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15年春《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期末考试全部10题答案(包括:1.2.3.4.5.6.7.8.9.10).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17978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石油15年春《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期末考试全部10题答案(包括:1.2.3.4.5.6.7.8.9.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石油15年春《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期末考试全部10题答案(包括:1.2.3.4.5.6.7.8.9.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石油15年春《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期末考试全部10题答案(包括:1.2.3.4.5.6.7.8.9.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石油15年春《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期末考试全部10题答案(包括:1.2.3.4.5.6.7.8.9.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石油15年春《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期末考试全部10题答案(包括:1.2.3.4.5.6.7.8.9.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石油15年春《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期末考试全部10题答案(包括:1.2.3.4.5.6.7.8.9.10).docx

《中石油15年春《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期末考试全部10题答案(包括:1.2.3.4.5.6.7.8.9.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石油15年春《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期末考试全部10题答案(包括:1.2.3.4.5.6.7.8.9.10).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石油15年春《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期末考试全部10题答案(包括:1.2.3.4.5.6.7.8.9.10).docx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2015年春季期末考试

《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

学习中心:

姓名:

学号:

一、题型

本课程考核题型为论述题,10选5题。

每题20分,试卷总分100分。

1、论述开辟生产试验区的目的、任务、内容和原则。

2、详细论述油气田开发的方针和原则,以及编写油气田开发方案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3、论述如何建立油气田开发方案综合模型。

4、论述油藏不同驱动方式的开采特征。

5、详细列举一种地质储量的计算方法。

6、论述油气田的各类非均质,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7、论述合理划分与组合开发层系的目的、意义与原则。

8、论述油田注水的意义及如何确定注水时间、注水方式和部署井网。

9、论述油气藏开发方案的经济评价原则。

10、论述如何做好油气藏经营管理,分析油气藏经营管理失败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建议。

注:

本答案包括上述1—10题所有论题,请根据个人情况适当选择五道试题作答,以免发生雷同。

二、题目

1、论述开辟生产试验区的目的、任务、内容和原则。

答:

1.开辟生产试验区的目的

(1)深刻认识油田的地质特点。

通过生产试验区较密井网的解剖,主要搞清油层的组成及其砂体的分布状况,掌握油层物性变化规律和非均质特点,为新区开发提供充分的地质依据。

(2)落实油田储量。

油田的储量及分布是油田开发的物质基础,但利用探井、资料井计算储量,由于井网密度较小,储量计算总有一定的偏差。

因此对一个新油田来讲,落实油田储量是投入开发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3)研究油层对比方法和各种油层参数的解释图版。

通过实际资料和理论分析,找出符合油田情况的各种研究方法。

(4)研究不同类型油层对开发部署的要求,可为编制开发方案提供本油田的实际数据。

探井、资料井的试油、试采资料,只能提供关于油井生产能力、油田天然能量和压力系统等大致资料,一般不能提供注水井的吸水能力、注水开发过程中油水运动特点以及不同开发部署对油层适应性的资料。

但通过生产试验区,可以搞清油田天然能量的可利用程度、合理的注水方式、层系的划分与组合、井网的布置、油井的开采方式、油水井的工作制度以及对地面油气集输的要求等。

2.开辟生产试验区的任务:

(1)研究油层地质情况,搞清各小层面积及分布形态、厚度、储量及非均质情况,隔层性质及分布;

(2)研究井网系统和布井方式及其对储量的控制程度,以及开发层系的划分标准;

(3)研究生产动态和合理采油速度,以及适用的采油工艺技术;

(4)结合油田地质条件和生产特点进行特殊研究,如转注时机,断层、裂缝等对开采动态影响研究等。

3.开辟生产实验区的内容:

1)各种天然能量开采试验——认识这些能量对油田产能大小的影响,不同天然能量所能取得的各种采收率,以及各种能量及驱动方式的转化关系等;

2)井网试验——不同井网类型、密度所能取得的最大产量和合理生产能力,不同井网的产能变化规律,对油层控制程度,以及对采收率和各种技术经济效果的影响;

3)采收率研究试验和提高采收率方法试验——不同开发方式下各类油层的层间、平面和层内的干扰情况,层间、平面的波及效率和油层内部的驱油效率,以及各种提高采收率方法的适用性及效果;

4)影响油层生产能力的各种因素和提高油层生产能力的各种增产措施及方法试验——前者如边水推进速度、底水锥进、地层原油脱气、注入水的不均匀推进、裂缝存在等;后者包括油水井的压裂、酸化、大压差强注强采等。

