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研究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13983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研究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研究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研究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研究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研究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研究方案.docx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研究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研究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研究方案.docx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研究方案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方案(2013-01-0812:

16:

08)

标签:

杂谈分类:

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的背景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

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

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

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是有预习但效果不够好,学生仅仅是把字词一写,课文一读就算预习了,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使得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学生,只有听的份,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

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主动读文,进行预习,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我校的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是中青年教师,爱学习,善于钻研。

在学校领导的带领和大力支持下,教学教研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我们乐于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我们也乐意总结,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对于预习,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

“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

“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

可以说,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但是看看我们现在的预习现状却不容乐观,绝大多数同学课前偶尔预习一下,且花很少时间预习(约10钟),预习时,大多数同学只是把段落标好,画好词语,最后通读五遍,能在不懂得词语旁边写上注释已经是很认真的了,找出重点和难点更是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于学生的预习作业的检查尚处于做与未做阶段,至于怎么做,是否有成效缺少评价标准,以至于学生也只是注重预习作业的结果而忽略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恰恰是针对当前的预习情况,把研究范围指向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从而探索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方法、途径、策略等,并根据学生的预习的反馈信息,把预习的结果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之一,把预习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在实践的基础上拓展和丰富教学理论研究,为研究提供真实有效的研究资料。

同时,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

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课题中“课前预习”和“有效指导”是两个核心概念,“小学高年级语文”和“策略”是反映本课题特点的两个重要术语,将贯彻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

现界定如下:

课前预习:

所谓预习,《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的过程就是预习。

”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讲课前,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

语文课前预习:

是指课前先自学新课文的内容,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对课文中生字、词语进行学习,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最能体现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理解、识记知识的过程。

这是学习的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的特点是先人一步,它的本质是独立学习。

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前预习就是学习的第一核心。

《新课标》也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来,学生的“课前预习”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学会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效指导:

“有效指导”是意味着学生在课前预习中,通过老师介入指导,使学生的预习活动有实效,即通过课前预习,达到新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适当大致的了解;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更能提高听课效率。

这里的“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的,有效果的。

此概念原本是相对于“无效”而言,但在本课题中更相对于“低效”而言。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1.叶圣陶先生有关指导预习的论述。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

“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

上课做什么呢?

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

”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就成了由教师指导预习方法、提示预习项目、订正或补充学生的预习成绩,学生们报告各自的预习成绩、讨论彼此的预习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

在这里面,教师是预习的指导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主持者;学生是预习的实行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参与者。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预习”展开。

叶氏认为,“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

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心理学观点。

“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

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

他曾指出:

“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的思路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不断完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与并付诸实践。

(5)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6)提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

2.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

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反思矫正设计思路,从教学实践案例中寻觅并形成规律,使之形成系列。

(2)比较研究法:

参照、借鉴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采用纵向、横向等比较,找出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

(3)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来自于实践活动,努力通过对研究活动中的体会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系统的,有借鉴、推广增值的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

以研究促行动,用研究来提高行动的效率,使研究和行动融为一体。

在行动的“实”上下工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开创行动扎实、研究深入的局面。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1.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4)通过本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2.研究的内容

(1)调查学生预习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习到底处于何种状态?

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最真实的感受者,因此,必须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学生着手以此反映对预习的看法,以寻找出可行的指导策略。

(2)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

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改变以往预习随意性强、无明确要求、无层次、无检查的不足,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日积月累中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

3.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分析学生现有的预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预习指导,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日积月累中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与策划

1.实施调查

围绕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现状设置调查细目;根据“简便易行“的要求,按照具体内容,选定最佳调查方法。

在分类分析的基础上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力求报告的现状既全面又突出研究方向法,成因分析透彻明晰,对策建议切实有效。

2.理论学习

以新课程理念来引领课题研究,阅读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书籍、小学语文杂志、网络搜索等渠道,以电子稿的形式摘录与课题相关的内容,并将资料整理,每学期做好了一份“课题理论学习资料卡”。

 

3.反思研究

结合自己的教学与语文学科工作组听课所思,积极撰写教学的随笔,记录下自己课题研究中、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针对教学现状及时思考改进的策略。

4.教学研讨

(1)备课活动。

教师在备课时,深钻教材,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形式新颖的预习作业(前置性作业)。

(2)磨课活动。

磨课融入常态课堂教学中,同年级教师备课中碰到疑难问题进行探讨,设计好预习作业(前置性作业)解决教学难点,同时更好的为追求高效课堂服务。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

2011年10月—2011年11月,课题酝酿提出阶段,完成申报。

进行文献研究,收集国内外有关预习指导及其策略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博采众长,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准备。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中期实施阶段:

2011年12月—2013年3月,根据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制定阶段达成目标;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及过程性资料的积累;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撰写研究过程中个案分析。

(3)后期总结阶段:

2013年4月—2013年8月,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归纳,形成结题报告,进行课题汇报鉴定。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阶段成果

1.《学生课前预习现状的调查分析》调查报告2012年1月

2.教师研究过程中的的心得、反思及学生预习资料汇总随笔

3.资料积累2012年4-2013年4月

4.《学生课前预习个案分析》案例分析2013年5月

(二)最终成果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论文2013年8月

课前预习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和对策(2013-01-0812:

20:

56)

标签:

杂谈分类:

学习资料

课前预习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来源:

作者:

郭劲松发布时间:

20103-2910:

5:

40阅读次数:

3434次

课前预习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它能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前预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以至优化课堂细节的作用。

正如 叶圣陶 先生所说:

“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

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预习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的课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地位有了空前的提升,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显得预习的重要性。

