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157易错考点解析精校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48498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2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157易错考点解析精校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157易错考点解析精校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157易错考点解析精校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157易错考点解析精校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157易错考点解析精校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157易错考点解析精校版.docx

《高考生物157易错考点解析精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157易错考点解析精校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157易错考点解析精校版.docx

高考生物157易错考点解析精校版

高考生物157易错考点解析精校版

必修一部分

易错点1 误认为病毒不是生物

[解析] 病毒被认作生物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能进行新陈代谢,病毒单独存在时不具备生物活性,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

主要原因是病毒能进行增殖。

易错点2混淆带有“菌”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解析]

⑴带“杆”“球”“弧”“螺旋”的菌都是细菌,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霍乱弧菌、螺旋菌等,乳酸菌其实是乳酸杆菌,所以它们都是原核生物

⑵酵母菌、霉菌是菌,但为真菌类,属于真核生物

易错点3 误认为病毒既含DNA又含RNA

[解析] 噬菌体的中心法则为

→RNA→蛋白质,据此可能认为病毒同时含DNA和RNA,这是不对的。

该过程是在宿主细胞中进行的。

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

易错点4 误认为单细胞生物都是原核生物

[解析] 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草履虫)是真核生物;单细胞绿藻(如衣藻)、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等都是真核生物。

易错点5 真、原核生物的“不一定”

[解析] 

(1)不属于真核生物的不一定是原核生物,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

(2)原核细胞不一定都有细胞壁,如支原体。

(3)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叶绿体,如蓝藻。

(4)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线粒体,如蓝藻和硝化细菌。

(5)没有细胞核的细胞不一定都是原核细胞,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线粒体,不分裂,进行无氧呼吸;可作为提取细胞膜的好材料)。

(6)细胞分裂不一定都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如蛙红细胞的无丝分裂、原核细胞的二分裂。

易错点6 误认为生物体内的各种元素的种类和含量都相同

[解析] 

(1)组成不同生物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基本相同,但各种元素的含量相差较大。

(2)同一生物体内的不同细胞中元素的含量也不相同。

易错点7 误认为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

[解析] 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而不是碳(在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

易错点8 误认为组成细胞的各种分子都因物种不同而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别

[解析]

⑴组成细胞的有机分子可能因物种不同而存在差异主要指蛋白质,核酸。

⑵一些小分子物质:

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是相同。

⑶关于细胞——最基本生命系统的生命共性:

包含共同的物质基础(元素和化合物),氨基酸种类、核苷酸种类,DNA和RNA的结构方式,遗传密码等。

(也是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共同的起源的例子)

易错点9 误认为自由水比结合水作用大且干种子中已无水

[解析] 自由水、结合水的作用都非常大,两种水在不同时期作用各有所侧重,且能相互转化。

干种子中结合水的比例比自由水的大。

易错点10 理清有机化合物检测中的4个易误点

(1)易忽略斐林试剂本身的颜色

[解析] 非还原糖(如蔗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的现象不是无色而是浅蓝色[Cu(OH)2的颜色]。

(2)误认为所有的糖都是还原糖

[解析] 常见的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二糖中的麦芽糖、乳糖是还原糖;蔗糖、多糖(淀粉、糖原和纤维素)都不是还原糖。

(3)易写错“斐”和“脲”字

[解析] “斐林试剂”中的“斐”不可错写成“非”,双缩脲试剂中的“脲”不可错写成“尿”。

(4)误认为脂肪的检测必须使用显微镜

[解析] 若要观察被染色的脂肪颗粒,则需要使用显微镜,但若要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则不必使用显微镜。

易错点11 混淆氨基酸的“种类”与“数目”

[解析] 氨基酸的数目≠氨基酸的种类:

蛋白质分子含有多个氨基酸,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约有20种;确认氨基酸种类必须依据R基,凡R基相同时无论数目多少,均应视作“同一种”氨基酸。

易错点12 误认为核糖体中合成的物质即具有“蛋白质”活性

[解析] 

⑴核糖体是各种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然而,核糖体中合成的仅为“多肽链”,此肽链初步形成后并无生物学活性。

它必须经过加工,形成特定的空间结构后才能具备生物学活性,例如刚从核糖体中合成的唾液淀粉酶并不具有催化功能,只有经过内质网及高尔基体加工后才具有催化功能。

⑵内质网是生物膜系统的中心,外与细胞膜相连,内与外层核膜相连,还与线粒体外膜相连。

对蛋白质进行折叠、组装、加糖基等加工,再形成具膜小泡运输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和分泌。

