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河北承德第一中学高一年级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60分)
1.《三国志》记载:
曹操的爷爷曹腾是西汉丞相曹参的后代。
2013年11月复旦大学进行的DNA检测否定了这一说法,证实曹操的爷爷来自家族内部过继,该家族并非曹参本族。
而我国古代也有过继养子“异姓不养”的风俗。
这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内外服制B.郡县制C.分封制D.宗法制
2.《礼记》载:
“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可见,分封制
A.造成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割B.允许越级实施有关义务和责任
C.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D.否定封君中下级对上级承担义务与责任
3.《左传》记载: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这反映西周政治是
A.神权政治B.皇权政治C.族权政治D.官僚政治
4.下列材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是
A.“诸侯朝于天子……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B.“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C.“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
5.西周政治将“国”与“家”密切结合起来。
能突出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嫡长子有主祭祖先的特权B.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
C.封邦建国时主要是“授土”“授民”D.宗法制以分封制、礼乐制为基础和保障
6.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B.宗法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
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
7.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考古发掘研究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
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
材料反映出的西周最主要的特点是
A.贵族阶层生活腐化奢侈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
C.西周社会阶层等级严格D.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等级严格
8.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
这一体系有利于
①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②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
③扩大郡县长官的行政权④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
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10.叶文宪先生认为“中国历史没有上帝(西方意义上的),只有皇帝”,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中西方古代政治体制不同B.中西方古代政治相互交流甚少
C.中国古代政治与神权无关D.中国古代政治核心是君权至上
11.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
其主要目的是
A.炫耀文治武功B.树立专制权威C.制造暴政依据D.宣扬君权神授
12.翻阅古文献中有关以下两幅图片上官职的记载,你从中能够看到的句子是
A.图一:
“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武事。
”B.图一:
“丞相,秦官,金印紫绶,为百官之长。
”
C.图二: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D.图二:
“太尉,秦官,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
13.宋代曾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该规定
A.可能导致御史滥用职权B.使御史具备了类似唐朝中书省的职能
C.标志皇权专制达到顶峰D.可能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空前激化
14.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而学者黄仁宇说,宰相的废除,内阁的形成,使明朝的皇帝甚至可以几十年不上朝。
这反映出
A.中央集权制度十分腐败B.皇帝有制约宰相的权力
C.制度治国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方式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15.刘邦建立汉朝后,命陆贾著述秦亡之理,以之为戒;又命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汉律九章”。
刘邦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A.无为而治天下B.轻徭薄赋与民休息C.稳定专制统治D.实践民贵君轻理论
16.“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
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
’举动为其所制。
”材料描述的是
A.西汉的刺史B.北宋的通判C.明朝的锦衣卫D.清朝的军机大臣
17.明朝解缙曾说:
“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
”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初法律制度不完备B.明初注重法律制度的修订和补充
C.明初君主专制强化D.明初贯彻以法治国的方针
18.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
“军机处一日日程:
……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
”这些文字实质上反映了
A.丞相权力不断削弱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君主权威不断强化D.古代礼仪制度日趋完善
19.史载明代内阁“掌献替可否,率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
①协助皇帝处理国政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③B.①②C.①③④D.②③④
20.从明朝废丞相到清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①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②皇权更加巩固③封建制度渐趋衰落④实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1.“封建制”本意即为“分封制”,是指古代帝王裂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土。
按照上述含义,下列现象不属于此处所指“封建制”的是
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B.汉高祖封长子刘肥为齐王
C.明太祖封七子朱榑于青州D.康熙封四子胤禛为亲王
22.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图书体裁,记录了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和家族重要人物事迹,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下列制度中,与家谱的出现关系最密切的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科举制D.郡县制
23.西周平息以原殷商遗民为主的武庚叛乱后,周公把原商王畿的一部分封给原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让他建立了宋国统治殷商遗民。
这个事件说明
A.分封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B.西周时期宗法制渐趋衰落
C.诸侯纷争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标志着奴隶制开始
24.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
材料反映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C.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D.九品中正制的残余
25.西周时期,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其分封的对象包括
①王族②功臣③古代帝王的后代④平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6.史载:
西周的诸侯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
这反映出
A.政治权力按血缘关系分配B.西周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C.周天子开始加强中央集权D.诸侯国的权力有等级差别
27.历史学家童书业说:
“春秋中年以后,封建组织渐渐向统一国家转移,因之宗族观念的一部便被国家观念所取代;到了战国,‘治国平天下’的学说大张,于是世族制度便不由得不完全崩溃了。
”材料所述现象表明
A.国家观念的兴起B.官僚政治的完善
C.宗法制度的衰落D.中央集权的形成
28.周朝规定同姓不婚。
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
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
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
29.下图所示是反映秦朝历史的四方古印文,从中我们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包括
①皇帝制度的创立②实行三公九卿制③地方实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0.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2万公里,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守”的古制。
秦始皇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
A.宣扬国威,安定天下B.平定叛乱,安定一方
C.奢侈享乐,玩物丧志D.金戈铁马,王道霸业
31.马克斯·韦伯等指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
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D.军机处
3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长官在中书门下举行联席会议确定军国大事。
高宗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文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进入中书门下,参与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33.元朝赵天麟说:
“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34.“……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具书卷气的民族,甚至目不识丁者也知‘敬惜字纸’,普遍有一种对于文字、文献的崇拜。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科举制度的推行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商品经济的发展D.西学东渐的影响
35.清代学者顾炎武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官职的作用时指出:
“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
”以下官职的作用与之类似的是
A.监察御史、按察使B.御史大夫、刺史C.参知政事、通判D.刺史、通判
36.“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而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它)……而同样步入上层……因而他们对现有秩序往往也表示拥护”。
这种“制度”是指
A.分封制度B.科举制度C.三省六部制D.九品中正制
37.《古今奇观》第二十一卷《老门生三世报恩》中说:
“如今是个科举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
”这反映了当时
A.否定科举制的作用B.科举考试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科举考试限制了儒学的发展D.科举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
38.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28日皇宫收到奏章1160件,共计3291件政务。
“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于是皇帝下令
A.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B.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
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D.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共议
39.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
明太祖的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