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优秀教案评选《登岳阳楼》张召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77473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枣庄优秀教案评选《登岳阳楼》张召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枣庄优秀教案评选《登岳阳楼》张召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枣庄优秀教案评选《登岳阳楼》张召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枣庄优秀教案评选《登岳阳楼》张召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枣庄优秀教案评选《登岳阳楼》张召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枣庄优秀教案评选《登岳阳楼》张召武.docx

《枣庄优秀教案评选《登岳阳楼》张召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枣庄优秀教案评选《登岳阳楼》张召武.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枣庄优秀教案评选《登岳阳楼》张召武.docx

枣庄优秀教案评选《登岳阳楼》张召武

课题:

《登岳阳楼》

课型:

新授

上课日期:

2012年10月10日

作者:

张召武

单位:

滕州育才中学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一课时)

课前预习

具体要求如下:

1、了解本单元的单元主题。

2、了解本课的作家及作品,完成《助学》“预习积累”第2题。

3、查阅资料,收集有关作者杜甫以及洞庭湖的相关知识,写在一本制作业上。

4、大声朗读课文3—4遍,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注意:

任务完成后,将2、3两项任务交与小组长检查,组长根据完成质量打上相应的等级。

相关课程标准

1、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评价任务

1、能在预习检测中发现预习过程中的疏漏之处。

2、能在老师指导下掌握品析古典诗词的方法。

3、能在朗读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

“曾经,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一座楼名传天下。

曾经,孟浩然一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让人们憧憬不已。

今天,杜甫的一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将再次把我们的思绪带到那广袤无边壮阔无比的八百里洞庭。

下面,让我们放飞我们的思绪,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走进诗歌《登岳阳楼》,走进诗人广阔的胸襟。

二、预习检测:

检测目的:

1、排查预习疏漏,落实字词及收集资料的任务。

2、强化学生的预习意识,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检测方式:

1、学生独立完成《助学》“学习测评”第1、2两题,同时找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

完成后,小组长组织同学互查互纠,老师给予评价并再一次强调预习要求。

2、学生互相交流课下收集到的相关知识,完成课件展示的有关文学常识的题目。

3、教师课件补充相关知识,学生积累在一本制作业上。

【作者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

 ①屈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②刘长卿:

“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③许棠:

“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④孟浩然: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⑤杜甫: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⑥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⑦诗僧可明:

“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写岳阳楼的名联】

  ①一楼何奇?

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

儒耶?

吏耶?

仙耶?

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

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

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三、一读,明诗意

环节训练点:

学生能熟练朗读诗歌,初步读准字音、节奏等,能结合课下注意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具体操作:

(一)疏解字词

解释:

坼:

分裂

乾坤:

指天地

戎马:

代指战争

轩:

窗户

涕泗:

眼泪、鼻涕

(二)请学生听读,要求闭目静听,潜心感受。

可以播放朗读材料,也可以教师配乐范读。

(三)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出感情。

(四)指名学生朗读,师生点评(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重音、感情等方面来评价)。

(五)朗读的节奏及重音处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六)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感知形象。

(过渡语)通过字词理解,我们能基本弄懂诗歌内容。

其实我们欣赏诗歌还要学会抓景物、悟情感,现在我们就来“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四、二读,品诗句。

环节训练点:

掌握古典诗词名句的品析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在探讨中共同进步,提高学生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答题技巧。

具体操作:

1、教师教授古典诗词名句的品析方法。

(手法+核心词内涵+抒情表意或言志)

2、学生根据方法指导,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句,自主思考后,在组内讨论交流,并派代表展示成果。

(A、B、C三名同学发言,D同学负责记录、整理、展示。

)其他小组仔细聆听,并给予评价补充。

3、学生展示步骤:

一将选中的诗句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朗读,二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问题预设:

(仅是预设,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适时进行提问和引导。

首联赏析

问题1: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如下: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问题2: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如下: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赏析

问题1: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如下: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

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意境:

博大壮阔)

问题2: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

(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如下: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问题3: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颈联赏析

问题: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如下: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赏析

问题:

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

(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如下: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

尾联写杜甫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4、小组展示完成以后,全班同学有感情齐读全诗。

(注意: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切勿轻易否定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以培养学生品析诗句的能力。

五、三读,悟诗情。

环节训练点:

感悟诗歌中表达的作者情感。

具体操作:

1、教师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

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一天,杜甫独自登上了这座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写下这首千古名诗《登岳阳楼》。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写作背景,用心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作者情感。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

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3、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带情感再次朗读诗歌。

六、训练反馈:

全班同学有感情齐背全诗。

七、板书设计:

意象:

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登岳阳楼意境:

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情感:

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八、教学反思:

诗歌的教学方法,大概是不少语文老师一直在探索、寻求的。

我想,既然是诗歌,那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少了“读”的环节,而且要突出“读”的作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获得情感体验。

因此,在这首古典诗词的教学上,我着重突出了“读”的作用,在教授诗词时,设计了三个环节,即“一读,明诗意”“二读,品诗句”“三读,悟诗情”。

每个环节都用“读”来贯穿,用“读”来评价。

这样的一堂课,不仅有了读书声,有了语文味,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当然,光有读的语文课也不能算作一堂完整的语文课。

因此,这节课也设计到了关于品析诗句的方法的教授。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不过,教学思路设计的再巧妙精细,如果达不到“学会”的目的,也不是一堂合格的语文课。

个人认为这节课太偏重于形式,不能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对内容的重视度也有待提高。

我想这将是我以后语文教学必须注意的地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