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探究社工工作模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50564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7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探究社工工作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探究社工工作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探究社工工作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探究社工工作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探究社工工作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探究社工工作模式.docx

《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探究社工工作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探究社工工作模式.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探究社工工作模式.docx

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探究社工工作模式

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探究社工工作模式

——以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为例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方鹃徐静平陆洋

指导教师:

桑标教授

摘要

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本研究从实践研究和理论探索两条路径出发,探究社区青少年社会支持工作模式。

调查研究首先以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用问卷法调查和分析了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其自我意识水平、社会态度倾向和社会支持状况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于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符合前人提出的社会支持缓冲作用模型。

其次,调查研究通过访谈法、问卷法、资料分析方法研究了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现状,通过分析成功案例,验证了从社会支持出发,开展社会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最后,结合理论分析和研究结果,提出社会支持工作模式的建议:

1.宏观上,政府应扶持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2.微观上,有关心理健康的社会工作模式应从加强社工的心理专业教育与培训、开展针对社区青少年问题的个体与团体心理辅导和咨询、加强社工工作的评估与跟进工作三方面进行。

关键词:

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社工工作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世界各国都在关注年轻一代的发展和进步。

青少年群体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热情使他们成为时代的主力军。

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存在一个特殊群体——社区青少年,指16~25岁之间,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没有进一步就学的青少年。

一、社区青少年问题的社会背景

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贫困性、生活质量低层次性和承受力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处在失学、失业、失管状态中的社区青少年是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

从心理学角度看,社区青少年面临着自我同一性确立、主体成长的关键性任务,但是其自身条件限制和外界环境压力容易影响其心理健康。

一部分社区青少年由于无法从目前的社会体制环境中获得必要的社会支持资源,自我成长和心理健康受到威胁,并升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

为达到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针对社区青少年的支持和服务工作日益引起重视。

以上海市为例,社区青少年总数约为63000人。

自2003年10月,上海建立了社区青少年专业社工队伍对这些青少年进行服务。

社区青少年社工工作首先在四个区试点,2004年8月在全市各区县展开,社工人数达到500余人。

二、有关弱势青少年的研究述评

由于国情不同,国外较少提出“社区青少年”名称进行研究,综观国内外有关社区青少年群体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关于预防犯罪,构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体系的理论探讨和对策研究。

如丁永龄(2004)《社区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探讨》,许建军、毕震钧(2004)《构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体系——上海市浦东区社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试点实践报告》从国内形势和实践出发探讨减少预防犯罪的机制建立和实践经验,安吉拉·斯来文《社区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创新举措》针对英国当前形势,从社区的角度来阐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以及相关的预防对策。

此类研究从偏差行为的发现、建立预防机制入手,没有对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心理服务工作方法进行讨论。

2.关于文化教育和活动开展的工作实践探讨。

如吕杰(2004)《社区青少年文化需求与文化建设》,张华(2001)《关于加强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几点思考》等从社区提供社区青少年文化教育和娱乐机会的角度探讨工作方式,很少涉及到关注心理健康状况的工作模式探究。

3.关于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

戴健林、姜渝萍(2003)在《广州市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进行了摸底,并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建议,舒占之、叶健(2003)对杭州社区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抽样调查,均显示了该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此类研究主要从现象上描述、反映问题,但没有从理论上进行思考、探索,没有提出建立相应的工作体系和机制的建议。

4.从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的角度探讨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机制和模式。

夏丽萍(2002)的《略论防治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进行了理论的探讨,杨雄(2004)《弱势青少年生存状况与社会支持》从建立社会支持工作机制的角度谋求缓解社区青少年弱势的生存状况。

张友琴(2004)从对建立在社会支持网理论基础上的弱势群体的工作模式进行探讨,对社区青少年的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本研究的现实需要

弱势群体问题的根本症结之一是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包括财力、人力、物力、权力、能力、信息等)整体匮缺,由此导致其生活质量的低下与承受力的脆弱。

