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地震数据定量分析#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16103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凌云地震数据定量分析#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凌云地震数据定量分析#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凌云地震数据定量分析#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凌云地震数据定量分析#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凌云地震数据定量分析#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凌云地震数据定量分析#2.docx

《凌云地震数据定量分析#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凌云地震数据定量分析#2.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凌云地震数据定量分析#2.docx

凌云地震数据定量分析#2

2.干扰信噪比分析

自从地震勘探方法用于石油勘探以来,人们就十分熟悉信噪比这一名词。

因为它直接影响地震成象的质量,同时也限制了实际地震勘探的能力。

人们一直在野外采集和处理中为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而努力。

如在野外尽可能采用合理的组合方式压制规则干扰波,尽可能选择合理的激发和接收提高反射信息能量;在处理中研究去噪方法,如频率滤波、F-K滤波、K-L滤波、τ-P滤波、中值滤波、F-X随机干扰滤波和各种叠加滤波方法。

人们期望通过对干扰波的压制,提高反射目的层的高频信噪比,从而获得更高分辨率地震的成象结果。

但由于地球表层沉积岩(非均匀、各向异性、非完全弹性)介质的复杂性,和大地吸收衰减的存在,以及实际地震处理能力的限制,往往我们难以获得能满足地质家要求的地震勘探结果。

如小于5米的岩性油气田勘探和油田开发中的油气水界面等勘探要求。

但我们相信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可以逐步提高地震勘探精度和能力。

显然要提高地震勘探的能力就必须认识和解决地球物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地震勘探角度分析,在诸多地震勘探客观因素(近地表介质变化引起的激发和接收的振幅衰减和频率吸收衰减影响、潜水面变化引起的激发虚反射的变化影响、非完全弹性体介质引起的球面发散与吸收衰减变化的影响、环境变化(风、雨和雷电的影响)引起的高频干扰、50Hz工业干扰和其它人文环境干扰等的影响)和主观因素(如激发因素(激发源类型、激发深度、激发能量、激发组合形式等)、接收器因素(接收器型号、接收器埋深、接收器数量和组合形式等)、仪器因素(仪器型号、仪器动态范围、仪器前置滤波、仪器前置放大器和仪器陷波器)、激发干扰波(面波、次生干扰波,折射干扰)、以及观测纵波外的其它波(多次波、转换波、横波等))中,地震反射波传播的吸收衰减影响和干扰波影响仍是地震勘探中的主要问题。

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形成了地震勘探的信噪比临界门限值,这一信噪比门限值限制了地震勘探的能力。

但在实际地震勘探中如何确定这一信噪比临界门限值仍是地球物理工作者难以回答的问题。

为此本文针对信噪比临界门限值提出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实际地震勘探中的信噪比问题,同时它为提高勘探精度和能力为实际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提供重要的分析依据。

2.1非规则干扰波信噪比分析

在分析信噪比之前,显然我们需要分析信噪比的定义,这个问题在参考文献[1]和[2]中已有论述。

但为了读者更全面的了解这一问题,本文再作如下分析。

信噪比信息是来源于信号和噪声两类信息,显然要求取信噪比值,不仅要了解干扰信息,还必然了解信号的变化规律。

因此首先让我们来分析有效信号的变化规律。

当地震波在非完全弹性介质中从激发点向外传播时,地震波振幅随传播距离(时间)和频率的增加而衰减;通常它包括两个部分:

①球面发散与吸收衰减特性;当不存在突变岩性体时,在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内球面发散与吸收衰减特性具有宏观相对稳定的函数关系[参考文献4]。

②近地表吸收衰减;通常在陆上进行地面地震勘探时,由于激发、接收的地震波全要经过近地表的传播,加之近地表的非均匀、各向异性和非完全弹性体的问题,从而近地表的吸收衰减是十分严重的。

总结以上的球面发散与吸收衰减和近地表的吸收衰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反射波信号的传播规律应随传播时间(传播距离)、空间位置和频率而变化。

为分析信噪比问题简明,本文中忽略信号空间变化的影响。

在确定了信号的变化规律后,要想求得信噪比,显然要分析噪声的特性。

在地震勘探中,噪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规则干扰,另一类为非规则干扰。

规则干扰波分为近地表规则干扰波和反射规则干扰波;近地表规则干扰主要是与激发震源有关的干扰波。

主要有:

面波、各类散射干扰波、虚反射和鸣震干扰波等;反射规则干扰波主要有多次波、侧向反射波和成象波场外的其它地震波。

反射规则干扰波需要专门的处理技术才能分离,请读者参见有关论文。

关于近地表规则干扰波通常是通过野外采集和处理来压制,但实际中要对干扰波的类型和特性参数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有效的压制该类规则干扰波。

现在最有效的规则干扰波特性分析方法是称为盒子波观测与雷达分析的方法,它可以提供准确的规则干扰波的传播方向、传播速度和信噪比等重要的规则干扰波参数,具体分析请见规则干扰波分析一节。

本节的重点是分析非规则干扰波(随机干扰或高频干扰),它主要分为空间、时间上随机突发类和具有一定宏观干扰水平的非规则干扰波。

空间、时间随机类主要有人文干扰(工业和交通等)和突发性干扰(脉冲或时续脉冲);而具有一定宏观干扰水平的非规则干扰波主要是风吹草动。

关于人文干扰和突发性干扰尽管对地震成象有严重的影响,但它们在空间位置和记录时间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例如汽车引起的随机干扰,它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随机性,适当的野外采集警戒和合理的统计处理方法可以避免和滤除这类干扰。

而具有一定宏观干扰水平的非规则干扰波就不同了,它相对记录时间而言具有相对较长的延续时间,并且在频率上具有较宽的频带。

尽管可以要求在几级风以下进行采集,可以尽可能在处理中采用反射波优势频带处理,但也难以避开它的影响。

并且由于它的存在会造成地震勘探的信噪比临界门限值。

因此在实际采集和处理中需要分析这一信噪比临界门限值,这是本文分析的重点和目的。

由于反射信号的吸收衰减,它是时间和频率的函数;加上非规则干扰的特点,设信噪比可由公式(15)表示,它是时间和频率的函数,这里忽略了反射波和干扰波的空间变化。

(15)

其中:

|S(t,f)|——反射信号时频能量;|N(t,f)|——非规则干扰时频能量;

从公式(15)可以看出如想求得信噪比临界门限值必须求得反射信号,以及噪声随时间和频率的宏观变化规律,而要准确的分离信号和干扰信息,这在实际数据处理中是十分困难的。

本文提出分别在时频域(时间为分析变量,频率为分析参量)和频时域(频率为分析变量,时间为分析参量)信噪比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在时间域和频率域求出信噪比临界门限值。

为较准确

获得非规则干扰信息,本文认为任何利用处理分离信号和噪声的方法不如直接用非规则干扰波信息进行分析更准确。

因此,本文从实际分析中提出下两种分析处理方法:

①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分别记录环境干扰和记录激发地震数据,用这两个炮集数据分析宏观非规则信噪比;②利用初至以前的环境干扰信息和初至后的反射信息来分析宏观非规则信噪比。

图<2.1>给出实际在很短时间内,在同一位置记录的环境干扰数据和激发地震数据,记录方式为:

地表9个检波器组合(组内距6米)和0.5米埋深检波器(不组合),分别重复两次环境干扰记录和激发记录。

从显示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地表组合数据比0.5米埋深数据的反射能量强、吸收衰减小;但频率低、非规则干扰能量强。

但要定量给出是地表组合接收数据好,还是0.5米埋深接收数据好仍是十分困难的。

即使采用分频滤波数据进行分析,仍需要相当的实际分析能力和经验才能正确确定;当然也就无法给出定量的信噪比临界门限值。

图<2.2a>是经时频域信噪比统计分析的结果(时间为分析变量;频率(27-52Hz)、不同记录方式(地表组合和地下0.5米埋深接收)、激发和环境干扰记录为分析参量)。

从图<2.2a>可以得出如下分析结论:

①从激发数据分析:

地表组合数据(曲线2和6)比0.5米埋深接收数据(曲线4和8)能量强18dB,这一能量差异主要是由于接收检波器个数和并串联特性决定的,显然增加检波器个数和改善组合与并串联关系可以增加压制干扰和增加记录灵敏度的能力;②从激发数据分析:

地表组合数据(曲线2和6)和0.5米埋深接收数据(曲线4和8)给出了该地区的大地吸收衰减关系,在27-52Hz频带内,反射数据从0—5秒间衰减了70dB;③从环境干扰记录数据分析:

地表组合数据曲线1和5(不同时间记录)的能量差异为5dB。

这表明不同时间接收风大小存在变化;而0.5米埋深接收数据曲线3和7同样两次记录的噪声能量差为20dB;这表明埋置在0.5米深的地下接收并没有有效的避免27-52Hz干扰,同时反映地表组合对于27-52Hz的干扰有一定的衰减能力;另外从地表组合(曲线1和5)和0.5米(曲线3和7)的环境干扰能量差异比较,可以确定地表组合接收比0.5埋置接收的数据干扰能量大5-20dB,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地表接收比地下风干扰强;④从27-52Hz频带的地表组合接收激发数据曲线2和6与环境干扰记录数据曲线1和5分析,两两曲线不相交。

这表明对于27-52Hz频带数据而言,在时间0-5秒间信噪比大于1;⑤从27-52Hz频带的地下0.5米埋深接收激发数据曲线4和8与环境干扰记录数据曲线3和7分析,两两曲线相交与3.2秒附近。

这表明对于27-52Hz频带数据而言,在时间小于3.2秒时,0.5米埋置接收数据的信噪比大于1;而当记录时间大于3.2秒时,0.5米埋置接收数据的信噪比将小于1;为此本文定义:

对于地下0.5米埋置接收,在27-52Hz频带内,3.2秒是时间信噪比临界门限值;对于低频(27-52Hz)而言,显然地表组合接收是好于地下0.5米埋置接收的结果。

采用相同的方式,对频带82-153Hz的数据进行相同的时频信噪比统计分析可得图<2.2b>所示结果。

从图<2.2b>可以得出如下分析结论:

①从激发(时间小于2秒)数据分析:

地表组合数据(曲线2和6)和0.5米埋置接收数据(曲线4和8)间比较反射能量没有差异。

这表明对于大于82Hz以上信息而言,由于近地表吸收衰减和组合衰减,地表组合与地下0.5米埋置接收比较,不在具有多个检波器的优势;②从激发数据分析:

地表组合数据(曲线2和6)的大地吸收衰减曲线分析,在大于2秒后,衰减曲线就不再衰减,而是固定常量;0.5米埋置接收数据(曲线4和8)在2.8秒后也就不在衰减了。

这一现象不符合实际大地吸收衰减的规律。

并且曲线2和曲线6(地表组合)与曲线4和曲线8的常数能量差异为20dB,这表明在大于82Hz时,存在干扰信息能量在2秒和2.8秒后替代了反射衰减曲线的能量关系;③从环境干扰记录数据分析:

地表组合数据曲线1和曲线5间能量差异约为20dB。

这表明不同时间接收的风存在20dB的变化;同时反映地表组合对于高频风没有衰减能力;同理对0.5米埋深接收数据曲线3和曲线7进行分析表明,两次记录的噪声能量差异为10dB;这表明埋置在0.5米埋深接收是可以减弱风的干扰;并且从地表组合(曲线1和5)和0.5米埋置(曲线3和7)的能量比较,可以确定地表组合比0.5米埋置接收数据风的高频干扰能量差为10-20dB;④82Hz以上频率的地表组合接收激发数据曲线2和6与环境干扰记录数据曲线1和5间两两相交。

这表明大于82Hz频率数据,在时间0-2秒间数据信噪比大于1;⑤82Hz以上频率的地下0.5米埋置接收激发数据曲线4和8与环境干扰记录数据曲线3和7两两相交在2.8秒附近。

这表明对于大于82Hz频率数据而言,在时间小于2.8秒时,记录的信噪比大于1;而当记录时间大于2.8秒时,记录的信噪比将小于1;为此可以确定地表组合和地下0.5米埋置接收,在频率大于82Hz时,时间信噪比临界门限值分别为2秒

和2.8秒。

通过时频域信噪比统计分析可以给出时间域有关的信噪比信息,但难以给出频率域的信息,因此不能较准确的回答随时间和频率变化的信噪比特性来,从而仍需进行频时域信噪比统计分析。

图<2.3a>给出了频时域信噪比统计分析结果,它的分析时窗为0.8-1.8秒。

图<2.3a>的分析结论是:

①激发分析:

