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星星之火.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863243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课星星之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12课星星之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12课星星之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12课星星之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12课星星之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2课星星之火.docx

《第12课星星之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课星星之火.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2课星星之火.docx

第12课星星之火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南昌起义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认识这个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通过学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为此作出伟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教材从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引入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起义之后队伍向哪里去?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井冈山会师,使中国革命终于有了可靠的落脚点和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夺取政权的唯一正确道路。

 

本课的难点是:

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中国革命以俄为师,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是由城市到农村,而毛泽东却率秋收起义队伍去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这主要是由不同的国情决定的。

俄国当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一环,中国却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产阶级力量弱小,加之南昌起义后南下广东受阻,秋收起义攻打城市受挫,事实证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率领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向农村进军,这是以退为进的策略,是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以从“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入手,用“李大钊就义”图片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等形象资料增强学生印象,并激发学生的感情,引出毛泽东的一段话: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

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然后导入新课。

也可以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南昌起义》的电影,然后教师讲述朱德在起义前夕设鸿门宴的故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还可以这样设计:

由教师介绍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精彩片断,说明俄国十月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而中国革命却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他们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引出本课内容。

 

2.南昌起义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应让学生从起义的背景、经过(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意义三个方面把握,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朱德的枪》《南昌起义》和《南昌起义示意图》,并提问:

《南昌起义》图片中讲话的人是谁?

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

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也可以用教室里的电视播放《南昌起义》电影中的精彩片断,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激发学习兴趣。

 

3.秋收起义是本课学习的又一个重点。

先布置学生阅读小字“八七”会议的内容,然后,教师可根据《西行漫记》讲述毛泽东当年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到湖南筹备秋收起义时的一次遇险的故事。

接着悬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指出秋收起义时工农革命军从修水、钢鼓、安源分三路进攻,受挫后在文家市会合,南下途中三湾改编,最后落脚在井冈山并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这是本课的难点。

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要点归纳。

农村和城市相比,条件是艰苦的,可是红军战士在艰苦的环境下却充满了革命乐观精神。

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教材的“红军歌谣”和“红军的军服”,并有机进行革命斗争传统教育。

 

4.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个历史事件,学习时,可以利用《井冈山会师示意图》和《龙江书院──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相见的地方》插图,加深印象。

指出两军会师后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

 

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课的史实十分丰富,有相关的电视片,电影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写的许多回忆录;还可以补充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建立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等史实,建议教师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进行教学。

 

建议教师在板书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制作本课的知识结构表进行本课的小结。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理解各个子目的要点和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本课的知识结构。

 

2.指导学生认识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斗争策略的正确性,从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创造性。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

 

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准备夺取广州,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再进行北伐。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因为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在当时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情况下,加上起义部队遭到严重挫折,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可能的。

而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练一练

 

填图、描图略。

 

活动与探究

 

议一议:

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答:

一方面,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敌强我弱,在大城市起义不可能取得胜利。

另一方面,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韩学贵)

 

 

 

参考资料

 

国民党“斩尽杀绝”的恐怖政策

 

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血腥镇压革命运动,据不完全统计,1927年到1928年上半年,就有33.7万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到1932年至少有100万以上的革命者惨遭杀害。

 

 

 

南昌起义的卓越领导者

 

1927年7月中旬,党任命周恩来为南昌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书记,进行部署和领导南昌起义。

7月25日前后,周恩来及起义的其他领导人如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从武汉、九江等地到达南昌与朱德会合,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

周恩来冒着白色恐怖的严重危险,来到南昌。

据当时见过周恩来的人回忆说:

那天周恩来穿件灰色中山装,手提一个黑色的皮包,下车后径直到朱德家中,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立即着手部署武装起义。

 

这时集结到南昌参加起义的兵力大约有2万余人。

起义部队的主力,是以贺龙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叶挺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和朱德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9军一部分为基础。

7月27日,在周恩来主持下,正式成立了党的前敌委员会。

在前委的这次会议上,作出了7月30日晚上举行武装起义的重大决定。

 

