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考前冲刺练习近代欧美代议制和俄国十月革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08185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人教版考前冲刺练习近代欧美代议制和俄国十月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考前冲刺练习近代欧美代议制和俄国十月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考前冲刺练习近代欧美代议制和俄国十月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考前冲刺练习近代欧美代议制和俄国十月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考前冲刺练习近代欧美代议制和俄国十月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人教版考前冲刺练习近代欧美代议制和俄国十月革命.docx

《高考历史人教版考前冲刺练习近代欧美代议制和俄国十月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人教版考前冲刺练习近代欧美代议制和俄国十月革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人教版考前冲刺练习近代欧美代议制和俄国十月革命.docx

高考历史人教版考前冲刺练习近代欧美代议制和俄国十月革命

近代欧美代议制和俄国十月革命

1.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

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

亚当斯此举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2.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

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三权分立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D.法律至上

3.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

“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

”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

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4.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

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5.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

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6.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

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7.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

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

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8.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

“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

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9.1713年英国内阁会议通过了一份结束欧洲战争的条约,安妮女王将条约提交枢密院,枢密院院长克蒙德里勋爵告诉女王说,枢密院需要一段时间讨论,并强调了枢密院决策权的独立性。

安妮女王为此大发雷霆,克蒙德里也丢了官职。

这件事反映了

A.英王权力仍在强化

B.君主立宪制尚不完善

C.枢密院对内阁负责

D.内阁与国王共同进退

10.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

”这一论点

A.反映美国的内阁没有实际作用

B.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D.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11.到1910年,普鲁士多数要职仍被贵族占据。

在国家级官员方面,11名国务大臣中,有7名出身贵族;在地方12位省长中,有11人出身贵族。

据此可知

A.德国议会对君主的限制流于形式

B.贵族精英的特权在政治上得以延续

C.新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要求

D.权力相对集中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12.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世界各国中实属罕见。

这一现象反映了法国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外国侵略势力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封建残余势力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13.下面是英国农民、工人和资产阶级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这反映了

A.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B.农村经济的衰败

C.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D.无产阶级革命条件成熟

14.在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有人声称:

“他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

”而反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

针对双方矛盾,1787年宪法的协调结果是

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国家

B.国会参众两院议员产生办法不同

C.建立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

D.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否决权

15.苏维埃政府发布命令:

“永远废除土地私有权,不得没收少地农民的牲畜和农具,禁止使用雇佣劳动,各乡村自行决定土地的使用方式。

”这一命令发布的背景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B

12.【答案】C

13.【答案】A

14.【答案】B

15.【答案】A

 

考纲解读

1.掌握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掌握欧共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的趋势。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考情分析

年份

课标卷

题号·分值

考点

题型

2015

35·4

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

选择题

2016

35·4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选择题

35·4

美苏争霸

2017

35·4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选择题

三年考向

1.“冷战”兴起的历史背景,美苏“冷战”的表现,“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及影响。

3.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

命题规律

1.从近几年考查情况来看,这部分内容每年基本都有涉及,每个考点考查的频率都不一样;

2.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是考查的重点,重点考查的内容:

欧共体的成立

欧盟的成立

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后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3.美国的霸权主义也是非常重要的考点。

高考预测

1.2018年高考有可能继续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这个考点,可能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考查角度:

欧共体和欧盟,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2.从宏观上考查美苏冷战与政治多极化及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3.结合中国南海乱局来考查美国的霸权主义。

应试策略

1.重视课本基础知识,近年来高考试题回归课本趋势日益明显,相信今年这个趋势不会改变。

2.重视高考真题的练习和研究。

高考题是命题专家智慧的结晶,要深刻领会命题者的意图,考查了什么知识点,从哪些方面来考查等。

3.重视对社会热点和周年知识点的把握。

4.学会知识点之间的迁移,要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特别提醒】全面理解“冷战”

(1)实质:

美国遏制苏联,谋求世界霸权。

(2)消极影响

①美苏两国进行全面对抗和军备竞赛,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

两强相争使得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威胁之下,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②国际关系不断恶化:

引发柏林危机,导致了德国的分裂;北约和华约成立,导致了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造成了欧洲的分裂,形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

③造成了世界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斗争,不利于国际经济的良性发展。

(3)积极影响

①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促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改革。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互相借鉴经验教训,并通过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开始形成。

④面对冷战对峙局面,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并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开始崛起。

【名师指津】对国际格局变动的认识

(1)国际格局变动的根源是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新的国际格局是建立在新的力量均势的基础上,是各国力量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3)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的根本因素是综合国力(科技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

(4)国家力量与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1.(2017年北京卷)如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

图中①处应填写

A.罗斯福新政B.“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D.欧洲煤钢联营

【答案】C

【解析】题目时间是1949年,与罗斯福新政时间不符,且与漫画中欧洲自立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铁幕”演说是丘吉尔在1946年提出的,与题目中的美国和欧洲无关,故B项错误;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的经济的恢复,故C项正确;欧洲煤钢联营成立于1951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A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A项正确。

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B;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排除C;七国集团是一个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排除D。

3.(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可知,这有利于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故A项正确,排除C项。

材料中美国的政策与欧美建立平等伙伴关系没有关系,排除B项。

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苏冷战,排除D项。

【考点】马歇尔计划

4.(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美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着重体现了美国通过黑人爵士乐演唱家来起到沟通的作用,让非洲人民了解到美国,对美国产生好感,结合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中期”可知这是美苏争霸的一种具体体现,美国此举是通过文化渗透来达到争夺中间地带的目的。