从地表组合接收数据曲线2和6与0.5米埋置接收数据曲线4和8分析可以看出,当频率小于75Hz时,地表组合能量大于0.5米埋深接收的能量;而当大于75Hz后,0.5米埋深接收数据能量大于地表组合的能量;这表明地表组合因近地表吸收衰减和组合衰减,对大于75Hz高频数据具有衰减作用,只有在小于75Hz时,多个检波器地表组合可以增加接收反射灵敏度;②环境干扰记录分析:

地表组合接收数据曲线1和3与0.5米埋置接收数据曲线5和7分析可以看出,当在较宽的频带范围内,干扰具有较稳定的水平,并且地表组合的干扰能量大于0.5米埋置接收的干扰能量10-20dB;③激发与环境干扰记录比较分析:

显然在时窗0.8-1.8秒间反射能量和干扰能量曲线间没有相交,这表明在这一时窗内信噪比大于1;而图<2.3b>是时窗2.4-3.4秒的频时域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地表组合接收数据曲线2和6与0.5米埋置接收数据曲线4和8,在频率为95-400Hz频带时,能量曲线为常量,但地表组合的能量大于0.5米埋置接收的能量;同时从环境干扰记录分析曲线1和曲线5看,非规则干扰的能量是造成以上能量差异主要原因;从而表明频率大于95Hz后,时窗内主要的能量是非规则干扰能量,也可以认为时窗内频率信噪比临界门限值为95Hz。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

环境干扰数据和激发数据可以较好求出非规则干扰的信噪比,但有必要进行重复观测不同风力条件下的环境干扰信息。

最终可以通过统计获得信噪比临界点,从而达到指导野外采集和勘探目标的实现。

2.2规则干扰分析

规则干扰主要是由激发源产生的干扰。

主要的近地表规则干扰波有:

面波、各类散射干扰波、虚反射和鸣震干扰波等。

本节的目的是介绍近地表规则干扰波的分析方法和压制方法,其中关于虚反射和鸣震干扰已在前面介绍过这里不再重复。

在开始野外激发因素、接收因素和仪器因素等外因试验分析之前,首先对近地表干扰波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其主要原因是在陆上进行地震勘探时,激发引起的近地表规则干扰波通常能量较反射波强,并且规则干扰波能量随时间的衰减较反射波弱,并且近地表规则干扰波影响的接收道数多。

因此要想获得满意的地震勘探结果,必然要先分析勘探区内近地表规则干扰波的类型和压制这些干扰波的方法。

另外,规则干扰波调查分析的结果可以为激发和接收组合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因此,干扰波调查分析应在激发、接收和仪器等试验之前完成,才可能合理的制定出激发、接收和仪器等采集参数的试验设计。

显然近地表干扰波中,面波是从激发点沿地面向外传播的一类干扰波,如要求取它的传播速度,只需将观测排列沿传播半径方向进行观测即可求得。

主要的观测系统有Walk-Way(如图<2.4a>所示)野外干扰波调查方法。

但要观测近地表散射波的速度就不象观测面波那样简单,其原因是散射源可以是来自不在激发和观测排列间的剖面内,而是更多的来自三维方向上,从而散射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排列间通常存在一定的入射角关系。

因此,简单的Walk-Way观测方法无法求准散射波的实际传播速度,仅可以求出沿激发和观测排列方向上的视速度。

为求取散射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

向,主要的观测系统有L形观测系统(如图<2.4b>所示),它可以从两个互相垂直的观测方向分别计算视速度,用简单的矢量计算可求取散射干扰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

但以上两种观测方法都无法求取反射波与近地表干扰波间的信噪比信息和组合压制信息。

为此,一种称为盒子波的观测方法(如图<2.4c>所示)[22]不仅可以准确求取散射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还可以求取反射波与近地表干扰波间的信噪比信息和组合压制规则干扰的试验结果。

本节将以盒子波观测方法为例说明近地表规则干扰波的分析。

观测分析的目的是:

①求取近地表干扰波的传播速度;②求取近地表干扰波的传播方向;③求取反射波与近地表干扰波间的信噪比;④求取不同组合压制近地表干扰波的效果;

2.2.1盒子波观测方法的理论

盒子波观测方法的基本原理是:

通过某一方向的组合特性达到不同程度衰减该方向的干扰波;利用不同程度方向的衰减特性达到定量衰减干扰波,从而根据有效波出现的衰减水平可确定出干扰波与反射波间的信噪比关系。