因此,如何有效地提供各种社会支持,帮助弱势群体能够获得其所需资源,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与工作目标,也是本研究的现实需要。

四、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社工工作逐渐开展之际,进行针对性的服务模式探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本研究针对社区青少年的弱势状态和心理行为特征,旨在提出构架其社会支持系统的迫切需要和可行建议。

研究结果期望对政府针对弱势群体,尤其是社区青少年群体的宏观工作规划具有参考价值;对于处在工作起步与开拓阶段的青少年事务中心、社工社团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实际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研究过程

一、量的研究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

(一)方法

1.调查对象抽取

在前期访谈摸底的情况下,进行了调查研究。

共调查了303名16~25岁的社区青少年和18~25岁大学生(作为比较组),其中大学生176名,社区青少年127名。

大学生分别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理科系别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若干文科院系。

社区青少年来自上海市长宁区、普陀区、杨浦区和浦东等几个主要市区。

共收回有效问卷262份。

本次研究中社区青少年的男女比例、学历情况等人口统计学特征基本与团市委《上海社区青少年状况调查报告》中的一致,故认为样本可以代表总体。

(样本分布统计表见附录1)

2.方法与工具

1)自编问卷

调查问卷划分为自我意识和社会态度两个维度,其中自我意识分为五个方面:

自尊情感、独立意识、自我接纳程度、自我同一性、自我效能。

社会态度包括对他人的态度和对社会的态度两个维度。

对编制的问卷进行了试测。

选取了60名在校大学生,并在一周后进行重测,重测信度为0.895,半分信度为0.9052。

各因子与总分的相关均大于0.7,有较好的信度。

按照各维度分别检验各维度是否具有单维性,来验证该问卷的结构效度。

各维度中第一特征根值均大于1,方差贡献度均大于20%,因此该自编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自编量表信效度检验指标见附录2)

2)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SCL-90精神卫生自评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SupportRatingScale,SSRS)由肖水源编制。

由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因子组成,共10个条目。

三个因子得分之和为社会支持总分,分数越高说明社会支持程度越大。

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92,各条目的一致性在0.89—0.94之间。

SCL-90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由Derogatis,L.R.编制(1975)。

量表中包括九个因子,共90个项目,分别为:

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每一个因子反映出病人的某方面症状痛苦情况,通过因子分析科已了解症状分布特点。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Self-EfficacyScale,GSES)由Schwarzer等人编制,本研究采用Zhang&Schwarzer(1995)完成的中译本。

该量表共有10个问题,分数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感越强。

中文版的GSE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重测效度为0.83,折半信度为0.90。

(二)结果和讨论

1.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表1.社区青少年在SCL-90上的得分以及与大学生和常模比较

社区青少年(N=116)

检出率

(因子分>2的百分率)

常模

(N=781)

大学生(N=146)

检出率%

社区青少年VS常模

(p)

社区青少年VS大学生(p)

躯体化

1.44±0.54

16.7

1.34±0.45

1.43±0.61

13.0

0.035*

0.912

强迫

1.81±0.62

31.9

1.69±0.61

1.76±0.69

28.1

0.025*

0.629

人际敏感

1.70±0.69

15.0

1.76±0.67

1.61±0.68

11.2

0.313

0.254

抑郁

1.70±0.71

31.0

1.57±0.61

1.58±0.71

18.5

0.047*

0.179

焦虑

1.59±0.64

18.1

1.42±0.43

1.53±0.65

18.5

0.003**

0.442

敌意

1.79±0.83

26.7

1.50±0.57

1.59±0.73

21.2

<0.001**

0.043*

恐怖

1.44±0.59

12.9

1.33±0.47

1.39±0.62

12.3

0.035*

0.472

妄想

1.72±0.75

24.1

1.52±0.60

1.60±0.69

24.0

0.003**

0.178

精神病性

1.45±0.63

7.2

1.36±0.47

1.46±0.70

10.5

0.101

0.997

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表现了以下方面的特征:

特征一:

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严重,值得重视。

与常模比较,社区青少年群体在9个因子中的7个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常模,[见表1]。

