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56331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知识点总结.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知识点总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知识点总结.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上册《陋室铭》知识点总结

一、疏通意

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二、作者简介

1、刘禹锡,字______,是____代诗人、哲学家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_______家。

曾参加王叔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著有《刘宾客集》。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我们还学过他的有:

《》本选自《》。

本是他在被贬为地方官时写的。

2.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3.铭,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发展为一种独立的体。

这种体,形式短小、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三、小结

1、字音字形:

2、词类活用的有:

名,劳,上,乱

3、重点句子翻译: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四、理解性背默

1、“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_______。

2、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全主旨的一句话:

4、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写陋室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6、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7、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五、要点

1、“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在中起什么作用?

(铭第一句在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水引出陋室。

2、“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3、“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中起什么作用?

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4、本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本从几个层面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周围景色:

“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写环境清幽宁静(环境幽雅);

往人物:

“谈笑有鸿儒,往无白丁。

”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交往高雅);

生活内容: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兴趣高雅)

、铭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讨论明确:

总结全,说明陋室不陋。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6、作者在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答:

强调作者的品德高尚,志趣高远。

7、本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节操和_________________的情趣。

8、“孔子云:

何陋之有?

”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9、小结:

本是古代散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是作者用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板书设计:

陋室铭刘禹锡

景:

优美的自然环境“上”、“入”——以静为动

德馨友:

学问渊博的客主人:

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陋室不陋”的原因:

趣:

恬然自适的生活主人:

安贫乐道的情趣、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内容解析概括

陋室铭

刘禹锡

水比兴引陋室—馨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虚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第二篇《陋室铭》

一、刘禹锡愤写《陋室铭》刘禹锡因为热心支持王叔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的权贵宠臣,被贬到今天的安徽和县当通判。

和县唐时称和州,和州的知府姓策,策知州是个见利忘义、妒贤嫉能的小人。

他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又不得势,就有意给他小鞋穿。

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

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这三间小屋的喜爱,也表明了自己的心志。

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

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的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

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这样一幅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

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连肺都快要气炸了。

他和书丞商量了好久,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

刘禹锡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洁之意,实在难能可贵。

二、原

不在高,有仙则名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⑵()。

斯⑶()是陋室,惟⑷()吾德馨⑸()。

苔痕上⑹()阶绿,草色入帘青⑺(        )。

谈笑有鸿儒⑻(),往无白丁⑼()。

可以调⑽()素琴⑾(),阅金经。

无丝竹⑿()之乱耳()⒀,无案牍⒁()之劳形⒂()。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⒃?

三、释义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

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

诸葛亮在出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中。

杨雄,字子云,西汉时学家,蜀郡成都人。

  

(1)名:

著名,有名。

(2)灵:

灵异,神奇,有灵气的意思

  (3)。

斯:

这。

是:

判断动词。

陋室:

简陋的屋子。

  (4)惟:

只有。

  ()惟吾德馨:

但由于我的美德,也能使它声名远扬。

德馨:

品德高尚。

馨,香味,古代用形容品德高尚的人。

吾,我,这里指作者。

  (6)上: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7〕连片的青苔蔓延上台阶,阶上一片碧绿,帘内满目青葱。

  (8)鸿儒:

大儒,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

鸿:

大。

儒:

旧指读书人。

  (9)白丁:

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10)调(tiá)素琴:

调弄(弹奏)。

(11)素琴,不加装饰的。

  金经:

泛指佛经。

  (12)丝竹:

琴、瑟、萧、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

扰乱耳朵。

  (14)案牍(dú):

官府的公。

  

(1)劳形:

劳碌身心。

形,形体、身体。

劳,使……劳累。

  (16)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之,表宾语提前。

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 译:

不在于高不高,有了仙人就能够远近闻名。

水不在乎深不深,有了蛟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品德高尚纯洁就不感到它简陋了。

连片的青苔蔓延上台阶,阶上一片碧绿,帘内满目青葱。

到室内谈笑的都是些学识渊博的人,交往的人中没有浅薄的庸人。

可以在陋室调拨弹奏未加装饰的古琴,阅读吟诵泥金抄写的佛经。

没有众多琴瑟、箫管的乐音搅扰两耳,没有繁杂的官府书使身体劳累。

这正如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六、作者及主题:

《陋室铭》,唐代学家刘禹锡著,

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字叫做“铭”。

七、分析:

(1)提问:

”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在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水引出陋室。

(2)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中起什么作用?

