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手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11944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保健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儿童保健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儿童保健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儿童保健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儿童保健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保健手册.docx

《儿童保健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保健手册.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保健手册.docx

儿童保健手册

一、母乳喂养新发现

科学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喂养是喂养婴儿的最佳方式。

母乳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和免疫物质,可提供婴儿前6个月的全部营养需求(包括水分),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而且母乳喂养经济、方便、卫生。

哺乳可增加催产素分泌,加强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加快子宫的复旧,避孕,减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生。

哺乳可增强母子感情交流、促进良好母子依恋的早期建立,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育和良好与人交往能力的建立。

只有孩子健康才能减轻家庭负担,降低社会负担。

近年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对儿童肥胖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过早添加辅食或母乳喂养时间短(<16周)可使婴儿体重增加。

Kries提出,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越长,儿童肥胖发生率越低,两者具有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

人工喂养婴儿婴儿期过多摄入蛋白质的可以促使肥胖发生。

因为蛋白质的过多摄入使脂肪重聚年龄提前,从而增加肥胖发生的危险,母乳最适合婴儿期快速生长的需要。

纯母乳喂养是指除母乳外,不给婴儿吃任何其他液体或固体食物。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观点明确指出“母乳应是婴儿出生后头6个月的唯一食品和饮料,不需要添加其他食品和液体,甚至不需要喝水”。

因此,前6个月婴儿的最佳喂养方式就是纯母乳喂养。

在纯母乳喂养阶段添加其他食物和液体可增加婴儿患消化不良和其他疾病的风险。

比如喂水,由于婴儿的胃容量有限,喝水会占据一定空间而影响吃奶;如果是糖水,除了占据胃容量,还提供一定能量,可影响婴儿对母乳的需求使母乳分泌减少;而且糖在肠道酵解产酸还会引起腹胀和腹泻;如用奶瓶喂水很容易让婴儿形成“乳头错觉”,从此“偷懒”而不肯费力地吸吮母亲的乳房。

此外,纯母乳喂养不需额外喂水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母乳中水的含量已达总量的88%,加上食物代谢产生的内生水,完全能满足婴儿对水的全部需求。

WHO强调持续母乳喂养的时间应该是2年或以上。

纯母乳喂养6个月起开始添加辅食,从此时至2岁孩子应逐渐适应母乳以外的其他食物,期间母乳仍是婴幼儿主要的营养来源。

要持续母乳喂哺至2岁,母亲必须建立信心并学习相关的技巧。

上班或到离家较远的农田劳作的母亲应该了解,每天哺乳不少于3次可以维持较高水平的母乳量等技巧。

同时,给母亲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她足够的休息时间,安排远离毒害的工作岗位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是母亲维持长时间哺乳的有利保障。

母亲在持续喂母乳至2岁的过程中,要注意6个月起及时为婴儿添加辅食,以免发生贫血、营养不良等疾病。

二、母乳喂养关键技术

在哺乳过程中,正确的喂奶姿势、孩子嘴和乳房的衔接姿势是否正确母乳房成功的关键技术。

(一)喂养姿势

1、母亲坐位喂时:

母亲坐得应舒服和放松。

(1)抱婴儿的四个要点:

l     婴儿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

l     婴儿身体贴近母亲

l     婴儿头和颈得到支撑

l     婴儿贴近乳房,鼻子对着乳头

(2)母亲用手托着乳房给婴儿喂奶的方法

l     手贴在乳房下的胸壁上,食指托起乳房的底部,拇指和食指呈C型(用拇指轻压乳房上部,这可改进乳房形态,使婴儿容易很好地含接)。

l     手指不要离乳头太近。

l     婴儿下唇在乳头下方,婴儿下颌可碰到乳房。

l     用乳头轻触婴儿嘴唇,使婴儿张大嘴,把婴儿抱近乳房。

l     婴儿的嘴将大部分乳晕含在嘴里。

2、母亲卧位喂时:

母亲以舒适放松的体位躺着。

肘部支撑会使婴儿含接困难,所以她要确保不是用肘部支撑。

与母亲坐位一样,上述四个要点同样重要。

她可用下面的手臂托着婴儿,若必要可用上面那只手臂托着乳房,或者用上面那只手臂托着婴儿。

3、其它体位:

母亲喂奶时可采取许多体位,例如环抱婴儿、用另一侧的手臂抱婴儿。

 