易错点13 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不同细胞中蛋白质不同的原因

[解析] 

(1)不同生物蛋白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DNA(基因或遗传信息)的特异性。

(2)同一生物不同细胞蛋白质不同的直接原因是mRNA不同,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易错点14 脱氧核糖≠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糖核苷酸≠核糖核酸

[解析] 

(1)脱氧核糖是一种五碳糖,脱氧核苷酸是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而脱氧核糖核酸是DNA。

(2)核糖是一种五碳糖,核糖核苷酸是核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而核糖核酸是RNA。

易错点15 混淆不同生物的核酸、核苷酸及碱基

[解析] 

易错点16 混淆糖的“水解”与“氧化分解”

[解析] 多糖和二糖水解的终产物是其单体,如淀粉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氧化分解的终产物是CO2和H2O,即糖参与有氧呼吸后的最终产物。

易错点17 混淆脂肪、磷脂、固醇与脂质

[解析] 脂肪是脂质中的一类物质,脂质除包括脂肪以外,还包括磷脂和固醇。

脂肪、固醇的元素组成只有C、H、O三种,磷脂的元素组成除C、H、O外,还含有N、P。

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的一种。

固醇则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易错点18 混淆某些化合物的特征元素

[解析]

⑴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是C、H、O、N,S是其特征元素;

⑵核酸的基本元素是C、H、O、N、P,P是其特征元素;

⑶血红蛋白的元素是C、H、O、N、Fe;

⑷叶绿素的元素是C、H、O、N、Mg;

⑸吲哚乙酸的元素是C、H、O、N;

⑹磷脂的元素C、H、O、N、P。

易错点19 误认为植物细胞“系统的边界”是细胞壁

[解析] 植物细胞最外层是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细胞壁不具有生命活性,而且是全透性的,因此植物细胞“系统的边界”是细胞膜而不是细胞壁。

易错点20 误认为所有生物膜均含糖蛋白

[解析] 糖蛋白只位于细胞膜的外侧,细胞器膜和细胞膜内侧不存在,可用于确定细胞膜内外的位置。

易错点21 错将“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与“细胞代谢的

中心”混淆

[解析]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但不是细胞代谢的中心,因为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易错点22 误认为核孔是随时敞开、大小分子都能进出

的通道

[解析] 

(1)核孔并非一个简单的通道而是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结构,对进出核孔的物质具有严格的调控作用。

(2)物质进出细胞核并非都通过核孔。

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

易错点23 误认为不同细胞的细胞膜成分相同且一成不变

[解析] 

(1)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膜的成分及含量不完全相同,如动物细胞膜中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而植物细胞膜中含量很少或没有。

(2)细胞膜的成分并不是不可变的。

例如,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变化,糖蛋白含量下降。

易错点24 混淆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解析] 

(1)显微结构是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如观察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细胞核、细胞壁,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等。

(2)亚显微结构是指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凡细胞中显示出线粒体内外膜、叶绿体内外膜及类囊体薄膜、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中心体、核膜等结构均属“亚显微结构”。

易错点25 误以为有细胞膜即为有“生物膜系统”

[解析] 生物膜系统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的细胞“膜系统”。

只有真核细胞才具备这样的生物膜系统,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核膜及各种细胞器膜,因而不具备生物膜系统。

易错点26 关注细胞器分布的5个误区

[解析] 

误区1:

盲目认为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反例:

植物非绿色部位(如根尖、果肉等)的细胞无叶绿体。

误区2:

具有细胞壁的细胞一定是植物细胞。

反例:

真菌细胞、细菌等都有细胞壁。

(注意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同)

误区3:

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反例:

蓝藻、光合细菌等。

误区4:

没有叶绿体或光合色素就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反例:

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

误区5:

没有线粒体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反例:

大多数原核生物是需氧型的。

易错点27 误认为渗透平衡时水分子不移动

[解析] 

⑴渗透平衡只意味着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平衡状态,平衡状态下,水分子向两侧移动的速率相等,不可看作没有水分子移动,此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也不一定相等。

⑵渗透作用是溶剂分子(如水、丙酮、酒精)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浓度应换算成摩尔浓度(分子数量多少),不是百分浓度。

易错点28 原生质层≠原生质体

[解析] 

(1)原生质层在成熟的植物细胞内相当于半透膜。

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

(2)原生质体是去除了植物细胞壁以后所剩下的植物细胞结构。

易错点29 半透膜≠选择透过性膜

[解析] 

