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5737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docx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docx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

学号

201021060121

经济学院学年论文

 

题目: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

专业班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

(1)班

学生姓名:

漆梨霞

指导教师:

张新平

职称:

讲师

 

2013年3月11日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

作者:

漆梨霞

指导教师:

讲师

【摘要】中医药是甘肃省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最具潜力和可以有所作为的行业。

中医药在我国起源很早,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绿色生态价值在人类健康需求的发展的今天来看,无疑是具有战略性的产业。

而甘肃省中医产业却是欲振乏力,本文就以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的现状为线索,以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分析甘肃省中医药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中药材出口中医产业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竞争优势理论

一、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的现状

(一)、甘肃省出口中药产业的现状

甘肃是全国药材主产地之一,全省药材品种虽然在1500种以上,但甘肃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应该说甘肃药材的资源优势是比较优势。

据统计,全省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13万公顷以上,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0%,居全国药材种植前列。

药材总产量己达31.6万t,产值16亿元。

上市的家种药材品种达350多种。

当归产量占全国的95%,党参产量占全国的60%,黄(红)芪产量占全国的50%,大黄产量占全国的60%,甘草产量占全国的25%以上5种药材的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

甘肃省定西地区的崛县、渭源、陇西县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分别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黄芪之乡”。

甘肃中药材初级加工产品(饮片、切片),年加工量已达6.5万t,消化全省药材量的21%,产值10亿元。

全省中药材资源整体表现为覆盖区域广、资源种类多、种植产量大、特色优势明显,为甘肃医药特别是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和广阔的市场潜能。

但是,甘肃省的中药材资源与全国的12807种中药材相比,在品种和产量方面均不处于优势地位,其优势主要集中在大黄、党参、当归、红(黄)芪、甘草等少数大宗品种上。

另外,由于甘肃山大沟深等地理环境因素,运输条件限制,野生品种资源量十分有限,没有形成主流商品,其中有些野生品种由于乱采乱挖,野生资源量十分有限,如肉苁蓉、甘草、冬虫夏草等品种;另一方面,由于中药材种植农户分散,对种植品种的选择、种植技术的限制,加之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药材质量不稳定,市场竟争力不强,所以,甘肃中药材的资源优势是比较优势。

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生产初具规模,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向特色产业转移,甘肃省中草药种植面积和栽培范围不断扩大。

据甘肃省农牧厅统计,201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16.0万hm2,居全国第一位;年产中药材50.36万t(5.036亿kg),仅次于四川省,位居全国第二。

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中草药有党参、当归、大黄、黄芪、红芪、甘草、麻黄、柴胡、板蓝根、远志、款冬花等20余种,其中岷归、纹党、铨水大黄、民勤、甘草等名贵道地中药材驰名中外,享誉东南亚。

甘肃省的中药材生产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岷县、漳县、宕昌县等为中心的当归生产基地,以文县、舟曲、渭源、临洮、安定、陇西县等为中心的党参、红芪、黄芪生产基地,以武都、康县、成县等为中心的杜仲、天麻生产基地,以民勤、张掖、酒泉等地为中心的甘草、麻生产基地。

这些基地的建成,引领甘肃省的中药材生产发展迅速,并使优势中药材产业向适生区汇聚。

当归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0%,红芪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80%,党参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大黄和甘草产量约占60%和25%。

为促进中药材生产的发展,甘肃省在“九五”期间分别组织实施了“优质当归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和“优质党参丰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进行了中药材GAP示范推广,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与示范推广,使中药材产业的科技含量得到提升,产品质量得以提高。

2、产品畅销中外,成为重要特色产业

在甘肃省的农业发展中,中药材已成为颇具潜力的特色产业,是中药材主产区的支柱产业。

在中药材这一新型产业的催生下,甘肃省的中药材物流产业日臻完善,已形成以兰州黄河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陇西县文峰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首阳中药材大型集散市场和岷县当归大型交易市场等为主体的中药材集散基地,不仅对甘肃地产药材发挥了交易、贮藏及中转的功能,而且发挥甘肃气候凉爽、少雨干旱的资源优势,对全国的中药材产业发挥了南药北贮、西药东藏的作用,成为全国、特别是西北地区中药材交易的旱码头,甘肃也积极将陇西打造建设成为“西部药都”。

仅陇西就拥有千吨以上的大型中药材仓储企业23家,仓储容量13万m3,仓储能力15万t,年药材吞吐量50万t,已吸引国内知名医药企业千金、广药集团和中国药材公司等在甘肃建立仓储中转基地,实现中药材年成交量18万t

交易额10亿元,出口量达1500t。

为使中药材物流产业升级,近年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应用高技术含量的贮藏防虫防霉措施,使中药材的贮藏、中转、交易步入了冷链产业的正轨。

通过集散地将大批的中药材销往全国各地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及欧美各国。

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的岷县、“中国党参之乡”的渭源县和“中国黄芪之乡”的陇西县已形成中药材种植、成药仓储、中药材加工和组织销售的综合生产基地,在当地农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区域特征明显,种植区域向优势产区集中

甘肃省中药材产区按照自然环境和中药材分布特征已形成陇南亚热带与暖温带秦药区、甘南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西(藏)药区、陇中东部黄土高原温带-暖温带半干旱西药区和河西温带干旱西药区4大区域性特征明显的中药材产区。

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优势产业不断向优势产区集中,中药材也向自然资源适宜于种植的定西市、陇南市和天水市集中,形成规模化生产。

2010年定西市、陇南市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8万hm2和4.0万hm2,产量分别达16.89万t和7.9万t,产值分别为10.02亿元和4.72亿元,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的66.0%~69.0%。