(二)含接姿势

无论哪种体位进行母乳喂养,均要注意观察婴儿的嘴与母亲的乳房含接是否良好,以便及时调整体位和含接姿势,使婴儿有效吸吮,吃到足够的母乳。

婴儿含接

     良好状态

  不好状态

婴儿口上方有更多的乳晕

婴儿口下方有更多的乳晕

婴儿嘴张的很大

婴儿嘴未张大

下唇向外翻

下唇向内

婴儿下颌碰到乳房

婴儿下颌未贴到乳房

 

 

含接姿势判断

a.婴儿很好的含接母亲的乳晕

b.婴儿未能很好地含接母亲的乳晕

 

假如婴儿含接差或者“乳头吸吮”,母亲会感到疼痛。

因为婴儿为了吃到乳汁而用力吸吮时,用力向外牵拉乳头,乳头皮肤与婴儿的嘴发生摩擦。

假如持续这样的吸吮,乳头皮肤被破坏,引起皲裂。

如果乳汁不能被婴儿有效吸出,乳房会肿胀,婴儿没有得到满足,而且哭闹不止。

最终乳房排空不好,泌乳减少。

婴儿体重增长不好,母亲也会感觉到母乳喂养失败。

为了避免发生此类情况,母亲需要有关喂养姿势和含接乳头方面的帮助。

不应该用奶瓶喂养婴儿,特别是在建立母乳喂养之前。

另外,要观察婴儿的吸吮是否良好。

     良好状态

  不好状态

慢而深地吸吮,有停顿

快而浅地吸吮

吸吮时双颊鼓起

吸吮时面颊内陷

婴儿吃饱后释放乳房

母亲把婴儿和乳房分开

母亲注意到射乳反射指征

无射乳反射指征

 

三、如何保证母乳喂养成功

1、早吸吮、勤吸吮

正常分娩的新生儿可以在结扎脐带后半小时内开奶。

产后2周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期,此时乳晕的传入神经很敏感,易于建立诱导催乳素分泌的条件反射。

早吸吮可以刺激母亲产生泌乳素,利于乳汁的分泌。

因此,生后尽早开始让新生儿吸吮母亲乳房,不要晚于1小时。

即使开始2、3天没有乳汁外流,也应每天吸吮8~12次,纯母乳喂养每昼夜至少喂8次,不需要喂其他食物甚至水。

新生儿饥饿时常表现为出现吸吮动作、头朝向乳房或啼哭。

只要孩子饿了,就应哺喂,不分昼夜。

早开奶、早吸吮不仅有利于实现母乳喂养,而且有助于维持长时间的母乳喂养。

2、母子间皮肤早接触、多接触

生后第一个小时内将新生儿抱在母亲怀里,与母亲进行肌肤接触;此后,每次喂奶的同时应与孩子进行肌肤间的接触。

通过母子间的皮肤早接触不仅有利于促进泌乳,而且能增进母子间的感情交流。

3、按需哺乳

按需哺乳是指无论白天还是夜间,只要婴儿想吃就喂,只要母亲奶胀就喂。

不要严格限定哺乳的间隔时间,尤其在孩子吃奶规律还未形成以前。

小婴儿胃容量小,每次哺乳食入的奶量少,且母乳在胃中停留的时间短等生理特点决定了孩子需要频繁的吸吮,以强化对母亲泌乳和排乳的刺激,从而获得充足的乳汁。

一般来说,刚出生的婴儿前几天每次喂2~3分钟,每天喂8~12次或更多;出生1~2周可延长至每次喂5~10分钟,每天喂8~10次左右;满月后每次吃奶15~20分钟,间隔约3小时,每天哺乳8次左右。

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胃容量增大,母乳分泌量增多,婴儿吃奶间隔可达3~4小时。

孩子吃另一侧乳房前,应让他吃空这一侧乳房。

下次吃奶时应先喂另一侧乳房,利于两侧乳房都能排空和分泌充足的乳汁。

4.及时判断母乳是否充足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吃饱的表现为:

每天吃8~12次奶,吃奶时有节律的吸吮伴有吞咽声,每次吃奶后(约5~10分钟后)会轻松地吸吮一段时间以自我安慰,然后松开乳头,安静睡眠1~3个小时,醒后还能玩耍一会儿,生后第三天开始每24小时有6次以上小便及3~4次以上大便。

此外,监测新生儿体重增长情况是判断婴儿是否吃饱的客观指标。

如果孩子出生7~10天后体重恢复到出生时,此后每周至少增加160克以上,满月增加600克以上,表示新生儿摄入的奶量已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

 

