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教案.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15189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4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网络》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计算机网络》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计算机网络》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计算机网络》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计算机网络》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网络》教案.doc

《《计算机网络》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网络》教案.doc(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计算机网络》教案.doc

教案

~学年第学期

院(部)信息科学技术系

教研室网络安全教研室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

授课专业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工程本科

主讲教师

职称职务

使用教材《计算机网络》(第6版)

山东政法学院教务处制

年月

第1次课授课时间

授课章节

1.1-1.4

任课教师

及职称

教学方法

与手段

理论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使用教材和

主要参考书

教材: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6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6

参考书:

[1]王慧强等.计算机网络知识要点与习题解析.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10

[2]吴功宜,吴英.计算机网络教程(第5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6

[3]AndrewS.Tanenbaum.计算机网络(第5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03

[4]徐明伟徐恪.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

教学与目的要求:

了解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熟悉因特网各部分的工作方式;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网络通信中的三种数据交换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网络的组成、因特网的组成、边缘部分的工作方式、核心部分的工作方式、三种数据交换方式(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

难点:

客户服务器(C/S)方式、对等连接方式、分组交换

教学内容:

三网融合、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网络的组成、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因特网的组成、边缘部分的工作方式、核心部分的工作方式、三种数据交换方式(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

2、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3、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

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下次课预习要点: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往返时间等

第2次课授课时间

授课章节

1.5-1.6

任课教师

及职称

教学方法

与手段

理论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使用教材和

主要参考书

教材: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6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6

参考书:

[1]王慧强等.计算机网络知识要点与习题解析.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10

[2]吴功宜,吴英.计算机网络教程(第5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6

[3]AndrewS.Tanenbaum.计算机网络(第5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03

[4]徐明伟徐恪.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

教学与目的要求: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指标;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在划分标准、覆盖的范围、数据传输速率、传输介质、拓扑结构和用户安全等方面的比较、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速率、带宽、时延

难点:

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的比较以及各自的特点、带宽和时延的计算

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几种不同类别的网络:

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个人区域网、公用网、专用网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利用率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

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

2、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标?

3、假定网络利用率达到了90%。

试估计一下现在的网络时延是它的最小值的多少倍?

4、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下次课预习要点:

层次化结构、OSI的七层结构

第3次课授课时间

授课章节

1.7

任课教师

及职称

教学方法

与手段

理论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使用教材和

主要参考书

教材: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6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6

参考书:

[1]王慧强等.计算机网络知识要点与习题解析.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10

[2]吴功宜,吴英.计算机网络教程(第5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6

[3]AndrewS.Tanenbaum.计算机网络(第5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03

[4]徐明伟徐恪.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

教学与目的要求:

熟悉OSI与TCP/IP的分层结构;

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协议的定义和组成要素,层次化结构的优点、OSI的七层结构以及每一层分别提供的服务、OSI和TCP/IP参考模型各自的优缺点,二者的差异

难点:

理解协议的定义及其组成部分、OSI参考模型和协议的优缺点

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协议与划分层次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TCP/IP的体系结构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各有什么含义?

2、论述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

下次课预习要点:

数据通信系统、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第4次课授课时间

授课章节

2.1-2.3

任课教师

及职称

教学方法

与手段

理论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使用教材和

主要参考书

教材: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6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6

参考书:

[1]王慧强等.计算机网络知识要点与习题解析.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10

[2]吴功宜,吴英.计算机网络教程(第5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6

[3]AndrewS.Tanenbaum.计算机网络(第5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03

[4]徐明伟徐恪.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

教学与目的要求:

了解物理层的基本概念、数字传输系统;

熟悉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的计算、导向传输媒体的特点;

掌握有关信道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的构成、各种传输介质的比较。

难点:

香农公式的应用、极限传输速率计算、双绞线和直连线的制作、双绞线和同轴电缆的结构、光纤的连接方式

教学内容: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过程特性、并行传输、串行传输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三种通信方式、基带信号、调制信号、常用编码方式、基本的带通调制方法、信道的极限容量、极限传输速率计算

传输介质的分类以及各自的特性、双绞线和直连线的制作方法、同轴电缆和光纤的结构、光线的特点、非引导性传输媒体的特点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试给出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并说明其主要组成构建的作用。

2、数据在信道重的传输速率受哪些因素的限制?

信噪比能否任意提高?

香农公式在数据通信中的意义是什么?

“比特/每秒”和“码元/每秒”有何区别?

3、常用的传输媒体有哪几种?

各有何特点?

下次课预习要点:

TIA568A/568B两种线序

第5次课授课时间

授课章节

制作双绞线实验

任课教师

及职称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实验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使用教材和

主要参考书

[1]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郭雅.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

[2]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程(第2版).徐明伟崔勇徐恪.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4

[3]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分析与实践.朱晓燕刘羽.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8

[4]思科网络实验室CCNP(路由技术)实验指南.梁广民王隆杰.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3

[5]计算机网络原理:

基于实验的协议分析方法.曹雪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

教学与目的要求:

理解直通线和交叉线的应用范围,掌握直通线和交叉线的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双绞线的基本原理、TIA568A/568B两种线序

难点:

双绞线的基本原理、测试方法

教学内容:

(1)准备好实验所需材料;

(2)用压线钳的剥线刀口将5类线的外保护套管划开,剥去保护套管;

(3)按照EIA/TIA-568B标准和导线颜色将导线按规定的序号排好;

(4)剪断电缆线,将剪断的电缆线放入RJ-45插头;

(5)将RJ-45插头放入压线钳的压头槽内,压实;

(6)测试。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直通线和交叉线的应用范围?

下次课预习要点:

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波分多路复用、码分多路复用

第6次课授课时间

授课章节

2.4

任课教师

及职称

教学方法

与手段

理论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使用教材和

主要参考书

教材: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6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6

参考书:

[1]王慧强等.计算机网络知识要点与习题解析.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10

[2]吴功宜,吴英.计算机网络教程(第5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6

[3]AndrewS.Tanenbaum.计算机网络(第5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03

[4]徐明伟徐恪.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

教学与目的要求:

熟悉波分复用的原理;

掌握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统计时分复用和码分复用的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统计时分复用、波分复用和码分复用

难点:

统计时分复用和码分复用

教学内容:

复用与分用的概念、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波分多路复用和码分复用的原理、CDMA的原理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为什么要使用信道复用技术?

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有哪些?

2、码分多址CDMA为什么可以使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使用同样的频带进行通信而不会互相干扰?

这种复用方法有何优缺点?

3、共有4个站进行码分多址通信。

4个站的码片序列为

A:

(-1-1-1+1+1-1+1+1)B:

(-1-1+1-1+1+1+1-1)

C:

(-1+1-1+1+1+1-1-1)D:

(-1+1-1-1-1-1+1-1)

现收到这样的码片序列S:

(-1+1-3+1-1-3+1+1)。

问哪个站发送数据了?

发送数据的站发送的是0还是1?

下次课预习要点:

数字传输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