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83288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7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docx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docx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1篇 运动生理学基础

第1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一、概念题

1.能量代谢

答:

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2.生物能量学

答:

生物能量学是研究与生命现象相伴的活体内能量的进出和转换的生物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正进行着与活体能量转换有关的生物膜、肌肉(收缩性蛋白质)和酶合成的本质的探究,以及以ATP为中心的活体的能量流通机理的研究。

3.磷酸原供能系统

答:

磷酸原供能系统是指ATP、AD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由于它们都属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

磷酸原系统在代谢过程中不需要氧的参与,能瞬时供应能量。

4.糖酵解供能系统

答:

糖酵解供能系统是指糖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并产生乳酸的过程。

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答:

有氧氧化供能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是线粒体内)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细胞在生命活动中首先以糖类作为有氧氧化的燃料,机体糖供应相对不足时再消耗脂肪,仅在糖及脂肪均相对不足时蛋白质才作为有氧氧化的底物。

6.基础代谢率

答:

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为单位,通常以kj/(m2·h)来表示。

7.能量代谢的整合

答:

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

8.最大摄氧量

答:

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又称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

它反映了机体吸入氧、运输氧和利用氧的能力,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9.运动节省化

答:

当机体在同等负荷运动下能够达到更大的功率输出或更高的摄氧量水平,表明运动节省化程度提高。

运动节省化较最大摄氧量具有更高的可训练性,特别是对于优秀运动员,长期的运动训练可使其最大摄氧量处于稳定状态,此时其有氧运动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运动节省化水平的改善。

二、简答题

1.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答:

(1)能量的来源

①糖类

a.人体食物中糖类的消化产物多以单糖葡萄糖的形式被吸收。

b.1g糖在体内完全氧化可释放约4kcal的热量,机体所需能量的50%~70%来自糖。

c.葡萄糖在正常情况下被合成为多糖,以糖原的形式储存或被合成脂肪。

d.肌糖原是骨骼肌中的储备能源,满足骨骼肌在紧急情况下的需要;肝糖原贮量不大,参与对血糖水平的维持。

e.供氧充足时,糖通过有氧氧化完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的能量;供氧不足时,葡萄糖经无氧酵解释放的能量比有氧氧化少,但其供能速率明显提高。

②脂肪

a.脂肪又称三脂肪酸甘油酯或甘油三酯,是细胞能量的主要存储形式,由3分子脂肪酸和1分子甘油组成。

b.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类脂包括类固醇及其酯、磷脂和糖酯等,是细胞的膜结构重要成分。

c.1g脂肪在体内完全燃烧(氧化)可释放的热量为糖的2倍多,约9.5kcal。

③蛋白质

a.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氨基酸来源于食物和组织、细胞内蛋白质分解。

b.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大约释放4.3kcal的热量,成人每天约有18%的能量来自蛋白质,蛋白质的供能作用是蛋白质的次要功能,可由糖及脂肪代替。

(2)能量的去路

①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

②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③体内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

2.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

答:

急性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

①无氧代谢的非乳酸成分

无氧代谢的非乳酸成分是指在极性运动初期,能量来源于ATP、CP分解,不需要氧的参与,也不产生乳酸的代谢过程。

急性运动刚开始的能量主要来源于ATP、CP的分解。

磷酸原供能系统提供的ATP有限,能量供应总量最低,仅能维持持续数秒钟的极大强度运动。

②无氧代谢的乳酸成分

无氧代谢的乳酸成分是指由糖酵解供能过程中,不需氧的参与,同时产生乳酸的代谢过程。

a.当运动维持足够的强度并继续持续时,呼吸和循环系统不能满足运动骨骼肌对氧的需求,糖酵解供能系统占据能量供应的主导地位。

b.糖酵解过程中,ATP的分解产物ADP接受糖原或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产生的高能磷酸键再合成ATP(底物水平磷酸化),同时产生大量乳酸。

c.糖酵解供能系统能够提供的能量总量也相对较低,机体将很快出现疲劳,不能维持长时间运动能量的需要。

d.源自糖酵解供能系统的再合成ATP速率约在运动后5s达到峰值,并维持数秒钟。

但是大强度运动中糖酵解供能过程的速率可提高到安静状态的100倍。

e.糖酵解供能的功率输出比磷酸原供能系统低,但再合成ATP的总量较高,因此维持运动的时间延长。

(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

①有氧代谢较磷酸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化学过程涉及相对更多的细胞反应部位,因而功率输出相对最低。