由于贺龙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没有参加党的前委会议。

7月28日,周恩来亲自来到贺龙的指挥部,把武装起义的计划,郑重地通知贺龙,并征求他对起义的意见。

贺龙听后激动而坚定地说:

“很好,我完全听共产党的话,要我怎样干,我就怎样干。

”周恩来当时代表党的前敌委员会任命贺龙为起义军总指挥,并派刘伯承到贺龙指挥部,协助制订武装起义的行动计划。

 

7月29日,正当起义准备工作紧张进行的时候,张国焘以“中央代表”的身份,从武汉赶到九江,两次密电前敌委员会,阻挠起义。

30日晨,周恩来在南昌系马桩驻地秘密召开了前敌委员会紧急会议。

张国焘匆匆赶来参加了这次会议。

在会上他以种种借口反对起义。

他说什么要争取张发奎参加起义,否则就是“蛮干”,就是“盲动”。

周恩来坚定地站在武装斗争的正确路线上,前敌委员会的其他领导也一致站在周恩来一边,从而否定了张国焘的意见,坚持了党的正确决定。

 

由于在起义的关键时刻爆发了这场斗争,不得不推迟起义时间。

会议将起义时间改为8月1日。

 

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部队南下广东。

10月,在潮汕地区遭优势敌人伏击,损失严重。

起义失败后,周恩来与叶挺、聂荣臻在地方党组织掩护下,乘小划子由汕头出海到香港。

不久,周恩来转到上海。

叶挺、聂荣臻到广州,领导广州起义。

 

 

 

湘赣边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以后,1927年8月中旬,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从汉口回到湖南长沙组织武装起义。

8月18日,改组后的中共湖南省委,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会议。

会上,毛泽东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讨论制定了秋收起义的纲领与计划,着重研究了起义的军事问题,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党的前敌委员会,作为起义的领导机关。

会后,毛泽东将驻在安源、铜鼓、修水等地的工、农、士兵武装,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渡(后叛变)任师长,辖三个团。

此外,还收编了当地一个团的土匪武装。

起义部队以夺取长沙为目标。

1927年9月9日,在前敌委员会领导下,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起义军在萍乡、醴陵、白沙、东门市等地取得胜利,但由于敌强我弱,缺乏作战经验,后来遭受严重挫折。

毛泽东主持前委会决定,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10月,起义部队在毛泽东率领下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位于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是1927年10月由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开创的。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

两军会合后,组成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随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5月,湘赣边界召开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毛泽东任书记的中央湘赣边界特委。

会后,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

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后,谭震林任边界特委书记。

11月,红四军第六次党代表大会后,朱德任军委书记。

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多次“会剿”,根据地得到扩大,全盛时期包括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全县,吉安、安福两县一小部,遂川县北部和酃县东南部。

同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壮大了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后,彭德怀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建立了湘赣革命根据地。

 

 

 

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中央革命根据地。

1928年朱德率南昌起义余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会合,巩固了井冈山根据地,部队合编为红四军。

为粉碎敌人封锁,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向赣南、闽西扩展。

1929年2月至3月,占赣南的兴国、瑞金等地;3月、5月、10月三次东进闽西,连克汀州、上杭。

1930年春,先后在两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开辟了赣南、闽西根据地。

这两块根据地,以后发展为中央革命根据地。

 

2.鄂豫皖根据地。

1927年11月,吴光浩、潘忠汝、戴克敏领导了有数万人参加的湖北黄麻起义,一度占领县城,并建立了政权,此后,开展游击战争,1929年建立鄂东北革命根据地。

1929年,党在河南商城发动起义,建立豫东根据地。

1930年1月,党在安徽六安、霍山发动起义,建立皖西根据地。

1930年3月,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成立,在特委的领导下,三区连成一片,形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1931年,部队合编为红四军,军长邝继勋,政委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

 

3.闽浙赣根据地。

1927年11月,方志敏领导了江西东北部的弋(阳)、横(峰)起义,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了以弋阳、横峰、上饶为中心的赣东北根据地。

1928年冬,党领导了福建崇安的闽北起义,1930年夏到1931年春,形成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4.洪湖湘鄂边根据地。

1927年底到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受党中央派遣到湖北监利,会合贺锦斋等人领导的游击队,发动起义。

