忌妒,带兵攻占了彝寨,百姓被追进深山老林,为抵御官军,大家在交通要道的高山头上围成圈,燃烧火把,弹起三弦唱“阿苏嗻,哟罗!

”,其声势吓跑了官军,彝家人为了庆祝胜利,就在山头跳起了大三弦舞,流传至今。

第三节彝族葫芦笙舞

一、葫芦笙舞早先是以祭祀的形式出现,“葫芦”既是当地彝族群众的崇拜物的吉祥之物,也是彝族较喜爱、较普及的民族民间舞蹈。

通常在节日庆典、迎接贵宾、讨亲嫁娶、盖新房、入宅等仪式中表演。

二、彝族葫芦笙舞蹈动作主要有趱步、抬腿、跨步、踮步、勾膝、折腿、转体180度和360度跺脚、倾身等,动作根据曲调的不同而变换,其舞蹈主要是以下肢的快慢走步、滑步、踱步、跺步和转身幅度造成上身的前俯后仰、左右摇晃,给人原始古朴、稳健沉稳、洒脱风趣、飘逸翩跹、粗犷豪放的韵味。

男子边吹葫芦笙边舞,女子跟着男的随着音乐节拍动作起舞。

彝族葫芦笙舞主要有开场调、岔起调、霄夜调、吃白酒调、天亮调、关龙调等七十多曲调,羽调式、徵为多。

各地的彝族葫芦笙舞都为二拍子,只是步伐和动作上稍有变化。

南华的“阿卡舞”。

1=C2/4和庆国记谱整理

5555│21655│1231│21655│2232│21655│232655│23331│21655│23231│

21655│21655│2312│21655│21655│21655║

接龙调(彝语)楚雄市·的芦笙舞有些也有个词,而且像衬词。

6532|653-|653-|6532|216-|216-|

卡若背来卡若背,卡若背,阿介你尼卡若本,卡若本,

5252|653-|653-|6532|216-|216-‖

你尼你尼卡若本,卡若本。

卡若背来卡若背,卡若背。

第四节祭祀舞

1、祭祀舞蹈是彝族最古老的一种传统舞蹈,是毕摩先生在为死去的人超度亡魂祭祀做法时吟经说唱的一种舞蹈。

它通常与摇铃、麂角、鹰爪、鹰头、山驴角等法器合在一起做法事时使用。

毕摩嘴里不停地吟诵毕摩经,手舞足蹈,边舞边吟,吟唱的音调旋律性较差。

很难听,以示庄重、深沉。

2、香通祭祀舞蹈是彝族土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祭祀土主时吟唱经文的主要形式。

主要在赶土主庙会和传统节日时跳,羊皮鼓舞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美好愿望的一种民间舞蹈。

其动作是手持羊皮鼓边敲边跳,步法主要有崴脚、勾膝、闪身、转胯、窜花、跺步跳等奇特古朴的舞步,节奏

3、“十二兽”舞

“十二兽”舞又叫“母虎舞”,它是千百年来流传在乌蒙山彝族地区的一项集祭祀、歌舞、娱乐为一体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又是彝族古老的虎图腾崇拜以祭拜母虎神为主要内容的原始祭祀活动。

  

每年正月的第一个属虎日,寨子里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母虎神仪式,认为这一天是母虎神降福于人,祈求平安的好日子。

在距离楚雄150公里之遥的树苴乡依七么彝家山寨。

第五节彝族祭祀舞的价值

从历史沿革和发展来看,彝族祭祀舞是从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原始宗教信仰、祭祀、狩猎,对神灵的崇拜、敬畏、崇尚火等演变的过程,它的发展伴随着彝族民间民俗活动,是从原始的娱神到娱人,从纯模仿到有乐器伴奏,是一种文化逐步形成和发展现象,,他的保留突出对民间习俗表现形式和依存性的特征;