四、婴幼儿食物添加技术

母乳的质和量只能满足6个月内婴儿的生长发育需要,6月后必须添加其他食物来弥补母乳的不足,以满足孩子的营养需要。

(一)添加原则

辅食添加的原则应是循序渐进,也即从一种到多种,从少量到多量,从稀到稠,从细到粗,同时应少盐不甜,忌油腻。

1、一种到多种

最初给孩子添加的泥糊状食物可选用米粉或自制的稀米粥。

从加喂第一种食物的第一天起,就应仔细观察孩子的神态、大便和皮肤。

如果孩子精神、食欲正常,无腹泻、便秘和皮疹,可在3~5天后添加第二种食物,以此类推。

否则应暂停食物的添加。

2、少量到多量

由于婴儿的营养需求量和消化吸收能力不断增加,食物添加应从少到多。

开始时每日加1次辅食;1岁时每日可加3次辅食;2岁时除母乳外幼儿每日可进餐5次。

不仅次数增加,每次的数量也应渐次增加。

3、从稀到稠

以谷类为例,从稀粥到稠粥,从稠粥到软饭,就是由稀到稠的典型演变。

4、从细到粗

指添加的泥糊状食物的颗粒从细小逐渐变大的过程。

如从肉泥、肉末到肉丁、肉片。

5、少盐不甜

小婴儿肾脏稀释和浓缩的功能较差,过多的摄入盐可导致肾损坏,尤其小于8个月的婴儿,食物中不宜加盐。

此外,婴儿的食物中宜少加糖,过高的糖量有可能导致腹泻、引起肥胖。

6、忌油腻

主要是指忌油炸食物。

因为高温会破坏营养素,且油炸后形成的高脂食物不易消化,有较强的饱腹感,对孩子的进食将产生不良影响。

(二)辅食添加的营养观

1、食物多样化

提供全面营养,没有一种食物具备所有的营养素。

提供多种美味、增进食欲。

提供丰富的味觉、嗅觉、视觉、触觉等感知刺激,利于孩子的早期发展。

避免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

2、平衡 

食物平衡的原则是指膳食供给与机体生理需要之间的平衡。

3岁以下婴幼儿的每日平衡膳食依次为奶和奶制品、谷类、蔬菜水果类、肉豆蛋禽鱼类、油糖类,且数量逐级递减。

其中奶是婴幼儿主要的营养来源。

按照此比例进食,孩子可获得合理营养。

3、适量

适量营养是指摄入的营养素既满足机体需要,又不危及机体健康。

婴幼儿处在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量最大,而此时的消化系统还未成熟,咀嚼、胃肠蠕动、酶的活性、消化、吸收等能力较差,一旦喂养不当可导致各种营养性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

如消化不良导致生长迟缓,过度喂养导致肥胖等等。

4、保持健康体重

婴幼儿每日饮食产生的热量的50%用于维持生命即基础代谢,20~30%用于生长发育,10~15%用于运动。

因此,除了适量的饮食,还必须加强运动,以保持健康体重。

运动缺乏可引起体重超重、肥胖、甚至睡眠障碍、情绪不佳等问题。

(三)辅食添加方法

辅食的添加要强调食物的可获得性、可及性和可负担原则。

辅食添加需结合婴儿的生理成熟度进行。

不同年龄儿童辅食添加方法

年 龄

食物质地

喂养次数

每餐的量

满6个月

稠粥、泥糊状的食物

每天2次正餐,按需喂母乳

2~3勺*

7~9个月

稠粥、泥糊状的食物

每天3次正餐,按需喂母乳

每餐逐渐增加到2/3碗*

10~12个月

切得很碎的食物,以及儿童能用手抓的食物

每天3次正餐,1次加餐,并继续喂母乳

每餐3/4碗

1~2岁

家常食物,必要时切碎或捣碎

每天3次正餐,2次加餐,并继续喂母乳

每餐1碗

以上喂养推荐是针对母乳喂养的儿童。

若儿童为非母乳喂养,除以上食物外,每天至少喂2杯配方奶或动物奶。

*

*每勺10ml,每碗250ml,每杯200ml。

u     随着孩子长大,添加辅食的量也要随之增加。

 

不同月龄添加食物的顺序

月龄

可添加的食物

6~7个月

乳类、米粉、粥、蛋黄泥、菜泥、水果泥

7~9个月

乳类、米粉、稠粥、烂面条、蛋羹、菜泥、肝泥、

鱼泥、肉末、豆腐、面包片、馒头片、水果片

10~12个月

乳类、软饭、碎菜、小块肉类、全蛋、豆制品、馒

头、包子、饺子、馄饨、水果

>1岁

乳类、较软、块小的饭菜

注意事项:

●尽量吃家庭自制,专为孩子准备的新鲜辅食。

●购买食品应注意出厂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生产批号,尤其应注意是否符合孩子的添加年龄。

●采用少量多餐的方法,每日有规律地添加辅食。

 

五、良好喂养行为的建立

喂养是儿童养育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环节。

喂养行为包括儿童食物的制备行为、喂养时喂养者的行为,接受喂养时儿童的行为、喂养的环境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

它与儿童的营养状况、生长发育、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

喂养行为受到喂养者的喂养知识、态度、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

长期不适宜的喂养行为,将造成喂养-营养失平衡,导致儿童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

若儿童早期出现营养不良,可使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增加慢性疾病的易感性。

早期超重、肥胖可增加儿童在青少年期和成年期发生肥胖的机率,会带来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并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

因此儿童早期喂养行为已成为儿童营养、心理行为研究者和儿童保健医生关注的热点。

6个月以后给樱儿添加其他食物,不仅能弥补母乳的不足满足孩子的营养需要,还能发挥儿童的潜能。

因为学吃泥糊状食品的关键期是5~7个月,学习咀嚼的关键期为7~9个月,且辅食添加过程也是锻炼胃肠功能逐渐成熟的关键期,如果过了关键期,即使提供充分的营养,孩子也无法充分表达已被压抑的潜能。

儿童早期教育就是通过刺激孩子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丰富他的经验,达到启迪智力的目的。

接触新食物时可刺激各种感知的发展,促进智力发育。

看到大人吃东西时,孩子会盯着食物,张开小嘴,兴奋地等着大人来喂,甚至会有咀嚼动作。

一旦新食物进入口中,舌头即开始体验食物的性状、软硬和颗粒大小;鼻子开始闻食物的香气;味蕾品尝食物的味道。

随后,这些感觉将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丰富的神经通路从而以促进大脑的发育。

握勺学吃饭的过程,手眼协调、精细动作的练习也有利于智力发展。

另外,学吃泥糊状食品是婴儿减少母亲依赖,进行精神断奶的开始。

从食物添加至完全断离母乳,更是孩子心理逐渐成熟、迈向独立的重要转折期。

学吃进程中不断经历的喜怒哀乐、满足感、被强迫进食、违拗反抗等多种心理过程,也是促进孩子心理成熟必须应积累的体验。

喂养时间是学习和关爱的时候,喂养时和孩子说话并要有眼神的接触。

喂养时间如果很愉快,孩子会吃得更好。

要在孩子清醒和愉快时进行喂养。

孩子如果困乏或者饿得太过以及心烦意乱,他就会吃不好。

进餐时间有规律和没有干扰有助于孩子学习进食。

儿童需要学习进食:

父母给予鼓励和帮助,要很有耐心。

积极的喂养行为

l       帮助儿童进食,对他们的提示和信号要敏感。

l       喂养要缓慢和耐心,给以鼓励但不强迫。

l       喂养时和儿童说话并要有眼神的接触。

 

积极喂养关键技术

l        用微笑、眼神的接触以及鼓励的话语来对孩子做出积极的反应。

l        喂养要缓慢和耐心,情绪要良好。

l        搭配不同的食物,食物的味道和口感要多样来鼓励孩子进食。

l        当孩子停止进食时,要等待,然后再次给予食物。

l        给予可以用手抓的食物以便孩子能自己吃。

l        如果孩子很容易分心,尽量减少干扰。

l        孩子吃饭时和孩子呆在一起并且要专心。

 

六、新生儿护理技巧

新生儿期是指从出生到满28天这段时期。

这时宝宝经历了从母体到宫外巨大转折,首先面临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一阶段对宝宝的正确护理非常重要。

  

(一)生活环境的安排

应以母婴同室分床为宜,这时应保持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居室氛围安静。

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空气湿度以50%~65%为宜。

随气温的变化应随时调整环境温度和衣被包裹,避免温度过高过低,影响新生儿代谢和血液循环功能。

宝宝不明原因的哭吵不安,应除外室内温度过高、衣服过多、空气不流通所带来的不适。

  