1928年春,贺龙、周逸群又到湖南西北部的桑植发动起义,建立湘鄂边根据地。

洪湖地区由共产党员段德昌等再次领导起义,打开局面。

1930年夏,湘鄂边和洪湖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部队合编为红二军团,贺龙为总指挥,周逸群为政委。

 

5.湘赣、湘鄂赣根据地。

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了平江起义,建立红五军。

由于敌人围攻,同年底,彭、滕率主力南下,上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余下部分由黄公略率领在湘鄂赣边区打游击。

1929年1月,红四军向赣南闽西发展时,红五军留守井冈山,在粉碎敌人围攻后,建立湘赣根据地。

1929年10月红五军北上,与黄公略部会合,部队合编为红三军团。

彭德怀为总指挥。

滕代远为政委。

下辖红三、红八、红十六军3个军。

 

6.左右江根据地。

1929年12月利用蒋桂战争之机,邓小平、张云逸领导了广西百色起义,部队整编为红七军,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政委,同时成立右江工农民主政府。

1930年2月,在邓小平发动下,李明瑞等领导龙州起义,建立红八军,成立左江军事委员会。

后红八军被打败,余部与红七军合并。

后建立了左右江根据地。

 

7.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1927年海丰、陆丰等地区农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人彭湃领导下,于5月、9月、10月先后举行三次武装起义,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

1928年4月,在优势敌人大举进攻下,红军退至海陆丰西北的八乡山坚持斗争。

1929年,乘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之机,海陆丰的红军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1930年,转移到赣西南与红一军团会合。

此后,海陆丰根据地逐渐变为游击区。

 

 

 

朱德

 

朱德(1886—1976年),四川仪陇人。

1909年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并加入同盟会。

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历任排长、团长、少将旅长等职。

十月革命后逐渐接受马列主义;1922年弃官出国寻求革命真理,同年11月在德国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入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军事,次年5月回国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初,在江西南昌创办军官教育团,同年8月1日,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

起义军受挫后,与陈毅等率领余部转战湘南,发动湘南起义。

1928年4月,率起义军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部会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

1930年起,任红一军团长、红一方面军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在中共中央六届三中全会上被推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在中央苏区,与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取得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与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粉碎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

自1934年中共六届五中全会起,当选为历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

同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途中,同张国焘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司令。

1945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和毛泽东一起指挥人民解放军推翻蒋家王朝,夺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建国后,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任中央人民政府军委副主席。

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并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自1959年,连任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先后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副主席;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1976年7月6日病逝于北京。

 

 

 

贺龙

 

贺龙(1896—1969年),湖南桑植人。

1916年曾以两把菜刀闹革命,参加讨袁护国战争。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第二十军军长。

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与周逸群、段德昌等在湘鄂西建立革命武装和开辟革命根据地。

历任红军第二军军长兼第二军团总指挥、中共湘鄂西分局委员。

1934年在贵州东部与任弼时领导的红六军团会合后,开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任红二、六军团总指挥。

1935年参加长征,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长征途中与张国焘分裂主义进行坚决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师长、晋绥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司令员,创建了晋绥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书记、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

中共第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文革”中受诬陷,1969年6月9日含冤病逝于北京。

 

 

 

陈毅

 

陈毅(1901—1972年),四川乐至人。

1919年在四川参加五四运动,后来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法国留法学生爱国斗争,被法国强行遣送回国。

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从武汉赶往江西参加南昌起义。

他到南昌时,起义部队已南下,8月中旬赶到抚州才追上部队。

周恩来分配他到主力部队73团当指导员。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失败以后,陈毅协助朱德率领部队在湘南坚持斗争,发动湘南起义。

1928年4月,与朱德一起率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陈毅任红四军军委书记。

1929年至1934年间任江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

1934年8月,在一次作战中负伤,主力红军长征,奉命留在苏区,坚持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

1938年,任新四军支队司令员等职,领导创建苏南、苏北根据地。

1941年,任新四军代理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司令员,亲自指挥了莱芜、孟良崮战役。

