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白居易习题及答案.docx
《琵琶行白居易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白居易习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琵琶行白居易习题及答案
《琵琶行》白居易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上册】
班级:
姓名:
【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粗体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湓浦口(pen)
憔悴(jiao)
六玄(yao)
B.铮铮然(zheng)
贾人(jia)
荻花(d^)
C.虾蟆陵(ha)
嘈杂(cao)
钿头(dian)
D.江浸月(jin)
呕哑(ya)
嘲哳(zha)
2.选出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人、湓(pen)浦口水浆迸(bEg)呕哑(ouya)悯(min)然
£、贾(jid)人轻拢慢捻(nim)嘲哳(zhaozha)荻(di)花
。
、恬(ti①)然声声思(si)钿(dim)头银篦(bi)铁骑(ji)
3.下列句子中加粗体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快:
赶快。
B.歌以赠之歌:
歌唱。
C.凡六百一十六言言:
句。
D.座中泣下谁最多泣:
眼泪
4.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老大:
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
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掩泣:
掩饰哭泣
5.
A.铁骑突出刀枪鸣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D.凄凄不似向前声
6.下列各句在诵读时,节拍正确的一句是()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7.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8.下列各句中不具备“互文”特点的一句是()
A.主人下马客在船B.主人忘归客不发
C.秦时明月汉时关D.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9.下面描写乐曲演奏的语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意思是即使大弦小弦一起奏响,那听上去杂乱无章的乐音也如珠玉之声一样清脆悦耳。
B.“大弦”“小弦”两句既用“嘈嘈”“切切”这样的叠词摹声,又用“如急雨”“如私语”比喻,使乐曲旋律形象化。
C.“间关”之声,婉转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写的是当乐曲短时休止时,另外传达出
深藏心底的愁思,这无声时刻的感染力更胜过有声之乐。
10.从下面选出一个从侧面描写琵琶弹奏精彩的句子。
()
A.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D.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11.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12.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1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14.对下面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15.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
“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16.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
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
“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17.对诗句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第一句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句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基调:
“惨”。
第二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
与友分别心绪难平,心情和眼前月色一样,一片茫然。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
不仅与开头“夜”“船”“月”相呼应,而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的悲凉
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的主题即上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形象化说明。
18.对诗句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该句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欲语迟”三字,用语精练,直接刻画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绝不轻浮的性格特征。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又精练而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又迫不得已。
“半遮面”是一处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女的羞涩情态。
C.“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描写琵琶女调弦校音的动作,进而表现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之中,也显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D.“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
轻轻的拢,慢慢的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弦、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
19.对诗句及词语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终岁不闻丝竹声”一一“丝竹声”借指美妙的音乐。
“丝竹”是借代修辞格,诗人用原来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乐,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
B.“春江花朝秋月夜”一一寥寥七字,其用量极大。
它浓缩了春秋两季,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
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夫炉火纯青。
C.从“五陵年少争缠头”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细节,从巨大的落差中形象地反映出人物命运的突变。
这种描写的审美价值在于以点带面凸现她沉沦的社会根源。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全诗的“诗眼”,是全诗的主旨句。
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和自己被贬不得志的悲愤融在一起,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冷酷与黑暗。
20.对诗中描写有关音乐的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女的美妙音乐和旋律的发展变化。
B.从“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可理解为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乐音的急切,圆润清脆。
C.第二乐段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间关”句表现了乐
音的婉转、流畅、动听,接着描写乐音由低沉至缓慢半终止的状态,“此时无声
胜有声”提供给读者充分的思维空间,激发人的想象力,从而深化了人们对诗人所描绘的琵琶乐音的玩味和品评。
D.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音乐高潮到来的信号;“铁骑
突出刀枪鸣”,乐音激越雄壮,强化了热烈而紧张的场面,是音乐的高潮所在
乐曲的终止也写得非常精彩,“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
C.琵琶声停欲语迟今夜闻君琵琶语D.添酒回灯重开宴
23.诗的结尾作者自伤身世,自觉与琵琶女颇多相似,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长安来到偏远的江州。
B.—个善写诗,另一个能读懂;一个会弹奏,另一个能欣赏,有他乡遇知音相见恨晚之感。
C.一个是誉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D.—个因年长色衰而嫁人,一个因直言进谏而遭贬,都有荣衰变迁,“幽愁暗恨”。
24.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
B.“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喻使乐声形象化。
“小弦切切如私语”用了拟人的手法。
C.“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
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25.加点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B.自言本是京城女。
同是天涯沦落人。
C.轻拢慢捻抹复挑。
商人重利轻别离。
D.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26.介宾短语后置的一项是()
.张良具告以事。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B.秋水时至。
27.不含有名词作状语用法的一项是
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左右欲刃相如。
理解性默写:
是:
诗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
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
是: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的诗句
是“”
3、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4、琵琶女年轻时人们对他的态度是:
色衰之后则:
。
而当她年老
5、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
6、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
7、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
“”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8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
三)简答:
1这首诗善于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气氛。
把这样的诗句摘录下来。
2.“寻”“问”“移”“邀”“添”“回”“开”“呼”“唤”等一系列动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诗句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心情?
