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欧美动画角色特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38998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欧美动画角色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欧美动画角色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欧美动画角色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欧美动画角色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欧美动画角色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欧美动画角色特点.docx

《浅析欧美动画角色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欧美动画角色特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欧美动画角色特点.docx

浅析欧美动画角色特点

准考证号_013709211625_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欧美动画角色特点

 

院(系)名称:

动画学院

专业名称:

动画设计

********

********

 

二〇一〇年九月

 

 

郑重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

马靓静日期:

2010-09-08

 

摘要

早期的欧美动画,艺术家们的态度是极为严谨的,虽然在画风上不是很适合亚洲人的唯美风格。

他们在绘制动画的时候,特别强调细节的刻画,使得动画过渡很平滑。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发现欧美风格的动画角色软软的富有弹性。

欧美风格角色的动作很夸张,角色瞬时动作运动幅度很大,通俗的说,就是喜欢突然的甩来甩去(预备动作和瞬时动作的时间艺术化),同时人物关节肌肉会突出表现,从而更进一步的诠释角色。

即便是现在,在欧美动画工作中仍保留着细致的动画制作特点。

无论是对角色的神态还是对环境的刻画,你都能从中看出制作者的用心。

 

关键词:

欧美角色唯美风格时间艺术

 

绪论………………………………………………………………………………1

第1章什么是动画角色

1.1动画角色定义………………………………………………………………………2

1.2动画角色造型常用技法介绍………………………………………………………2

1.3动画角色造型的时代要求…………………………………………………………3

第2章欧美动画

2.1欧美动画角色的特点………………………………………………………………5

2.2欧美和中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区别………………………………………………5

2.3欧美和日本动画的区别……………………………………………………………8

第3章欧美动画造型成功典型和成功原因

3.1欧美动画造型成功典型和分析……………………………………………………10

3.2欧美动画角色成功原因……………………………………………………………11

结论………………………………………………………………………………………13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绪论

动画角色的塑造在整个影视动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动画的故事题材极其丰富,不同题材的作品给动画角色的创造注入了新的活力,成功的动画角色造型,不仅可使角色形象跃然于银屏之上,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且能寓性格于外貌之中,在表现思想内涵方面也有极大的扩展,积累了内在情感意蕴的力量,增强了打动人心的感染力,使动画故事的艺术性更加凸现,动画片更加精彩,为动画片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动画角色的造型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夸张也可拟人;可简约也可繁缛;可精致也可朴拙。

但要设计出贴切、生动、传神的动画角色,不仅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造型能力,还要有对动画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全面思考,实现动画角色与动画片的“浑然天成”。

在这些方面欧美动画就做的很好。

 

1

第1章什么是动画角色

1.1动画角色的定义

动画角色,顾名思义是指作为动画片主角的人物.通俗点讲就像故事片中的演员一样。

不过要比故事片中的演员更加夸张,更加有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强烈的形式感(所以洗练、概括和夸张常常是我们运用的设计手法)。

今天,动画角色造型以夸张变形为主要特点,这里的夸张变形能使动画中角色的特征更加鲜明,更加典型和富有感情,并有着加强叙事和传情的效果在里面。

1.2动画角色造型常用技法

(一)夸张

  为了塑造生动有趣的动画角色,夸张是常用的造型技巧。

夸张可使丰富的想象思维具体化和形象化,紧紧抓住形象的某些特征。

运用扩张或省略的手法,可以使造型新奇有趣,突显形象的个性特质,从而强化艺术的感染力。

  要创造想象中的动画形象,需要善于观察、积累经验,将一些可以表现角色性格的元素,加以夸张地描绘。

例如阿根廷漫画大师莫迪洛设计的“大力水手”,夸张其双臂的长而结实,以代表大力士的特征,还有那有趣的脸形、瘪瘪的总叼着烟斗的大嘴,这些都成为了“大力水手”这一形象的与众不同之处。