甘肃省的主产道地中药材有誉为陇上“五朵金花”的当归、党参、大黄、甘草和黄芪,其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大,有效成分含量高,品质优良,主要集中在优势产区种植,规模化程度较高;人工驯化栽培的中药材种类日渐增多,而且有数十种药材已进入规模种植,大宗种植的中药材由陇上“五朵金花”,发展到甘肃十大陇药,即:

归芪参黄草(当归、黄芪、党参、大黄、甘草),板杞柴秦花(板蓝根、枸杞、柴胡、秦艽、款冬花)。

栽培面积分散的地产中药材有板蓝根、小茴香、金银花、天麻、生地、丹参、柴胡、贝母、半夏、薄荷、红花等约40多种,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4、效益得到彰显,“粮农”转为“药农”

由于中药材产业的可比效益较高,在药材主产区许多“粮农”已变成了“药农”,将种植中药材作为主导产业、朝阳产业和特色产业经营,不仅在种植理念上得到升华,而且在栽培技术方面不断提升,农业向中药材质量规范化管理的高度发展。

甘肃省委省政府对药材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审视,列到了农业的“六大产业”之中。

2010年调查,种植枸杞每公顷的产值可达22.5万元,是种植小麦的12~15倍,种植当归每公顷的产值可达15.0万元,是种植小麦的8~10倍。

2011年枸杞的价位为45.0~50.0元·kg-1,当归30.0~50.0元·kg-1,党参30.0~50.0元·kg-1,鲜甘草5.0~5.2元·kg-1,种植中药材单位面积的产值普遍高于种植粮食作物。

中药材价格近年来一直呈走高态势,柴胡由1990年的8.0~10.0元·kg-1上扬到2010年40.0~50.0元·kg-1;款冬花20世纪90年代一直在20.0~30.0元·kg-1之间徘徊,但2007~2008年攀升到50.0~70.0元·kg-1;半夏2000年春季价格为26.0~28.0元·kg-1,2010年西和县产的半夏价格最高达到148.0元·kg-1。

甘肃省种植的16万hm2中药材的总产值约为31.0亿元,相当于种植38~40万hm2的小麦。

中药材的这种比较效益优势是其他粮食和蔬菜作物无法比拟的.

(二)、甘肃省中药材出口产品的结构及现状

数据来源:

甘肃省发展统计年鉴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药材价格在2008~2009年之间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跌幅,大部分原因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

自2010年起,其价格又不断趋于上涨趋势,而且不难看出这个增幅是还是比较大的。

其价格增长率无疑是大于通货膨胀率的,所以从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可以说明中药材市场的需求是不断扩大化的。

目前,中药出口主要有三种:

中药材、中成药和中药提出物。

甘肃省中药材资源优势突出,但中药、中药及饮片、提取物、中成药和保健品的出口在国内处于较低水平。

2009年,甘肃省出口中药材及饮片约2900万美元,2010年18月虽有较大提高,但仍以5402.76万美元位居全国31个省的第26位;2009年全国中药材及饮片、提出物、中成药、保健品、人参、蜂王浆产品出口20强企业中,甘肃省只有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名列第13位,而在其他中药系列产品出口中,甘肃省企业均榜上无名;省内几个主要的中药和藏药制药公司的年出口额平均都在200万美元以下,远低于东部地区企业,这与甘肃省中药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

目前,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252万亩,产量52万吨。

二、甘肃省中药材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药材栽培品种混杂,生产技术落后

甘肃省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地方品种繁多,但主产区药材栽培品种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构,使名牌产品不能发挥应有的优势。

中药材的育种工作刚刚起步,应用成果还显不足,科研单位主要偏重于粮食作物的育种,而从事中药材育种研究的人较少。

甘肃省的许多王牌药材也没有定名,已限制了中药材向更高层次发展。

栽培技术也较落后,影响中药材产量提高。

与大田作物栽培技术相比,中药材的栽培技术研究仍处于较低的水平,除党参、当归等大宗栽种的中药材有一般性的研究外,大多数栽培药材仍处于经验型栽培阶段,没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供药农使用,与中药材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仍有一定的差距。

应该指出的是部分药农在栽培中药材过程中对科学施用化肥和农药的认识不够,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而影响中药材产品质量提高和稳定的现象还未完全杜绝。

(二)、加工技术缺乏,后续产业断链

一些驰名中外的道地中药材,如文县、舟曲县所产的“纹党”,徽县、两当县所产的“西潞党”,岷县、临潭县所产的“岷归”,渭源县所产的“白条党”,民勤县产的甘草等在国内外虽享有盛名,但至今仍以出售原药材为主,而且由于信息链的中断、仓储能力低下以及无指导性的盲目生产导致药农的经济效益流失,产品优势变不成经济优势。

中药材加工技术几近处于原始状态或空缺水平,在中药材的主产区所能见到的加工业只是简单的手工作业,加工设备落后,条件简陋原始,是典型的作坊式的加工模式,加工的终端产品也极为粗糙,包装简单,中药材生产的后续产业断链,成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中的短腿。

近年来,中药材主产区的地方政府也注意到这一问题,并致力于加强中药材的加工升值,但因缺乏资金、技术和项目,使这一能以激活中药材产业的伟业发展滞缓。

即便有了先进技术和设备,也因无科学的思想和一定的经济支撑,难以在生产上应用。

(三)、未能形成品牌,市场竞争乏力

近年来在中药材市场繁荣的形势下,甘肃省药农一度盲目追求中药材产量而忽视质量,给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