按严重程度排列分别为敌意、妄想、焦虑(此三项达到极其显著的程度)、强迫、躯体化、恐怖和抑郁;除恐怖与精神病性两因子外,其余七项因子检出率均达到15%以上。

这些反映出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不少危机,亟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结果严重诸因子行为表现如下:

①敌意,对周围世界充满敌对,不信任别人,经常因小事与人争论,易烦恼和激动,脾气暴躁等,甚至有想打人或伤害他人的冲动。

②妄想,表现为敏感多疑,对温和的劝告也视为伤害,怀疑别人的动机和愿望,心胸狭窄,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明里暗里与人作对,自命不凡,固执死板。

③焦虑,表现为对假想的即将到来的消极事件的过多担心,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让自己心神不定,出现恐惧、紧张等情绪,以及发抖、出汗等身体反应。

④强迫,具有明知不合理,却无法摆脱的思想、情感、欲念和行为。

⑤抑郁:

低落的情绪和苦闷的心态,表现为对周围世界失去兴趣、缺乏积极性和热情,行动和思维迟缓,人际交往上不积极,孤独、不合群,有时会出现悲观失望情绪,严重的还会有自杀的想法和行动。

特征二:

社区青少年比同龄青少年对社会,对他人持有比较大的敌意。

与大学生群体的SCL-90结果相比较,社区青少年在敌意因子上显著高出[见表1]。

这一因子同时也是社区青少年与常模相比差异最显著的因子,两对独立性差异t检验结果具有一致性。

由于同样受到学习、就业、人际等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影响,青年心理发展未成熟,处于不稳定状态,大学生群体也是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群体,心理疾病率达到20.23%,近年来又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7],因此在社区青少年显著高于常模的其他因子中,大学生群体也表现了相当的显著水平。

但是,大学生能够被高等学府录取,在条件优越的校园环境中接受正规的系统的教育,仍旧属于同龄人的社会主流群体,尽管人生未来的道路也充满不确定因素,但并未处在社会边缘,未亲身感受到真正的社会复杂性与艰苦性。

相比之下,社区青少年经历了失学或失业的坎坷与挫折,处在孤立的无组织无管理的边缘状态中,得到的社会关注和支持也比较少,更易产生对他人的不信任感,对社会的敌对态度。

敌对心理的恶性发展易导致偏激行为的发生和反社会人格的形成,从而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和个人的成长发展带来相当威胁。

因此,这一突出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2.社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表2.社区青少年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

社区青少年

(n=116)

大学生

(n=146)

T

P

自我意识

100.00±12.116

102.50±12.817

1.606

0.109

1.自尊情感

15.28±3.543

16.07±2.954

1.913

0.057

2.独立意识

15.45±2.851

16.56±3.024

3.036**

0.003

3.自我接纳程度

18.59±3.254

19.08±3.399

1.175

0.241

4.自我同一性

15.05±3.262

15.82±3.203

1.918

0.056

5.自我效能

35.62±5.751

34.97±5.977

-0.896

0.371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和社区青少年在自我意识方面差异不显著。

但在某些维度上存在具体差异。

首先在独立意识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明显强于社区青少年(t=3.036,p=0.003)。

预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社区青少年对完全依赖父母的生活状况并不感到有何不妥,独立意识很低。

这并不能说明社区青少年从来就没有萌生过独立意识,而更可能是失学、失业等生活应激事件导致了现有的生活状况,逐渐削弱了他们的独立意识,而较低的独立意识是导致不愿尝试、改变现有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进而陷入恶性循环。

此外,大学生和社区青少年在自尊情感和自我同一性两个维度上的差异接近于显著性(自尊情感:

p=0.057,自我同一性:

p=0.056)。

反观现实中的社区青少年群体,经历的挫折较多,社会上形成的刻板印象也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许多部门呼吁加强对社区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关心帮助,这同时使他们体会到自己受到了特殊看待,产生胆怯、自卑等心理,甚至自轻自贱、自暴自弃。