二、彝族祭祀舞从萌芽到现在,从它简单拍子、欢快曲调(2/4),及柔美细腻羽调式,简单、多变、灵活的舞步(向前、行进、抬腿、左右摇摆、转身等),体现了彝族群众随意自然、豪放乐观(多以喜庆)潇洒,渴望美好生活的到来,反对战争等情感,因而具有多元艺术性特征;

三、从彝族祭祀舞产生到成为有国定表演程式(音乐舞蹈)较完整记录了彝族人民改天换地以及自己以音乐舞蹈所寄托的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因而具有娱乐健身、欣赏性的创造性的特征;

◆四、彝族祭祀舞是综合舞蹈、音乐、表演、创作、改编(包括服饰、乐器)等程式的表现艺术,其内容丰富多样,但朴实,易学,因而具有实用、传承性、广泛性的特征。

第二部分彝族歌舞

第一节左脚调

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左脚舞就有了自己的雏形,并在约一千年多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跳法、唱法和伴奏;由于牟定彝族是世居土著民族与古代西北地区南下的氐羌部落及东来的昆明叟部落中哀劳部落长期分化融合后而形成的乌蛮、白蛮(倮倮颇、俚颇),由此形成了大聚居小分散的格局。

这两大彝族支系是左脚舞主要发源地。

牟定彝族左脚调是世居土著民族的代表性舞种,是楚雄州民族舞中唯一有清·康熙《定远县志》史料记载的民间舞。

根据清、康熙四十一年《定远县志》的记载:

“三月二十八日,城外南郊东岳庙赶市,贾汉彝买卖衣具货物……至晚,男女百余人吹芦笙、弹彝琴、吹口弦、唱彝曲,环围跺左脚,至更余方散”。

文中所说的“彝曲”既现在的左脚调,“彝琴”指的是现在牟定彝族龙头四弦琴,“跺左脚”即现在的左脚舞。

而璠猫乡和凤屯乡不同的跳法、唱法、奏法各具特色。

牟定彝族“倮倮颇、俚颇”左脚舞每一首曲调都配有相应的步伐及舞蹈,并在舞蹈时先踮左脚出右脚,因此“左脚舞”也叫“左脚调”。

第一节璠猫乡是牟定彝族“倮倮颇”的主要集聚地,那里百分之百都是彝族。

其彝族左脚舞也叫咕嗻调(就是边边跳边唱)主要乐器是四弦琴(月琴、弦子),其制作人王光金。

(录像4)。

第二节彝族“俚颇”

凤屯乡的腊湾是彝族“俚颇”支系较密集的集聚地,因崇尚黑色也叫黑彝。

“玛咕”左脚舞是以跳为主,没有人声,全套有二十四跺脚。

曲调属少见的商调式,由四个音组成,声其节奏、音域、拍子都十分的简单和好记:

“玛咕”左脚舞玛咕”左脚舞主要靠各种礼仪庆典活动而得以保留和传承。

212︱312︱2321︱312︱232︱532︱3231︱132︱552︱252︱5521︱132︱……(视频:

玛咕左脚舞)

第三节彝族左脚舞价值

一、彝族左脚舞记述了牟定坝子年年洪水泛滥,灾害不断,彝族小伙啊里和姑娘啊罗带领大伙惩治恶龙(农历三月二十八)的故事,以歌舞来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精神,寄托着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向往。

二、内容丰富、涵盖面广

牟定彝族自古有以歌舞来表达对自然的神灵的崇拜、敬仰;在他们的歌舞中,我们看到其始终在沿垄彝族古老的传统,如崇拜火、崇拜虎和葫芦,崇尚黑,祀龙(水)、祀平安、驱鬼神等。

现在较为流行的300百首曲目来看,其表现内容思想性强。

有叙事歌、情歌、颂歌、悲歌、讽刺诙谐、酒歌等,其思想性和时代感都非常强,如解放初期的《赶走日寇把军参》、《小郎参军》;有歌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