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

”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增光添采。

(3)提问: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明确: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4)提问:

”谈笑有鸿儒,往无白丁”是写什么?

明确:

写陋室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提问: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明确:

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提问: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

明确: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提问:

”孔子云:

何陋之有?

”是写什么?

明确: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这是全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小结

(1)结构

第一层(1—3)句:

点出主旨。

第二层(4—7)句:

具体描写陋室环境的清幽,往人物的博学和主人生活的高雅,表达了作者清高脱俗、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最后两句):

总结全,说明陋室不陋。

(2)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通过对陋室和陋室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陋室表达自已高尚的道德情操,全以“德馨”两字为纲领,处处紧扣“德馨”,突出“德馨”。

八、【同步达纲练习】

一、选择题

1.找出各组中注音有错的一项,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A.陋室(lòu)B.德馨(xīng).调素琴(tiá)()

(2)A.鸿儒(hóng)B.案牍(dú).西蜀(shǖ)()

(3)A.诸葛亮(gé)B.嗫嚅(rú).磐石(pán)()

2.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调素琴(弹)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有仙则名(著名,出名)

B.无案犊之劳形(劳累)不在高(在于)往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孔子云(说)谈笑有鸿儒(大)惟吾德馨(香气)

D.有龙则灵(灵验,神奇)斯是陋室(这)阅金经(佛经)

3.下列句中加粗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

无丝竹之乱耳

A.孔子云:

何陋之有B.无案牍之劳形

.春冬之时D.观之正浓

二、翻译句子

1.不在高,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无白丁。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三、佳句默写

1.不在高,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4.____________,西蜀子云亭。

四、阅读《陋室铭》,回答后问题

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铭”是古代的一种体,列举你所知道的含体标志的题目。

(不少于两个)2.写出本的中心句。

3.写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7.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

(1)B

(2)(3)A2.A3.B

二、略三、略

四、1.捕蛇者说西游记五柳先生传“友邦惊诧”论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以水作类比,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因人生辉。

4.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6.前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室主人的从容雅静;后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7.用它们作类比,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暗示陋室不陋。

8.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这一点又是不足取的。

1.本作者      是    著名学家。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4.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谈笑有鸿儒,往无白丁。

D、孔子云:

何陋之有?

6.体会下列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铭”是的字,后成为一种体,这种体一般都。

8.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9.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

请用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一是西汉时的学家。

11.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12.与下面一段话衔接准确得体的一句话是(  )

崇峻岭,比起人,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粒芝麻儿。

但人总是踩于脚下,哪怕它是万之王--珠穆朗玛峰。

人为攀登而欣喜。

A、,却缄默不语--它用自己的筋骨,证明着自己的伟大。

B、,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却欣喜万分--它为人的攀登作出贡献而自豪。

D、,却毫不在意--它相信人永远征不服自己。

13.用原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1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6.下面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17.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二字点题,这里写写水,是为了与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18.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①②句以水作类比,“”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陋室铭》答案

1.刘禹锡;唐朝 2.略 3.⑴著名,出名⑵灵异,有了灵气⑶品德高尚⑷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⑸使……劳累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 6.“上”这里是“长上”的意思,动词;“入”在这里是动词,“映入”的意思,两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意近即可) 7.古代刻在器物上用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用韵 8.写有仙之,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藓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10.诸葛亮;杨雄 1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2.B 13.⑴谈笑有鸿儒,往无白丁。

⑵惟吾德馨。

 14.D 1.略 16.A 17.、水;仙、龙;德馨;陋室;作者 18.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