  表情的夸张有利于表达角色的情绪,丰满角色的内在个性,使它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以美国系列动画片《猫和老鼠》中小猫汤姆的形象进行分析,它在系列片中的表情非常丰富。

它常以大眼睛、挑着眉毛、咧着大嘴的形象出场,显得滑稽又大大咧咧:

但时常被老鼠杰瑞戏弄得团团转,耷拉着眼睛,张着大嘴巴,伸出长舌头,可怜又可笑,这几种表情较鲜明地表现出了汤姆的个性,成为片中情绪变化的符号,也成为汤姆“快乐”、“笨拙”、“顽皮”的象征。

  动画角色的心情,并不仅仅通过夸张脸部来孤立的表现,还可借助整个肢体的动态变化加强情绪表现的力度。

但是,夸张并非无限地夸大特征,而是在形与形的对比中凸现特征。

对比的夸张,更能突出形象的个性。

形态的夸张是多元化的,只要能明确地表现角色的独特个性,就可以设计出令人过目不忘的动画形象。

  

2

(二)拟人

  动画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有生命的动物、无生命的物体、想象中的神怪,大到史前恐龙,小到微观生物,在动画世界里都被表现得活灵活现。

在动画角色设计时,无论是对外在形象的修饰,还是对内在情感的丰富,拟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在动画创作中,动画角色拟人化手段的运用比比皆是。

美国动画片《汽车总动员》,把各种汽车进行了高度的拟人化设计,不仅赋予了现实中无生命的汽车以生命,而且通过对汽车不同的外貌设计,与人类的不同形象和性格进行了巧妙地对位,使整部影片即富有情趣又发人深思。

英国动画片《小鸡快跑》中,小鸡们无论从外貌、表情、行为还是从性格都被充分地拟人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鸡形象,特别是外凸形的圆眼睛和香蕉形的大嘴巴,使得这些小鸡们更具独特的个性魅力。

在影片中,主角母鸡金捷顽强机智,公鸡洛奇调侃不羁,鸡爸爸严厉顽固,此外,还有一直打着毛衣的“家庭主妇”母鸡,戴着眼镜面图纸的“科学家”小鸡……他们举手投足间人情味十足,使得这部影片中的角色更具有人的灵性,也使得这部影片的主题不再单纯。

  从表面上看,卡通形象与人的外貌、表情、行为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拟人手法的外化形式;实质上,动画世界就是对现实生活理想化的模拟,因而动画角色身上反映着真实的人性,寄托着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感,这种处理是深入动画角色形象的内心,对其性格的拟人化,是较深层次的艺术描绘。

1.3动画角色造型的时代要求

从内容而言,动画艺术的题材可以是无拘无束的。

因此,动画角色形象的样式和风格从现实到非现实有着较大的差异与跨越,但作为动画形象最本质的特征是表达人类精神和情感,使观众产生心灵共鸣。

这也是动画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物质和精神都有了更高的追求。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人们在观看动画片时,一方面渴望放松身心,充分喻悦;另一方面又期望看到时代文化、社会现象、流行元素的渗透,这就对动画角色的造型提出了更高的时代性要求。

  

3

美国2008年的动画片《机器人总动员》,创造了一个不仅不会说话,也没有办法做出任何明显面部表情的主角——机器人瓦力,观众只能通过他的行为或发出来的电子声响,来猜测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这样的角色能否得到观众的喜爱,是一个莫大的挑战。

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个角色,符合了人们生活的科技时代的特点,人们像热爱电子宠物般热爱这样一个可爱的机器人,并在观影时主动为瓦力设计出了性格和人物特征。

  如果说瓦力与《星球大战》系列中的机器人R2-D2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么他的恋人伊美,在设计上则很大程度借鉴了“苹果”系列的产品,导演安德鲁·斯坦顿表示:

“我们一直用类似的比喻去形容《机器人总动员》的两个机器人角色——瓦力是一台脏兮兮的拖拉机,而伊芙则是奔驰中的梅赛德斯……所以,伊芙在形象上代表的是电子产品最先进的科技,我们在她身上使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平滑、无缝、能够隐藏所有运动部件的衔接技术。