4.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5.联系上下文,简析“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6.怎样评价《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7“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别有幽愁暗恨生”中“幽”能否换成“忧”?
为什么?
9.“今夜闻君琵琶语”中“语”如果换成“曲”,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10.诗中有些环境描写的句子很好地烘托了气氛,试分析其作用。
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1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个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C分析:
A.“憔”应读为“qid0”。
B.“贾”应读为“gu”。
D.“浸”应读
为“jIn”。
2.B
3.D分析:
A.畅快。
B.作歌。
C.字。
4.A分析:
B.老大:
年纪大了。
C.去来:
去了以后。
D.掩泣:
掩面哭泣。
5.B分析:
A.突出:
突然爆发出。
C.整理。
D.以前。
6.A(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贝/江心/秋月白。
C.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
湿。
))
7.B
9.A
10.B
11.C分析:
C“别有”句表达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之情,而不是听众内心的愁思和怨恨。
12.C分析:
ABD三种说法均与原诗不合。
13.C分析:
A.“衬托……昂扬”说法不当。
B.“衬托……成功”说法不当。
D“衬托……凄凉”说法不当。
14.D分析:
C“惨”是悲伤的意思,而不是悲惨之义。
15.C分析:
C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
16.B分析:
B“广阔的想像空间”应为“悠然不尽的无穷韵味”。
17.D.“反问”应为“设问”。
18.A分析:
A项人物未出场露面,应是个人感受,并非直接刻画。
)
19.B分析:
B项以偏概全,诗歌不仅浓缩春秋二季,还有朝夜两时。
20.D.分析:
D并非一样,前者未从侧面烘托
21.B分析:
A项中“管弦”和D项中“丝竹”均代指音乐,C项中的“秋月春风”代指时光、岁月
22.A分析A轻轻地;B.暂时,忽然;C.说,曲调;D.重新,看重
23.B
24.B分析:
B是比喻。
25.B分析:
B都是判断动词,是。
A.使快弹数曲。
数:
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一曲红绡不知数。
数:
名词,数量。
C.轻拢慢捻抹复挑。
轻:
形容词,轻轻;商人重利轻别离。
轻:
动词,轻视。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泣:
动词,哭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
名词,眼泪。
26.D27.D二)理解性默写: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2.“_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3、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
_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_
5、_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_。
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7、“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8、“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简答:
1.答: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2.答:
这些动词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
3.答:
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4.答:
从侧面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
5.答:
借景抒情,表现了琵琶女孤守空船的寂寞心境。
6.答:
琵琶女这一女主人公形象塑造得非常生动真实,并且有高度的典型性。
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7答: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反映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九江后的苦闷与凄凉的心境。
8.答:
不能。
诗中“愁”即忧愁,不须再用“忧”;“幽”是深的意思,用“幽愁”突出了演奏者郁积在胸的痛苦和乐曲强大的表现力。
9.答:
“语”既指曲声,也含有琵琶女通过音乐所表露出的心曲,比“曲”的含义更深广。
10.答:
①渲染诗人送客时落寞伤感的情绪②侧面烘托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音乐魅力③烘托了琵琶女所处的孤独寂寞的环境
11.答:
点题的这两句诗表达了正直的士大夫,满心忠君报国,反遭贬斥流落异乡的感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