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金融通论》复习总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68407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现代金融通论》复习总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现代金融通论》复习总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现代金融通论》复习总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现代金融通论》复习总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现代金融通论》复习总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现代金融通论》复习总汇.docx

《1《现代金融通论》复习总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现代金融通论》复习总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现代金融通论》复习总汇.docx

1《现代金融通论》复习总汇

1.《现代金融通论》串讲内容

一、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

1.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2.金融是经济活动的“介质”;

3.联结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纽带;4.是经济体系的中枢系统。

5.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配置越来越金融化,即越来越通过金融手段和工具来完成,金融在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重要。

二、现代金融发展趋势

1.金融活动越来越市场化

2.金融资产越来越证券化

3.金融运行越来越技术化

4.金融业务越来越综合化

5.金融发展越来越全球化

三、金融体系的主要缺陷和改革

(一)金融体系的主要缺陷

1.金融结构与所有制结构不相适应;

2.银行结构不合理,国有银行垄断大部分融资业务;

3.金融市场结构不均衡,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比例不合理;前者过高;

4.体系不完善。

(二)金融改革的目标

十七大报告提出: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体系。

(三)金融改革的着力点

1.加快金融组织体系的制度创新,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

2.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3.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4.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四、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重失调,直接融资比例过低,间接融资比例过高。

2006年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是18:

82,也就是说,在企业的资金来源中,来自银行的间接融资占82%。

直接融资的比例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改革以来历史上最高时的接近30%的水平。

这造成

(1)金融风险的压力过分压在银行身上,使银行不堪重负;

(2)优秀的企业不能以低成本获得资金支持迅速做大做强,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也不能借助于资本市场建立健全起来;(3)另外,大企业、优质的企业到海外上市,使中国人不能从资本市场中分享中国的大型优秀企业的发展成果,制约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2、银行存贷利率缺乏弹性。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

我国政府对银行信贷市场利率尽管已有所放宽,但仍然控制过死,不能真正体现资金供求关系并反过来充分发挥调节资金供求关系的作用。

3、中小银行发展不足。

中小银行发展不足是金融机构体系结构不合理的具体反映,影响金融功能的发挥,使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受阻。

中小企业贷款存在较高风险和交易费用,商业银行大多倾向于采取“大客户优先”策略,不愿贷款给中小企业。

即使中小企业能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也在一对一的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往往要被迫接受更加严苛的条件,增加融资成本。

4、资本市场结构不合理。

资本市场结构不合理的重要表现是:

(1)债券市场发展滞后。

2006年我国股市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比重是85:

15,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

发达国家股市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比重是30:

70。

(2)衍生产品市场不发育。

根据金融衍生产品的基础资产,可以划分为货币衍生产品、利率衍生产品和股票衍生产品,其中货币衍生产品包括远期外汇合约、外汇期货、外汇期权、货币互换等;利率衍生产品包括远期利率协议、短期利率期货、债券期货、债券期权、利率互换、互换期权等;股票衍生产品包括股票期权、股指期货、股指期权、股票期货、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等。

(3)机构投资者发育不良。

缺少多元化的、具有竞争性和互补性的、拥有长期稳定资金的机构投资者。

5、上市公司素质不高。

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营效益不理想。

五、货币政策工具

有:

(一)存款准备金率

(二)再贴现(三)公开市场业务(四)再贷款(五)利率政策

(一)存款准备金率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前者是金融机构必须按规定把吸收到的存款缴存到中央银行的一部分存款;后者是金融机构自愿存放在中央银行,用于满足支付清算、头寸调拨需要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般简称为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重要工具。

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内容

按存款的类别规定准备金比率;按银行规模、经营环境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对商业银行库存现金抵充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幅度;准备金中现金和存款的比例;准备金以外的准备;

2.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特点

(1)存款准备金率是调控信用规模的强有力的工具

(2)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局限性是:

缺乏足够的弹性;作用力度偏大;会对各类、各地区银行产生不一致的影响。

3.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特别是贷款限额制度取消以后,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作用得到强化。

2008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4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6月7日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一般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

(二)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的转让。

1.再贴现的调控作用

再贴现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贴现票据的资格。

前者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及社会的资金需求,后者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