”这样的设计理念无疑迎合了大众对动画角色的时代要求,人们在捕捉时代气息的同时获得了无限的乐趣。

  可见,要想创作出形象各异的角色就要求动画角色造型师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只有了解生活,并能够提炼生活,才能绘制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角色。

 

4

第2章欧美动画

2.1欧美动画角色的特点

欧美动画作品中有很多非人类的角色出现,比如说动物、家居、玩具···等等在我们平时看起来不会像人一样动的东西也在片中出现进行动作表演,而且动作非常流畅,甚至不相信它会动。

这就是欧美动画在角色中运用到了肢体语言的特点。

让原本不会动的东西看起来更加真实和有意思。

在一部动画片中,角色不止一个,而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别,不仅要靠角色本身的形象特点来区分,更重要是角色的性格特点。

在这里角色肢体语言的变化就非常重要和关键。

性格化是每个角色的生命和象征,角色不同视角的习惯性动作,和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并反复使用,对表现角色的性格会起到注释与符号的作用。

但动作的符号化并非模式化,每一部成功的欧美动画片中的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符号化动作,能让观众不论在什么时候只要看见这个动作就能想起与其相对的角色。

每一部成功而有特点的片子都是在创作一种专属的动作语言符号,但对观众而言重要的不是角色的造型是否吸引人,而是看故事情节所带给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角色在故事中的独特性格魅力。

有特点的肢体语言能够有助于表现动画片的风格和角色的内心情感。

角色肢体语言的风格与整个片子是息息相关的,比如你的片子风格是夸张很漫画感的风格,那你的角色一定也要是夸张或者漫画化的。

比如我们从小看到大的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从片中Tom和Jerry的肢体语言中很容易就可以看得出欧美动画作品中角色肢体语言的特点。

另外,动画片最难到的境界就是进入看的人的内心世界,角色准备自然的行动无形之中拉近了观众和角色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观众带入到角色的心理世界,这种东西恰恰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

有着丰富的肢体语言是欧美动画角色的典型特点。

也是最能感染人的地方。

2.2欧美和中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区别

随着动画片的产业化进程,动画角色设计逐渐被提升到商业运作的高度,其不仅是动画产业中最重要的元素,更是整出动画片的灵魂。

5

2008年6月,美国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在国内上映,成为内地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动画片。

在中国观众以及中国动画界掀起了一股浪潮,有争论、有自嘲,但更多的是反省。

而《功夫熊猫》中的角色设计让中国动画人强烈地感受到角色设计制作上的差距。

2009年1月,小成本制作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上映,超越了同期上映的美国动画片《马达加斯加2》,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国产动画片。

这部片子实现了中国动画人的梦想:

本土动画片终于超越了美国好莱坞动画片。

  通过这两部同样取得成功的动画片,我们看到了中美动画片的差距,也看到了中美动画片角色设计上的截然不同。

着眼角色群,可以从文化背景、造型技法、商业目的三个层次剖析中国和美国动画角色设计上的差异。

(!

)文化背景

  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血缘的混合和文化思想的交融带来的是新的活力、青春和丰富的想象力。

它是没有本土文化的,它的文化是综合欧洲和其他世界各国的文化而产生的。

这使得它的文化呈现多样性、综合性和现代性的特点,在它动画片的角色设计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在美国动画片中,动画角色宣传了典型的“美国精神”,像米老鼠、唐老鸭和高飞狗,它们的活泼调皮中结合了美国人开朗幽默的个性,融人了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再加上令人发笑的故事,获得了观众的喜爱。

而像《白雪公主》等王子、公主之类甜蜜浪漫的动画片设计中,呈现了人工化的温情愉快的一面。

观看美国动画,就像经历轻松神奇的梦境,温馨友爱,不用开动脑筋,带来片刻的松弛与开怀大笑。

  《功夫熊猫》的故事以中国为背景,熊猫是中国元素,但是熊猫阿宝的性格特征分明是个家境平凡而又心比天高的后街少年。

他天真善良,对未来充满幻想,那肥硕的身材更让人联想到吃多了汉堡和薯条的“麦当劳体型”。

熊猫的老爸——一只经营面馆的鸭子,是典型的以勤俭发家为人生信条的“美国梦”的信奉和执行者。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中国动画片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过辉煌,《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空》《三个和尚》……大批经典的动画名作震动了当时整个世界。