1948年指挥淮海战役,1949年率部解放南京、上海。

建国后,任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严重迫害。

1972年1月逝世。

 

 

 

彭德怀

 

彭德怀(1898—1974年),湖南湘潭人。

1916年入湘军当兵。

1922年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

大革命失败后,他坚持反对新军阀。

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7月领导了平江起义,成立红五军,任军长兼第十三师师长,坚持湘鄂赣的游击战争,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11月,率红五军主力奔赴井冈山,坚持井冈山的斗争。

1930年后任红三军团总指挥、前委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参加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后期任陕甘支队司令员。

到达陕北以后,担任过红军前敌总指挥。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副总司令。

1940年指挥了百团大战。

1945年,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50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还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

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

1965年任建设大三线的副总指挥。

曾当选为中共第六、七、八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

当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文革”中受迫害,于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逝世。

 

 

 

方志敏

 

方志敏(1899—1935年),江西弋阳人。

1919年入南昌江西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读书,为南昌学联的负责人之一。

1921年入九江伟烈大学读书。

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在江西领导农民运动,曾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主席。

1927年领导弋阳、横峰起义,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

历任中共弋阳县委书记、信江特委书记、江西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闽浙赣工农民主政府主席、红十军政委。

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

曾同李立三、王明“左”倾错误领导作过坚决斗争。

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34年11月任红十五军团随军政治委员会主席,率领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途中遭国民党军队阻击。

1935年1月,在江西玉山陇首村陷入重围,因叛徒出卖而被捕。

在狱中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

同年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

 

 

 

邓小平

 

邓小平(1904—1997年),原名邓先贤,四川广安人。

1920年9月,与毛泽民等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任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届执行委员。

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初赴苏联,进中山大学学习。

后被组织派往冯玉祥部工作,任中山军事学校政治部主任。

1927年任中央秘书工作,改名邓小平。

后任中央秘书长。

1929年底和1930年2月,先后领导发动广西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

1931年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年任红军政治部秘书长、《红星》报主编。

1934年参加长征,遵义会议后任红一军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与刘伯承一起创建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中原局、华东局第一书记。

1947年夏,同刘伯承率部挺进大别山区,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后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1949年底,同刘伯承率部向西南进军,解放了云、贵、川、西康诸省,参加领导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

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

1952年调到中央工作,任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部长、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常委。

1956年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被任命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军委常委。

1959年任国务院副总理。

1956~1963年,多次赴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谈判,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原则。

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错误的批判,失去一切领导职务。

1973年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5年任中共第十届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进行全面整顿。

但由于“四人帮”的诬陷,1976年被撤销一切职务。

“四人帮”被粉碎后,1977年又恢复了原来的党政军领导职务。

1978年被选为全国政协主席,1981年被选为中央军委主席,1982年当选中顾委主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2月在北京逝世。

主要著作收入《邓小平文选》。

 

 

 

学术动态

 

关于起义名称问题

 

主要有两种说法。

 

1.秋收起义说。

以往一般的论著、教材都持此说。

 

2.湘赣边秋收起义说。

刘益涛等持此说。

 

刘益涛认为,应该“把秋收起义和湘赣边秋收起义严格地区别开来”。

因为“秋收起义的烽火遍及湖南、江西、湖北、广东、江苏、河北、山东、河南等省许多地区。

其中除有影响的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外,比较有影响的还有湖北黄安、麻城发动的秋收起义,在广东海陆丰发动的秋收起义”。

为正确理解“秋收起义”这一概念,必须明确两点:

“首先,要看到它包含着一种策略上的意义,即它是当时党中央用以发动农民农村暴动,策应城市武装起义(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一种策略手段。

其次,它并不是单纯地指某次武装起义,而应是包括湘赣边秋收起义在内的同时间各地区发生的同样性质起义的总称。

”所以“把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并列起来评述就不确切了,而应该冠以地点,为‘湘赣边’秋收起义,这样就与‘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称谓一致起来了”。

 

 

 

关于文家市前委会转兵问题

 

关于湘赣边秋收起义后转兵的时间、地点,史学界的观点尚存分歧。

主要是:

 

1.文家市前委会转兵说。

持此观点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