2.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局限性是:

中央银行在使用这一工具时不能完全处于主动地位;操作难度大,容易出现顺周期调节。

3.我国的再贴现政策

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再贴现试行办法》,正式开办对专业银行贴现票据的再贴现业务。

(三)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金融调控目标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市场操作。

1.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控作用

公开市场业务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发挥调控作用的机理是: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会引起货币投放或回笼,进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对货币供求关系进而对经济运行过程产生调节作用。

2.公开市场业务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局限性是:

政策操作的条件要求高;政策“时滞”长,操作难度更大。

3.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

1994年3月启动外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1996年4月开始办理买卖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目前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最主要的工具。

1998年实行一级交易商制度。

交易品种主要包括:

现券交易、回购交易(有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方式)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四)再贷款

再贷款又称中央银行贷款,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

1.再贷款的调控作用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贷款的规模和投向,既可以调节需求,又可以调节供给。

调整再贷款利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2.再贷款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局限性是:

再贷款的大量使用,会助长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的依赖思想,迫使中央银行每年拿出大量基础货币来弥补资金需求硬缺口,使中央银行丧失吞吐基础货币的灵活性;再贷款的投放,很难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实现平衡分配,容易造成不公平竞争的局面;再贷款的运作,如果没有严格的规范作保证,容易导致腐败。

3.我国的再贷款政策

我国的再贷款是于1984年开始发放。

中央银行再贷款长期发展趋势是逐步减少。

(五)利率政策

1.利率政策的调控作用及特点

(1)影响投资

利率决定投资成本,从而影响投资决策和投资规模。

(2)影响储蓄

利率的高低对储蓄总量有显著影响。

提高利率通常会促进储蓄总量的增加。

降低利率一般会引起储蓄总量减少。

(3)影响消费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从短期来看,利率的提高必然会使消费减少。

从长期来看,利率影响的只是即期消费量,提高利率减少的是即期消费量,却会使远期消费量增加。

利率政策运作的震动性小,中央银行进行政策操作的主动性、灵活性强,可以进行频繁操作,政策“宣示”效应明显。

利率政策的局限性是发生作用的“路程”比较长,运作过程中不可控的干扰因素多,政策力度较难把握,政策效果常常偏离预期。

2.我国的利率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手段的运用,通过调整利率水平与结构,改革利率管理体制,使利率逐渐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六、我国金融风险分析

(一)银行业风险

(1)直接融资比例下降,导致风险向银行倾斜。

(2)银行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偏高。

(3)贷款与房地产高度关联形成风险。

(4)信用卡风险明显增加。

(5)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形成风险。

(二)证券市场风险

1.上市公司素质不高、违规经营问题比较突出

2.券商经营不规范,盈利模式不合理。

3.市场投机严重。

(三)保险业风险

1.保险机构经营粗放,社会效益低。

2.资产负债匹配程度底。

3.近期部份保险机构偿付能力下降。

(四)地下金融风险:

规模大,控制难,黑恶势力介入。

(对我国金融风险的总体判断:

金融风险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在金融开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对金融风险必须予以特别关注。

但历史形成的风险大部分已经得到有效处置,金融总体稳定,不会发生金融危机。

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基本思路

(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经济持续增长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最重要的基础。

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必然对金融风险形成挤压,使金融“泡沫”破裂。

经济持续增长则可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供条件。

经济增长应当是结构优化、效益不断提高的持续平稳健康增长。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钢铁、房地产等行业投资增长持续过热,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成为金融风险积累的经济基础。

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二)加快银行体制改革

银行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实行股份制。

实行股份制不仅有利于银行多方面筹集资本金,满足银行资本金充足率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结构,真正转化经营机制,使银行成为真正的银行。

(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机构逐步成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外国加入机构的大举进入,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相应地经营不善或举措适当的金融机构倒闭的风险加大,为此必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来保护储户的利益和金融体系的安全。

