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53405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汉文学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秦汉文学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秦汉文学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秦汉文学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秦汉文学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汉文学全.docx

《秦汉文学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汉文学全.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汉文学全.docx

秦汉文学全

秦汉文学

秦及西汉散文

一、《吕氏春秋》

二、李斯的散文

三、贾谊的政论文

四、晁错的政论文

五、刘向及西汉后期其它散文[

一、《吕氏春秋》

⏹一、吕不韦其人

⏹二、《吕氏春秋》的成书时间

⏹三、《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

⏹四、《吕氏春秋》的编写体例

⏹五、《吕氏春秋》的思想价值

⏹六、《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

二、李斯的散文

一、李斯其人

⏹(?

~前208),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官长史、客卿、廷尉、丞相。

⏹李斯工书

⏹李斯是秦代唯一可称为作家的人物。

“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政论文、奏议文、刻石文。

二、《谏逐客书》

⏹书,上书,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意见的一种公文文体。

亲朋间往来的信件亦称为“书”。

为加以区别,前者一般称为“上书”或“奏书”,属公牍文的“奏疏”;后者单称“书”或“书札”、“书简”、“书牍”。

汉代,后者脱离公牍性质,基本成为个人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如《报任安书》、《报孙会宗书》、《陈政事疏》、《论贵粟疏》。

写作背景

⏹《史记·李斯列传》载:

⏹李斯拜为秦客卿。

适值韩人郑国来作间谍,被秦发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

“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也在此列,乃上此书。

历叙客的有功于秦,力陈逐客之失。

艺术特点:

《谏逐客书》这篇奏疏在艺术上有两个显着特色。

一是善于用比喻。

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应该抱的态度。

如文中写到:

¡°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取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

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也都很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是气势奔放,文采斐然。

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

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

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

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而言调谐美,而且充满了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于文采。

三、贾谊的政论文

⏹一、贾谊的生平和思想:

⏹1、生平:

(前200~前168),洛阳人,汉初著名的年轻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少年博学,被文帝召为博士。

后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后又作梁怀王太傅。

最终忧郁而死。

年仅33岁。

艺术特点

1、继承战国策士说词的铺张夸张的特点

2、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的句势。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3、以事论理

4、精妙深刻的对比

A、秦自身前后的对比

B六国与秦对比

C秦与陈涉对比

D陈涉与六国对比

四、晁错的散文

(一)晁错其人

⏹晁错(前200?

~前154),颖川人。

汉初的一位学者,也是个积极的政治改革家。

曾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

号称“智囊”。

提出“削藩”的建议,引起“七国之乱”。

后被“腰斩”处死。

《论贵粟疏》

⏹《论贵粟疏》这个题目为后人所加。

⏹《论贵粟疏》是晁错继贾谊《论积贮疏》稍后写下的名作。

这一奏疏大约上于汉文帝十一年(前169)。

主要是针对西汉前期经济薄弱、粮食不足现象,分析了务农贵粟的重要意义。

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

古人按太阳在顶空中的位置标志时间,太阳行至东南角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那个时刻叫食时。

依此推测,大约相当于上午九点左右。

第二顿饭叫哺(bǔ,补)食,又叫飧(Sūn,孙)。

一般是申时(下午四点左右)吃。

五谷即稻、黍、稷、麦、豆

廪,古代指粟的优良品种,子实称粱,为细粮。

内容分析:

(一)通过古今对比说明当今蓄积不足的原因,强调君主只有“务民于农桑”才能巩固统治。

中心是讲要重农。

(二)将明君之世与当今之世对比,说明农夫贫贱的原因是君王劝农不力,提出“贵五谷而贱金玉”与要重农抑商的观点。

中心是讲要贵粟。

⏹(三)正面提出贵粟的建议,主张“以粟为赏罚”来加强国防。

写作特色:

⏹论点明确,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正反对照论述,说服力强。

⏹语言严谨,朴实无华,简明精炼,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严密。

⏹以《论贵粟疏》为代表的晁错的散文,朴实有余,文采不足,但较为实用,比不上贾谊文章的文采焕发。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介绍

二、《史记》体例。

1、纪传体

2、互见法

三、如何理解鲁迅先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史记》艺术成就

五、《史记》的影响

一、司马迁生平介绍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字子长,生于龙门(陕西韩城县)芝川镇。

祖父司马喜,是有爵无官的五大夫。

司马迁十岁以前,“耕牧河山之阳”,十岁随父亲司马谈移居京师长安,“年十岁则诵古文”,向孔安国学《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

他的一生,据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始终”。

壮游

二十岁时,司马迁为「网罗又下放失旧闻」开始漫游大江南北,经路线是:

长安→江陵→汩罗江西省(屈原投水处)→长沙(凭吊贾谊)→九嶷山(考证「舜葬九嶷」)→沅江→长江→庐山(考察「禹疏九江」)→登会稽山(考证夏禹计功封爵处,勾践卧尝胆事→江苏淮阴(韩信「胯下之辱」,「漂母饭信」处→泗水→曲阜(考证孔子事迹)→山东薛县(孟尝君封地)→彭城(楚汉相争处)→梁地→楚地→回长安。

司马迁回长安后不久,便被任命为郎中,是皇帝身旁的侍从,又有机会多次随武帝出巡。

过三年,又奉命出使巴蜀元封元年,武帝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而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他的几次漫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漫游开拓了他的胸襟和眼界,使他接触到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并且搜集到许多历史人物的资料和传说。

这一切,对他后来写作《史记》起了很大作用。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司马谈去世。

临终前,便将未完成的史业及伟大的抱负交付给司马迁。

司马谈死后第三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有机会进入皇家的「金匮石室」阅读大量的文献典籍。

之后又受命主持改革历法的工作,完成之后便全神贯注开始《史记》。

的著述工作。

体例

概况:

据《汉书》本传,司马迁史记的篇幅是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自称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

约于汉桓灵之时,乃称《史记》。

所述年代自上古三皇五帝至汉武帝时。

本纪:

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

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

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

世家:

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

列传:

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创作目的:

⏹1、究天人之际:

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天属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这种观点与汉武帝所提倡的儒学正宗的所谓“天人感应”学说相对立。

⏹2、通古今之变:

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

司马迁对于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总是采取称赞的态度;在研究历史时,注意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成一家之言:

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

司马迁写《史记》,窃比《春秋》寄寓理想于其中,他的理想也是靠历史事实的叙述来体现的。

史记的思想:

⏹史记揭示出的历史规律是权势、利益在左右人们行为中的有重要作用。

《汉书》本传说:

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在对人性的看法上,司马迁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

汉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项王患之。

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则幸分我一羹。

⏹互见法

指的是司马迁为组织安排结构、展示传主多方面性格特征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即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又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表现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与人物性格的丰富内涵,做到突出主题,详略得当,而又左右映带,完整圆融。

《史记》的人物刻画:

⏹1、善于选择与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与环境,突出表现传主的主导性格。

⏹2、渲染细节,雕琢对话,精细刻划人物的个性

⏹3、同类合传,比照衬托,在比较中显现个性。

⏹4、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个性。

⏹5、司马迁在记写史实的时候,还用了“互见法”

⏹6、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

《史记》的叙事艺术:

⏹一、《史记》人物传记的安排与叙事线索

⏹1、传主的选择以尊重历史为依据。

⏹2、《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

⏹3、《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

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二、《史记》的叙事善于揭示事件的因果关系

⏹1、《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2、司马迁在探寻因果关系的时候,往往也误入宿命论的歧途。

⏹3、《史记》叙事有详略之分,《史记》许多篇章的详写与略写,往往和对因果律的展示密切相关。

⏹三、《史记》善于处理复杂的场面,显示出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

⏹1、司马迁善于运用多种叙事方式,来处理头绪众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条理清晰,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

⏹2、《史记》的场面描写也很精彩。

《李将军列传》

人物性格:

李广与敌为战时表现出精于骑射、勇敢机智、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将之风;李广对待下属则治军简易,宽缓不苛,体恤士卒颇具良将之风;他为人忠实诚信、廉洁轻财、口讷少言、负能使性的性格特征;终身不遇,白首未封却依旧为国尽忠,毫无怨言。

艺术特点:

1、详略得当的剪裁

本文选材精当,以“善射”为主线,以李广一生经历为序,对表现李广主要性格特征之处多着笔墨,详细记叙了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之战,从卫青击单于一战的经过;对人物性格的侧面特征则一笔带过。

从而突出了文章主干,使文章线索清晰,结构严谨。

2、细节描写

射虎穿石,中石没镞——表现李广善射;

雁门出击战中夺马脱险——表现李广沉稳果断,机智勇敢;

3、对比手法

李广与匈奴射雕者对比——李广善射;

李广和程不识对比——李广治军简易;

李广和李蔡的对比——终生不遇,白首未封;

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通俗是《史记》的语言特点之一。

本文“太史公曰”就引用当时流行的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李广,说明他的厚重木讷般的忠实心肠感动了天下人。

含义深刻,用语贴切,富有生活气息。

又如,文中的遣词造句,句式灵活而多变。

句子可以长到七八个字,也可短到三两个字,甚至一个字。

“广令诸骑曰:

‘前!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十六个字,分为四句,其中两个一字句,每个有如千钧之重。

两个“前”字,意义不一。

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

第二个“前”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

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

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

李广悲剧的深层原因

⏹1、汉王朝用人唯私、排挤迫害有才能的人的用人政策,是李广悲剧形成的直接、客观的原因。

⏹2、李广自身的性格缺陷是造成其悲剧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1)不善言辞(“讷口少言”)、个性太强(“引刀自刭”)、性情冲动(如“杀霸陵尉”)。

(2)胸无城府、没有政治见解。

如“梁王授印”一节,从汉景帝对李广的态度可以折射出李广在政治上的幼稚.

