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气候特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61638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气候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辽宁省气候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辽宁省气候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辽宁省气候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辽宁省气候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气候特征.docx

《辽宁省气候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气候特征.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气候特征.docx

辽宁省气候特征

辽宁省气候特征

曲晓波、陈艳秋、赵春雨、戴廷仁、刘文明、赵连伟、李广霞

辽宁省气象台

气候特征概述

一、年气候特征

辽宁省全年平均气温,大部地区在6~10℃之间,自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温差可达6℃。

辽东半岛及沿海地区在9℃以上,而西丰至新宾一带不足6℃。

日平均气温小于0℃的寒冷期可达100~145天。

年降水量大部地区在500~900毫米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东南部的丹东、凤城、宽甸一带降水量最多,达926~1051毫米,是辽宁和东北地区的最大雨量中心;西北部边界附近降水量最少,仅为450~500毫米。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75%。

年日照时数,大部地区在2300~3000小时之间。

沿海和平原大部地区,年平均大风(等于或大于8级)日数可达30~66天。

二、四季气候特征

1、春季气候特征:

春季回暖迅速,风大少雨。

入春以后,侵入辽宁的冷空气已逐渐减弱,各地气温回升较快。

春季各地气温在7~11℃之间。

4月中、下旬大部地区终霜先后结束。

5月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0℃以上,辽西地区已达35~40℃。

但个别年份有强寒潮入侵,极端最低气温除沿海地区外,仍可达0℃以下。

季降水量在60~150毫米之间,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17%。

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辽西地区具有“十春九旱”的气候特征,春季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常出现南北大风,平原和沿海大部地区大风日数可达10~24天,辽宁西北部地区有时可出现风沙或沙尘暴天气,年平均沙尘暴日数在1~3天。

2、夏季气候特征:

夏季雨量充沛、高温潮湿。

入夏以后,东南季风盛行,从海上带来大量暖湿空气,辽宁常出现大片雨区,雨量集中,易出现暴雨洪涝灾害。

季雨量大部地区在300~600毫米之间。

夏季各地平均气温在21~25℃之间。

大部地区以7月平均气温最高,达22~25℃,8月次之。

极端最高气温除丹东地区和长海低于35℃之外,其余地区均超过35℃,辽西大部地区在40℃以上,朝阳最高达43.3℃,但高温持续时段较短,昼夜温差较大,一般并不酷热。

3、秋季气候特征:

秋季降温迅速,雨量骤减。

入秋以后,西北季风开始增强,气温迅速下降,9月下旬至10月由北向南先后见初霜。

秋季各地气温在6~14℃之间,由沿海向内陆降低,东北部山区已降至6~7℃。

季降水量大部地区在70~160毫米之间,东南部达160~18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0%~17%。

但辽河平原以东地区9月仍可见暴雨天气。

4、冬季气候特征:

冬季寒冷漫长,降水稀少。

入冬以后,西北季风势力很强,干冷空气不断侵入。

冬季各地气温在-2~-14℃之间,各地以1月平均气温最低,在-5~-17℃,气温随纬度和高度升高而明显降低,东北部山区达-16~-17℃,。

南北最大温差可达12℃。

季极端最低气温多在-26℃以下,东北部山区达-41℃。

此间大地江河封冻。

冬季多晴天,降水稀少,降水量多在30毫米以下,仅东南部的宽甸为3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以下。

但有时出现暴风雪,形成雪阻,影响交通。

 

气候特征

一、气温

1、平均气温:

气温的分布趋势:

沿海高于内陆,辽河平原南部和大凌河流域高于东、西部山区,全省年平均气温在5~11℃之间,自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南北温差可达6℃。

沿海地区及辽东半岛年平均气温在9~11℃,其中大连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可达11℃;辽东山区和辽北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在7℃以下,新宾年平均气温最低为5.2℃。

全省等温线分布较密,低温舌沿山脉脊线向西南突出;辽西山区位于向阳坡与西北气流下沉增温处,气温较高,等温线与山脉平行,向西北递减,越过努鲁儿虎山至建平县的北部为山之西北坡,面向冷空气的入侵,海拔又较高,是又一个低温中心,年平均气温在6℃以下,其余地区年平均气温多在7~9℃之间。

 

2、各季平均气温:

春季:

春季太阳高度逐渐增加,南北受热差异渐小,陆上增温迅速,海上变化迟缓,沿海地区及附近海上反而低于内陆。

春季全省平均气温在7~11℃之间。

辽西丘陵山地和鞍山、盖县、熊岳为10.0~10.6℃的高温区,羊山最高为10.6;辽东山区中、北部和建平县北部为7~8℃的低温区,新宾最低为6.7℃;其他地区气温在8~10℃之间。

