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53088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docx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docx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一、心脏及大血管

 【检查前准备】

 患者无需作特殊的准备,经胸心脏超声检查需暴露患者前胸和腹部检查部位、左侧卧位和(或)平卧位。

小儿若因哭闹乱动不能检查,应待安静后在检查,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检查内容及适应症】

 1.判定心脏的位置以及心脏与内脏的位置关系。

 2.检出心脏结构异常。

判定心脏各房室腔大小,室间隔和室壁厚度,室壁整体运动和节段性运动,瓣膜功能,间隔缺损的部位和大小、流出道、大动脉、体(肺)静脉,心肌病变、心内异常结构如肿瘤、赘生物和血栓等。

 3.检出心脏结构关系的异常。

判定心房排列关系、心房与心室、心室与动脉的连接关系、体静脉回流、肺静脉回流以及冠状动脉发育和起源异常。

 4.评价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

多普勒常规测量各瓣口流速和压差,判定心血管内异常血流部位和起源,定量或半定量分流、流出道狭窄、瓣膜狭窄和反流等异常血流的流速、压差及流量等。

 5.检出心包疾病。

定量和半定量评价心包积液,指导心包积液穿刺,评价药物疗效。

判定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和心包肿瘤等。

 6.评价心脏手术及介入治疗后心脏结构的恢复情况和血流动力学的转归。

 7.评价心脏功能。

常规应用二维和(或)M型超声测定心脏收缩功能,也可用多普勒超声评价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检查程序】

 1.检查室应安静、整洁、安全,并配有暗色窗帘。

  2.启动仪器,调节仪器的分辨力,以保持显像清晰。

在仪器基本具备M型、二维和(或)脉冲和连续波多普勒及血流显像功能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成人或儿童的探头。

 3.操作者应具有至少两年心血管超声工作经验并已取得医师执照。

 4.常规将探头置于四个主要部位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基本切面:

胸骨旁心前区(第二到第四肋骨的胸骨左缘)、心尖区、剑下区及胸骨上窝。

特殊情况探头应置于胸骨右缘,如右位心等。

 5.无论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应首选经胸超声检查,经胸超声基本方法的常规步骤:

(1)用M型超声从心尖到心底水平完成心尖波群、心室波群、二尖瓣波群及心底波群的基本检查。

(2)用二维超声在胸骨旁心前区显示左室长轴、大动脉短轴、左心室短轴(在二尖瓣口水平、腱索水平、乳头肌和心尖水平)切面、右心室流入和流出道切面,在心尖区显示心尖四腔心、心尖五腔心、左心两腔心,在剑下区显示四腔心、五腔心、右室流出道长轴,上下腔静脉长轴等切面,在胸骨上窝显示主动脉弓长轴和短轴切面。

(3)彩色血流显像显示心内和大血管血流,脉冲或连续多普勒测量各瓣口流速和压差,判定心血管分流和瓣膜反流,半定量分流和瓣膜反流的程度。

视血流速度选用脉冲和连续多普勒测定瓣口、分流口、流出道异常血流的流速和压差,以及在适当条件下估测肺动脉压力。

 6.要检查特殊切面。

右位心在胸骨右缘显示相应切面,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还应在胸骨右 缘显示升主动脉长轴切面。

 7.除急诊床旁超声检查可用示波显像外,常规超声检查对有意义的图像应留有记录如热敏纸摄片和(或)录像带或磁、光盘记录。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操作程序进行检查。

 2.认真查看申请单,了解病情,密切结合临床。

 3.适当调整患者的体位。

 4.注意标定探头方位,调节仪器增益和灰阶,多普勒检查时声束方向需与血流方向尽可能平行以获取准确数据。

 5.对测量数据或诊断有异议时应及时重复检查和测量,避免漏诊和误诊。

 二、常规腹部(肝、胆、胰、脾、双肾)

 肝脏

 【适应症】

 1.测量与了解肝脏大小、形态与位置,肝脏生理性变异或病理性肿大、缩小。

 2.肝脏局限性疾病

(1)实质性肿瘤:

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2)囊性占位性病变:

肝囊肿、多囊肝、肝包虫病、肝内胆管囊性扩张。

(3)肝脓肿。

 3.肝脏弥漫性病变:

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淤血肝、肝纤维化等。

 4.肝脏外伤:

破裂、血肿等。

 5.肝血管疾病:

血管瘤、门静脉高压、门静脉血栓、栓塞等。

 6.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7.肝脏超声介入诊断和治疗。

 8.肝脏术中超声。

 9.肝移植后的监护。

 【检查方法】

 1.检查前准备

 常规的肝脏超声检查不需要任何检查前准备,只在同时需要对胆道系统进行检查以及观察门静脉系统血流量进餐前后的变化时,病人才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检查。