6

它们以其特有的中国民族文化的内涵,使中国动画雄立于世界动画艺术之林,形成了特点鲜明的中国画派。

20世纪50年代的剪纸片,60年代后的水墨动画片,以及后来工笔重彩式的、民族漫画式的动画片中,可以看到中国民族动画片的探索过程,以及动画片在风格样式上的创新和多样化。

而近几年,中国动画片在追随美国和日本的的动画制作方式后一度迷失了自身的方向,自身话语的缺失。

未能掩盖现实的尴尬。

慢慢地,中国动画片角色设计中的民族化元素消失了,现代化元素也含糊不清了。

  而国外动画片在设计中却不断研究着中国的文化,寻找中国元素。

不论是“熊猫”还是“花木兰”都是中国的,“功夫”“水墨画”,连故事也很中国。

可是为什么我们设计制作不出这样的好动画片呢?

我们守着巨大的宝藏无所作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熟练方便地自取自用。

  但在《喜羊羊》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动画片的希望,虽没有《功夫熊猫》那炫目的“中国元素”,仅仅是一群小肥羊与一只大灰狼斗智斗勇的故事就让“喜羊羊”和“灰太狼”深入人心。

在角色性格设计上,能看出中国人隐忍、含蓄的特征。

可爱活泼的形象、浅显欢快的内容、明显的本土化特点是这部动画片的角色设计特点。

喜羊羊作为第一主角,是正义的化身。

他勇敢机智、大义凛然。

当喜羊羊历经生死最后平安归来,老村长说:

“宽恕对方的错误,宽恕敌人,最需要的是勇气。

”喜羊羊也发出了内心的感慨:

“宽恕敌人,不容易啊。

”其实,宽恕是一种风格。

社会多些宽容和宽恕,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这是中国式的思维模式。

  在《喜羊羊》里面,所有人物角色都很有特点。

代表正义的喜羊羊也会有搞笑的一面;贪吃、偷懒、总带个小枕头的懒羊羊有着临危不乱的酷劲;美羊羊依靠温柔美丽的形象让孩子们追捧;以为自己英伟不凡、天下无敌,其实是干什么都不行的沸羊羊;灰太狼作为反角也不失分,尽管狡猾而愚蠢,但它疼老婆,是个唯唯诺诺的“妻管严”;红太狼成了野蛮女友的翻版,每次灰太狼捕羊失败,红太狼都用平底锅揍老公,但却从未离开过灰太狼。

这些角色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很容易让观众对号入座,引起共鸣。

  

(2)造型技法

  动画角色的造型是运用美术的造型技法和手段创造出来的,是可以产生动作和表现生命的模型,包括立体的木偶形象、平面的绘画形象和剪纸形象以及电脑生成的二维或三维的形象等。

7

  美国动画片中角色造型设计规范,强调自然、柔和,形象优美,与生活中的原型差别不大,大多不大变形。

灵感来自中国武术的“虎形”“猴形”“蛇形”“鹤形”和“螳螂”的“盖世五侠”在角色创造中,巧妙地设计成5种动物角色,让观众看到动物角色真身来演绎那些经典招式,构思十分独特有趣。

在动画角色造型上的认真探索和研究使得美国动画在真实感和现代感上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一些本土动画片因为制作不规范、创作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导致同一部动画片中出现了风格迥异的角色形象。

从线条、块面、色彩到相貌、比例、穿着,各个环节都呈现出不规范的杂乱状态,风格杂糅、形态各异,如果仅看角色的形象,甚至根本没有迹象表明这些角色是来自于同一部动画作品。