(二)脐部护理

脐带一般会在3~7天内自动脱落,最迟2周内也会脱落。

脐带在脱落前,应该及时检查包扎的纱布有无渗血现象。

可用棉签蘸上75%的酒精,一只手轻轻提起脐带的结扎线,另一只手用酒精棉签仔细在脐窝和脐带根部细细擦拭,使脐带不与脐窝粘连,预防感染。

与脐带残余接触的衣物、尿布都必须保持清洁、干燥,发现潮湿要及时更换。

要特别注意避免大小便污染。

脐带脱落后,应保持脐窝清洁干燥,如果发现脐窝处出现粘液,可用75%的酒精棉签清洁,每天2~3次。

仔细观察这个部位,留意是否有感染的迹象——包括过多的流血、有难闻的气味或者液体流出。

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应该尽快看医生。

如果宝宝发烧也可能是感染导致,需要及时去医院。

   (三)臀部护理

要勤换尿布,只要尿、便湿了尿布就要及时换下来。

每次大便后都要用温水洗净臀部,并擦干水珠,涂护臀霜。

一般小便后不需要每次清洗臀部,以避免破坏臀部表面的天然保护膜。

尿布要用柔软、吸水性强的纯绵布或豆包布做成。

尿布要保持清洁、干燥,不要用洗衣粉或碱类洗,用肥皂洗后要漂洗干净,然后晒干或烤干,并要经常洗、烫。

换尿布时可让臀部多晾几分钟,以保持干燥。

如果发现宝宝臀部皮肤已发红,更要小心护理。

每次便后要用温开水冲洗臀部,冲洗后用软布蘸干,然后用消毒的植物油或凡士林(用鞣酸软膏、紫草油更好)涂上薄薄一层。

臀部不要撒布各种粉剂,因为粉剂可吸收水分,会增加感染机会。

(四)清洁耳朵

不要用棉球或棉棒清洁宝宝的耳朵,因为这样反而可能把耳垢推倒耳道更深处或者戳伤耳膜。

将一块柔软的棉布浸在温水里,用这块棉布轻轻擦拭宝宝外耳的皱褶和隐藏的部分。

将棉布拧干,将棉布的尖放在宝宝耳道口处。

不用将棉布伸到耳朵里,多余的耳垢会慢慢被吸出来。

注意,耳垢是一种天然的润滑剂,它可以保护宝宝耳道免受细菌的伤害。

(五)新生儿沐浴

沐浴时间应在宝宝吃奶1小时以后。

室温调至26℃以上,水温39~41℃。

先放凉水,后放热水。

将宝宝头枕在左手腕上,用拇指和中指挡住宝宝的双耳,防止水流入耳孔。

洗净脸部,先洗眼睛,由内睑洗向外睑,然后洗头,擦干。

然后用左前臂托住宝宝头颈,握住左肩部,右手托住臀部,放入水中。

右手洗净颈部、上肢、躯干、下肢,最后洗腹股沟及外生殖器,然后翻转宝宝,使其背部向上,用右手托住胸部及腋下,清洗背部和臀部,注意洗净皮肤皱褶处。

迅速将宝宝抱至大毛巾上,用大毛巾轻轻沾干全身。

脐带用75%酒精擦拭,在颈下、腋下、腹股沟处(女婴不用)撒少量爽身粉,包好尿布,穿好衣服。

   (六)新生儿抚触

新生儿抚触是肌肤的接触,可促进母子的情感交流,促进新生儿神经系统的发育,能加快新生儿免疫系统的完善。

抚触前保持室温26~28℃,解开宝宝衣物,检查宝宝全身情况,及时更换尿布。

妈妈应掌握正确的抚触方法,按照头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臀部的顺序进行抚触,要求动作到位、适当用力,轻柔的按抚会使宝宝痒痒,引起其不适和反感。

每次抚触持续10~15分钟,每天1~2次为佳。

 

七、早期识别新生儿危重症

及时有效地救治危重新生儿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的关键,而早期识别新生儿可能存在或发展的危重征象,是及时救治的前提。

应该教给家长掌握一些预防孩子患病的知识,尤其是识别疾病轻重的知识,提高早期识别危重症的能力,尤其是新生儿。

(一)为什么要尤其关注新生儿

新生儿指的是出生至28天的婴儿。

在这一时期,新生儿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较差,因而易患各种疾病,此阶段是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时期,喂养和护理不当都可能造成疾病发生,甚至死亡。

新生儿严重的细菌感染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只有活动减少、发热或低体温等一般表现。