5)注水开发试验——合理的切割距,注采井排的排距试验,合理的注采方式及井网,合理的注水排液强度及排液量,合理的转注及注采比,无水采收率及见水时间与见水后出水规律的研究等。

4.开辟生产实验区的原则:

1)生产试验区开辟的位置和范围对全油田应具有代表性。

试验区一般不要过于靠近油田边沿,所开辟的范围也应有一定的比例。

2)试验区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把试验区对全油田合理开发的影响减小到最小程度。

3)试验项目要抓住油田开发的关键问题,针对性要强,问题要揭露得清楚,开采速度要较高,使试验区的开发过程始终走在其它开发区的前面,为油田开发不断提供实践依据。

4)生产试验区要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要使所取得的各种资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5)生产试验区的开辟应尽可能考虑地面建设,运输条件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试验区开辟的速度快、效果好。

2、详细论述油气田开发的方针和原则,以及编写油气田开发方案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答:

我国油田勘探开发应遵循的方针是:

少投入、多产出、确保完成国家原油产量总目标。

油气田开发的原则有:

1、在油田客观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完成国家对原油的生产计划;

2、最充分地利用天然资源,保证获得较高的原油采收率;

3、油田生产稳定时间长,且在尽可能高的产量水平上稳产;

4、具有最高的经济效果,即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采出所需的石油。

油气田开发的主要内容有:

⑪制定开发原则;⑫层系划分与组合;⑬确定开发方式;⑭确定单井产能及经济极限产能论证;⑮确定井网部署、井距及开采速度;

⑯推荐方案及开发指标预测。

首先作出[1]远景分析:

获取勘探许可证,勘探组负责远景分析。

根据地震资料和探井资料,推测前景或有前景的其它井位,估计勘探储量大小,寻求重大发现。

[2]评估阶段:

在此阶段,要进行评价井设计,确定储层的范围和性质。

包括判断是否具有工业价值,估算地质储量,开发方案概念设计,数据采集最佳顺序及数据采集成本对比等。

[3]开发决策:

进行油藏工程研究和经济评价,编制油田开发方案,并制定适宜的实施方案。

[4]前期作业:

前期钻井作业、地面设施(海洋平台、油轮、管道)规划和建设。

[5]生产阶段:

最大限度提高单井

产量,减缓产量的递减速度,延长稳产期。

[6]废弃阶段:

一旦生产不再经济可行,油田便被报废从区域出发,进行盆地或凹陷的整体调查,了解地质概况,查明生、储油条件,指出油气聚集的二级构造带和局部构造情况,并估算油气地质储量,为进一步开展油气田工业勘探指出有利的含油构造,寻找和查明油气田,计算探明储量,为油气田开发做好准备。

(1)、油田概况;

(2)、油藏地质及描述;(3)、油藏工程设计;(4)、钻井工程设计;(5)、采油工程设计;(6)、地面工程设计;(7)、经济评价;(8)、方案实施要求。

重视油藏开发整体性、连续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所谓整体性是指一个油藏或一个单元,从油藏开发来说是一个整体,采油井与注水井之间有着相互紧密的联系,油井之间也有着协同的关系,共同组成油藏或开发单元的整体。

考虑

效果应该是看整体的效果,当单井短期的效果与整体效果相矛盾时,就不能只顾个别井的情况,所以强调决策应着眼整体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连续性是反映开采历史是连续的,不能分割的。

这个阶段的措施,既继承了上个阶段的结果,又将要影响下一个阶段。

油藏开发走上步看下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一年半年所采取的措施不当或造成失调,就需经过二个时期的调整,才能再纳入正常开发轨道,因此要求每年的、各阶段的决策都必须正确,否则就可能影响总目标的实现。

所谓长期性是指整个开发过程需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将预计的可采储量采出来;为此要按油藏特点划分好开发阶段,分阶段动用储量,采出可采储量;,阶段不同;可采储量的对象状况不同,所需的工艺技术甚至开采方法也不尽相同。

因此只有分阶段决策才有利于高效地采出可采储量。

3、论述如何建立油气田开发方案综合模型。

答:

常规地质模型的建立技术流程为三级两步建模:

三级:

单井地质模型(平面、剖面)二维地质模型(平面、剖面)三维地质模型两步:

储层骨架模型的简历属性模型的建立

(一)单井地质模型单井模型:

用来研究井剖面上砂体的厚度、韵律特征、特性变化及其剖面非均质性。

模型目的:

建立单井模型就是把井筒中得到的各种信息,转换为所需的开发地质的特征参数,尽可能地建立每口井表示各种开发地质特征的一维柱状剖面。

九项属性和参数:

划分:

渗透层、有效层、隔层判别:

产油层、产水层、产

气层参数:

渗透率、孔隙度、流体饱和度流动单位定义:

为横向上和垂向上连续的具有相似的渗透率、孔隙度和层理特征的储集层,在该单元的各部位岩性特点相似,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物理性质也相似。

这里的岩石物理性质,主要是指孔隙度和渗透率。

建立把各种储层信息转换成开发地质特征参数的解释模型。

在单井模型的建立中,测井资料是其主要的信息来源,同时结合岩芯分析与化验、试

油、试采资料,难点为渗透率的解释。

根据油餐的“四性”关系,选择合适的测井信息,建立简易的解释模型,提高测井解释精度。

测井解释结果仍然要用岩芯、测试等直接资料来标定和检验。

(二)单井地质模型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标识砂层在剖面上的深度及砂层厚度---测井。

2、在砂体内部按物性进行细分段A同一小段内部物性基本一致或差别很小B相邻小段的物性有较明显的差别C分段不能太薄或太厚3、在各小段上标识厚度并计算其平均孔隙度、渗透率4、夹层的划分。

按照小段物性特征,用一个地区的物性下限截止为标尺,划分出层内夹层。

5、计算并标识砂层的平均物性二次加权平均6、标定油、气、

水层 测井解释成果,试油结果二维地质模型是表示两度空间的非均质模型,

包括平面模型和剖面模型两种类型

1、平面二维模型(层模型)所谓层模型,实际上是单层砂体的平面分布形态、面积,展布方向、厚度变化和物性特征的综合体。

对于块状砂体油田,这一模型可以不建立或只进行粗略的表征;而对于层状油藏,这一模型的建立则显的尤为重要

2、剖面模型剖面模型是反映层系非均质的内容,包括:

各种环境的砂体在剖面上交互出现的规律性,砂体的侧向连续性,主力层与非主力层的配置关系,以及各种可能的变化趋势等内容

(三)三维地质模型在三维空间内描述储层地质体及储层参数的分布,就是在储集体骨架模型内定量给出各种属性参数的空间分布。

建立地质模型的核心问题是井间参数预测,如何依据已有井点(控制点、原始样本点)的参数值进行合理的内插和外推井间未钻井区(预测点)的同一参数值。

(1)储层骨架模型的建立储层骨架模型是在描述储层构造、断层、地层和岩相的空间分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表征储层离散变量的三维空间分布。

储层骨架模型是由断层模型和层面模型组成。

组模一般是通过插值法,应用分层数据,

生成各个等时层的顶、底层面模型,然后将各个层面模型进行空间叠合,建立储层骨架模型。

(2)属性模型的建立属性模型是在储层骨架模型基础上,建立储层属性的三维分布。

对储层骨架模型(构造模型)进行三维网格化,然后利用井数据和地震数据,按照一定的插值(或模型)方法对每个三维网格进行赋值,建立储层属性的三维数据体。

三维空间赋值的结果形成一个三维数据体,对此可进行图形变换,以图形的形式显示出来。

储层属性:

1、离散的储层性质 沉积相、储层结构、

流动单元、裂缝各相2、连续的储层参数变化—孔隙度、渗透性、含油饱和度。

4、论述油藏不同驱动方式的开采特征。

答:

一、弹性驱动条件:

1)油藏无原生气顶;2)油藏无边水(或底水(bottomwater)、注入水),或有边水而不活跃;3)开采过程中油藏压力应始终高于饱和压力。

油藏生产过程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地层压力随时间增长而变小;2)产油量随时间增长而减少;3)生产气油比为一常数。

二、溶解气驱条件:

1)气泡膨胀驱油向井底,气泡膨胀驱动能量为主要驱动能;2)油藏应无边水(或底水、注入水)、无气顶,或有边底水而不活跃;3)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

特点:

1)地层压力随时间增长而较快减少;2)油井产量也随时间增长以较快速度下降;3)气油比开始上升很快,达到峰值,后又很快下降。

三、水压驱动刚性水驱:

天然水域的储层与地面具有稳定供水的露头相连通,可形成达到供采平衡和地层压力略降的理想水驱条件,此时地层压力基本保持不变,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