(四)加大对金融产品创新的监管力度

金融衍生产品可以给金融市场注入活力,同时会带来新的风险,必须在鼓励金融产品重新的同时加强监管。

(五)健全金融风险管理机制

金融风险管理包括风险预测、监控、评估、预警、决策、补救等环节。

健全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必须围绕以上环节制定科学严密的规范,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加强金融管理部门(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之间的协调,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堵塞监管漏洞,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供机制保证。

(六)完善金融法制体系

健全金融法制体系,包括加快有关的金融立法,使我国的金融法制尽快与国际接轨;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金融违法行为,维护金融秩序;调整法律关系(如举证责任的规定),对金融机构形成有效约束。

(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金融风险与国有企业亏损是一棵藤上的两个苦瓜。

我国银行贷款主要集中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主要是国有企业,金融风险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

所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

八、外汇和汇率

(一)外汇的定义

外汇是外币或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外币或以外币表示的支付手段和资产成为外汇,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特性:

国际可兑换性和可支付性。

(二)汇率

1、汇率的概念

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单位兑换另一国货币单位的比率,或者说是一种货币单位用另一货币单位表示的价格。

2、汇率的标价方法

(1)直接标价法:

以一定单位(1或100等)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多少本国货币单位。

我国采用直接标价法。

(2)间接标价法:

以一定单位(1或100等)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国货币单位。

(三)汇率的分类

(1)从汇率制度角度说,有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固定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基本固定,波动幅度很小。

浮动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任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自由波动。

只有波动幅度过大并影响本国经济稳定时,货币当局才会通过买卖外汇或本币对外汇市场进行适当干预。

(2)从汇率形成方式角度说,有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

官方汇率是由货币当局规定并公布的汇率。

市场汇率是由外汇供求关系自发决定,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的实际汇率,。

(3)从汇率折算关系角度说,有基准汇率和套算汇率。

基准汇率是国际经济交易中最常使用、在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大的关键货币与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

目前,大多数国家把美元作为关键货币,把美元对本币的汇率作为基准汇率。

套算汇率又称交叉汇率,是按基准汇率套算出来的其他外国货币对本币的汇率。

(4)从银行外汇买卖角度说,买入汇率、卖出汇率和中间汇率。

买入汇率又叫做买入价,是银行向客户买进外汇时使用的汇率。

它表示买入一定数额的外汇需要付出多少本国货币。

卖出汇率又称卖出价,是指银行向客户卖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

它表示银行卖出一定数额的外汇需要收回多少本国货币。

中间汇率是买入价与卖出价的平均数。

(5)从买卖交割期限角度说,有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即期汇率是指外汇买卖成交后,买卖双方在当天或在两个营业日内进行交割所使用的汇率。

即期汇率就是现汇汇率。

在外汇市场上挂牌的汇率,除特别标明远期汇率以外,一般指即期汇率。

远期汇率是由买卖双方签订合同,达成协议,在未来一定时期进行交割时使用的汇率。

(6)从银行营业时间角度说,有开盘汇率和收盘汇率。

开盘汇率银行在一个营业日刚开始营业、进行外汇买卖时用的汇率。

收盘汇率是外汇银行在一个营业日的外汇交易终了时的汇率。

(四)汇率变动的主要经济影响

(1)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外汇汇率上升,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反之亦然。

(2)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对外汇储备价值的影响:

储备外币汇率上升或下降,引起外汇储备价值增减。

对外汇储备数量的影响:

决定于对本币汇率的预期。

预期本币汇率上升,国际短期资本流入(购买本币),引起外汇储备增加。

反之则反。

(3)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外汇汇率下降(本币升值),外商直接投资减少(比如原定投资1亿美元的项目,在美元汇率下降1%,即人民币升值1%的情况下,在实际投资时美元不能兑换成同量的人民币,该项目需增加投资100万美元,投资成本加大),反之则反。

(4)对外债的影响

主要影响还债时的还债成本。

外汇汇率下降,比如一笔1亿欧元的外债在到期归还时,欧元汇率下降(人民币升值)0.1%,换汇成本降低(10亿元人民币减为99999900万元),少付100万人民币。

反之则反。

九、金融监管

(一)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金融风险的不可避免性,客观上决定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金融监管:

是指一国政府根据经济发展、金融体系稳定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通过一定的金融监管机构,依据特定的法律准则和法规程序,对金融体系中的各种金融主体和市场活动所实施的监督管理活动。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①金融业的特殊性

②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社会性

③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性(创造功能)

④金融产业的社会信用连接性(信用链条)

⑤金融体系的复杂性

⑥金融市场的直接性

(二)金融监管的目标

①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

②确保存款人和借款人的安全

③保障社会信用秩序

④维护金融机构公平且有效率的竞争

⑤保证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

⑥增强国家金融的国际竞争力

(三)金融监管的失灵

①政府监管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市场缺陷,但同样也会面临“失灵”问题。

②监管者的经济人特性:

从理论上讲,金融监管机关作为一个整体,是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者。

但具体到单个的监管人员来说,由于也是经济人,也具有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很容易被某些特殊利益集团俘获,并成为他们的代言人。

③监管行为的非理想化:

尽管监管者主观上想最大限度地弥补市场缺陷,但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并不一定能达到理想化的目标。

④制约监管效果的客观因素:

监管者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监管者面临着信息不完备问题;监管时滞问题。

⑤作为监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者,金融监管机关处于独特的地位,它们几乎受不到来自于市场的竞争和约束,从而也就没有改进监管效率的压力和动机。

这会导致监管的低效率。

十、行为金融学及其发展历程

(一)什么是行为金融学

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来研究金融活动中人们决策行为的科学。

(二)行为金融学的三个理论假定

行为金融学理论假定之一:

有限理性。

即行为人的行为并非都是理性的。

有理性的一面,但同时存在非理性因素。

行为金融学理论假定之二:

有限控制力。

即即使在有限理性条件下,因外在条件限制,行为人有时也未必能实践理性行为。

行为金融学理论假定之三:

有限自利。

即在特定情境下,人们的多样化动机会导致放弃使用理性行为。

“有限理性”、“有限控制”、“有限自利”三个理论假定构成了行为金融学的三个基石。

(三)预期理论

由于有限理性、有限控制、有限自利的存在,人们不能在每一种情境下都清楚地计算得失和风险概率,人们的选择往往受到个人能偏好、社会规范、观念习惯的影响,使决策存在不确定性。

预期理论的主要观点:

1、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

在金融市场上,决策参考点的选择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心理价位),投资者以决策参考点为依据做出投资决策。

2、亏损规避

行为人在决策参考点进行心理计算时,通常对预期损失的估值会高于对预期收益的估值(两倍),投资者对损失更敏感。

这种心理反应为亏损规避。

所以,投资者在遭受亏损的的情况下,会成为一个风险追求者,而不是一个风险厌恶者。

实验表明,在上一轮赌局中赌输的人会更有参加下一轮赌局的冲动。

亏损规避举例

投资者面临这样一个选择:

一是接受一个确定无疑的亏损7500元;二是选择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又25%的把握没有亏损,75%的机会要亏损10000元。

两种选择的综合亏损都是7500元,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因为人们厌恶亏损。

后一选择存在不亏损的希望。

3、框架效应

投资者进行决策时,会受到问题的框架方式的影响。

即问题以何种方式呈现在行为人面前,会影响行为人对风险的态度。

比如,如果行为方案是收益的,面对确定性收益和风险性收益,行为人会选择确定性收益;如果方案是代表损失的,面对确定性损失和风险损失,行为人会选择风险损失。

4、处置效果

在亏损规避和框架效应作用下,投资人在手中的股票下跌时,更倾向于继续持有而不是卖出股票,以期待扳平的机会。

(四)对行为金融学的评价

1.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中的完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设,把人的行为复杂化、人性化,使金融学变得更有人文主义的色彩。

2.引入新的分析方法,在金融市场行为分析中增加了一些非数量的解释思路,不仅没有影响金融学科的严谨性,而且使其更具有理论的力量。

3.行为金融学拓展了金融分析的视野,使金融学的发展获得了新的支撑,但行为金融学作为一个新的学派还不够成熟,迄今为止还没有整合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4.行为金融学的许多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对于我们分析我国金融市场、投资者行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金融市场监管部门研究金融市场运行规律,实施有效的市场监管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