(1)区别:

①半透膜是无生物活性的物理性膜,物质能否通过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②选择透过性膜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膜,载体蛋白的存在决定了其对不同物质是否吸收的选择性。

(2)共性:

都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而不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

易错点30 误认为同种物质跨膜方式应一致

[解析] 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并非固定一种。

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而葡萄糖通过小肠上皮细胞细胞膜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再如静息电位形成时K+外流与动作电位形成时Na+内流均为协助扩散;但K+、Na+在其他细胞中的跨膜运输一般为主动运输。

易错点31 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四点提醒

[解析] 

(1)运输速率与O2浓度无关的除自由扩散外,还有协助扩散。

(2)影响协助扩散运输速率的因素除载体蛋白数量外,还有浓度差。

(3)抑制某载体蛋白的活性,只会导致该载体蛋白转运的物质运输受到影响,对其他物质的运输无影响。

(4)抑制细胞呼吸,所有以主动运输方式跨膜的物质运输都会受到影响。

易错点32 有关酶的常考易错点

[解析] 

项目

正确说法

错误说法

化学

本质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合成

原料

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氨基酸

合成

场所

核糖体或细胞核等

核糖体

生理

功能

生物催化剂,只起催化作用

酶具有调节、催化等多种功能

来源

生物体内合成

有的来源于食物

作用

场所

既可在细胞内,也可在细胞外、体外发挥作用

只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易错点33 混淆“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活性”

[解析]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酸碱度等。

(1)温度、pH都能影响酶的空间结构,改变酶的活性,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使酶变性的因素是强酸、强碱、高温。

恒温动物体内酶的活性不受外界温度影响。

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60度左右。

(2)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是通过影响底物与酶的接触面积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并不影响酶的活性。

易错点34 酶的探究实验的4个误区

[解析] 

(1)若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检测底物被分解的试剂宜选用碘液,不宜选用斐林试剂,因为用斐林试剂鉴定时需水浴加热,而该实验中需严格控制温度。

(2)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不宜选择过氧化氢(H2O2)和过氧化氢酶作实验材料,因为过氧化氢(H2O2)在常温常压时就能分解,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会加快,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3)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宜先保证酶的最适温度(排除温度干扰),且将酶和反应物的pH调至实验要求的pH后再让反应物与酶接触,不宜在未达到预设pH前,让反应物与酶接触。

(4)在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不宜选用淀粉和淀粉酶作实验材料,因为在酸性条件下淀粉本身分解也会加快,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易错点35 对ATP认识的4个误区

[解析] 

(1)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不可逆: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从物质方面来看是可逆的,从酶、进行的场所、能量方面来看是不可逆的。

(需耗能的生理活动有主动运输、外排和分泌、暗反应、肌肉收缩、神经传导和生物电、大分子有机物合成等;不需耗能的有渗透作用、蒸腾作用;形成ATP的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和光反应。

(2)ATP是与能量有关的一种物质,不可等同于能量:

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能够释放出高达30.54kJ/mol的能量。

(3)不可误认为细胞中含有大量ATP:

事实上,细胞中ATP含量很少,只是ATP与ADP转化非常迅速及时。

无论是饱食还是饥饿,ATP与ADP含量都保持动态平衡。

(4)误认为ATP转化为ADP不消耗水:

ATP转化为ADP又称为“ATP的水解反应”,这一过程需ATP水解酶的催化,同时也需要消耗水。

蛋白质、脂肪、淀粉等物质的水解也都需要消耗水。

易错点36 误认为生物直接能源物质只是ATP

[解析]

⑴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响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

⑵生物体根本能源物质(最终来源)是太阳能,主要供能物质是糖类,动物的储能物质是糖原(肝糖元、肌糖元)和脂肪,植物的储能物质是淀粉和脂肪。

易错点37 误认为线粒体可彻底分解葡萄糖

[解析] 真核细胞中葡萄糖的彻底分解离不开线粒体,但线粒体不能直接将葡萄糖氧化分解,只有在细胞质基质中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后,丙酮酸才能在线粒体中被进一步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2O。

易错点38 混淆有氧呼吸过程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来

源和去路

[解析] 

(1)氢元素:

葡萄糖、H2O(反应物)→[H]→H2O。

(2)氧元素

易错点39 误认为无氧呼吸两个阶段都产生ATP

[解析] 无氧呼吸过程共产生2个ATP,而这2个ATP只产自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不产生ATP。

