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流动花朵共享一片蓝天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办学管理的实践探索.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30408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爱流动花朵共享一片蓝天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办学管理的实践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关爱流动花朵共享一片蓝天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办学管理的实践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关爱流动花朵共享一片蓝天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办学管理的实践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关爱流动花朵共享一片蓝天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办学管理的实践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关爱流动花朵共享一片蓝天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办学管理的实践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爱流动花朵共享一片蓝天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办学管理的实践探索.docx

《关爱流动花朵共享一片蓝天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办学管理的实践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爱流动花朵共享一片蓝天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办学管理的实践探索.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爱流动花朵共享一片蓝天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办学管理的实践探索.docx

关爱流动花朵共享一片蓝天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办学管理的实践探索

关爱流动花朵,共享一片蓝天

——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办学管理的实践探索

萧山区教育局、育英实验学校王来明、韩吾忠、朱玉螓

目录

一.概况篇:

严峻的考验………………………………………2

二.决策篇:

理性的选择………………………………………4

三.实践篇:

人文的运作………………………………………9

1、政府扶持,组织规范办学……………………………10

2、公办民助,育英示范办学……………………………17

3、民办公助,友谊规模办学……………………………23

4、人文关爱,社会热心助学……………………………25

四.成效篇:

明朗的蓝天………………………………………26

五.反思篇:

别样的烦恼………………………………………29

六.展望篇:

美好的愿景………………………………………32

关爱流动花朵,共享一片蓝天

——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办学管理的实践探索

当前,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宏伟而重大的治国方略。

构建和谐社会尤其需要关注弱势群体,依法保障教育公平。

作为一个地域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萧山在构建和谐家园的进程中,已高度重视并妥善解决了全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难题,使此项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本研究报告力图就萧山区近二年来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办学及管理运行方面进行的积极有益的探索实践作一全面阐述,以谨供其他地区作参照。

一、概况篇——严峻的考验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浙江省会城杭州的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

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总人口116.67万人,下辖22个建制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

改革开放以来,萧山人民面对历史发展的大好机遇和时代挑战,凭着“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奋发有为,使萧山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超过15%的速度增长,综合实力日趋增强。

2000年以来,萧山已连续四次跻身全国十强县(市、区)之列,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省县(市、区)首位。

200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超500亿元。

优越的区域位置,发达的交通网络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萧山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这一方热土打工创业,耕耘希望。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萧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至2004年底,全区实际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估计超过60万人。

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使得全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适龄儿童也不断攀升:

2002年约1万人,2003年约为1.5万人,2004年底已达2.3万人,约占全区中小学学生总数的1/5。

由于来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宠大且递增速度迅猛,这对给还未完全从本区籍学生入学高峰期缓过劲来的萧山教育来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现阶段,萧山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聚的城区及周边的集镇可挖掘的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因此区内公立学校根本无法完全吸纳来萧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导致来萧务工人员子女无法全部由正常渠道吸纳入学的情况产生。

由于存在巨大的就学市场,一些所谓的“民工子弟学校”便应运而生。

萧山区曾先后出现了十几所擅自举办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民工子弟学校”。

这些学校往往以营利为目的,财务管理混乱,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师资队伍素质低下,安全隐患非常严重。

这不仅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无法保证,给社会也带来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

如何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难题,确保这些流动的花朵也能和本地孩子一样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对萧山区委区政府及教育部门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这也是我国新时期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所附生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亟待攻克的历史性重大课题。

二、决策篇——理性的选择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在发达地区的反应,也是城市化过程必然出现的教育问题。

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是新世纪普及义务教育的突出难题,有赖于国家各方面改革的深化和全民共同富裕政策的落实。

但作为一个地域经济极为发达的地区,萧山区决心高起点高水平地解决好本地外来民工子女就学难题,以回报为本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近60万外来务工人员。

(一)统一认识,明确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

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到来,有效缓解了萧山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后备资源不足的矛盾。

当前,萧山正在全力打造“实力萧山、活力萧山和魅力萧山”,朝着“创大都市强区、建现代化萧山”总体目标奋勇前进,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萧山现代化建设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为他们的子女创造良好的接受义务教育条件,给予他们来自第二故乡的深切人文关怀,使他们享受应有的基本国民待遇,既能充分展现大气开放的萧山所具有的气度和力量,又是萧山实现现代化大都市强区宏伟目标的必要保证。

如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群特殊的群体得不到正常良好的义务教育,痛失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黄金时间,那么将来成为外来民工第二代的青年劳动力将是一批知识水平低下、缺乏现代劳动技能和背离城市生活规范的新一代从业人员,未来城市发展建设就将只能维持在低水平、低层次之上。

此外,如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方面因感到不公平待遇,而满怀压抑、疑虑甚至怨恨,久而久之,可能会走上反社会道路,对整个国家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都将造成很大的损害。