 2.检查体位

(1)仰卧位:

为常规检查体位。

病人仰卧,平稳呼吸,两手上举置于枕后。

主要用于检查肝左叶,右前叶和部分右后叶。

(2)左侧卧位:

病人向左侧45°~90°卧位,右臂上举置于头后,便于观察肝右叶,特别是对右后叶的观察。

(3)半卧位、坐位和站立位:

适用于肝脏位置较高的病人,用于了解肝脏的活动度以诊断肝脏下垂。

(4)俯卧位:

一般不用,仅在肝脏位置过高,肝右叶显著肿大或需与其他疾病如腹膜后肿块鉴别诊断时选用。

 3.扫查方法

肝脏超声扫查应做到系统、全面和正规,按一定步骤有序地进行。

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首先从左肝开始扫查。

肝脏超声常规切面、探头位置:

右季肋下横切观察第一肝门;剑突下切观察第二肝门;右肋间斜切观察右叶间裂;肋缘下矢状面观察左外侧角、左叶间裂、左叶经腹主动脉、正中裂、膈顶部、肝下缘。

 【检查内容】

 1.肝脏的测量

(1)肝右叶最大斜径:

需显示观察膈顶部,以肝右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的肋下肝缘斜切面声像图为标准,测量得到的肝脏前后缘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正常值不超过12~14。

(2)肝右叶前后径:

在肋间切面声像图上测量得到的肝脏前后缘间的垂直距离,正常测量8~10。

(3)肝右叶横径:

自肝最右外侧缘至下腔静脉右侧壁间的距离,正常测值不超过10。

(4)左半肝厚度和长度:

以通过腹主动脉的矢状纵切声像图作为测量左半肝厚度和长度的标准切面,尽可能显示膈肌,正常测值为左半肝厚度(包括尾状叶)不超过6,长度不超过9。

(5)肝右叶锁骨中线肋缘下厚度和长度:

正常人肝脏在平稳呼吸时,超声在肋缘下常探测不到;当深呼吸时长度可达肋缘下0.5~1.5;对肺活量大者,肝上下动度亦大,深呼吸时,长度明显增加,与平稳呼吸的比较甚至可有5~6之差。

2.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边缘、包膜光整及连续性,及右叶膈顶部、左外叶边角部位。

3.肝实质内回声的均匀程度,有无弥漫性或局灶性增强、衰减、透声性增加或减低。

4.肝实质内异常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回声性质、有无包膜、内部液化、声晕、侧壁失落效应及后方增强或衰减。

5.肝血管、胆管的分布、走向、纹理的清晰度;有无局限性或整体的增粗、扩张、扭曲、狭窄、移位、闭塞;病灶内、外的血流分布情况;血管内有无栓子形成。

6.体位移动、深呼吸时观察肝脏的活动度,包膜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

7.肝门部及腹腔内有无肿大淋巴结;有无腹水。

 【注意事项】

 1.在肝脏超声检查中,应对上下、内外等部位进行连续性滑行扫查,在某一位置进行断面观察时,应做左右或上下方向最大范围的侧动扫查,避免跳跃式扫查。

 2.对肝脏径线测量时要坚持标准体位和标准切面,避免因呼吸深度和检查体位的不同而带来的误差。

 3.在右肋间扫查观察右膈顶部肝组织结构时应让病人尽可能呼气,使横膈尽量上升后做屏气动作,以便超声束能有效投射至上述区域,井使检查者有足够时间调整声束投射方向及观察,分析声像图特征。

同理,在肝脏其他部位检查中,让病人尽可能吸气使横膈尽量下降后

再屏气,以避开肋骨、肋弓和胃肠气体的遮挡而获得最佳显示。

 4.在肋下缘肋间断面扫查时、右肾上极、右肾上腺及腹膜后病变易重叠在肝脏断面上、故应重视纵断面或冠状断面的扫查,并配合呼吸运动动态观察,帮助确定病变是在肝内还是在肝外。

 5.在测量血管血流频谱时,应充分取得病人的合作,暂时屏住呼吸3~5s,在此时间内获取一段平稳频谱即可。

切不可长时间屏气.以免造成频谱误差。

 

胆囊与胆道

 【适应症】

 1.胆道系统结石。

 2.胆道系统炎症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管炎等。

 3.胆囊腺肌症。

 4.胆囊息肉样病变及其鉴别诊断炎性息肉、胆固醇息肉。

 5.胆道系统肿瘤胆囊良性肿瘤、胆囊癌、胆管癌。

 6.胆道蛔虫。

7.先天性胆道异常:

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先天性胆囊异常、先天性胆道闭锁。

 8.黄疸的鉴别诊断。

 9.脂餐实验。

 【检查方法】

 1.患者准备

(1)患者须禁食8h以上,早晨空腹检查较为适宜。

(2)必要时饮水300-500有利于肝外胆管显示。

(3)胃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者,可灌肠排便后检查。

(4)急诊患者不受以上条件限制,可在密切观察下及时进行检查。

(5)一般胆囊检查须在X线胃肠造影三天后,胆系造影二天后进行。

2.仪器条件:

实时超声诊断仪都可以用于胆道系统检查,仪器的调节与肝脏检查相似,以能清晰显示观察部位的胆系结构为原则,探头选择凸阵、线阵、扇扫探头,凸阵探头效果更好,探头频率一般选用3~5,小儿可选用5~7。

观察胆囊血流信号时需要随时调节聚焦区、彩色显示范围、灵敏度、滤波频率等,并设法消除伪像。

 3.扫查方法

(1)利用肝脏显示充盈的胆囊及肝外胆管,在患者深吸气屏气状态下,用探头加压推及气体可提高胆管显示率。

(2)右上腹直肌外缘纵断切面,探头稍向左倾斜,显示胆囊纵轴断面。

(3)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探头从肋缘下向膈肌斜面切面扫查,显示胆囊位于右肾前方,向左上移动可见胆囊颈管部及肝外胆管截面位于下腔静脉横断面的前外侧,并可见门脉左右支及其腹侧伴行的左右肝胆管。

(4)患者取右前斜位45°,探头置右上腹正中肋缘下纵切面下段稍侧向右外侧扫查显示肝外胆管。

(5)胸膝卧位可能使积聚于胆道周围的肠气移开,更清晰的显示胆囊颈部和肝外胆管病变。

 【检查内容】

 1.胆囊的形态、大小、胆壁的厚度及是否光滑。

2.胆囊内有无胆泥、结石、隆起性病变或肿瘤。

 

3.疑有胆囊炎或胆囊颈部梗阻者,用脂餐试验观察胆囊收缩功能。

4.肝内、外胆管管径;胆管有无扩张,扩张程度、范围、部位。

 

5.胆管有无结石、肿瘤、局部管壁增厚或囊状扩张。

 【正常胆囊及参考值】

 1.胆囊纵切面多呈梨形或长茄形,横断面呈椭圆形。

胆囊壁光滑,胆囊内胆汁为无回声,透声性好。

 2.胆囊纵轴指向肝门,颈部位置较深,邻近门脉右支。

体部前壁贴于肝脏的胆囊床,床部游离于肝下缘邻近腹前壁。

 3.超声测量

(1)正常胆囊的长径一般不超过8.5,前后径数不超过3.5 ;前后径对胆囊张力的反映较长径更有价值。

(2)正常胆囊壁厚度空腹状态下不超过2.5,测量时探头必须垂直于胆囊壁,否则会产生胆囊壁增厚的假象。

 【正常胆道及参考值】

 1.肝内胆管,左、右肝管在门脉左右支的前方,内径在2以下;正常肝内胆管二级以上分支超声难以清晰显示。

 2.肝外胆管,声像图上肝外胆管大致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紧贴于门静脉腹侧与之伴行,下段与下腔静脉伴行,前方为胃十二指肠,胆管下段延伸进入胰头背外侧。

下段胆管由于胃肠道气体的干扰,不易清晰显示。

正常人肝外胆管上段内径不超过5.0,下段内径不超过

8,高龄者有增宽趋势。

 【注意事项】

 1.胆囊壁增厚呈双层,不是急性胆囊炎特有的表现,肝硬化合并低蛋白血症和腹水、急性重症肝炎时都可出现。

 2.初期单纯性胆囊炎超声表现不典型。

胆囊稍增大,囊壁轻度增厚。

 3.化脓性胆管炎合并胆囊炎时,胆囊不大,仅显示囊壁增厚、模糊,内有沉积物。

胆囊壁外肝组织有低回声带可能为严重胆囊炎的炎性渗出。

 4.胆囊结石易误诊的常见于以下:

(1)胆囊内炎性沉积物或陈旧的浓缩胆汁等易误诊为泥沙样结石。

(2)当结石不大或嵌顿于胆囊颈管时容易漏诊。

(3)位于近肝门部的肝外胆管结石误认为胆囊结石。

 (4)胆囊颈管部结石、粘连瘢痕组织、癌肿、胆囊颈部淋巴结钙化灶等易误诊为胆管结石。

(5)肝胆管积气及后方多重反射易误诊为结石声影,应注意鉴别。

(6)胆总管末端的癌肿、蛔虫尸体碎块和黏稠胆汁、脓性胆汁、胆管乳头部溃疡炎症等也有同结石相似的超声表现。

 5.胆囊气性坏疽,胆囊增大,囊壁显著增厚,囊内含有气体,后方显示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