许多在校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等也十分迷茫,而相对而言,社区青少年处于失学失业的状态,很多甚至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完全依赖父母,自我同一性的状态可能更加令人担忧。

不同年龄段(16-20岁和21-25岁)的社区青少年在独立性(t=2.906**,P=0.004)和自我同一性(t=2.915**,P=0.004)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统计表见附录3)。

体现了独立性和自我同一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强的发展趋势,表明社区青少年的生活经验的丰富有助于他们独立性的提高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社区青少年在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得分高于女性(t=2.108*,P=0.037),表明男性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要强于女性。

在独立性维度上存在学历差异(F=3.315**,P=0.023)。

独立性随学历提高而逐渐增强,表明学习经历的丰富、知识的积累有助于社区青少年独立性的发展。

3.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态度

表3.社区青少年与大学生的社会态度比较

社区青少年

(n=116)

大学生

(n=146)

T

P

社会态度

55.73±8.267

57.86±7.866

2.129*

0.034

1.对他人的态度

22.88±3.935

23.52±3.714

1.352

0.178

2.对社会的态度

32.85±5.970

34.34±5.702

2.056*

0.041

大学生和社区青少年在社会态度总体和分维度——对社会的态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态度比较消极。

社区青少年生活较被动,对挫折的归因多为运气不好,对社会的消极评价更多,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较弱。

他们经历了较多人生挫折,作出努力却未得到预期的回报,从而影响对社会的态度。

很多人面临经济困境,对物质的要求更为迫切,而由于学历和技能水平低,难以达到工作要求。

同时一些挫折经历也可能使社区青少年对社会的信任感下降,而他们自身感受到了一些社会的偏见,进而对社会所持态度更为消极。

4.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状况

社会支持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精神病学的研究,早期研究者将社会支持作为个体从他人或社会网络中获得的一般或特定的支持性资源,这种资源可以帮助个体应付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与危机,后来开始探讨社会支持与个体身心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个体社会技能、工作绩效、自我概念和身心健康有着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的缺乏则与社会惰性、焦虑、担忧、压抑、毒品使用有着显著负相关。

社会支持的内容可分为物质性支持、情绪性支持、尊重性支持、信息性支持、同伴性支持五种,归结为两类:

一种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实际参与,稳定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的数量和获得的程度,这类社会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另外一类指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这类社会支持与个体的主观感受有着密切关系。

另外,个体的社会支持还应包括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

青少年作为社会支持的受者之一,获得的有形物质支持(可以是金钱、实物等经济方面的支援及学业、就业方面的实际帮助)和无形精神支持(可以是心理支持、社交和尊重等相互关系的支持、成就支持组成的多层次结构体系)主要由家庭、学校、社区、国家(政府)来加以实施。

因此,广义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由家庭支持、学校支持、社区支持、国家(政府)支持这四个子系统组成的综合体。

家庭支持,培育青少年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支持,形成完善的育人环境;社区支持,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国家(政府)支持,创建文明的社会环境。

 

表4.社区青少年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度比较

社区青少年

(n=116)

大学生

(n=146)

t

p

社会支持度

33.32±6.110

35.03±6.265

2.216*

0.028

客观支持度

8.46±2.833

9.01±2.758

1.584

0.114

主观支持度

17.66±4.007

18.82±4.042

2.330*

0.021

利用度

7.21±1.985

7.20±1.688

-0.360

0.971

大学生和社区青少年在社会支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社区青少年比大学生体验的社会支持少。

社区青少年能得到基本的物质支持,并拥有一定的社会网络,如家庭、朋友、玩伴或同学以及参与一些非正式的小团体,因此,与大学生相比,得到的客观社会支持度大体相等。

但两者所体验到的主观支持感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预调查发现,很多社区青少年感到家人给与的只是物质方面的保障,很少有情感上的交流和关心;并且社区青少年由于失学失业等原因,感到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感到社会对其态度的冷漠。

尽管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大了对社区青少年的关心力度,但很多只是询问基本情况,使社区青少年觉得他们只是在做表面工作,没有走进内心世界。