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已开始进入政府决策视野。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3年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工作的意见》,都明确强调由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但政策的出台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

由于目前国家户籍壁垒的存在以及义务教育分级管理的体制,发展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基础教育的主要障碍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受行政区划、地域利益、国统指标及其由此诱发的政绩驱动行为影响,使得许多地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和解决。

就萧山现有教育资源而言,要解决数量如此宠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难度非常之大。

但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问题,对整个国家和本地区发展来说均是一项功在千秋的事业。

萧山区委区政府把此项工作提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来认识,提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不仅把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难题列入“369”民生工程之一,还相继制定出台了《杭州市萧山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管理办法》(萧政办发[2002]162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萧委办[2004]39号)等文件。

区教育局也相应出台了《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管理办法》(萧教[2004]95号)、《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管理暂行办法》(萧教[2005]13号)等文件(具体见附件)。

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提高了街、镇党委政府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思想认识,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列入本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范畴和重要工作议程,使来萧务工人员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有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政策导向。

(二)充分调研,明确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必要性。

为了切实妥善有效地解决好全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2003年下半年,萧山区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为组长、区教育局相关科室领导为成员的课题调研组。

课题调研组历经三个多月时间,对来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人数和接受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全面排查和充分调研,还先后仔细考察了广东、深圳、杭州和宁波等经济发达地区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先进做法。

按照国务院法规精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政府接受义务教育的主渠道应是全日制公办中小学。

但课题调研组通过充分调研,明确意识到就萧山现有教育资源情况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特殊需求而言,在现阶段鼓励社会各界举办多种形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能减轻城区和集镇公立中小学招收外籍学生的压力。

由于目前萧山城乡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导致“择校风”愈演愈烈。

许多农村家长宁愿花费高昂的赞助费、借读费和交通费把孩子送到城区或集镇学校就读,使得多数城区和集镇中心学校人满为患。

但同时,大多数来萧的外来务工人员都在城区和集镇就业谋生,他们的孩子想在就近的公立学校读书,无疑给这些学校增添了更大的招生压力。

因此,在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聚的城郊地区举办一些专门招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十分必要。

其次,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能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特殊需求。

由于我区现有教育资源还比较紧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本地公立学校大多还要求交纳一定的借读费。

这笔额外收费,对许多收入有限的普通民工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

而政府通过财政扶持举办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只需收取必要的学杂费,能减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教育成本。

另一方面,来萧务工人员子女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薄弱、文化相对闭塞的偏僻农村,他们在心态上还没有足够的融入城市主流文化的思想准备,对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普遍不高,所以普遍更愿意把孩子送到“自己的学校”去读书,认为这样更能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文化的认同和精神的平等。

再次,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更能探索出适应这一特殊教育群体的学籍管理和教育教学方法。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大多从事流动性很大的劳动密集型工作,生活和工作很难在一个地方长期稳定下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跟随父母流动迁移频繁,如杭州明珠教育集团学校每学期学生以平均27.3%的比例流动,最高的一个学期流动率达42%。

此外,来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来自中西部贫困偏远的农村山区,原有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有限,使用的教材和学制不统一,频繁流动给学习生活上带来的种种不便,这些客观因素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行为习惯普遍不良。

因此,“流动性”和“低水平”成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两个基本特性,要积极探索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点的学籍管理和教育教学方法,对学籍管理和教育评估均十分严格的公立学校来说难度很大。

(三)理性决策,确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两种办学模式。

经过历时近半年的前期调研,并征求多方面的意见,2004年6月课题组制定了《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总体解决思路:

“对来萧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原则上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纳解决,城区四个街道和宁围、新街、衙前、党山等镇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公办学校又无法接纳的,可结合调整,即把布局调整留下来的校舍置换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以国有民办或民办公助的运作方式专门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

2004年8月,区教育局又制定出台《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使得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建设和管理都有了比较具体明确的操作规程。

《办法》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办法模式”界定如下: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学术团体以及公民个人经批准举办的以学历教育为目的的专门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全日制普通中小学。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原则上按民办运作,可采用以下二种办学形式:

一种是公办民助,即差额拨款。

政府提供校舍等固定资产;校长及主要管理人员由区教育局选派公办教师担任;学校重大维修和生均公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学校自主聘用非公办教师,实行民办运作。

另一种是民办公助,即企业或个人投资举办,区教育局派一名公办教师担任督学员,学校按民办运作,自负盈亏,政府视其办学实绩,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补助。

对于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办法》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一)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相应教育教学管理资历的专职行政负责人;

(二)有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办学章程;(三)有一定数量并具有相应教师资格和任职条件的教师队伍;(四)有必要的开办资金(注册资金在50万以上)和保证日常教学开展的经费来源;(五)有符合标准的校舍和活动场地(要求单门独院、生均占地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不少于3.5平方、12个班级以上);(六)有符合标准的教育教学设备(要求按国家III类标准配备仪器设备和音体美劳教学器材);(七)有明确的办学方案、课程计划,使用区教育局审定的教材。

