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812课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31687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812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812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812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812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812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812课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812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812课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812课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812课教案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萨拉热窝事件,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理解;运用图示法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及战争过程和结局;运用问题讨论或辩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点】

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大战的性质和大战结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公元前2800年到现在的4000多年间,没有战争记载的只有一年。

但1914年以前的战争都是局部的、区域性的,而1914年爆发的战争则是世界性的。

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教师讲解: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它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

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而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占有状况如何呢?

呈现图表如下:

项目

1870年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比重

32

13

10

23

1913年工业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在世界所占位次

1

4

2

5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从表格中的数据所能说明的问题。

最后教师强调:

帝国主义国家的权益总是和它的综合实力成正比的→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

2.教师讲授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帝国主义国家根据自己的利害关系纷纷寻求同盟者,拉帮结派,不惜大动干戈。

帝国主义列强在建立军事同盟的同时,加紧了扩军备战活动。

疯狂的扩军备战,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一场大战的爆发迫在眉睫。

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

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目标导学二:

大战的爆发

请学生根据“相关史事”和资料讲述萨拉热窝事件。

认识到德奥把萨拉热窝事件看作战争的极好借口,决定挑起战争。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目标导学三:

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1.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教师对照地图,指出欧洲战场上的西、东、南三条战线,以及每条战线的起止点和作战双方,教师强调两点:

第一,欧洲战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第二,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又起关键作用。

2.要求学生识读《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在图中找到发生凡尔登战役的地理位置,并指出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指导学生看书了解相关战役情况,强调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教师过渡:

凡尔登战役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和野蛮性,我们应该增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3.师讲解大战结束:

大战激化了交战国的阶级矛盾,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反战运动,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先后爆发从客观上讲就是大战引起的。

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奥匈帝国的瓦解和德国的投降,都是本国内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引起革命的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大战的性质和影响—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到这儿就都讲完了。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

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

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这节课教师可以不用讲太多,让学生来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如:

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来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组织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和大战性质进行讨论,以及通过对大战结局和影响的分析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当然还可以观看有关大战的影像录像资料,加深学生对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灾难的认识,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选择,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布尔什维克”在俄语中是“多数派”的意思,指社会民主工党中支持列宁的派别。

列宁领导发动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你知道俄国为什么会发生十月革命吗?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教师讲解十月革命的背景:

一战前,同西欧、北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依然很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俄国的社会矛盾尖锐;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2.师提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俄国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内外形势,沙皇统治日趋虚弱,各种社会矛盾都集中到哪一制度上,并引发了什么革命,其结果又如何?

生:

沙皇专制制度;引发了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指导学生思考:

二月革命后俄国面临的形势怎样?

生:

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宣布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目标导学二:

十月革命

1.师介绍十月革命领袖—列宁,多媒体呈现“列宁在演讲”,引导学生讨论,列宁对当时俄国的革命有什么影响?

师过渡:

列宁分析了革命形势,指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也已完全成熟”,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2.呈现《十月革命示意图》《攻占冬宫》,讲解十月革命经过,引导学生分析十月革命性质:

无产阶级革命。

3.让学生用图表形式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

名称

时间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

两个政府并存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无产阶级革命

推翻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比较分析能力,系统掌握知识。

目标导学三:

开辟新时代

1.学生根据课本了解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概括苏维埃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帮助学生理解苏俄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

2.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新政权面临着国内反动势力的武装叛乱和战胜协约国武装干涉的局面。

提问:

为了打击敌人,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党和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呢?

生思考作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让学生结合第42页的“相关史事”和资料,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引导学生思考: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使学生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形成整体认识。

三、课堂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俄国,社会矛盾尖锐,1917年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曲折的斗争,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材料加工、启发引导、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组织协调与合作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为进一步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史,及掌握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变化奠定基础。

通过揭示美国在《九国公约》中标榜的“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旗号下向中国扩张的企图,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巴黎和会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内容的分析与探究,使学生认识《凡尔赛条约》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从而得出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这一重要结论。

通过引导学生对《九国公约》的内容进行简要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极大地扩大了自己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势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求学生了解《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并对由此形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

《凡尔赛条约》与《九国公约》的内容、性质和影响。

【教学难点】

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是世界大国实力对比变化的结果,确立了新的国际秩序。

这两个条约是怎样形成的?

各有哪些内容?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

《凡尔赛条约》

1.教师讲解:

一战结束了,但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没有解决。

战后由于德奥成为战败国,英法虽然实力削弱但仍是欧洲强国,美日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它们企图依据变化的各国实力来重新分割世界,所以它们的矛盾斗争又从战场上转移到会议桌上。

多媒体呈现相关材料。

2.师提问:

巴黎和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参会国、操纵国、签订的条约、性质和影响等。

生讨论,师生共同归纳,需要强调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签订的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建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而和约中对德国军事和殖民地问题的规定,将会激起德国复仇的情绪。

3.引导学生阅读第45页的“相关史事”,回顾八年级学过的“五四运动”,分析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加强学生对中外知识的联系。

4.学生阅读课后的“知识拓展”,了解国际联盟的相关知识。

师过渡: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新秩序,但东亚、太平洋地区帝国主义的矛盾仍很激烈,尤以美日矛盾最为激烈,列强希望召开新的国际会议来缓和彼此的矛盾。

这就是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

目标导学二:

《九国公约》

1.学生预习,思考回答:

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参会国是哪几个?