小婴儿的细菌感染病情发展特别快,因而如果忽略,新生儿可能因患肺炎、败血症或脑膜炎等严重的细菌感染而迅速死亡。

因此父母应掌握新生儿危险症的表现,早期发现问题,及时上医院,以免贻误治疗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

(二)新生儿危险症的表现

u      惊厥(抽风)

u      呼吸增快(60次/分或以上)

u      严重胸凹陷

u      发热(37.5℃以上或感觉皮肤发烫)

u      低体温(35.5℃以下或感觉发凉)

u      腹泻

u      喂养困难

u      眼部流脓

u      皮肤脓疱

u      皮肤黄染

u      脐带残断发红或流脓

 

 

 

 

 

 

 

 

 

 

(三)发现孩子有危险征象怎么办

任何有可能为危重症的新生儿,均需要立即到医院。

如果小医院治疗有困难,应紧急转诊。

转诊前医生会给予必要的预防低血糖等方面的处理。

转诊途中,母亲要为患病新生儿保暖,因为小婴儿难以维持体温,仅低体温就足以使小婴儿死亡。

如果新生儿只是局部细菌感染,如脐部感染或皮肤感染,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家中治疗局部感染及给予家庭护理。

在2天后带孩子复诊,以确定感染是否好转。

 

八、新生儿疾病筛查

某些先天性代谢疾病在新生儿出生时并无症状,但可以通过新生儿筛查,早期确诊并及时治疗,以预防产生严重后果。

各国将已找到简便可靠筛查及确诊方法,且能有效进行防治或减轻症状的先天性代谢疾病作为新生儿需筛查的疾病。

我国目前普遍筛查的新生儿疾病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等。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医疗保健机构在新生儿群体中,采用快速、简便、敏感的检验方法对某些危害严重的先天性代谢病及内分泌疾病进行群体筛查,目的是在疾病的临床症状出现前作出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保障儿童体格和智力的正常发育。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在北京、上海开展苯丙酮尿症和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筛查,到目前新生儿疾病筛查已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苯丙酮尿症,部分地区根据当地疾病谱的特点增加了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筛查。

近几年来,为减少听力缺陷,我国将新生儿听力筛查也列入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

1.筛查方法 各国筛查试验多采用血液滤纸法。

针刺足跟采血,用滤纸片采取两个血斑,每个血斑直径大于8mm。

载血滤纸片在空气中自然晾干,封存于塑料袋内,保存在4度冰箱。

2、采血时间 新生儿出生后并充分哺乳72小时后。

因在未哺乳无蛋白质负荷下可出现苯丙酮尿症筛查的假阴性,72小时后的血标本又可避开生理性的促甲状腺素(TSH)上升,减少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筛查的假阳性。

3、采血方法 按摩或热敷新生儿足跟,并用75%酒精消毒皮肤;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刺足跟内或外侧,深度小于3毫米,用干棉球拭去第一滴血,取第二滴血;将滤纸片接触血滴,切勿触及足跟皮肤,使血自然渗透至滤纸背面,至少采集三个血斑;将血片置于清洁空气中,避免阳光直射,自然晾干呈深褐色,置4℃冰箱保存。

4、实验室检测方法 CH选择促甲状腺素(TSH)作为筛查指标,PKU则直接测血液中苯丙氨酸(phen)的浓度。

目前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酶标免疫分析法(EIA)进行实验室检测。

5、诊断与处理 当TSH³20mIU/ml时诊为CH可疑阳性,血phen³4mg/dl时诊为PKU可疑阳性。

筛查阳性的新生儿需及时复查,进一步做临床和其他诊断性检查,一旦确诊立即开始正规治疗。

 

九、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指把预防某种传染病所用的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针对这种疾病的抵抗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接种的疫苗是由引起疾病的细菌或细菌的某些成分制成的。

这些细菌可以是灭活的死细菌,也可以是毒力降低的减毒细菌,所以接种合格的疫苗不会使宝宝患病。

(一)预防接种疫苗种类

目前我国的国家免疫规划规定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共10种疫苗,主要针对结核病、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甲型肝炎、流脑、乙脑、腮腺炎和风疹共12种对儿童健康和生命有严重威胁的疾病进行预防。

(二)疫苗免疫程序

多数情况下每种疫苗往往需要注射一次以上才能有效。

免疫程序包括两部分:

一是初次、全程和足量的基础免疫,在1周岁以内完成;二是以后的加强免疫,即根据疫苗的持久性和疾病的流行特点适时地加强注射。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

疫 苗

接种对象

月(年)龄

接种剂次

接种途径

乙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