但要达到定量衰减的能力,同时满足衰减任意方向的近地表规则干扰波就必须具备全方位观测的能力。

要满足全方位的干扰波观测能力就必

须具备面积观测系统。

而盒子波观测方法就是采用类似盒子一样的接收排列进行干扰波观测的方法(如图<2.4c>所示),因此它能满足对任意方向传播的近地表规则干扰波的观测。

但要达到不同衰减水平的方向组合特性需要考虑特殊的加权组合方式。

关于检波器组合特性在许多教科书中已有很多论述,从衰减特

性上大致可分为四种组合特性:

1)组合衰减带峰值逐步减小;2)组合衰减带峰值逐步增加;3)组合衰减带峰值具有相同的衰减量;4)组合衰减带峰值不是单调的。

显然要想获得信噪比信息就必须选择衰减带峰值具有相同的衰减量的加权组合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分析信噪比的准确性。

因此选择第三类切比雪夫加权组合可以满足衰减带内峰值具有相同的衰减振幅。

公式推导如下:

常规的组合计算公式如公式(16)所示

(16)

其中:

N――组合中的元素个数;m――N-1;

――加权值;

α――传播相位移;λ――波长;D――元素间距离

θ----出射角;

----Neumann数,定义为

将公式(16)中的余弦相用级数展开,可得公式(17)

(17)

其中:

通过分析公式(17)中的

项可发现它可表示为递归的齐偶涵数,由此公式(17)可表示为正式的切比雪夫组合公式(18)

(18)

在已知最小衰减率R和组合个数N时,切比雪夫组合特性(公式(18))满足衰减带的峰值是相同。

但从实际情况,我们希望知道公式(18)中的加权系数

则可通过最小二乘法求得公式(19)

(19)

由公式(18)和公式(19)可以获得切比雪夫组合特性的衰减曲线和切比雪夫组合的加权系数项,从而达到衰减带内峰值振幅衰减具有相同的组合效果。

图<2.5a>是三点加权组合特性曲线图,图<2.5b>是九点组合特性,图<2.5c>是十五点的特性,图<2.5d>是二十一点的特性。

从图<2.5>不同点的衰减曲线对比中显然可以看出,在衰减带内的峰值均具有相同的衰减量,并且衰减带的宽度随组合点数的增加衰减带增宽,衰减水平随加权个数的增加而增大。

其中9点加权组合衰减为-30dB;15点的加权组合的衰减为-60dB;21点的衰减为-90dB。

从而通过选择加权个数可达到控制不同衰减水平的组合目的。

根据组合个数n与

参数,通过公式(20)可算出图<1.45>所示的衰减分贝与组合个数的关系图。

(20)

2.2.2干扰波传播速度、方向和信噪比的分析:

1)理论模型数据分析:

理论模型数据如平面图<2.6a>所示,模型中除激发的直达波外,存在三个次生源,分别位于接收盒子90度、190度和负45度方向上,散射波速度全为2000米/秒。

盒子波观测系统如图<2.4c>所示。

将某个激发点的数据沿Inline方向可抽取共炮点道集如图<2.7a>所示;沿Corssline方向抽取相应的共炮点道集如图<2.7b>所示。

从图<2.7a>Inline道集可以看出接近Inline方向入射的波视速度较低,如0度入射的直达波、190度入

射的散射波;而接近Corssline方向入射波的视速度较高,如90度入射的散射波。

同理,从图<2.7b>Corssline道集可以看出接近Corssline方向入射波的视速度较低,如90度入射的散射波;而接近Inline方向入射波的视速度较高,如0度入射的直达波、190度入射的散射波。

而45度入射波在两个方向全具有较高的速度,同时反射波在两个观测方向上全具有无限大的速度。

这表明盒子波观测系统具有较好的方向

选择性。

为进一步分析盒子波观测系统的方向性,可沿不同入射方位角的Corssline方向进行切比雪夫加权组合,可求得如图<2.7c>所示的各个方位角下数据的分析结果。

由图<2.7c>可以看出,当入射方位0度不组合衰减时,显然0度入射的直达波和190度入射的散射波的能量较其它方向入射的波能量最强;当入射角90度组合不衰减时,显然是90度散射波的能量较强;负45度入射的散射波能量主要出现在315度处;而反射波在任何方向组合都全能获得相同的能量(切比雪夫的方向特性