三、实践篇——人文的运作

2004年秋季,《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方案》和《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管理办法》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全区2.3万名适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除8987名学生在区内的公立中小学插班就读外,其余14352名学生全部在经批准规范办学的14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由于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多方支助,在区教育局有效组织管理下,全区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其中萧山区育英实验学校(公办民助)示范办学和萧山区友谊学校(民办公助)规模办学已初显实效。

(一)政府扶持,组织规范办学

2004年6月,区教育局联合区民政局等有关部门,对全区所有非法办学的民工子弟学校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依法取缔了8所不合格民工子弟学校,同时依照《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子女学校管理办法》的有关创设条件和程序,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城区周边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相对集中的镇、街批准建立或筹建了11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

现萧山区共有育英(公办民助)、友谊(民办公助)等14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总占地面积达342.5亩,建筑面积达81423平方米,全部具有标准校舍。

(具体见附件)为此,各级政府在土地优惠征用、校舍廉价租用等方面减少的收入达数亿元。

此外,为了帮助各校渡过办学初期的困难,区委区政府还把当年400万元民办学校专项补助资金全额用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帮助学校添置必要的办公经费和教学设备。

目前,14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子女学校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实行属地管理,由镇(街道)参照当地中小学的管理模式实施统一管理。

区教育局各业务科室分别负责指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有关教师管理、学籍管理、财务管理和教育教学管理、质量评估等工作。

具体管理措施主要有:

1、委派督学、成立协会,解决规范办学与管理困难问题。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办学性质特殊,教师学生来源另类,使得在管理上存在着与区内公立学校不能同步的困难。

为切实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有效管理,使其纳入规划化办学轨道,区教育局特此建立委派专职督学制度和成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专业委员会加以解决。

目前,全区13所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均有一名督学员蹲校办公。

督学员由区教育局挑选基层学校教育管理经验较为丰富的中层以上干部担任,享受校长待遇。

督学员的编制核定在属地中心辅导学校,受属地街道、镇中心辅导学校管理,参加属地中心小学或初中对其工作和表现进行定期考核。

督学员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切实保证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得以贯彻,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确保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项任务得以落实,切实履行好检查、指导、督促、帮助之责;负责审核学校发展规划,并对学校年度工作计划提出可行性建议;负责审核学校中层和教职工的聘任方案,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负责审核学校重大的规章和制度,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负责审核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对学校年度预决算提出合理化建议;负责督促、检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规范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督学员制度实施一年来,各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督学员紧紧围绕“帮助、指导、监督”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由于多数举办者来自外省,人地生疏,且缺乏教育教学管理经验。

针对现状,督学员对外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协调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如审批办理办学许可证、收费许可证和食堂卫生许可证等各种手续,争取各种设施设备的捐赠或对贫困学生的捐助,联系公交化接送、处理应急事务等各项工作,与区教育局相关科室和所在乡镇公立学校建立业务扶持结对活动等,切实解决学校办学的各方面困难。

对内督学员指导协助所在学校校长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对照公立学校的办学经验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向学校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使学校内部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同时督学员还严格监督所在学校在班额、收费、教师聘用等执行方面都能符合教育局的规定。

2005年1月,萧山区教育学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委员会正式成立。

全区14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均作为成员单位。

委员会设由区教育局领导、各学校校长、督学员参加的30名同志组成的理事长会。

该委员会的成立,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有了一个同类学校间相互协同的自我管理结构,其主要任务是:

组织会员深入学习有关教育政策法规,促进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组织会员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切实提高管理能力,促进学校两支队伍建设;定期召开理事会议,交流情况,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和研究实验问题,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规律,规范各校办学行为;组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在全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中开展学科、体育、文艺、科技等竞赛活动;与区教育局和各有关辅导(中心)学校合作,协助学校搞好教师的评职、评优等工作;完成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区教育学会下派的各项任务。

目前,该委员会暂设在萧山区育英实验学校内,日常工作由秘书长负责处理。

(具体见附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委员会成立一个学期来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如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举办首届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运动会,组织各学科期末统一抽测和初中毕业会考,制定《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考核实施细则》并在期末对各个学校进行全面的考核等。

督学员制度的实施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使得全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办学有了切实的组织保障和工作平台,为此类学校最终融入萧山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划片招生、公交化接送,解决恶性竞争与交通隐患问题。

由于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属于民办运作,出于办学利益考虑,各校势必会在争夺生源上大做文章。

其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分布范围相对较广,许多学生上学要靠车辆接送,这不仅提高了学校的运行成本,更成为了一个较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有效避免恶性竞争与减少交通隐患,区教育局主要采用划片招生、公交化接送等方式予以解决。