易错点40 脂肪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O2的量≠产生CO2的量

[解析] 脂肪与葡萄糖相比,含H量高,因此有氧呼吸消耗O2的量大于产生CO2的量。

(同质量的脂肪比同质量的糖原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高一倍多,因此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易错点41 储存蔬菜和水果与储存种子的条件不同

[解析] 

(1)蔬菜和水果应在“零上低温、湿度适中、低氧”的条件下保鲜。

(2)种子应储存在“零上低温、干燥、低氧”的条件下。

易错点42混淆不同种类生物无氧呼吸产物

[解析]

⑴无氧呼吸的两种方式是由细胞内的酶种类决定的。

⑵产酒精的生物有大多数植物、酵母菌;产乳酸的生物有动物、乳酸菌、玉米胚、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缺氧时)。

易错点43 误认为用光照射叶绿体中提取的色素就能发生光反应

[解析] 叶绿体中的色素具有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作用,发生光反应除色素、光照之外,还需ADP、Pi、H2O、NADP+、酶等。

易错点44 误认为14C转移途径为14CO2→14C3→14C5→(14CH2O)

[解析] 光合作用暗反应中C5的作用在于固定CO2形成C3,14CO2中的14C转移途径为14CO2→14C3→(14CH2O),中间没有C5参与。

易错点45 混淆塑料大棚中“塑料颜色”与“补光类型”的选择

[解析] 为提高光能利用率,塑料大棚栽培时常选择“无色塑料”以便透过各色光,这是因为太阳的全色光透过时各种颜色的光均可被作物吸收(对黄绿色吸收较少),而阴天或夜间给温室大棚“人工补光”时,则宜选择植物吸收利用效率最高的“红光或蓝紫光”灯泡。

因为若利用白炽灯,则其发出的光中“黄、绿光”利用率极低,从节省能源(节电、节省成本)的角度讲,用红灯泡、紫灯泡效率最高。

易错点46 误认为温室生产中昼夜温差越大,作物产量越高

[解析] 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或增加CO2浓度,可有利于提高光合产量,夜晚不进行光合作用,适当降低温度可降低呼吸速率从而减少有机物消耗,故适当提高昼夜温差可提高作物有机物积累量,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然而,昼夜温差并非越大越好,因为夜晚温度过低时,呼吸酶活性过小,当呼吸作用被过度抑制时,必将减弱矿质离子的吸收等代谢过程,从而制约次日的光合作用,这对作物生长显然不利。

易错点47混淆总光合速率(量)与净光合速率(量)

[解析] 

⑴常见总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文字描述:

“植物叶绿体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植物叶绿体释放的氧气量”;

“植物叶绿体产生、制造、合成有机物(或葡萄糖)的量”;

“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CO2固定量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制造的氧气量”;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制造、合成有机物(或葡萄糖)的量”

⑵常见净光合作用速率文字描述:

“容器中减少的二氧化碳量”;

“植物叶片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容器中增加的氧气量”;

“植物叶片释放的氧气量”;

“植物叶片积累或增加的有机物(或葡萄糖)的量

易错点48 混淆不同图形中的光补偿点

[解析] 四幅图中所有的A点及图乙中的B点均表示光补偿点,因此在判断时一定要认真分析。

易错点49 并非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

[解析] 

(1)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只分裂一次便不再分裂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

(2)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周期。

易错点50 赤道板≠细胞板

[解析] 

(1)赤道板是一种假想平面,不是细胞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

(2)细胞板是一种真实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出现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

易错点51 解离≠固定

[解析] 解离的作用在于破坏细胞间质,使细胞分离,以便压片时分散;固定的作用在于固定细胞形态,如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

易错点52 误认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是纺锤丝牵引的结果

[解析] 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一分为二,是受生物体内遗传物质控制的一种生理活动,不是由纺锤丝牵引所致。

易错点53 不清楚根尖结构,混淆“根尖”与“根尖分生区”,进而导致不明确有丝分裂装片制作的适宜取材部位或不能正确进行观察结果评价

[解析] 

(1)洋葱根尖可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其中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细胞分裂旺盛,适宜选作有丝分裂观察材料,而其他区域细胞已分化,不进行分裂,故不宜选作有丝分裂观察材料。

(2)根尖分生区:

根尖长度一般选5cm左右,而分生区只在其最前端的2~3mm(包藏于根冠之下)内,只有分生区细胞才进行细胞分裂。

实验时剪取根尖3mm左右即可,不能过长,否则看到的大多数是伸长区的细胞。

(3)细胞解离后已被杀死,观察不到动态分裂过程,因此要通过移动装片寻找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