中,反射波正好位于通放带中)。

以上的分析表明盒子波观测方法具有全方位信息分析和压制规则干扰的能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盒子波观测可以压制任意方向入射的面波信息,但并不直观,同时也没有给出信噪比信息。

为此参考文献[22]提出了一种雷达分析的方法。

雷达分析图的制作方法是:

首先选定要

分析波场的时间和炮检距位置;而后沿某一方位角进行切比雪夫加权组合,保留垂直方向的入射波,而压制组合方向的入射波;并可获得沿垂向的n(盒子道数)道数据;再通过n道不同线性(变速)校正叠加;可求得该方位角下,不同速度入射波的叠加信息;沿不同方位角重复以上分析步骤,则可获得任意方位角和速度条件下的叠加信息;将这些信息沿方位角和速度进行绘制可得雷达分析图。

从理论模型数据中选择900毫秒的直达波数据进行雷达分析,可得图<2.8a>所示的雷达分析结果。

从图<2.8a>可明显看出在0度,速度2000米/秒处产生强能量值(外圈速度1000米/秒,第二圈速度4600米/秒、第三圈速度13000米/秒、中心点处速度22000米/秒)。

同理可求得时间1958毫秒处有90度入射,速度2000米/秒波的能量(如图<2.8b>所示);时间1250毫秒处有190度入射,速度2000米/秒波的能量(如图

<2.8c>所示);时间1050毫秒处有315度入射,速度2000米/秒波的能量(如图<2.8d>所示);从以上的雷达波分析表明,雷达波分析方法可较准确的求取不同方向和速度条件下入射的近地表规则干扰波信息。

为进一步说明雷达波分析的分辨率能力和分析信噪比能力,选择图<2.6b>所示理论模型进行试验。

该模型的特点是假设直达波(0度,2000米/秒,能量0.5)、两组散射波(90度,2500米/秒,能量0.7和225度,3000米/秒,能量0.3)和反射波(能量1.0)同时到达盒子的中心点;沿Corssline抽取的道集如图<2.9>所示;时间1500毫秒的雷达波分析结果如图<2.10>所示。

从图<2.10>中可以看出在0度、90度、225度和中心点处出现四个能量团,显然与理论模型数据的入射方向相同;并且速度是0度2000米/秒,90度2500米/秒,225度3000米/秒,反射波速度2200米/秒。

此外,信噪比是描述中心点处反射波能量与低视速度波中最大能量(90度入射)数据间的比,求取结果为1/0.69。

显然通过理论试验表明,雷达波分析的规则干扰波的方向和速度的分辨率较高。

通过以上两个模型理论数据的雷达波分析,表明采用盒子波观测系统进行近地表规则干扰波的观测和雷达波分析可较准确地求取各类波的入射方向、入射速度和最大干扰波与反射波的信噪比信息。

因此可认为盒子波观测方法和雷达波分析是现在最为理想和有效的干扰分析方法之一。

2)实际观测数据分析:

试验分析数据来自西藏地区,其地表平面的岩性分布如图<2.11a>所示;沿盒子波激发方向的岩性剖面如图<2.11b>所示。

从图<2.11a>可以看出盒子波调查是在第四系地层上接收,激发点从第四系开始,穿越白垩系高速层地段后,又进入第四系地层;图<2.11a>左下方是第四系覆盖地表,左上方为白垩系和侏罗系出露。

显然低速干扰波主要来自第四系地层中(面波),高速干扰波主要是来自浅层的多次折射波和折射波在图<2.11a>右上方低速与高速界面上产生的散射波。

实际盒子波观测系统如图<2.4c>所示。

图<2.12>是抽取盒子中心点

处共接收道集的数据。

从图<2.12>可看出,炮集数据中存在三组初至波,它们正好对应图<2.11>的地表关系;另外,从炮集数据中还可以看到一组面波和一些高速波信息;同时还可以看出面波在传播到高速层出露区就消失了,这是高速层屏的蔽作用。

首先针对图<2.12>中的初至波进行雷达分析。

图<2.13a>是选择第31炮和时间488毫秒处直达波进行雷达波分析的结果,从图<1.13a>可以看出近激发点接收的折射波速度为3100m/s、入射方向0度、信噪比约为1/15dB;图<2.13b>是选择66炮和890

毫秒处直达波的雷达分析结果,从图<2.13b>可看出高速出露区接收的折射波速度为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