 

夏季:

全省平均气温在21~24℃之间。

气温分布受纬度影响不明显,南北温差不大,但受地势高低和海陆的影响较大,朝阳一带气温高于锦州沿海地区。

大小凌河流域、辽河平原中、南部以及千山西部,大连以北地区气温较高,为23~24℃之间,辽东山脊附近、黄海沿岸及建平县北部稍低,在21~22℃,其他地区在22~23℃之间。

秋季:

气温分布趋势已接近冬季,等温线较冬季稀疏。

黄海、渤海已由夏季的冷源变为秋季的热源。

全省平均气温在6~14℃之间,各地温差增大,南北最大温差达7℃多。

辽宁东部山区、辽北和辽西北部较低在9℃以下,其中辽东北部和建平县北部在7℃以下,新宾最低为5.9℃;辽东半岛南部及黄海沿岸的部分地区在11℃以上,长海最高达13.6℃,其他大部地区气温在9~11℃之间。

冬季:

全省平均气温在-2~-14℃之间,气温随纬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较明显,南北最大温差可达-11.7℃。

在同纬度上,气温随高度的升高降低的比较明显。

辽北和辽东山区的北部以及建平县的北部气温较低,在-10℃以下,其中西丰气温最低,达-13.8℃;沿海大部地区气温较高在-6℃以上,辽东半岛南端在-4℃以上,旅顺气温最高为-2.1℃;其他地区在-6~-10℃之间。

二、降水

1、年降水量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439~1051毫米之间,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辽宁省的东南部地区降水量较多,在800毫米以上,最大降水中心在鸭绿江下游地区,降水量在900毫米以上,宽甸达1051.3毫米;辽宁省的西部地区降水量较少,在600毫米以下,其中建平县北部最少为439.2毫米;其他地区降水在600~800毫米之间。

 

2、各季降水量

春季降水量:

全省在69~144毫米之间。

辽河流域以东地区在100毫米以上,宽甸最多,降水量达144毫米;辽西地区在69~80毫米之间,其他地区在80~100毫米之间。

夏季降水量:

全省在289~689毫米之间,分布趋势与年降水量基本一致。

东南部地区降水量较多在500毫米以上,其中宽甸降水量最多,达689毫米;辽河以西及辽东半岛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少,在400毫米以下,建平县最少仅289毫米,其他地区在400~500毫米之间。

秋季降水量:

全省在67~182毫米之间,其分布趋势仍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丹东地区和本溪南部较多,在160毫米以上,其中宽甸最多达182毫米;辽西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少,在100毫米以下,建平县最少为67毫米,其他地区在100~160毫米之间。

冬季降水量:

全省都在40毫米以下。

朝阳、锦州、阜新地区降水量很少,仅6~10毫米,辽河流域以东地区在20~38毫米之间,宽甸最多为38毫米;其他地区在10~20毫米之间。

三、风速

辽宁风速的分布,辽东山区和辽西山区是两个较小的风速区;平原北部、平原南部至辽东湾沿岸以及辽东半岛南端是3个较大的风速区。

年和各季平均风速的分布基本一样。

1、年平均风速:

全省年平均风速分布在1.2~4.8米/秒之间,辽东山区和辽西大部山区风速较小,在3米/秒以下,其中新宾、宽甸最小,仅为1.2米/秒;辽东半岛南部风速较大,在4米/秒以上,其中大连、长海最大达4.8米/秒,其他地区在3~4米/秒之间。

2、各季平均风速:

春季:

全省春季平均风速分布在1.7~5.3米/秒之间,辽东山区、朝阳西部风速较小,在3米/秒以下,其中新宾、宽甸最小为1.7米/秒;辽河平原、辽东半岛及锦州地区风速较大,在4米/秒以上,其中大连最大达5.3米/秒,其他地区在3~4米/秒之间。

夏季:

全省夏季平均风速分布在1.1~4.2米/秒之间,辽东山区大部和叶柏寿风速较小,在2米/秒以下,其中新宾最小仅为1.1米/秒;辽河平原、辽东半岛及辽东湾沿岸风速较大,在3米/秒以上,其中大连最大达4.2米/秒,其他地区在2~3米/秒之间。

秋季:

全省秋季平均风速分布在1.1~4.7米/秒之间,辽东山区和辽西山区风速较小,在2米/秒以下,其中新宾最小仅为1.1米/秒;辽河平原北部、辽东半岛及辽东湾沿岸风速较大,在3米/秒以上,其中大连最大达4.7米/秒,其他地区在2~3米/秒之间。

冬季:

全省冬季平均风速分布在1.0~5.1米/秒之间,辽东山区和辽西山区风速较小,在2米/秒以下,其中新宾最小仅为1.0米/秒;辽河平原北部、辽东半岛及辽东湾沿岸风速较大,在3米/秒以上,其中大连最大达5.1米/秒,其他地区在2~3米/秒之间。

四、日照时数

1、年日照时数:

全省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趋势是西多东少,在2139~2938小时之间。

辽西山区和昌图、康平、法库以及辽东半岛西岸较多在2700小时以上,其中建平北部最多达2938小时;辽东山区大部较少,在2400小时以下,草河口最少仅为2139小时,其他地区在2400~2700小时之间。

2、各季日照时数:

春季:

辽东山区大部地区在600~700小时之间,其他地区在700~800小时之间,草河口最少为631小时,建平最多为798小时。

夏季:

辽东山区大部地区在600小时以下,草河口最少为455小时,朝阳、阜新、沈阳北部、铁岭北部在700~800小时之间,建平最多为796小时。

其他地区在600~700小时之间。

秋季:

辽东山区大部地区在500~600小时之间,草河口最少为533小时,其他地区在600~700小时之间,建平最多为712小时。

冬季:

抚顺东部地区在500小时以下,新宾最少为486小时,朝阳、葫芦岛大部、锦州北部在600~700小时之间,葫芦岛最多为630小时,其他地区在500~600小时之间。

五、蒸发量

1、年蒸发量:

全省在1101~2018毫米之间,其分布趋势与降水量相反,即由东南向西北增加。

辽西大部山区蒸发量较大,在1800毫米以上,朝阳达2018毫米;辽东山区较小,多在1400毫米以下,其中东南部最小,多在1200毫米以下,宽甸仅1101毫米;其他地区在1400~1800毫米之间。

2、各季蒸发量:

春季:

全省在358~754毫米之间,其分布趋势与年蒸发量基本一致,自东南向西北增加,东南部在500毫米以下,新宾最少为358毫米,朝阳最多为754毫米,其他地区为500~700毫米。

 

夏季:

全省在407~731毫米之间,其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增加,东南部在500毫米以下,宽甸最少为407毫米,朝阳最多为713毫米,其他地区为500~700毫米。

 

秋季:

全省在210~416毫米之间,其分布趋势自东向西增加,东部在300毫米以下,新宾最少为210毫米,北宁最多为416毫米,其他地区为300~400毫米之间。

 

冬季:

全省在50~193毫米之间,其分布趋势自东向西、向南增加,东部在100毫米以下,清原最少为50毫米,旅顺最多为193毫米,其他地区为100~200毫米之间。

 

六、最大积雪深度

辽宁年最大积雪深度,总的分布是东部大于西部。

辽东山区大部及大连、普兰店、长海等地积雪较深,达30厘米以上,本溪市最大达60毫米,草河口、宽甸、大石桥及开原达40—50厘米;康平积雪最浅,仅为14厘米;其他地区在30厘米以下。

最大积雪深度多数出现在1—3月,部分地区出现在11月或12月。

 

七、霜

辽宁初霜出现的平均日期:

建平最早,在9月中旬;本溪、抚顺地区和铁岭东部在9月下旬;沿海大部地区出现10月中旬,大连南部出现在10月下旬;其他地区出现在10月上旬。

辽宁终霜出现的平均日期:

沿海大部地区出现在4月中旬,长海和大连出现在4月上旬;辽东大部地区出现5月上旬,西丰、清原、新宾及建平出现在5月中旬;其他地区出现在4月下旬。

平均无霜期:

辽东、辽西山区和辽河平原大部地区在140—150天,其中西丰、清原、新宾、宽甸及建平县北部较短,在140天以下,西丰最短为130天;大连地区南部较长,在190—219天之间,其他地区多在150—180天之间。

 

气候变化及影响初步分析

一、辽宁气候演变概述

1.气温

辽宁省年度平均气温阶段性变化趋势明显,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为偏冷时段,从1988年开始增暖,进入高温时段,有3年偏高1℃以上,8年高0.5℃以上(图3)。

从地域分布来看,辽西、辽南和辽北地区增暖趋势和幅度最显著(图略),其中辽西的朝阳有6年偏高1℃以上。

从时间分布来看,冬季增暖幅度最大,1987年以来17年中有8年偏高1℃以上,春季次之,而春季增暖的持续性最好,1989年以来基本连续偏暖。

图3辽宁省年度气温距平变化时序图及3年滑动平均图

2.降水

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辽宁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变率和变化非常明显,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产生了一系列突出的水资源问题。