⏹(3)自负其能,不计后果,好凭一时之勇,逞一时之威(如传中所记李广因中贵人而射杀匈奴射雕者及以百骑御匈奴千骑等事)。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史书方面:

后作史者,踵其遗轨,二十五史皆纪传体,都是仿照《史记》体例而来。

⏹文学方面:

《史记》在文学上是一纵笔豪放,热情洋溢的作品,韩愈曾说:

「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其古文运动模仿学习司马迁之处极多,如<张中丞传后叙>即全法之。

宋朝之欧、曾、王、三苏皆极力学《史记》。

⏹又《史记》叙事生动,可做小说读,书中人物极富传奇性,所以成为后来戏曲取材的宝库。

⏹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许多基本手法,在《史记》中都已经开始运用,如:

使用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语言,通过具体事件或生活琐事显示人物性格,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加以表现。

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场面描写等方面都可以见到《史记》的痕迹。

⏹最后,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

《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

阅读书目:

⏹1、《史记研究》,张大可着,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2、《史记研究史略》张新科,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班固与《汉书》

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

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

《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

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

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

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

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史记》与《汉书》之比较

 

《史记》

《汉书》

作者

司马迁

班彪、班固、班昭、马续

体裁

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断代史

断限

黄帝至汉武

西汉一代

成书

西汉武帝时

东汉光武至安帝

编修形式

私修

私->官修

《史记》和《汉书》为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部历史著作,后人并称史、汉。

但二书有其不同处:

⏹体制相异:

《史记》为通史,《汉书》为断代史。

⏹取材不同:

《史记》是雅俗并收,所以有旧俗风谣,有异事说异闻;《汉书》则重典雅之文,所以书中多载各种经术文章及辞赋,多取诸现成文献。

⏹治学精神不同:

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而班固则恪守儒家正统观念

⏹风格不同:

《史记》笔含感情,有慷慨之气,如<项羽本纪>在巨鹿之战时气吞山河,而垓下之戢四面楚歌,呈现的却是悲壮气氛,把项羽写得活灵活现,有血有肉

⏹笔法而言:

《史记》之文奇特变幻,挥洒自如,笔墨酣畅,当豪放处豪放,当简洁处简洁,不拘一格;《汉书》则细致工整,组织严密。

⏹文字不同:

司马迁秉笔直书,兼取口语,故行文多用散体。

班固则因工辞赋,习藻饰,所以书中好用古字、崇尚藻饰,韵偶多而散行少。

汉代诗歌

⏹一、楚歌的流行与早期的五、七言诗

⏹二、五、七言诗的进展(乐府民歌)

⏹三、文人五言诗与《古诗十九首》

关于诗歌鉴赏:

⏹一、象、境体悟

   它包括品读意象和体味意境两个方面。

1、品“意象”

   所谓意象,指含有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

意象,承载着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

⏹王維:

明月松澗照

⏹劉禹錫:

淮水東邊舊時月

⏹柳永卻:

楊柳岸曉風殘月

⏹李清照: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2、味“意境”

意境,是择取的意象与灌注诗人情感的氛围共同营造的境界。

营造意境是诗人表情达意不可缺少的手段。

意境,离不开情与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解读意境要从景入手,入景而悟情。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技巧品赏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表现手法、修辞手段、抒情方式。

1、理“手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赋比兴、渲染衬托、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诸觉结合、虚实结合等。

2、懂“修辞”

   古代诗词中,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形象,常常运用修辞手法。

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

3、悟“抒情”

   诗的本质是抒情的。

只是抒情的方式有所不同:

有的直抒胸臆,有的间接抒情。

三、玩味语言

任何文学形式,都必须借助语言,诗歌尤其如此。

它是诗人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的手段,也是沟通诗人和读者的媒介。

阅读诗歌,就是通过语言的中介,去领悟作品中诗人对大自然、现实社会、人生、历史的认同、批判、赞美、追求、放弃等情感的表达。

鉴赏古代诗词,重要的一面,就是要会玩味语言。

玩味语言,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色调、诗眼、风格。

1、明“色调”