一、预习意义。

1.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即将所学知识进行的自学。

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

大量的新知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去探索,根据需要去自学。

因此,学生从小就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

著名教育大师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如何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最为值得探究的课题。

记得有位名人也说过: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确实,对孩子来说,读书,不仅仅是学会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最强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老师的指导。

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活动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

综观国内外各种学习理论,无不强调“预习”这一环节。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

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

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

在新课标教学中,预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获得新知识的活动。

例如: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就可以运用老师平时教给的方法或者运用工具书等去理解。

扫清阅读障碍后再根据老师教给的分段方法理请文章脉络。

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2.有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

学生在预习新课文时,会有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现象。

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

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传统教育观念往往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动的、权威的地位,学生则是被动的、从属的。

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新课标目标下的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课前预习作为新课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使学生较好地改变自己的认知前提条件,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较容易,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调动起来。

4、有利于暂困生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础不牢,已学的知识不巩固,课后用于复习、做作业的时间也相应增加,以致愈学愈困难,造成“恶性循环”。

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每一堂课的听课质量,减少用于复习、做作业所费的时间。

有效的办法,是争取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

经过预习,一方面,由于复习了需要掌握的旧知识,扫除了听课中的一些障碍,课堂上可以听懂,或基本上能全部理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因为上课听懂了,课后用于复习的时间相应减少,做作业的速度相应加快。

预习虽然用掉了一些时间,但从听课、复习和作业的效率上得到了补偿。

时间一长,就能赢得一定的时间,用在回头系统地复习过去学习这门学科时没有弄懂的地方,或遗忘了的地方,从而使学习逐步转为主动,学习成绩也相应会上升。

  

由此可见,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

因此,预习这个环节不但不能淡化,而且要大力强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目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

2、学生方面

三、应对策略

(一)注重激发预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见,兴趣是预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想要强化预习环节,而不流于形式,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把预习当作一件快乐事,乐此不疲,长此以往,逐步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如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呢?

我以为,主要应做好以下三点:

1、转变学生对预习的认识,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好处。

可以通过晨间谈话、中队活动等方式举行学习方法交流会,通过典型引路,让预习做得更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想。

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宣传预习的好处,使其他同学认识到,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习成绩,使学习更轻松。

2、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学习兴趣。

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建立各种激励机制,让学生不断有成就感。

可以给预习做得好的同学加星,完成一次语系任务加一颗星,根据各人的得星数,定期评选班级学习之星,授予荣誉称号。

3.分层布置预习作业。

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学习需求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进行科学设计。

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教师让他们把课文读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久行了;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搜集有关资料,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看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

采取分层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

(二)、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通过调查,我发现在布置预习认为后,学生往往在思想上产生误导,认为作业太简单,充其量只是读读课文,然后就没有了兴趣,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

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反而会形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

因此,我决定教师的指导显得非常必要,要恰到好处地“扶”一把,体现一个“导”字。

古谚曰: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供人终生受用。

”这句话启迪我们教师要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预习、善预习、乐预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

1、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

比如:

文中的生字生词可以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O”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用“△”标明,并认真思考,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

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培养思维能力。

此外,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可以适当加上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体会。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要让预习形式多样化。

如果每次预习都是把课文读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不出一个月,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就没有了。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创新预习方法,让预习形式多样化,不断给学生以新面孔,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起来。

故事性强的课文,教师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搜集相关资料,准备举行故事会,这样可以使学生兴趣大增,不仅把课文读熟,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故事排练、表演,甚至还可以参照有关资料编写课本剧。

常识性的课文,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不易弄明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演示。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预习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预习检查要落到实处

预习光有布置不行,教师必须加强检查。

有检查才有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

教师不能只布置不检查,不然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会相对削弱。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学习新课文之前的几分钟,可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

教师最好用一个本子记录学生的整体预习情况,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都一一记录清楚。

此外,教师还要明确赏罚制度,对预习态度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对不自觉预习的学生也要有适当的惩罚。

还可以定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加以检查评定,阅读成果加以展示,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总之,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还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查措施,让学生在适度的压力之下形成语文预习的好习惯。

事实证明:

预习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预习是自学的演习,它对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有很大作用。

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语文教学质量。

 

课前预习:

预习的策略和方法(2013-01-0812:

22:

37)

标签:

杂谈分类:

学习资料

课前预习:

预习的策略和方法

 来源网络 2012-06-0609:

23 【大中小】【我要纠错】

一、要妥善安排时间。

最好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

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

应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讲新课的科目进行重点预习,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

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二、要明确任务。

预习总的任务是先感知教材,初步处理加工,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

具体任务,要根据不同科目、不同内容来确定。

一般有:

①巩固复习旧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记下来。

②初步理解新课的这部分基本内容是什么?

思路如何?

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向前跨进了多远?

③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④把本课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记下来,等教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

三、要看、做、思结合。

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需要想的就想,需要记的就记。

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做本课后的练习题。

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

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从而使自己对新教材的“初步加工”有深刻印象。

做好预习工作,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如果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变方法,先预习后上课,一下子全面铺开,科科课课都搞提前预习,时间就会不够用,弄得十分紧张,质量也未必能够保证。

解决的办法是:

先选一两门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等尝到了甜头,取得了经验后,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再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展开。

二是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再进行。

时间多时,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否则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

切不可每天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

前面讲过,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四个环节组成了每课时的一个圆环,只有当前边一圈滚过之后,方才能滚下面一圈,不能因重视一个环节而打乱了圆环滚动“轨迹”,影响其它环节的运行。

三是学习差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花大量时间补缺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时间预习。

其实,这种同学差的根本原因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