易错点54误认为细胞分裂时核基因、质基因、细胞器都均分

[解析]

⑴有丝分、减数分裂、无比分裂过程中核基因都要先复制再平分,质基因都是随机、不均等分配。

⑵动物和低等植物的中心粒间期复制,前期移向两极均分,其它细胞器随机随机、不均等分配。

易错点55 误认为同一个体不同细胞中遗传物质数量相等

[解析] 同一个体不同细胞的细胞核中遗传物质数量相等,细胞质中由于细胞分化导致线粒体、叶绿体等数量不等,因此细胞质中的DNA数量有所差别。

易错点56 澄清细胞全能性的理解误区

[解析] 

(1)由一个细胞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才能称为体现全能性。

判断的标准是“细胞→个体”。

如一个体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形成幼苗,称为全能性。

而将一个细胞培养成叶片不是全能性,因为叶片不是个体。

将一个干细胞培养成一个幼小动物可以称为全能性,而培养成一个跳动的心脏不是全能性。

(2)分化程度高的细胞全能性不一定低。

如生殖细胞由性原细胞分化而来,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但全能性依然很高。

⑶根据动物细胞全能性大小,可分为全能性细胞(如动物早期胚胎细胞),多能性(如原肠胚细胞),专能性(如造血干细胞);根据植物细胞表达全能性大小排列是:

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全能性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内含有本物种全套遗传物质。

易错点57 老年人头发变白≠白化病

[解析] 老年人头发变白与白化病的白发机理不同。

老年人头发变白是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合成的黑色素减少所致;而白化病病人的白发是由于病人体内缺少酪氨酸酶。

易错点58 误认为只有癌细胞内才有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且只要有一个基因突变即可引发细胞癌变

[解析] 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变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根据大量的病例分析,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

 

必修二部分

易错点59 误认为只要有同源染色体,就可形成四分体

[解析] 并非所有细胞分裂方式都存在四分体:

联会形成四分体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特有的现象,有丝分裂过程中虽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进行联会,故不存在四分体。

易错点60 误认为同源染色体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在时间上存在“先后”

[解析] 同源染色体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发生时间无“先后”,是同时进行的。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其上的等位基因也分离(此为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与此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其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此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易错点61 误认为生殖器官中不存在有丝分裂

[解析] 生殖器官中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的形成过程为有丝分裂,故在生殖器官中不仅发生减数分裂过程,也发生有丝分裂过程,进行减数分裂装片观察时,两类分裂的细胞图像均可存在。

易错点62 易混的相关物质或结构变化的原因

[解析] 

易错点63 “演绎”≠测交

[解析] “演绎”不同于测交实验,前者只是理论推导,后者则是在大田中进行测交实验验证。

易错点64 认为杂合子(Dd)产生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

[解析] F1(Dd)产生配子的数量中D(♂)=d(♂)、D(♀)=d(♀);D(♂)≠D(♀)、d(♂)≠d(♀)。

易错点65 小样本问题——小样本不一定符合遗传定律

[解析] 遗传定律是一种统计学规律,只有样本足够大时才有规律性。

当子代数目较少时,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

如两只杂合黑豚鼠杂交,生下的4只小豚鼠不一定符合3黑1白,有可能只有黑色或只有白色,也有可能既有黑色又有白色,甚至还可能3白1黑。

易错点66 不明确果皮、种皮及胚、胚乳的来源及相关性状的统计时机

[解析] 

(1)果皮(包括豆荚)、种皮分别由子房壁、珠被(母本体细胞)发育而来,基因型与母本相同。

(2)胚(由胚轴、胚根、胚芽、子叶组成)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基因型与其发育成的植株相同。

(3)胚乳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基因型为母本配子基因型的两倍加上父本配子基因型。

以上各部分的基因型如下图所示

(4)相关性状统计(欲统计甲、乙杂交后的F1性状)

①种子胚(如子叶颜色)和胚乳性状的统计:

在本次杂交母本植株所结种子内直接统计即可。

②其他所有性状的统计(包括F1的种皮颜色、植株高矮、花的颜色、果皮的颜色或味道等)均需将上述杂交后所产生的种子种下,在新长成的植株中做相应统计。

易错点67 混淆一个基因型为AaBb(位两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和一个相同基因型初级精母细胞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解析]

⑴一个基因型为AaBb(位两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雌雄都能产生4种等比例的配子。

⑵一个基因型为AaBb(位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