  从造型制作技术层面来说,中国的三维制作水平还没有达到设计制作出熊猫这个憨态可掬的造型水平。

《喜羊羊》是一部二维动画片,里面的角色无法与好莱坞动画片中的角色相提并论,但在这部动画片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统一的、规范化的角色群视觉体系,更看到具有中国特定风格的传统民间美术设计方法和表现技法。

  

2.3欧美和日本动画的区别

欧美国家,动画片的受众群体不止是青少年儿童,因为欧美动画的成人性与社会性,很多中青年甚至老年人都非常热衷于观看动画片。

很多欧美动画片在国际市场上都是名利双收,既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基本上奥斯卡电影节每年都会留出极大一部分奖项给动画片。

例如由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汽车总动员》,到现在为止已经获得三十多种各类奖项。

美国著名的动画公司有迪斯尼、梦工厂、华纳等等,每个公司都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动画片的制作上,一部动画片的耗资往往比实拍电影要高得多,但是每部动画片的票房收益,及其附加产品的收益也是相当可观的。

美国的动画产业链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

日本的动浸产业与美国不同,但是也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动漫产业在日本可以说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日本有各类动画期刊杂志将近三千多种,日本的漫画已经融入日本国民的生活之中,街道上到处可见平面动画广告,或者公益宣传广告,漫画也不只是小孩子的专利,很多迎合成人口味的漫画电影书籍也占据了日本动浸市场相当大的份额。

8

日本是一个非常讲究集体合作的一个国家,比较反对个人主义或者小团体主义。

但是奇怪的是在日本,很多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动画片却是小团队制作的结果,如在日本非常著名的吉朴力工作室,基本每一部影片都堪称经典。

画面风格。

美国的动画片连环画往往造型简单质朴线条刚劲有力,人物个性突出,动作变化尺度大,喜欢用一些夸张的造型与动作来表现人物个性。

日系的动画,一般则是线条柔和,有东方含蓄委婉的美,画面唯美。

颜色。

美国动画片喜欢用鲜明欢快的大块颜色。

非常简约,决绝繁琐;日本的动画片用色讲究融入了很多水彩或者国画的用色方法。

角色塑造上。

美国动画很喜欢拟人化的动物,将人类的个性特征融入到动物身上,夸张的人物动物造型,使人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能对人物个性略知一二。

这个跟欧美人的个性有关,直率,热情。

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这使得日本的动画片中的人物造型在早期往往表现出很多欧美动画片的特征,但是又比欧美国家处理的要细腻得多。

 

9

第3章欧美动画造型成功典型和成功原因

31欧美动画造型成功典型和分析

迪士尼是欧美动画角色设计的经典代表。

在此我就1931-1947中迪士尼所创作的典型角色进行分析。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部最经典的迪士尼电影集众多荣耀于一身,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剧情的长篇动画电影。

一切都由此开始。

本片最大的缺憾是,白雪公主的情节不够多,谈不上是个有趣的角色。

剧情的发展得益于所有其他角色的推进。

而白雪公主所做的就是闲逛、逃跑、清洁打扫、煮饭、被杀、最后与白马王子私奔(王子也是个对情节发展无甚贡献的角色)。

我一直觉得,应该给小矮人们更多的戏份,几个性格迥异的角色互相调侃很有趣。

尽管那些标志性的甜蜜镜头过多,但还有很多灰暗情节保持了影片的趣味性。

这部动画片很棒,而且多年里依然名声斐然。

《木偶奇遇记》是首部真正的迪士尼精品动画片。

影片开场略显拖沓,但后半部分非常精彩。

欢乐岛、海底行走还有那只名为蒙斯特罗的大鲸鱼,这些情节不仅仅是动画片历史上,还是电影史上令人难忘的标志性片段。

本片的主旨是一名单纯无知的人被残酷的现实世界操纵和虐待,最终,可怜的皮诺曹被吞下去又被吐了出来。

当然,最后结局不错,不管怎么说,本片应该有个喜剧结尾。

从白雪公主开始,动画片的质量已有提升,各方面的细节也更得到重视。

JiminyCricket这个角色原本会很容易令人讨厌,却出其不意地塑造得讨人喜爱。

最大的问题大概就是皮诺曹实在很笨,不过考虑到他的脑袋是木制的,孩子们应该不会深究这点。

我觉得,木偶奇遇记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影片,是迪士尼动画冲击中第一部经典之作。