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涵,美国此举不是为了内部问题,而是着重于外部问题;B选项错误,这一举动不是显示美国的经济实力,因为这是一场文化交流;C选项错在当时的不结盟运动刚刚开展,而且不结盟运动是国家层面的关系,美国此举与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无关。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格局的确立·美苏争霸

【名师点睛】每年的高考都会把眼光放到美苏争霸和多极化趋势发展这一问题上,往往会从材料中体现出美苏争霸的实质以及美苏争霸的影响。

本道题关注的是美苏争霸的形式,两个国家是如何争霸世界的。

除了我们熟悉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其实还有文化手段。

本题就举了一例有关文化渗透争取中间地带的史实。

美国后期将这种文化形式的渗透发展为和平演变,是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的一大原因之一。

5.(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

【答案】C

【解析】美苏两国属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国家根本利益是不同的,A项错误;美苏关系在两极格局时期,既有紧张也有缓和,B项错误;国家实力是国家推行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两极格局时期随着美苏国家实力的消长,美苏关系既有紧张又有缓和,C项正确;美苏关系紧张时敌对意识强烈,而美苏关系缓和时敌对意识就淡化,敌对意识并不是一直是淡化的,D项错误。

【考点】美苏两极格局

1.(2018届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简表,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的发展

时间

经济增长速度(单位%)

20世纪50年代后期

8.8

20世纪60年代前期

9.3

20世纪60年代后期

12.4

A.加速了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步伐

B.使日本成为世界有影响的政治大国

C.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D.直接促成了中国与日本两国建交

2.(2018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第一次模拟)20世纪60年代初,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在美苏接触的同时,欧洲国家应该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和旅游等方面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这样可以把“铁幕”一块一块地撕碎。

这充分说明

A.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美矛盾进一步激化

C.冷战对峙的格局被打破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3.(2018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1990年5月至9月,美、苏、英、法与东西德召开了四次“2+4”外长会议,讨论德国统一问题,会议主要围绕“统一后的德国与北约华约的关系、德波边界的确定、四个战胜国对德国的权利与责任的终止”等议题展开。

同年10月,两德统一。

这反映了

A.美苏对峙格局的终结

B.区域集团化进程加快

C.苏联在东欧战略收缩

D.大国影响力作用强劲

4.(2017届山西太原高三二模)1946年初,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写道:

“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

”这一言论

A.拉开了美苏冷战序幕B.导致了两个德国形成

C.宣告了美苏关系破裂D.影响了战后国际格局

5.(2017届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三下学期质量考评)有学者指出:

“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的竞争。

”由此可知

A.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因素B.冷战下的各国关系是伙伴而非敌对

C.冷战的目的是实现现代化与全球化D.冷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1.1948年,大量“积极的”美国电影在大选的关键时刻涌入意大利,美国国务院鼓励派拉蒙公司重新发行《妮诺基卡》以在大选中帮助赢得反共选票;相反,华盛顿要求《愤怒的葡萄》暂缓在法国上映,以防止法国共产党利用影片中不利的一面。

材料说明美国电影

A.基本主宰战后欧洲电影市场B.成为实施冷战的重要武器

C.进军欧洲主要基于政治目的D.完全沦为政府的宣传工具

2.下表反映出20世纪下半期世界各文明政治控制的领土数量发生变化,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各文明政治控制的总领土估算(单位:

万平方英里)

年份

西方文明

中华文明

伊斯兰文明

东正教文明

1971

1280.6

393.6

918.3

1034.6

1993

1271.1

392.3

1105.4

716.9

——摘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注:

东正教地区包括欧洲东部、亚洲西部和北非东部,在种族上以斯拉夫人为主体)

A.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导致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B.伊斯兰教极端势力的控制范围日益扩大

C.西方国家政治稳定,没有出现民族分离运动

D.中华文明圈内各国和谐共进,变化微弱

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为80年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奠定了基础,故A正确;日本还没有成为政治大国,排除B项;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直接促成中日建交”说法错误,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材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法国戴高乐总统主张欧洲国家应在经济、文化、技术和旅游等领域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实行独立的经济、政治政策,以打破欧洲受制于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被动局面,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了分化,故选A。

B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C、D两项均在20世纪90年代初后出现,故排除。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大国推动下的德国统一问题。

材料反映了德国统一前夕,美、苏、英、法四大国在德国统一后的德国与北约华约关系、德波边界问题等重大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推动了两德统一,体现了大国影响力作用强劲,故选D。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区域集团化问题,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

4.D【解析】据所学可知,“拉开了美苏冷战序幕”的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英、法、美同苏联矛盾的激化是导致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而不是题干中的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的言论,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也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故C项排除;材料中“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旨在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故D项正确。

5.A【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苏的冷战。

材料中的学者认为冷战实际上是美苏两国之间在实现“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上的斗争与竞争,可见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因素,故选A。

冷战下国际关系存在着敌对的一面,故B项错误;C项错误,不符合史实;D项所述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环境下的美国电影的特征。

材料反映了1948年即美国进入冷战时期后,大量的富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的美国电影涌入意大利,美国国务院鼓励派拉蒙公司重新发行电影《妮诺基卡》以帮助该国在大选中赢得反共的选票,相反则要求暂缓《愤怒的葡萄》在法国的发行,以防止为法国共产党所利用,可见美国电影在欧洲的发行具有强烈的反共、遏制社会主义的色彩,说明美国电影成为实施冷战的工具,故选B。

A、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电影属于思想文化领域,美国电影在欧洲的发行存在政治目的,但不能说“主要基于政治目的”,故排除C项。

2.A【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东正教文明控制的领土减少很多,变化最大,联系题干时间“1993年”以及材料注解(东正教地区包括欧洲东部、亚洲西部和北非东部,在种族上以斯拉夫人为主体)可知,此与苏东剧变有关。

A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