主导会议的是哪个国家?

《九国公约》是针对什么问题签署的?

最大的受益者是谁?

学生回答后,老师强调《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扩大在中国的势力。

哪国的势力受到了抑制?

日本。

但日本会就此甘心吗?

不会。

日本随时等待时机侵略中国,独吞中国。

《九国公约》虽然名义上尊重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实际上中国仍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并没有改变。

2.学生思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什么?

能否长期存在下去?

师生共同归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新体系,它确立战后世界统治的新秩序,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三、课堂总结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稳固的。

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为将来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仇恨的火种。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表格法和图示法归纳有关历史知识,揭示复杂的国际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化繁为简、把握历史基本线索的学习方法。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等基础知识。

理解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

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面对严重的危机,政府必须调整政策。

苏联是如何建立的?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怎样的?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

新经济政策

1.教师讲解: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但是,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也引起了他们的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这就说明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必须加以调整,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提出问题:

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学生分组制出前后经济形势对比表格,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思考。

2.教师讲述:

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克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提出问题:

新经济政策主要有哪些内容呢?

它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不同?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在理解政策内容的基础上识记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3.教师提出问题: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进步?

学生分组回答,教师总结:

①农业方面: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余数可由自己支配和交易,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②工业方面: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有利于工业的发展;③商业方面:

恢复了国内自由贸易,活跃了流通,刺激了生产。

4.教师:

在这里,请同学们注意区别这几个历史名词:

“沙俄”“苏俄”“苏联”,学生总结辨别:

沙俄(1547年—1917年)、苏俄(1917年—1922年)、苏联(1922年—1991年)。

教师过渡:

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

目标导学二:

苏联的工业化

思考: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928年开始,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课件相应展示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

教师过渡: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方面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目标导学三:

农业集体化

1.学生解释农业集体化:

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

教师:

集体化的成果怎样?

学生根据多媒体呈现的资料回答:

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并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但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2.课件展示: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极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引导学生思考:

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使学生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形成整体认识。

目标导学四:

苏联模式

1.结合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苏联模式这种经济政治体制的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提问:

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苏联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国情,用生产力标准分析产生弊端的原因及其造成的结果,思考解决弊端的方法。

学生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如:

国民经济各产业比例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三农”问题、保护资源与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等,言之有理即可。

三、课堂总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

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

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最终形成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苏联模式。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学生已经学过中国现代史,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本课时有一定的基础,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有比较深刻的思想认识,本课可以鼓励学生积极通过查阅、分析和使用资料,以及课堂讨论的形式,得出历史结论,来增进和他人进行交流、对话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等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关注重要历史人物,概括甘地、扎格鲁尔和卡德纳斯的突出贡献,认识领袖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会用历史唯物观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正确解读历史图片和历史材料,并运用其中的有效信息理解和认识有关历史内容,加深对教材有关内容的理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亚非拉各民族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教学重点】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教学难点】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其中,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扎格鲁尔领导的埃及华夫脱运动和卡德纳斯领导的墨西哥改革,影响深远,颇具特色。

那么甘地、扎格鲁尔和卡德纳斯是如何领导人民进行斗争的呢?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教师介绍甘地:

甘地,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被尊称为“英雄甘地”。

他出生于一个印度教家庭,19岁时远赴英国学习法律。

1893年,甘地领导南非印度人争取权利。

他把印度教的仁爱、素食、不杀生的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仁爱思想相结合,并吸收了梭伦、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渐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论。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开始为印度的独立而奔波。

提问:

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内容包括哪些?

学生结合课本回答问题。

2.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提问:

这次运动主要采取什么形式?

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过渡:

甘地是印度国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

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

他的“非暴力”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目标导学二: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教师讲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加强控制和奴役埃及,英国宣布埃及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战后,英国继续维持埃及的保护国地位,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的完全独立,得到人民的支持。

提问:

一战后,埃及的华夫脱运动是在谁的领导下开展的?

学生:

扎格鲁尔。

学生结合“人物扫描”,了解扎格鲁尔。

2.提问: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

学生结合课本回答。

教师过渡:

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标导学三: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教师讲解卡德纳斯改革:

卡德纳斯以实行社会公平和反对外国资本的改革闻名于世界。

卡德纳斯改革是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在其任内(1934-1940)实施的改革。

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是20世纪初墨西哥革命后的护宪运动发展到顶点的标志。

提问:

卡德纳斯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影响又如何?

学生结合课本和相关资料回答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卡德纳斯改革的性质:

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

教师过渡:

卡德纳斯改革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主义势力,促进了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使劳动人民的现状得到了改善。

三、课堂总结

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

2.领导者

3.1920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4.1930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5.影响

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背景

2.领导者:

扎格鲁尔

3.结果

4.影响

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1.背景

2.领导者:

卡德纳斯

3.改革内容与性质

4.影响

课后反思

教材图片丰富多彩,对理解课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指示作用,灵活运用教材图片,在教学中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课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以发掘课本图片价值为手段,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