⏹人的情感也有色彩:

或热烈欢愉,或淡泊明净,或黯然悲哀。

这些反映在诗词中往往让景物带上了主观的感情色彩。

鉴赏诗歌,懂得辨明它的不同色调,就能深入把握诗的主题和诗人的感情。

2、觅“诗眼”

⏹古代诗词,语言力求简练、生动、形象,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注重一字传神。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呈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他说的就是诗词中的炼字。

所谓炼字,指的就是该字在诗句中的关键地位,即诗眼。

解读它,就能解读诗句。

3、析“风格”

诗词的风格,指它在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

具体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主题的表现,形象的塑造以及语言、艺术技巧的运用等方面。

风格并不完全属于语言的范畴,为了叙述的方便,因此将它列在语言这一部分里。

⏹一、楚歌的流行与早期的五、七言诗

⏹1、《垓下歌》和《大风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 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五言诗和七言诗

⏹李延年《佳人歌》

⏹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二、五、七言诗的进展

⏹五言诗

⏹1、班婕妤《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2、班固《咏史》

三、文人五言诗与《古诗十九首》

⏹1、五言诗兴起原因

⏹2、《古诗十九首》

(1)定义

(2)主要内容

A)生命短促、人生无常。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驱车上东门》)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东城高且长》)

a)及时行乐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生年不满百》)“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驱车上东门》)

b)建功立业

“何不策高足,先居要路津”(《今日良宴会》)

B)离人相思。

《行行重行行》

⏹3、《古诗十九首》艺术特点

⏹A)表现感情的真挚动人。

⏹B)语言的朴素自然。

⏹C)擅长用写景来抒发感情。

汉乐府民歌

⏹1、乐府定义。

⏹①最初指主管音乐的官府。

(歌诗)

⏹②魏晋人称歌诗为“乐府”。

⏹③魏晋时期文人大量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也称为“拟乐府”。

⏹④唐代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模仿乐府诗的某些特点而写的诗,称之为“新乐府”。

⏹⑤宋元以后,“乐府”又用着词、曲的别称。

⏹2、乐府民歌的分类。

(《乐府诗集》)

⏹郊庙歌辞

⏹鼓吹歌辞

⏹相和歌辞

⏹杂曲歌辞

3、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第一次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辛与苦难。

(《妇病行》、《东门行》)

⏹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十五从军征》)

⏹③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战城南》、《上邪》、《有所思》)

⏹④不少表现了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

⏹⑤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

⏹⑥使用了新的诗体。

《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

人死一去何时归!

《蒿里》

蒿里谁家地?

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踯蹰!

《陌上桑》

⏹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是这样看的:

“末段为罗敷答词当作海市蜃楼观,不可泥定看杀!

以二十尚不足之罗敷,而自去其夫已四十,知必无是事也。

作者之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更不必严词拒绝。

西汉刘向《列女传》记载:

鲁国人秋胡,娶妻五日,离家游宦,身致高位,五年乃归。

将至家,见一美妇人采桑于路旁,便下车调戏,说是“力桑不如逢国卿”(采桑养蚕不如遇上个做大官的),遭到采桑女的断然拒绝。

回家后,与妻相见,发现原来就是那采桑女。

其妻鄙夷丈夫的为人,投河而死。

《东门行》

⏹能抓住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把主人公推向矛盾的顶点。

⏹通过对话进一步烘托主人公不顾一切的决绝。

⏹文字简练、传神(咄!

行!

吾去为迟!

),句子长短相济,读来有抑扬顿挫之感。

⏹1、《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

⏹2、《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吴小如等编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版

《行行重行行》

第一是比兴手法的运用。

如: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鸟兽尚且留恋故乡作为比喻和反衬,暗示游子应早日还乡;“浮云蔽白日”则在比喻手法中隐含对游子(实也对自己命运)的担心,但表露得更为含蓄。

第二是迂回訴說,耐人尋味。

首敘初別之情--次敘路遠會難--再敘相思之苦--末以寬慰期待作結。

不迫不露、句意平遠的藝術風格,表現出東方女性熱戀相思的心理特點。

第三迭字的使用。

首句五字,连迭四个“行”字,“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

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第四是用典,就是引用以前诗文的内容或词句,来说明眼前的内容。

“胡马”“越鸟”二句是引用《韩诗外传》等书中所列的不忘本的典故.本诗在这方面是很成功的,因而不仅使诗句言简意丰,同时也是形成诗中含蓄委婉手法的原因之一。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诗歌

⏹建安文学(196-240):

三曹七子、蔡琰,慷慨悲凉

⏹正始文学(240-248):

竹林七贤,清峻遥深

⏹西晋太康文学(280-289):

三张、二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