在校大学生则可以更多地向老师、同学寻求社会心理支持。

社区青少年在社会支持方面的性别差异显著(统计表见附录5),女性在三个分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男性,女性更倾向于寻求社会支持。

在性别社会化过程中,男性一般被认为是偏于理性,主动且有较强社会生存能力,而女性则被认为是偏于感性,被动且倾向于依赖他人的。

在这种传统观念中成长的男女的社会角色认同导致女性的自我效能感较低,并且更易于寻求社会的支持。

5.影响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1)自我意识、社会态度、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

表5.社区青少年自我意识、社会态度、

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水平四者间的相关(斯皮尔曼相关):

自我意识

社会态度

社会支持度

心理健康水平

社会态度

0.439**

1

社会支持度

0.332**

0.460**

1

心理健康水平

-0.208*

-0.238**

-0.163

1

(*:

P<0.05,**:

P<0.01)

从上表可以看出,社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对社会的态度、社会支持度及心理健康水平四者之间存在普遍的极其显著性相关,而社会支持度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显著相关,可见社会支持网络可能是作为调节变量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2)社会支持网络模型建构

基于已有的社会支持网络模型,利用路径分析建构社会支持网络、自我意识、社会态度及心理健康水平间关系模型,探讨多种因素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前人对社会支持影响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方面存在两种假设模型。

主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其效应独立于压力,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则身心健康水平也越高。

缓冲作用模型认为,社会支持是通过压力消除对个体的身心健康起作用,可以缓冲压力事件对个体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

基于社会支持主效应模型的建模及其路径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p<.05;**p<.01;***p<.001

图1.社会支持主效应模型路径分析结果

根据图2中路径分析的数据,本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一模型。

首先,只有社会态度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心理健康状况可被解释度为11.5%。

可见社会支持的主效应不显著。

此外,社会支持度对自我意识和社会态度都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度可能通过对其它相关因素(如自我意识、社会态度等)的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进一步探讨其它可能的模型。

基于社会支持缓冲作用模型的建模及其路径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p<.05;**p<.01;***p<.001

图2.社会支持缓冲作用模型路径分析结果

从图2看出,社会支持度对自我意识和社会态度均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意识对社会态度亦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态度可被解释度为36.6%。

社会态度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心理健康状况可被解释度为9.8%,可能还有其它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未被考虑在该模型中。

因此,本研究结果较支持社会支持缓冲作用模型。

一方面,社会支持的缓冲作用反映在它对社区青少年社会态度的调节上。

客观上拥有、主观上感受到更多社会支持的社区青少年对社会、对他人会抱有更积极的态度,当面对同等程度的压力事件时,他们就会更少地产生敌意,在归因上也更倾向于同时考虑外因和内因,更愿意通过努力来积极应对压力,而非一味的怨天尤人,因此具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状况。

另一方面,社会支持的缓冲作用还反映在它对社区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调节上。

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外界对他的反馈,客观上拥有、主观上感受到更多社会支持的社区青少年具有更高的自尊情感和自我接纳程度、更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效能以及更好的自我同一性,而自我意识对社会态度有显著的影响,从而社会支持的缓冲作用通过个体的内部认知系统间接作用于其心理健康状况。

 

二、质与量结合的研究:

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研究

(一)方法

1.访谈调查

2004年11月~2005年3月先后与上海市四个试点区的12名社区青少年专业社工进行访谈,其中男性4位,女性8位,均为一线社工,平均每人服务的社区青少年人数为150名。

事先拟定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对社工工作期望和认识、工作压力和工作困难来源、对社区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表现的认识、针对社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应对和干预措施、需要的心理学相关知识。

访谈平均用时33.5分钟,录下访谈全过程,整理成文稿进行分析。

2.问卷调查

在四个区社工站发放社工工作状况调查问卷,由自编项目、现有量表和人口统计学项目三部分组成。

自编项目测查社工工作满意度,包括工作条件、社会认同、专业培训、价值感四方面,共37个项目。

共收回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