划片招生本着“就近就便”原则,由区教育局根据学校地理位置、学生居住地、学校的规模大小等划定了14个学校各自的招生区域,并通过区物价部门审核,统一各校“一费制”收费标准(小学每学期每生学杂费、代管费共计470元,初中每学期每生学杂费、代管费共计670元,每个月50元中餐费和每学期150车费由学生自愿选择),从而杜绝了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争夺生源的不良竞争。

本着坚持“保安全就是最大的维护稳定,防事故就是最好的促进发展,少死伤就是最实的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区教育局还牵头协调公交公司和属地政府,由学校同公交公司签订接送协议,实行定时定点公交化接送。

公交公司派出车况较好的公交车和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学校派出教师在车上负责接送管理,具体做好清点人数、维持秩序及联系家长等事宜。

目前,14所学校中友谊学校等2所学校实现公交化接送,启慧、新塘等5所学校实行部分公交化接送,其余7所学校准备实行公交化接送。

此举的实行极大地降低了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风险。

3、狠抓队伍、搞好培训,解决管理者与教师素质偏低问题。

为了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健康发展,规范各校的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区教育局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校长队伍建设列为重要的工作来抓。

针对全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校长素质不高、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不够精深、法律法规知识欠缺等实际情况,区教育局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校长培训纳入当地的校长培训计划,坚持校长必须持证上岗。

2004年由区教育局牵头教师进修学校具体负责举办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校长培训班。

校长们学习教育政策法律法规、教育管理心理学、现代学校管理等6门课程后,又赴广东东莞市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运行模式、办学体制、教育教学管理、政府扶持政策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考察。

经过历时三个月、每星期二天的培训学习,各校长经考试合格后均取得了结业证书,全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校长持证上岗率为100%。

针对部分教师学历不合格、无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经验缺乏等现状,区教育局采用多种途径措施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一是指导学校严把教师聘用关,要求各学校聘用教师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逐渐辞退无证教师。

为了能招聘到相对高素质的教师,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专业委员会两次组织有关督学和校长赴安徽芜湖和江西上饶的师范专科学校直接招聘毕业生。

现在,各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已达90%以上,任课教师资格证持有率已达70%以上;二是在各校督学的帮助下,与周边的公办中小学结对,通过教师之间“传帮带”和相互间经常性地开展教研活动等,掌握先进的教学技能技巧;三是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之间的教科研活动,2004学年以育英实验学校为基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专业委员会已多次组织区内公立学校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年轻骨干教师的研讨课活动,期末又组织全体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进行评比;四是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参与区教育局和属地辅导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技能和评优评先活动,2004学年共有6位教师在区各类评比中取得了成绩和荣誉。

4、简化学籍、合理考核,解决动态管理和质量评估问题。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动性大,学期中途转进转出现象较为普遍。

因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籍管理很难按照公立学校的统一规定执行。

学校必须简化学籍管理手续,在招生和转学两个主要环节上为他们提供即时办理的方便。

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专业委员会规定,只要符合条件(监护人身份证、暂住证和工作证件三证齐全)、班级有名额(初中原则上每班不超过54人,小学原则上每班不超过50人),学生就可以随时插班入学,学校凭学生上个学期转出学校的转出证明或成绩报告单为其填写学生登记表建立临时学籍(具体见附件)。

学校原则上要求学生学年结束后再转学,但如确有特殊原因也允许学生中途转学,退回给剩余的学杂费,并出具相应的转学证明。

在课程计划执行方面,考虑到学生来源广和便于今后与萧山教育全面接轨的实际需要,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专业委员会要求各学校2004学年起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均采用本区统一教材,其余各年级还继续使用人教版全国统一教材,期末学科考试两个一年级与区内公立学校同步进行,其他各年级由区专业委员会统一组织进行。

2004学年,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专业委员会还统一为302名经过毕业考试合格的初三学生颁发了学历证书,预计有180名学生将升入萧山区各类高中继续学习。

为了促进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办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专业委员会参照《萧山区中、小学年度考评方案》,并结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实际,本着实事求是,逐年提高,逐步完善的原则,制定了《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考核实施细则》(具体见附件),于2004年底,对全区14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进行了全面考评。

考评主要分依法办学、队伍建设、学校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和教学效果六大块内容,在各学校自查自评的基础上,由考评组通过学校实地查看、资料检阅、师生座谈、民意测评和听取汇报等方式,最终确定考评结果。

根据各校考核得分,区教育局对办学实绩较为明显的育英、友谊等11所学校给予共计25万元的奖励,对一些考评不良的学校也提出了限期整改的责令。

(二)公办民助,育英示范办学

2003年5月,为了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积极探索适合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办学模式,并在教育教学管理上为同类学校提供经验,带动全区各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经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