降水的年际、年代际和多年代变化十分显著。

从年际变化特征来看:

1999年以后呈春夏连旱的显著特征,而且持续时间长,已经连续5年,这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图4)。

从年代际变化特征来看:

辽宁省年度降水阶段性变化趋势明显,70年代中期以前为多雨期,然后持续6年少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为相对多雨期,1999年以后降水持续5年偏少(图5)。

从地域分布来看,辽西、辽南、辽北地区干旱趋势持续(图略)。

 

图5辽宁省年度降水距平百分率时序图

图6辽宁省年降水量500mm降水等值线变化示意图

(1:

96-2000年平均、2:

2001-2003年平均)

从500mm降水等值线变化示意图(图6)看:

从90年代初(90年至95年全省各站年降水量均大于500mm)开始全省降水小于500mm区域由辽西逐步向东扩展,到2002年已接近辽河流域,说明近十年辽宁省降水量在不断减少、缺水范围扩大。

 

3.小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进入90年代以后,辽宁气候以高温干旱为主要特征,尤其是1999年以后,趋势更为明显。

从地域分布来看,辽西、辽南和辽北地区高温干旱趋势最显著。

从季节分布来看,冬春季增温趋势明显,春夏季干旱特征突出。

90年代中期以后干旱趋势加剧,全省大部地区年降水在600mm以下,辽西和辽南已经不足600mm,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二、气候变化对辽宁水土资源的影响 

1.土地荒漠化加剧,科尔沁沙地侵入辽宁境内并不断南移;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增加影响区域和严重程度扩大

建国以来,科尔沁沙地在康平县境内南移35千米,吞噬村庄19个、农田20万亩、草场10万亩、水面10万亩、湿地15万亩,有1000余户被迫搬迁。

科尔沁沙地在彰武县境内南移,形成东西长50千米、南北宽15千米,以流动、半流动沙丘为主的130万亩的荒漠区。

建国以来,辽西北地区的沙尘天气呈不稳定减少趋势,而2000年以来沙尘天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有越来越频繁和加重的趋势。

以康平县为例,上个世纪以来年均沙尘暴天气,六十年代为0.7次,七十年代为0.8次,八十年代为0次,九十年代为0.1次,本世纪前三年达1.6次(共5次)。

2.水资源匮乏径流减少,湿地湖泊面积萎缩,大部分河流干涸,辽河五年内每年都出现过断流。

辽宁是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省份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十二分之一。

根据省水利厅提供的资料显示表明,1991年至2002年全省平均耗水率为55.72%,按联合国提出的衡量指标(40%),辽宁属于高度缺水的地区。

由于持续遭受干旱,水库蓄水量锐减,水位不断下降。

2001年抚顺大伙房水库水位比常年同期降低16米;辽西地区地下水位比2000年同期下降2~3米,大部水塘干涸;全省河道径流量比常年同期减少近5成,辽河累积断流103天,辽西地区中、小河流基本断流。

2003年全省湿地面积约80多万公顷,比照50年代(135.6万公顷)减少了36%,特别是沼泽芦苇湿地由50年代的49.2万公顷下降的目前的13.6万公顷,降幅达到72.4%;图8为康平县卧龙湖2003年面积与1988年的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湿地面积显著减少,进而导致生态功能不断减退,调蓄洪水的能力削弱,生物种类减少。

3.旱灾加重

由于严重的干旱,给我省农林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新植林和苗木受灾尤其严重。

2001年全省700万亩果园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受旱果树达3亿株,占全省果树总株数的62.5%,其中有2140万株停止生长或接近死亡。

2003年全省累计农田受旱面积达2300多万亩,有300多万亩水田缺水。

4.病虫害种类增加,范围扩大,灾情加重,频繁出现

研究表明,暖冬和高温干旱往往有利于害虫的越冬和发育,夏季多雨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

“十五”以来,辽宁省森林生物灾害年发生面积近800万亩。

列入全国重点防治的十大病虫害中辽宁就有5种,占全省总发生面积的60%左右。

2003年,全省森林生物灾害发生面积884.4万亩,同比增长14%。

预测2004年仍为偏重发生年份,发生面积在900万亩左右。

以松毛虫为例(图9),据调查2003年冬季全省大部分地区越冬基数偏高,越冬死亡率较低,预计2004年仍将偏重发生,面积将达191万亩,局部可能暴发。

重度

轻度

图92003年辽宁省松毛虫灾害分布图

5.沿海海水倒灌,土地和河水碱化

全球变暖使海洋热膨胀和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导致辽宁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下降,沿海城市海水倒灌程度加剧,影响区内土地和河水碱化。

2000年大连、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市海水倒灌面积达728平方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