②低、中强度运动中,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动员能够满足运动骨骼肌对氧气的需求,充足的代谢底物使有氧代谢相对无氧代谢能够提供更大的能量供应总量。

因此,运动的时间大为延长。

③当运动强度小于无氧阈强度时,呼吸和循环的动员能够满足运动骨骼肌对氧的需求,有氧代谢开始占据主导供能地位,摄氧动力学曲线将呈平台分布,摄氧量最终稳定维持于某一水平;当运动强度大于无氧阈强度时,摄氧动力学曲线多出现持续几分钟的慢成分,直至最大摄氧量平台出现;而在极大强度运动时,摄氧动力学曲线将不出现平台,而是持续增高,直至运动疲劳,依运动强度而定,摄氧量水平达到或不能达到最大摄氧量。

3.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答:

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

(2)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3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4.试述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

答:

慢性运动队能量代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慢性运动可上调其主要能量代谢供能系统的酶活性,使急性运动对神经、激素的调节更加敏感,内环境变化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更加协调,同时加速能源物质以及各代谢调节系统的恢复,促进疲劳的消除。

(2)慢性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还可以用运动或能量节省化反映。

当机体在同等负荷运动下能够达到更大的功率输出或更高的摄氧量水平,表明机体的运动节省化程度提高。

第2章 肌肉活动

一、概念题

1.兴奋

答:

兴奋是指机体代谢、功能从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是从弱的活动状态转变为强的活动状态,是产生动作电位本身或动作电位的同义语。

2.兴奋性

答:

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是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性是一切生命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性,不同组织细胞的兴奋性不同。

3.动作电位

答: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的成因首先是细胞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的逐步去极化,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提高(快钠通道开放),Na+迅速大量地由膜外向膜内移动,钠的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除极相,动作电位相当于钠的平衡电位。

4.肌小节

答:

肌小节是指在肌原纤维上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它包括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肌小节又是由更微细的平行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的。

5.肌肉的兴奋一收缩耦联

答:

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中介过程。

目前研究认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

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②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③肌浆网中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积。

6.缩短收缩

答:

缩短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收缩,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互相靠近,又称向心收缩。

7.拉长收缩

答:

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被拉长的收缩形式。

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离,又称离心收缩。

8.等长收缩

答:

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时负荷未发生位移,从物理学角度认识,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多能量。

9.肌电图

答:

肌电图是指通过肌肉电图仪的引导和放大,把肌肉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描记下来所得到的图形。

肌电图的检测主要利用肌电图仪,它一般由放大器、显示和记录装置、记录电极等组成。

二、简答题

1.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了解这些有何意义?

答:

(1)具备的条件

刺激泛指引起组织兴奋的各种动因。

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①一定的刺激强度。

②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

③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2)意义

在一定范围内,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阈强度和其作用时间呈反变关系,若将两者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得到一条曲线称“强度—时间曲线”,该曲线提示了组织兴奋的普遍规律,在体内一切可兴奋细胞都可以绘制出类似的曲线,“强度—时间曲线”可以全面反映组织的兴奋性。

2.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与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机制和特点。

答:

(1)神经纤维传导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习惯上称为神经冲动。

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生理完整性

神经传导首先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

由于一些原因(如纤维切断、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化学药品作用等)致使神经纤维局部结构或机能发生改变,神经的传导则中断。

②双向传导

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均可、沿纤维向两侧方向传导,这是因为局部电流可向两侧传导的缘故。

③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

在传导过程中,锋电位的幅度和传导速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大而减弱,也不因刺激作用时间延长而改变。

这是因为神经传导的能量来源于兴奋神经本身。

④绝缘性

在神经干内包含有许多神经纤维,而神经传导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绝缘性主要由于髓鞘的存在。

(2)神经—肌肉接点传递

①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机制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板膜电位变化来实现的。

②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有如下特点:

a.化学传递

神经和肌肉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进行的,该递质为乙酰胆碱。

b.兴奋传递节律

兴奋传递的节律是1对1的,即每一次神经纤维兴奋都可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

因为神经末梢每次动作电位所引起的乙酰胆碱释放量相当大,足以产生较大的终板电位,从而激发肌肉细胞兴奋。

c.单向传递

兴奋只能由神经末梢传向肌肉,而不能相反。

d.时间延搁

兴奋的传递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和作用等多个环节,因而传递速度缓慢。

e.高敏感性。

易受化学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

3.试述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

答:

肌肉的生理特性是指肌肉的兴奋性和收缩性。

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称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