《狂想曲》将古典音乐与图像结合一向被认为愚蠢且不值,因此,狂想曲遭受了不少所谓内行人的抨击。

除了影片中的一个片段外,我完全不同意这个说法。

将巴赫与抽象图像融合使得本片成为迪士尼历史上迄今最具实验性的影片。

通过那群跳舞的仙女、鲜花、蘑菇和鱼群表现的NutcrackerSuite乐章简直精彩绝伦,是声音与形象的完美融合。

我一直不是米老鼠的忠实粉丝,但不可否认的是,“魔法师的学徒”这章的动画设计令人赞叹不已。

10

《小飞象》经过“木偶奇遇记”和“狂想曲”的视觉享乐盛宴,“小飞象”相比之下则令人非常失望。

动画片本身还不错,可惜质量远不能与前几部影片媲美,在许多角色设计的细节方面也有所欠缺。

主体故事不错,小飞象和母亲共处的几幕尤其感人,遗憾的是,其它情节却不够吸引人。

看几头大象笨头笨脑的出错实在是件无聊至极的事情,尤其当你知道绝不对真的出什么岔子。

影片可以说是没有结尾,因为什么问题也没解决,这也是情节构思过于松散的进一步表现。

即“狂想曲”之后,“小飞象”为迪士尼带来了所需的成功,但却未能取得公共的共鸣。

如果说做为在艺术的高峰时期之后的一次保守隐退,它的确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3.2欧美动画角色成功原因

独特的创意、精妙的剧本、生动的人物、刺激的场面、鲜明的风格、感人的力量,一部电影拥有了其中任何一点,都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拥有任意两点,它就是一部牛X的电影;而如果能全部拥有,它简直就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了。

风格的设定是一部动画片的灵魂。

例如《超人总动员》延续了导演布拉德.伯德在前作《钢铁巨人》中表现出的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迷恋,特意营造了现代(而非后现代)色彩的美式大都会。

主人公一开始开着一辆当时流行的带“尾翼”的方盒子汽车,“发迹”后换了一辆奔驰的“鸥翼”跑车,极富时代特色。

当然,导演也不忘顺便模仿一下彼时流行的间谍电影风格,原汁原味的“007”音乐、漂亮的“邦德坏女郎”、奇特的异域风光应有尽有,当然最突出的还是那些带有浓厚玩具色彩的武器装备———仿佛来自当代的掌上电脑颇为反讽,而展示“超人衣”一段的强烈“Q先生”色彩更是令人忍俊不禁。

 

 

11

结束语

欧美动画拥有独特的创意、精妙的剧本、生动的人物、刺激的场面、鲜明的风格、感人的力量。

它往往利用动画中的角色去影响观众,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心里情绪带入到片中,和主人公产生同样的心里感受。

欧美动画角色成功的原因主要就两点:

一角色必须有表演。

通过情感,面部表情来展示角色的内心的思想活动,而不需要他讲一句话;二是角色必须具备绝对独特和可以区分的个性。

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诠释出角色的特点。

如果想要真的变得优秀,“第二步”是必须要达到的高度。

我认为这是许多大型的传统动画工作室要求在能被称为“动画师”之前先要达到的高度。

 

12

参考文献

[1]学术论文网

[2]段佳《世界动画电影史》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912-20

[3]万方数据库

[4]孙立军《世界动画艺术史》海洋出版社2006.826-34

[5]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1-26

[6]十一郎《DIGITALGRAPHICS世界动漫艺术圣殿》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5.110-32

[7]陈孟昕《动画造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6-20

[8]段运冬《欧美动画研究评述》世界电影杂志2009.14-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